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只有通過文化,始能成為完美而真正的人;而文化則是用以培育人性優點及價值者。不論何時何地,一談到人生,則人性及文化二者便緊相連繫。
文化二字的意義,概括言之,不外人類用以玉成並發揮身靈諸多特長的種種,以期靠知識及勞作得以征服大地,並通過風尚及制度的改進,促使社會生活,即家庭及國家生活更為適合人性。最後,文化是歷代人類以某事業來表達、傳播並保存其偉大精神閱歷及志願者。目的在有益於多人,甚至整個人類。
可見人類文化不得與歷史友社會分割,文化一詞往往意味著歷史及人種問題。為此,才有多種文化的說法。由於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事物、從事勞動、利用語言、崇奉宗教、形成風俗、制訂法律和建立法律制度,以及研究學識、文藝、美術,才發生不同的公共主活方式和安排生活財富的作風;於是人們接受的習尚便形成每一團體的固有祖產。同時,便出現了由歷史而來的特殊環境;各民族各時代的人們使被安置在這環境內:並從中取得可以推進人文的價值。
54 現代人的社會及文化生活情形有了深刻的改變,在人類歷史上,真可說是一個新紀元(一),同時亦開闢了玉成並推廣文化的新途徑。這新途徑的開闢是得力於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躍進,技術的進步,尤某是交通電訊等工具的改善。因此,現代文化具有一些特別顯著的特徵,即號稱為「精確科學」的學科,特別養成人們的批判能力;心理學最新的研究工作對人們的活動有著深入的解釋;歷史學頗有助於令人以演變及進化眼光來觀察世事;人們的生活習慣及風氣日趨一致化:工業化、都市化等因素,促成人們的共同生活並造成新的(群眾)文化,因而產生了思想、活動及休息的新方式。同時,因為各民族及各團體間日形頻繁的接觸,使每人及整個人類日益發現各種不同文化所有的富源,而逐漸形成一個更為普遍的文化。人類果能愈來愈尊重各種文化的特點,則這普遍文化便愈能推動並發揚天下一家的思想。
55 在各社團及國家內,意識到自身是文化創造者的男女人士,日形增多。在全世界,獨立自主及責任感非常發達,這對人類精神及道德的成熟,關係至鉅。如果我們將團結世界,並將在真理及正義內建設較好世界的責任置諸目前時,這點必更為明顯。於是我們便見到新的人文主義的誕生,而這主義的內容便是:人的意義是從他對其弟兄及歷史所負的責任來界定。
56 無怪乎,在現代情況下,感到自身對發揚文化負有責任的人,懷著更高的希望;同時,一看到當前應解決的諸多矛盾而焦急不安:
現代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理應促使各國各族的人士真誠而有效地交換意見。但如何始可不致擾亂各社圈的生活、不致摧殘其先人的智慧、不致危害各民族的固有特性?
如何始能促進新文化的活力與擴展。而同時不致喪失對祖先遺產的忠實?尤其迫切需要解答的,是如何把由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而產生的文化,與按照各地不同傳統而研究舊文化的工作相協調?
如何纔能使各種專門科學的迅速進展,不妨礙綜合思想的形成,同時又能保存引人走向智慧的沉思欣賞?
專家們的學識既日趨高深與複雜,如何才能使人類分享其文化恩澤?
最後,如何始能承認文化所需求的獨立自主,而不致淪為純粹屬於此世的人文主義,尤其不致違反宗教原則?
