作者 | 題目 | 期刊 | 年份 |
胡國楨 | 耶穌基督於彌撒中的臨在 | 神學論集 (115) |
1998 |
胡國楨 | 禮儀的根:朝拜父 | 神學論集 (122) |
1999 |
胡國楨 | 當代中國教友的靈修生活:中國基督徒完整人格的培養及維護 | 神學論集 (112) |
1997 |
胡國楨 | 感恩聖事禮儀中的聖神德能 | 神學論集 (117/118) |
1998 |
胡國楨 | 教友分享( 擔 )教會職務的興衰史( 上 ) | 神學論集 (109) |
1996 |
胡國楨 | 教友分享( 擔 )教會職務的興衰史(下) | 神學論集 (110) |
1996 |
胡國楨 | 日常生活中的耶穌(綱要) | 神學論集 (095) |
1993 |
胡國楨 | 教會聖事行動各類型變遷的歷史沿革 | 神學論集 (101) |
1994 |
胡國楨 | 本屆神學研習會鳥瞰 | 神學論集 (098) |
1993 |
胡國楨 | 教會是入門聖事的神學意義 | 神學論集 (098) |
1993 |
胡國楨 | 「兩岸三邊」的教會與入門聖事 | 神學論集 (098) |
1993 |
胡國楨 | 人類生命與基督徒的聖事 | 神學論集 (091) |
1992 |
胡國楨 | 小型教會團體 ~ 靈修成長的聖事 | 神學論集 (080) |
1989 |
胡國楨 | 回應 | 神學論集 (078) |
1988 |
胡國楨 | 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的兩個階段 | 神學論集 (067) |
1986 |
胡國楨 | 聖事禮儀的教會團體幅度 | 神學論集 (068-069) |
1986 |
Vacek, Edward 胡國楨 |
簡述賴雷幾個重要神學思想的發展歷程 | 神學論集 (063) |
1985 |
胡國楨 | 追尋更深皈依的存在主義者——約伯真正的形象 | 神學論集 (059) |
1984 |
胡國楨 | 試論基督徒詮釋中國經典的可能性--以「大學」為例 | 神學論集 (060) |
1984 |
胡國楨 | 和好聖事新詮--以「自覺」為倫理基礎所做的初次嘗試 | 神學論集 (061) |
1984 |
胡國楨 | 基督徒的分辨神類與中國人的「涵養」與「省察」 | 神學論集 (055) |
1983 |
胡國楨 | 簡介天主實義 | 神學論集 (056) |
1983 |
胡國楨 | 「天主實義」的天主論 | 神學論集 (056) |
1983 |
胡國楨 | 「天主實義」的倫理學 | 神學論集 (056) |
1983 |
Cranford, J. Paris R. 胡國楨 |
贊成「腦死」?維護生命?--美國主教團的困擾 | 神學論集 (057) |
1983 |
Alberic, Stacpoole 胡國楨 |
司鐸意義在觀念上的再反省 | 神學論集 (058) |
1983 |
Pempel, Alice McDowell 胡國楨 |
神修輔導活動中的三個重要環節 | 神學論集 (051) |
1982 |
Haring, B. 胡國楨 |
一九八零年世界主教會議後的牧靈反省--有關離婚與再婚的問題 | 神學論集 (054) |
1982 |
Mitchell, Robert A. 胡國楨 |
信仰光照下的真理追尋—「神學反省」面面觀 | 神學論集 (047) |
1981 |
Rahner, Karl 胡國楨 |
梵二基本神學思想的詮釋 | 神學論集 (050) |
1981 |
胡國楨 | 中國基督徒的「靜坐」 | 神學論集 (037) |
1978 |
Buckley, M. J. 胡國楨 |
神操中分辨神類規則的結構 | 神學論集 (042) |
1979 |
胡國楨 | 至聖先師孔夫子及教會聖師多瑪斯紀念彌撒大典經文試作 | 神學論集 (032) |
1977 |
胡國楨 | 共融乎﹖祭獻乎﹖ | 神學論集 (033) |
