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 胡國楨 .

 

98
神學論集
(1993)p.509-523
   

教會是入門聖事的神學意義

胡國楨

 


梵二"教會憲章"明示:
  「基督……藉著聖神把自己的身體,也就是教會,定為普世救恩的聖事。」(LG 48)
  「……教會;對其全體及每個成員來說,可以是一個有一體性救恩的可見聖事。」(LG 9)

一、聖事的意義
  〔本節請參閱本人另文:<人類生命及基督徒的聖事>,("神學論集"91期95頁)〕   梵二說「教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體性聖事"(inseparabile unitatis sacrametum)」,這觀念來自教父時代的聖西彼廉(見:LG第二章 附注一)。所以,梵二所說「聖事」一詞的原義,要回到教父時代才可發掘出來。
  首先,「聖事」(sacramentum)是「奧秘」(mysterium;或譯「奧蹟」)的同義字。當時翻譯希臘文新約為拉丁文時,譯者把保祿所用的奧秘一詞,有時譯為mysterium(見:羅十一25;哥一26),有時譯為sacramentum(見:弗一9,三3,9)。因此,聖事有「救恩性奧秘」的意思,是不容懷疑的。
  其次,根據聖奧斯定的說法:「聖事是天主不可見恩寵的可見形式。」「恩寵」是什麼?今天已不可再跟中世紀時的想法一樣,認為恩寵是一個一個可以數計的東西,而是天人間相遇、相知、相結合的愛的位際共融生命。
  人的生命其實並非是靜態的實體,而是在一連串與周遭的人不斷相遇、相知、相結合的「生命性位際共融」行動過程中逐漸形成、逐漸成長、而逐漸實現的。人的生命究竟如何?其實生命是無形而不可見的一種現實,使人逐漸實現其生命的這一連串與別人完成位際共融的行動,正是將這不只可見的生命現實彰顯出來,我們稱之為「象徵」。
  不過,象徵(這些行動過程)並不單單只是彰顯生命現實的表徵而已,假若沒有這些行動的過程(象徵),其所象徵的生命本身也不會存在。由此可知「象徵」既是「生命得以實現的表徵」,也是「生命的本身。」
  同樣,天人間愛情的共融生命也也是無形而不可見的。必須透過有形可見的象徵才可彰顯出來;這有形可見的象徵,我們基督徒稱之為「聖事」。如此可知,聖事是「天人共融生命得以實現的表徵」,也是「天人共融生命的本身」。

二、天主的生命與聖事
  [本節請參看附表一:聖事系列圖表]
  天主聖三內在生命本身已經是一個位際共融的現實:父派遣子、子回應父,父與子在此「派遣及回應」(亦可說是「召喚及答覆」)中共發出聖神,並藉因聖神的愛情結合,完成「三位一體」內在位際共融的生命。這共融生命是如此的豐富滿盈,因而自然地向外流溢,有了創造性的啟示,向人召喚,邀請人來與自己交往,達成「相遇、相知、相結合」,完成「我們」(眾人都結合在一 起),一起活愛情的位際共融生命。
  耶穌基督就是這啟示的實現,是一切啟示的中心和根源。天人 交往與位際共融的中心點,就在經歷降生、逾越(死而復活)、升 天、五旬奧蹟(派遣聖神建立教會)等生命歷程的耶穌基督身上具 體實現。我們說耶穌基督身上有完整的天主性,也有完整的人性: 以天主的身分而言,他的一生不斷地召喚人們與自己做生命性位際共融,人們透過與他的共融,而實現對天主愛情召喚的回應;以人的身分而言,他也以生命性的自我奉獻,來答覆天主的愛情召喚,完成了對天主的無條件皈依。如此,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天主與人類相遇、相知、相結合的救恩事實,已經決定性地、圓滿地、不可挽回地實現了。
  耶穌基督的生命活出了真實的天人位際共融的生命,這就是天主不可見恩寵的真實彰顯,所以耶穌基督是天主的聖事。就人類整體來說,實現與天主的聖事(耶穌基督)相遇、相知、相結合,就是實現與天主聖三本身生命位際共融的必經之途。我們稱耶穌基督是「原始的聖事」:其他的一切聖事,都是由於與這原始聖事有了生命性的位際共融而實現的。這就是「基督救恩奧秘」在人類生命中實現的第一層意義。
  可是,復活了的耶穌基督如今在天上,對你我活在現世的每個人而言,並非可以看得見、直接可以接觸到的,若不透過某個已經與他有了生命性位際共融的事物,是無法可以直接與他相遇、相知、相結合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已經與耶穌基督有生命性位際共融的,就是基督徒團體(以及生活於其內的每個基督徒個人),可知基督徒團體(教會)就是耶穌基督的聖事:教會及生活於其內的基督徒,把現在在人間無法直接看見、並接觸到的耶穌基督天人位際共融的恩寵生命,在人間具體地彰顯出來。
  當然,教會真要實現自己確是基督的聖事,其生命也應活出耶穌基督曾活出的聖事雙重生命特質來:以天主的身分,教會要不斷召喚人們來與自己做生命性的位際共融,人們藉與教會生命的共融結合,實現與基督及天主有了真實的位際共融;以人的身分,教會還要不斷答覆天主的愛情召喚,完成對天主的無條件皈依。
  活在現世的任何人,若願與天主的聖事(耶穌基督)達到生命性的位際共融,則就必須透過回應教會(基督徒團體及個人)的召喚,而與耶穌基督的聖事達成相遇、相知、相結合的位際共融事實。這是必經之途。因此,我們又稱教會是「基本的聖事〕:現世人間一切聖事都因與這基本聖事有了位際共融而實現的。這是「基督救恩奧秘」在人類生命中實現的第二層意義。
  至此,本節所說的「聖事」,是指天主恩寵生命,以人位際共融結合的型式在人間的實現並彰顯。所以,在此所說的「基督是天主的聖事」及「教會是基督的聖事」,都是就生命層面而說的,本講稱其為「生命性聖事」。

