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神學論集
(1970)p195-213
   

耶穌受誘奧蹟的研究

 

二、奧蹟的來源問題

談到受誘奧蹟的來源,就進入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中:即這奧蹟的內容是否來自耶穌自己,是他親自告訴弟子們的?抑或初期教會團體,由於對耶穌的瞭解或者為了某種需要,而制告出來的呢?這問是在基督學上攸關匪淺,多少和耶穌受誘事件的真實性有所關聯。我們分兩部分來研究:首先是受誘奧蹟來自初期教會的假定,次為將這奧蹟來源歸之於耶穌。

(一)初期教會為來源的假定

近代類型批判派學者中,有些人傾向于否認福音中有關耶穌的事蹟的歷史價值,而普遍地以為一切福音資料來自初期教會的創造。至於耶穌受誘事件,他們認為由於初期教會為了下列幾種不同的挂慮而產生的:

(1) 護教目的:有人認為初期教會為答覆敵對他們的猶太人,而製造了耶穌受誘的事。當時猶太人說:耶穌不是默西亞,因為他沒有行奇蹟,尤其是默西亞的奇蹟。面對這困難,為了信證需要,宗徒們就製造受誘之事,以證明默西亞不是不能行奇蹟,而是不願行奇蹟,因為要求默西亞行奇蹟是來自魔鬼,為耶穌本人所拒絕。

但是這個假定不能自圓其說,這好象初期教會對於耶穌行過奇蹟,抱無所謂的態度;好象初期教會不以耶穌的奇蹟為默西亞的標誌似的。其實只要審查教會初期傳承,恰巧相反:宗徒們非常重視奇蹟,視之為默西亞的標記。是的,耶穌沒有變石為餅,但是有五餅二魚的奇蹟;他沒有自聖殿跳下,但是曾在水上行走。所以假定猶太人反對耶穌的默西亞地位,而說他沒顯奇蹟;假定初期教會承認耶穌沒有行奇蹟,而制告出受誘事件來辨護,實在都與新經中表達初期教會的態度不合。

(2) 教理目的:有人說這記錄並不在於辨護耶穌的默西亞地位,而是為了講要理的目的,為給初期教友一個標準的宗教態度,一個表率,因為初期教會生活於困難之中,受到希臘人,羅馬人的壓迫,為鼓勵他們,叫他們聽命,忍耐;別妄想祈求耶穌以奇蹟來解決困難。所以宗徒們製造了這段受誘,使教友效法耶穌自己,不以奇蹟來求出路。

這個假定無可否認的,有其教導作用,耶穌的一切言行為教會都是榜樣;但是也有其不妥之處。我們可以問為針麼要製造如此一個記錄?此記錄中,耶穌所受的誘或與初期救會情況實在有距離。如果要表達耶穌也勝過初期教會所受的誘惑,那麼應製造另外三種例子的誘惑,為更能使初期教會的信友安心接受自己所受的困難。

(3) 神學目的:有人假定耶穌確定受了天主子對天父服從所應受的考驗,這在宗徒時代已有此說法。宗徒們為說明這個問題,就自聖經中尋找了一些句子,編成一個「演述」,成了我們今日福音中的三誘。這個假定與下面我們的解釋不遠,但是我們認為這樣的「演述」,非宗徒們所為,也非初期教會的集體作品。

如此,我們已經揀選了幾個支援受誘記載來自初期教會的假不定期而加以說明,同時也指出其不當之處。現在還要指出反對來自初期教會之說的三個嚴重困難。

(1)三誘的資料不可能產自初期教會,因為它遠勝他們的能力。這裡我們所有的是一個非常嚴密組織的、充滿神學意識的、對於耶穌的使命有充分瞭解的記錄;這必須具有特殊智慧的人才能創造得出來。三誘的記錄中含有深度的宗教觀,詩的因素,以及非常吸引人的圖像,這一切優點集合起來,不能是來自宗教團體,而更應來自耶穌自己。