1977 |
胡國楨 | 堅振是獨立聖事的神學意義 | 神學論集 (034) |
1977 |
胡國楨 | 今日「正教教會」的簡單素描--拜占庭正教教會信友的觀點 | 神學論集 (141) |
2004 |
胡國楨 | 響應玫瑰經祈禱的靈修革新運動 | 神學論集 (136) |
2003 |
徐可之 胡國楨 |
基督宗教靈修本質與中國傳統文化(及回應) | 神學論集 (135) |
2003 |
胡國楨 | 建立真實的在地基督徒團體--禮儀本位化的精神所在 | 神學論集 (134) |
2002 |
胡國楨 | 「真」與「愛」的宗教交談靈修 | 神學論集 (134) |
2002 |
胡國楨 | 基督信仰的宗教經驗--由宗教交談角度反省 | 神學論集 (131) |
2002 |
胡國楨 | 對教宗本篤十六時代的期待 | 神學論集 (145) |
2005 |
胡國楨 | 《天主子.救世主》修訂再版感言--回憶梵二後神學教育的初期發展 | 神學論集 (149/150) |
2006 |
胡國楨 | 梵二大公會議的幾個特色--梵二文獻鳥瞰之二 | 神學論集 (149/150) |
2006 |
胡國楨 黎庶 |
八、九月份主日讀經指南 | 見證 (179) |
1988 |
胡國楨 | 穆宏志神父的寫作歷程 | 神學論集 (151) |
2007 |
胡國楨 | 聖經 -- 一部教人祈禱的書 -- 在主內生活的情趣 | 見證 (075) |
1978 |
胡國楨 | 谷寒松神父關心的中國神學議題 | 神學論集 (154) |
2007 |
胡國楨 | 中華智慧中的分析神類 | 神學論集 (156) |
2008 |
胡國楨 | 本位化:全球思維在地行動 | 神學論集 (159) |
2009 |
胡國楨 | 東西基督靈修傳統交會在台灣 —— 《正教導師談祈禱》編後語 | 神學論集 (160) |
2009 |
胡國楨 | 從口傳到書寫的傳承 —— 《隨著教會禮儀讀福音》導讀 | 神學論集 (162) |
2009 |
胡國楨 | 初期教會在「共融」中發展 —— 《五旬節與聖神》導讀 | 神學論集 (163) |
2010 |
胡國楨 | 基督徒合一祈禱週與泰澤祈禱 | 神學論集 (170) |
2011 |
胡國楨 | 盧雲的著作與靈修 | 神學論集 (173) |
2012 |
胡國楨 | 張春申神父對中華神學的貢獻 從他的教學生涯及著作談起 | 神學論集 (188/189) |
2016 |
胡國楨 | 信義宗及天主教神學交談的回顧 從梵二大公會議談起 | 神學論集 (192) |
2017 |
胡國楨 陳冠賢 |
感恩聖事 信義宗及天主教神學的交談與共識 | 神學論集 (192) |
2017 |
胡國楨 張玉芳 |
「因信成義」與「因信稱義」天主教與信義宗教交談成果之共識 | 神學論集 (195) |
2018 |
胡國楨 | 舊約: 以民對自己歷史的信仰反省 | 神學論集 (199) |
2019 |
胡國楨 | 房志榮神父與我 華文聖經神學教育的先驅對中華教會的影響 | 神學論集 (204/205) |
2020 |
胡國楨 | 小磐石團體讀經種子教師培訓 | 神學論集 (224) |
2025 |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香港黃竹坑惠福道六號 校務處:college@hsscol.org.hk 圖書館:library@hsscol.org.hk |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6, Welfare Road, Aberdeen, HK. General Office: college@hsscol.org.hk Library: library@hsscol.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