三、「禮儀性聖事」是「生命性聖事」的高峰及泉源
  教會是生命性的聖事,這生命性聖事是要靠活出來的,亦即教會之所以是教會,是因為活出了基督救恩的奧秘。教會(及其成員)在生命中不斷活出天人位際共融的生命,彰顯基督救恩奧秘,在適當的時機就舉行禮儀來慶祝這天人共融生命的存在及成長,就是慶祝基督救恩奧秘的實現。
梵二(禮儀憲章"說「禮儀不是教會生活的全部(SC 9),而 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泉源(SC 10);新近出版的"天主教教理" (1992年12月)也說「聖事是基督奧秘的慶祝」,都是這個意思。
  但是,這裡所說作為基督奧秘的慶祝的「聖事」,並非指上節所說「教會是基督的聖事」的生命性聖事,而是指為了慶祝生命而舉行的禮儀,本講把這一意義下所說的聖事稱作「禮儀性聖事」。
  在新"天主教教理"中所引用的「聖事」一詞,有時是指生命性聖事,有時是指禮儀性聖事。引其中1118節(暫譯)為例來說明:
  「聖事(1)稱為"教會的",有雙重意義:聖事(l)是"歸於教會"並"邁向教會"的。"歸於教會",是由於教會本身就是基督行動的聖事(2),亦即基督藉著聖神的派遣而在教會內行動;"邁向基督",是因為聖事(1)就是那些"建立教會的聖事(1)",由於聖事(1),尤其感恩祭宴,滿溢著天主聖三愛情的共融奧蹟,彰顯在人們面前,並通傳給他們。」
  這段引文中,共出現六個「聖事」,其中第三個〔標明(2)者〕是指本講所說「教會是聖事」的生命性聖事,毫無疑問。就是因為教會本身是基督﹝行動〕的生命性聖事,所以教會生命一切的作為都充滿聖事性,被稱做「聖事」〔標明(l)者的那七個禮儀慶典行動,自然歸屬於教會聖事性生命的一環,是教會活出基督救恩奧秘的「慶祝」。同時,這慶祝也是這教會聖事性生命繼續不斷成長,邁向未來活更豐富的基督救恩奧秘的原動力。
  人們何時慶祝其生命的存在並成長呢?「個人的生日。」「國家的國慶。」如何慶祝?一方面紀念(個人及國家)生命的誕生及成長,以至有了今天的成就;另方面,同時祝禱這生命繼續不斷成長,有更光輝燦爛的未來,並賦予其成長的活力及方向。
  有人說慶祝個人的生日,最先應該做的是紀念「母難日」。誠然不錯,沒有母親痛苦的懷孕、生產、養育之恩,那有今日之我?當然除了父母生養之恩外,自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成功失敗、歡笑淚水……都在紀念之列,這些都是我今天生命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串連起來的過程;就是我的象徵:既是我今天生命得以實現的表徵,也是我生命的本身。說故事,是在慶祝中紀念的可行方式;恭喜壽星有了今天的成就,也是一種紀念的方式,同時請壽星說說未來的願望,祝賀他心想事成、百尺竿頭,有更美好的明天。
  以上可能是做大壽的大禮儀,一生沒有幾次如此做。普遍而言,一般在忙碌工作中抽個三五分鐘,唱唱生日歌,送張卡片,請壽星許個心願、吹臘燭、切蛋糕,也就在大家吃蛋糕的歡樂氣氛中禮成。雖然是個簡簡單單的儀式,但真也包含了「T慶祝」的整體意義了:有紀念過去,有恭賀現在,有祝禱未來。
  這個「慶祝」,藉著「紀念」把壽星整個一生生命過程的精華,都在這時刻彰顯出來,可以說:這慶祝是壽星生命的一個「高峰」,是「歸於」這壽星生命的一環的;藉著祝禱壽星心想事成,給予他繼續「邁向」他未來更豐富生命的動力,真是壽星整體生命繼續成長的「泉源」。
  至於國家慶祝國慶也是一樣。有慶祝大會,會中有人講述建國先烈可歌可泣的受苦受難、奮鬥事蹟,表揚近來對國家建設有功人員,並提出國家最近未來應發展的方向,呼籲全體國民繼續不斷發揮建國精神,矢勤矢勇,為國為民開創更美好的明天和明年。更有遊行、閱兵、表演……藉以彰顯國家現有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等等各方面的生命實力。整個國家在這慶典上,紀念了自己的誕生及生存成長到目前所有成就的事實,把「歸於」這個國家的生命「高峰」彰顯出來;同時賦予整個國家「邁向」未來更美好前 程的生命動力,確是國家生命繼續成長的「泉源」。
  教會的聖事性生命亦然。每天、每主日、每年度的聖事性禮儀慶典,確實就是教會生命存在並成長的「高峰」及「泉源」。