人類文化必須在上述諸多矛盾中發展,使能適應完整人格予以平衡的培育,另一面,又能幫助人們尤其信友,完成其以手足之愛彼此團結為一個人類大家庭的任務。
57 信友在走向天國期間,應尋求並愛好天王之事(二),但他們應與人們合作,建立一個更合人性世界的任務,並不減輕,反而加重。果然,公教的信德奧蹟提供卓越的動機與扶助,俾使信友能以加倍的熱誠完成其任務,尤其能揭示上述偉大任務的充份意義,在整個人的天職中,使人類文化佔有卓絕的位置。
因人躬親操作,或藉技術耕耘土地,使土地長出果實,並使大地變為整個人類的適宜住所,又因人有意識地在社會中承擔一部份工作,便是完成天主在原始時曉示於人的統治大地(三)、與成全造化工程的計劃;同時,亦是發展自身,並且是服從基督令人們為弟兄服務的偉大誠命。
此外,攻讀哲學、史學、數學、自然科學及藝術,頗有助於提高人類對於真、善、美的理解力,對於普遍價值的判斷力。於是人類為那永遠與天主同在、並與祂一同治理萬物、且活躍於塵寰、歡樂於人間的奇妙智慧,更光明地受到照耀(四)。
這樣,人的心神更能擺脫世物的奴役,更易高舉自身,奉事並靜觀造物真主,而且仰仗聖寵的鼓勵,便於認識天主聖言:祂在降生成人、救贖世界、並匯集萬有於自身之前,業已在此塵世。大放光明,「猶如照耀眾人的真光」(五)。
誠然,今天科學藝術的邁進,由於某方法之無力透視事物的內在實質,尤其探求方法不幸為人妄加推崇,以為這等方法是探求一切真理的無上準繩時,便可能偏向於某種現象論及不可知論;而且還有危險使人類太過信賴現代發明,居然相信自身可以自給自足,而不再從事尋求更為高深的事物。
但這些不幸並非今天文化的必然效果,我們決不應陷入拒絕承認科技的積極價值的誘惑中。科技的積極價值是:研究科學者的勸勉及其對真理的絕對忠實,和其它技術團體的合作精神,國際間的團結思想;科學專家對援助及維護他人,日益生動的意識和責任感;替人類、尤其替本身缺乏責任感或患有文化貧血之症的民族,改善生活的善意。在某種程度內,這一切可以準備人心接受福音。不過,這應以基督來世救人的聖愛為內在條件。
58 在福音及人類文化間存在著許多聯繫。自天主啟示自身與其子民,至藉著祂降生成人的聖子充份發顯自身與人類時,曾依照各時代所有文化,而發表了談話。
同樣,歷來生活於各式環境中的教會,曾利用不同文化,向萬民宣講福音,探究並深入了解福音,並在舉行禮儀及信友各種團體生活內,善加發揮福音的意義。
同時,教會使命既是歸化一切民族。不分時代與地域,故教會與任何種族及國家,與任何個別生活方式及任何古的新的習俗,毫無例外地保有不可分解的關係。教會雖常忠實於某傳統,但仍能深入並生活於各式文化中。其結果,則是教會本身及各民族的文化內容,益加豐富。
基督的福音不斷地革新那些墮落人類所有的生活及文化,攻擊並消除經常由罪惡誘惑中所發生的錯誤與災禍,淨化並提高各民族的風尚,並以天上財富使每個民族及時代所有的優點及資質,益加豐富,從而維護、充實並在基督內復興(六)。這樣,教會從事滿全本身的使命(七),同時也促進並有助於人類的文化並以某活動--禮儀活動亦不例外--訓練人們獲致內心的自由。
59 教會以上述方式提示人們,文化應以成全整個人格,並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公共福利為歸宿。囚此,應當培養人心,發展驚奇、透視、深思及構成個人判斷的能力,並發展其宗教、倫理及社會思想。
文化既然直接發源於人類理智反社會性質,故不斷地需要適度的自由以發展之。並需要依循文化本身的原則,獨立行動的合法權力。因此,在不違反私人和社會所有的特殊攻普遍欋利與公共利益的範圍內,文化應該受人們的尊重,並應該享有若干程度的不可侵犯性。
本大公會議追溯梵蒂岡首屆大公會議的教訓,聲明有兩種不同的知識存在,即出自信德者和出自理智者。亦聲明教會並不禁止「科技和學術在各自的領域內運用其本身的原則及方法」。教會既然「承認學術友科技擁有這項合法自由」,便等於肯定其獨立自主是合法的(八)。