(2)這個記錄中的耶穌,實在與初期教會信仰上的耶穌有著距離。宗徒們在復活的光輝下,信仰耶穌是默西亞,是天主子,所以不可能描寫撒殫接近他們信仰中的主。其次,假使他們創造了這記錄,也不會引用如三誘中,聖經上的幾句話。相反,如聖詠第二首,也是初期教會常用在耶穌身上的聖詠,將更適合在第三誘中答復。

(3)在三次誘惑中,雖然沒有顯著地說明耶穌的默西亞地位,但是這個記錄中的默西亞意義是不可否認的。它是政治性的,現世性默西亞的誘惑,所以耶穌拒絕了。而我們知道,等待有權力光榮的政治性默西亞的心理,己不是初期教會的問題,他們實在不必創造三誘來說明耶穌的默西亞真義。他們的迫切問題乃是基督為什麼尚未第二次重來,為此,我們又可看出假定初期教會創造三誘記錄的不合歷史。

至此,好象已經看出三誘的來源不是初期教會。現在要問,那麼麼究耶穌受誘記錄來自何處?是耶穌自己嗎?

(二)耶穌自己為來源之說

確定三誘記錄來自耶穌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我們指出耶穌時代的中心問題是什麼,另一方面我們再指出三誘記錄反映出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如果兩者互相吻合,那麼至少可以確定三誘記錄是耶穌時代的麼品,而不是初期教會的創造。下面我們把幾個積極支援三誘來自耶穌的理由加以介紹:

(1)耶穌力拒他人要求徵兆:我們根據福音,在耶穌傳教期間,有斷發現這個情況;在宗教上,耶穌顯出他有著權威,不怕違背傳統;在行動上,他不怕顯出負有一個神聖使命;於是猶太地方宗教領袖要求他顯徵兆以證實此一地位。谷 8 : 11「法利塞人出來,開始和他辨論,向他要求一個來自天上人徵兆,想試探他。」同樣,瑪 16 : 1;路 11 : 16。對這些要求耶穌要求是誘惑而拒絕了。此外還有受難時,黑落德的要求(路 23 : 9),在十字架上,也有人如此要求(谷 15 : 32二;瑪 27 : 42 - 43;路 23 : 35 - 37)。

耶穌的拒絕使弟子驚訝,他們見他行過奇蹟,因此不能不想這為他是輕而易舉的事,為什麼不滿足宗教領袖的要求呢?為此,在這情況中,耶穌要向他們解釋。三誘事件來自耶穌,正是為向宗徒們解釋不行徵兆的理由。

第一個誘惑實際上不在於顯奇蹟以充饑,而是要因此徵兆顯出他是天主子;第二個誘惑也不在乎得到天主的扶持,而是使試探者要看出他真是天主子。這種急於探知耶穌地位的要求,實在無異于宗教首領之要求徵兆:因此耶穌的答復實在不止是為了魔鬼,而更是針對著那些要求徵兆的宗教首領。默西亞的使命不是奇蹟,而是對天主父的信賴,他只依靠天主父的話,他不試探天主,他只奉侍天主。

因此可見受誘事件之內容完全是耶穌生命層次中的,它應當在復活以前成功,因為復活之後,天主已經用了一個徵兆證明耶穌的使命,所以沒有耶穌時代要求徵兆的問題,更沒有製造這記錄的需要。

(2)宗徒們在耶穌復活前的政治默西亞期望:關於這層我們前面已經提起,我們不能否認宗徒們在耶穌生時有著當時對默西亞為王,以及權力,光榮等概念,如穀:拾·三十七載拍德二子的要求:捌·二十七-三十三。拍多錄在承認耶穌為默西亞之後,還表示出這一傾向。為他們、苦的默西亞是不可能的-魔鬼不是想耶穌不該受餓嗎?-因此我們看出受誘記載是針對這思想態度為向宗徒們解釋。有人早已看出「去吧,撒殫」這句話與拍多錄受斥事件的關係,為此有人也想耶穌是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事後向宗徒們講了受誘事件,以告訴宗徒們他們在他身上期待政治性默西亞乃是魔鬼的誘惑。