四、「教會是入門聖事」的整體意義
  [本節請參看附表一:聖事系列圖表])
  教會(基督徒團體及個人)是聖事,首先應由生命性聖事的幅度說明,亦即教會活出了天人位際共融的生命實現、成長。這生命的實現和成長,其實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
  基督徒(個人及團體)的生命,是在不斷向世人邀請,召喚人來與我們「相遇、相知、相結合」,形成更大的「我們」,大家一起來回應父的邀請(派遣),活天人共融的生命,而實現並成長的。由此,我們說:教會是個「入門聖事」。
  「入門」(initiation)一詞,是廿世紀初發展出的文化人類學喜用的一個辭彙,其意義是:「個人融入族群」及(或)「小族群融入(成)大族群」的過程。由生命角度說「教會是入門聖事」,其意義在說明:教會是一個不斷在作生命融合的「過程性族群〕。
  其實,把這個詞及其意義,用來說明教會聖事(禮儀)的含意;並加以命名的,開始在梵一的"禮儀憲章"(請參閱:SC64,65);並在一九七二年頒佈新成人入門禮典時,稱成人進入基督徒「生命團體〕的整體儀式過程為「成人的基督宗教入門禮儀」(Rit e of Christian Initiation of Adults),以傳統的話來說:「入門聖事」禮儀包括了「聖洗、堅振、聖體」三個禮儀性聖事。
  由此,綜合地說,「教會是入門聖事」,是表明教會是一個不斷成長的生命性存在,是個不斷在做生命位際共融的「過程性族群」,這是教會之所以是基督救恩奧秘的基本特質:有其生命層面的現象,亦有其禮儀層面的慶祝。
  教會是一個由人組織成的生命性團體,其生命功能要能健康正常的發揮,就必須與其他由人組成的團體一樣,要在團體成員分工下,在精誠團結的彼此「服務及合作」的互動中完成。因此,教會本身就是一個「服務性結構」,能展現其「服務及合作」的生命性功能,是個「服務性聖事」。
  一個活的有機生命體,在其成長過程中,若遇到不健康的生存及成長障礙危機時,這生命體本身就會自然地發揮其治療功能,使其生命逐漸恢復健康正常的生命功能。教會真是這麼一個展現其有自我治療功能的有機生命團體,是個「治療性聖事」。
  新"天主教教理"也把聖事如此分類:教會是「入門聖事」,其禮儀性聖事的慶祝是「聖洗、堅振及感恩祭宴禮」;教會也是「服務性的聖事」,其禮儀性聖事的慶祝有「聖職委任禮」及「婚禮」;教會還是「治療性聖事」,其禮儀性聖事的慶祝有「和好禮」及「病人傅油禮」。
  事實上,以上「三類」聖事,是同一教會生命的三個角度所觀察到的生命現象,是同一基督救思所彰顯的三個面貌(或七個面貌,或可以用更多的面貌來描寫)。
  本講主要在介紹「教會是入門聖事」。因此,雖然「教會是服務性聖事」及「教會是治療性聖事」二者如何運作,對於教會如何活出入門聖事的事實,有決定性影響,因了時間及篇幅關係,本講暫時只以圖表方式簡單交代(請見附表二),等日後有機會再作專題介紹。