從這一切獲得的結論是:在不違反倫理秩序及公共利益的條件下,人們可以自由探索真理,自由發表並宣傳自己的意見,自由研究各種技藝,並有權利對國家大事得到真實的報導(九)。
政府無權替每種文化指定其特點,而應替人人--連國內少數民族在內(一○)--提供促進文化生活的條件及援助。故此,尤應注意的一點,是不應使文化違背其固有宗旨,而被迫為政治及經濟權力服務。
60 目前既有拯救眾多人們於不幸的無知的方法,故尤其為信友合於現時代的重大任務是:努力工作,在政治及經濟方面,在本國及國際領域內,務使人們做出基本的判斷;這判斷要各地區的人們--不分種族、性別、國籍、宗教及社會地位--承認並實現各人有份於人類及國家文化的相稱人格尊嚴的權利。故此,必須替每人提供足用的,尤其是基本的文化,免使大多數人因無知,或因缺乏責任感的活動,而不克對促進公共福利的任務,貢獻其真正有意識的合作。
應當設法使天資足用的人們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使他們盡其可能,在人類社會上,獲得與某自身本領及其所有技能相稱的職位與任務(一一)。這樣,任何民族的每個人及團體始能獲致與其資質及傳統相稱的文化生活,並予以充份的發展。
此外,又應切實致力使人人不唯意識到自身有權利接受文化,而且亦有義務培植自身及援助他人。有時,某些勞工生活條件阻止人們進步於文化,並消滅人們嚮往文化的願望。尤其對於農人友工人、必須使他們的勞動條件不獨不阻止他們發展人格,而且有利於人格的培育。婦女業已在各種生活領域內展開活動,人們應給予她們適合女性的職務。再者,人人應當關心,務使婦女的文化生活得到承認並實現。
61 將各門學術的知識綜合為一個系統,尤其在今天是特別困難的。構成文化的因素越繁多,人們越不易有組織地融會貫通一切學識。因此,擁有一切知識的真正博學者日益渺茫。然而,每人仍有義務,維護某整個人格。兩人格的特殊成份便是理智、意志、良心及友愛等價值;而這些價值的基礎便是創造人的天主、治療並昇華人的基督。
這種教育的主要褓母是家庭。在家庭愛的氣氛中,子女更易學得事物的真正意義;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們自然能吸收良好的文化。
今天的社會存在著適合於推廣教育的許多條件,尤其是到處皆是的書報,以及文化交流的新式工具,都很有利於各種文化的推廣。因在各地工作時間的縮短,很多人享有日益增多的方便。他們應當善用餘暇,以養護心神、以恢復肉體及精神的力量、藉著業餘學習及活動、藉著遊歷和旅行、增進知識,並與更多人接觸而互相認識。亦應利用餘暇,實行戶外活動並舉行運動會,以獲取心神的平衡,有利於社會生活:並在各階層,各國各種族間維持友誼關係。信友應設法使我們這時代所專有的文化及團體活動,沉浸於人道及基督精神內。
上述一切,固能幫助人們達成文化充份的發展,但如不深加注意文化及學識對人格的意義,則一切盡屬徒然。
62 縱然教會對推進文化多所作為,但經驗指出文化和公教教育的和諧,為了偶然的理由,而不常順利進行。
這些困難並非必然危害信德,反而刺激人們對信德真理獲得更深湛的了解。科學、史學和哲學的最新研討及發現,激發新的疑問。這些疑問又和人生發生連帶關係,因而神學不得不做新的探索。
此外,神學家除應堅持神學的固有方法及需求外,教會還請他們經常從事發掘向現代人宣講真理更適宜的方式。因為信德真理和在確保傎理內容不變的條件下,發揮真理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一二)。為人靈牧者,在領導信友度更成熟、更純粹的信友生活時,不獨應教以神學原則,而且應熟悉並運用現代科學?尢其應利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發明。