(3)耶穌與魔鬼:關於這一點,我們不能詳加發揮,主要是在說明受誘記錄中,耶穌與魔鬼之相持,完全符合耶穌在傳教時期間對魔鬼的態度與觀念;而初期教會,因了復活的經驗,已不再作如是想。

不管今日的構想怎樣,我們應承認耶穌在福音中是非常鄭重地反對魔鬼,他視魔鬼為在敵,他得處理並勝過魔鬼。在他對伯多錄的申斥中,已看出魔鬼要設計使他的使命迷失,因此他指出這個奸計。

苦難前,耶穌對宗徒預言(路22 : 31),他們將被魔鬼捉弄;而莠子的比喻(瑪 13 : 24 - 30)乃是魔鬼-仇敵破壞播種。這卻顯出魔鬼對於他的使命抱有陰謀。耶穌不但知道魔鬼想破壞他使命的完成,也知道自己的使命是面對此一仇敵-這使我們瞭解福音中驅魔的意義(路:11 : 20;瑪 12 : 28;谷 3 : 27),魔鬼的王國己因了他的使命而衰敗。為此,驅逐魔鬼證明他的王國權勢己失,天主的王國己經展開;這是一個標記,耶穌預報的喜訊-天國已近的記號。

在耶穌傳教時期,魔鬼雖然已經基本上失敗,然而耶穌還沒有完全凱旋,魔鬼仍設法損壞耶穌使命的成功;是他的播莠子:是他煽動弟子,破壞他們的信仰;是他想利用伯多祿來動搖耶穌的使命;也是他在受誘奧蹟中,想法預防自己的失敗,因此我們看出受誘記載中的魔鬼成為耶穌傳教時代中的魔鬼。

而初期教會的看法並非如此,復活的光改變了他們的看法。為他們,魔鬼已經徹底失敗。所以為了他們的時代背景的需要,他們不會創造誘惑耶穌,設法使他「迷失」的魔鬼。為此,根據以上三個理由,受誘奧蹟的記錄應當是耶穌時代的產品,而不該如同有些類型批判家所想的,來自初期教會的創造。

至此對於耶穌受誘奧蹟的來源,做了一番概要的研究,但是問題尚未完結,現在我們應用結論的方式,把問題斷續發展下去。

(三)結論

(1) 我們已經看過受誘奧蹟來自初期教會的創造不能成立,因而指出應當來自耶穌本人,但並不因此說瑪竇、路加福音中一切的字句,文件都來自耶穌。

(2) 如果是初期教會的創造,當然這記錄的內容只是由想象製造而成的;但是如果來自耶穌,問題就更複雜了;這能夠是他講述自己經歷的事實,也能夠是他為了傳述道理,而用了想象、寓言形式來講演,為能更加生動。可見對於事實的發生與否,並不因了記錄來自耶穌而解決。

(3) 為了回答上面的問題,顯然的可有兩個極端性的答復。第一,這完全屬於想象,是一個故事、寓言;如同耶穌講的拉匝祿富人的故事,有亞巴郎與富人,一在地獄,一在另外一邊的對話。而在受誘記祿中,我們也有登高山而見到世界之想像性的對話。第二,乃是咬文嚼字,把三誘記錄中所寫的一切枝節都視為真實,都具有嚴格的歷史性。

(4) 中庸的態度便是認為耶穌開始傳教時,的確有受誘經驗;天主子對於服從聖父而受誘的經驗。耶穌為了需要而編出三誘的「演述」,將這基本受誘經驗向宗徒們解釋。

(5) 受誘發生似乎是在受洗後,如同以色列過江海在曠野中受誘;但耶穌傳述自己受誘是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事件之後,也是伯多祿阻止他去耶路撒冷成仁以及宗徒們表示不能瞭解受難奧蹟之後。

如此我們結束了這個受誘奧蹟來源的問題,現在多少可以放心地說,耶穌受過誘惑,那麼在神學上是否容易接受天主聖子受魔鬼的誘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