五、「教會是入門聖事」的中心象徵
  [本節請參看附表二:教會是聖事圖表]
  教會是入門聖事,是說教會在本質上是個不斷「與天主」並「與人」作生命性位際共融的族群。
  因此,就其生命層面的現象來說,教會生活中的一切言行作為,都在實現自己與人、及與其他人所組成的生命性族群,彼此間的位際融合。若然,教會在這共融的過程中展現了自己生命的存在及成長,亦即完成教會在不斷與天主生命共融的過程中的次一輪的皈依,這才是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入門聖事」。
  按梵二"教會憲章"的講法,教會是個可以「天主子民」圖像來描繪的族群。這族群有兩大特質:「司祭職責」及「成聖聖召」(臺北中國主教團中文譯本作「成聖使命」,不很貼切,筆者重譯之)。這兩大特質具體說明了教會是「生命性的聖事」,是「入門聖事」的真義。
  說教會有「司祭職責」,這是說教會要在其公務司祭的「服務」及普通司祭的「合作」之中,以「先知、君王、司祭」三大功能,向世人發出邀請,召喚他們來與自己相遇、相知,以致在彼此的位際生命上達到共融(結合),並透過這與教會的共融,完成與天主的共融。這是「教會是聖事」,所彰顯的天主身分的一面。   教會的一切活動,他的教育事業、社會關懷、支援窮人、治癒病人、提倡環保、促進公義、呼籲和平、協助和解……等等,都是在踐行他「司祭職責」的使命,都在表達他向世人的召喚,邀請人們與自己相遇、相知,共融結合,都在展現「入門聖事」的生命特質。
  不過,教會所有活動中,有一項最能直接表達出自己是「入門聖事」的,就是「慕道者的信仰培育工作」:以基督徒身分直接「邀請」人們來與自己相遇、相知,被邀者也「回應」了我們的召喚,加入「慕道者」的行列,並在教會成員的陪伴下,接受活基督徒信仰生命成長的培育,培育成熟時,加入我們的行列,與我們完 成位際共融的結合,成為同一與天主生命有位際共融的天主子民團體的成員。
  這個「慕道者的信仰培育工作」,是教會所做一切為彰顯自己是入門聖事的活動中的中心工作,是教會實現生命性存在並成長的「高峰事件」,教會一切活動都是環繞並指向於此,是教會能夠稱做入門聖事的「中心象徵」。「慕道者」實在是教會做為一個生命性入門聖事的「主角」:教會的生命是為了他們而存在;他們的存在也為教會生命的存在和成長提供了保證。假如一個教會缺少了慕道者,沒有為他們而設立的信仰培育活動,真的很難想像這個教會如何繼續成長,並展現其動態生命的存在?