同時,在一定程度內,文藝及美術對教會生活亦大有關係。因為它們的目的是研究人的性質、難題及人努力認識並成全自身和世界的經驗,揭示人類在歷史及世界內所處的環境,解釋人類的不幸與喜樂、急需和能力,並替人類草擬較好生活的圖案;故此,文藝可以提高人類生活。這生活因時間空間的各異,而有多種不同的表現。
故此,應設法使上述文藝及美術專家們。感到教會對他們工作的了解,並使之利用其正常的自由和教會開始一個更為自然的接觸。同時,凡依各國各地情形而為現代採用的新美術,亦應為教會所承認。只要其表現合乎禮儀的需求,並能高舉人心嚮往天主,亦應採用之於聖堂內(一三)。
果真如此,則人類對天主能獲得較清楚的認識,其理智能對福音更為了解,而其生活則更為幅音所薰陶。
所以,信友應與其同時代的人們度著親密團結的生活,應徹底認識以文化所表現的他們的思想力式,應將新的學說、主張、發明和公教倫理、教義及教育連貫起來;其目的在使信友的宗教熱誠及心地的聖潔,同所有科學知識及日新月異的藝術並肩前進,俾能一本公教的完整思想,而判斷並解釋一切。
凡在修院及大學中攻讀神學者,應與那些在其它科日上嶄露頭角的人們,一心一德地合作。神學的研究固應對啟示真理獲得高深的知識,但不應與時代脫節,以期能幫助精通各門科學者,充份了解信德真理。這種神學與科學的攜手合作,對訓練神職人員,裨益良多。這樣訓練出來的神職人員,將能更適宜地向我們這時代的人們,解釋有關天主、人類及世界的真理,使這真理為他們所樂於接受(一四)。而且值得希望者,是許多信友亦在神學上接受適當的教育,且有人專門致力於神學的研究和深造。為使他們克盡厥職,信友和神職人員應享有合法的自由來研究、思索,並在他們專長的問題上,謙虛而勇敢地發言(一五)。
(一)參閱本憲章四節等。
(二)參閱哥:三,1-2。
(三)參閱創:一,28。
(四)參閱箴:八,30-31。
(五)參閱S. Irenaeus, Adv, Haer,III,11,8(ed. Sagnard,p,200;ib,16,6:pp 290-292;21,10-22 pp, 370-372;22,3,p,278;etc.)
(六)參閱弗:一,10。
(七)參閱比約十二世致R. P. M. D Roland-Gosselin:「決不應忘記,教會的目標是宣傳福音而不是創造文化。教會假使創造文化,亦是透過宣傳福音而創造文化的」。(Semaines Sociales de France,Versailles,1936,pp,461-462)。
(八)首屆梵蒂岡大公會議Const ,Dei Filius:Denz,1795,1799 (3015,3019)。參閱比約十一世「四十年」通諭:宗座公報卷二三(一九三一年),一九○頁。
(九)參閱若望廿三世「和平於地」通諭:宗座公報卷五五(一九六三年),一六○頁。
(十○)參閱同上,二八三頁;比約十二世,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聖誕節廣播詞:宗座公報卷三四(一九四二年),一六至十七頁。
(一一)參閱若望廿三世「和平於地」通諭:宗座公報卷五五(一九六三年),二六○頁。
(一二)參閱若望廿三心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一日大公會議開幕詞:宗座公報卷五四(一九六二年),七九二頁。
(一三)參閱禮儀憲章一二三號:宗座公報卷五六(一九六四年)一三一頁;保祿六世致羅馬美術家講詞:宗座公報卷五六(一九六四年),四三九至四四二頁。
(一四)參閱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司鐸之培養」及「公教教育」法令。
(一五)參閱教會憲章四章三七號宗座公報卷五七(一九六五年),四二至四三頁。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