六、入門聖事的慶祝禮儀
  由生命層面看,慕道者的信仰培育工作是教會入門聖事的中心象徵,是基督救恩奧秘在教會生命(及慕道者生命)中的具體實現。
  教會生命的入門事實,是在基督現世奧體(基督徒團體)生命不斷位際融合中實現的。這融合要由兩個階段性的現象中實現:首先,對外而言,有新慕道者源源加入,使教會生命愈來愈增大,愈來愈豐富,這是量上的成長;其次,對內而言,已在教會內的基督肢體,不斷地增進彼此的相知、相結合,使教會肢體間生命性的共融愈來愈堅實,愈來愈緊密,這是質上的成長。
  從教會在五旬奧蹟(聖神降臨)中成立起,就有禮儀行動來慶祝教會是入門聖事這個事實:在量量的成長上,他們為人付洗(宗二37-41);在質的成長上,他們「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M42二42)。
  以上兩個禮儀性行動,初期教會是否是定期舉行,不容易肯定。但稍晚,基督徒開始在「主日」(每周的第一天)聚會慶祝主基督的復活,以取代猶太人安息日聚會崇拜天主的習俗。他們在主日的聚會中給信仰培育完成的慕道者付洗,並接著大家與新教友一起擘餅聚餐。假如某一主日沒有慕道者要付洗,他們聚會時不行洗禮,就只擘餅聚餐。
  「主日」,以洗禮及擘餅聚餐來慶祝基督的復活。洗禮的主角是受洗的新教友:他們浸入水中表明與基督同死,也與基督一起復活而重生,進入了他現世奧體(教會)的生命之中。擘餅聚餐的主角是全體參加的新舊教友:他們拿出餅、酒,表達自己與基督一起做生命的奉獻;他們共同感恩祈禱,表達整個基督徒團體與基督一起向天父感謝並求恩;他們分開餅、酒,一起吃、喝,表明真正有福共用,有難同當,彼此因各自與基督生命的結合,而完成彼此的結合,更共融團結在一起。這是初期教會的復活節慶典,每周周舉行一次。
  不過,隨著教會歷史的發展,教會培育慕道者信仰的工作有了制度化,教會中也出現了以「年度」方式、周期性地慶祝基督各奧蹟的現象。如此,每年有個盛大的節期慶祝基督的逾越(死而復活)奧蹟,就在這每年一度的大慶典上,做完整入門聖事的慶祝:聖周四紀念耶穌與門徒一起舉行的最後晚餐,星期五宣報主基督苦難、死亡,而後星期六守夜祈禱,在一周第一天子時開始歌頌他的復活,為新教友付洗、覆手、傅油,最後大家一起行感恩祭宴,共吃主體,共飲主血,完成教會新舊成員真實的共融結合。
  由於制度性地每年固定在復活節為慕道者付洗,所以除非有例外情形,每個主日不為人付洗。雖然如此,基督徒團體仍然在每主日聚會舉行感恩祭宴,紀念耶穌的苦難及死亡,慶祝他的復活。這是教會慶祝自己活了入門聖事生命禮儀的簡式,雖然沒有新教友受洗,表達教會量上的成長,但質上的成長也是真實的成長。所以,主日慶典是簡式的復活節慶典,是簡式的入門聖事禮儀。
  因此,一九七二年頒佈的「新成人入門禮典」說,若不能在復活慶典上按制度方式行整體的入門聖事禮儀,應選擇在主日的感恩禮中舉行簡式入門聖事禮儀。這禮儀包括傳統所說「聖洗、堅振、聖體」三聖事。
  若有團體(堂區、修會、工作機構……)每天舉行感恩祭宴,每天這一時段就是這團體慶祝基督復活的時辰,此時他們慶祝自己這一天確實活出了入門聖事的事實。

結語
  本講簡單由神學角度分析了「教會是入門聖事」的整體意義。當然要更完整的瞭解,必須配合「教會是服務性的聖事」及教會是治療性的聖事,從三個角度同時看才行。不過由於篇幅關係,暫時從略,僅先提出附表二供參考,待有機會再詳論之。



因此,教會是「入門聖事」(聖洗、堅振、感恩禮);
教會也是「服務性的聖事」(聖職、婚姻、[獻身生活]);
教會還是「治療性的聖事」(和好、病人傅油)。
其實,以上「三類」聖事,是同一教會生命的三個角度所觀察到的生命現象,是同一基督教思救恩所彰顯的三個面貌(或七個面貌,或可以用更多面貌來描寫)。


 

 

本檔案未經校對

 

| 神學論集主頁 |. 胡國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