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神學論集
(1970)p195-213
   

耶穌受誘奧蹟的研究

 

一、 奧蹟內容之分析

三部對照福音有關受誘奧蹟的記錄,顯然地可以區分為兩組:一是瑪爾谷的短短記錄,另一是瑪竇與路加的記錄;今天幾乎一切聖經學家都承認這裡有著兩個傳統。但是如果再要研究瑪爾谷的短文與三次受誘的關係,那麼,專家們持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認為瑪爾谷的短文來自三次受誘,只是福音作者把三次受誘扼要地一提,以便有他自己所需要的幾個要點;另一說是瑪竇和路加的三次受誘對話乃發揮了瑪爾谷的短文,三次對話乃是一種「演述」(Midrash)。當然在這兩種不同的意見之外我們也可想到第三種說法,即兩種記錄根本是來自兩個不同的史料。因為問題太專門,我們無須再繼續下去。我們把分析受誘之內容分為兩段:(一)是瑪爾谷的。(二)是瑪竇與路加的。

(一) 瑪爾谷福音的內容:這裡雖然只有簡短的兩節話,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默想,也可以發現不少的意義。受誘記錄在若翰預報有一位更強者要來,及耶穌受洗之後;在耶穌宣講天國之前。在此,我們可先看瑪爾谷思想的次序,也可看出耶穌的地位。若翰預備道路,他告一位更強者;在領洗時我們見到了那位更強者。耶穌受誘正是這位更強者用事實來顯出他所領受的聖神,與他勝過撒殫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在他身上看到天國的開始。所以耶穌的領洗、受誘、宣講都是在引領我們認識末世時期的來臨。

瑪爾谷的記錄中包括了下面幾個因素:聖神催他走入曠野,四十天之久受誘,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侍他。我們可以簡單地解釋,並尋出中心思想。

(1) 聖神催他入曠野:這裡瑪爾谷與瑪竇不同。按照後者,耶穌進入曠野是為了受誘惑。魔鬼在耶穌單獨地禁食之後,因了他身體的疲倦而去試探他。但照瑪爾谷福音,好像誘惑是耶穌在曠野整個時間中有的,不像瑪竇所說,是有四十天之後。

首先我們可注意「曠野」的聖經意義。曠野並不只是一個受誘的地方,相反地,也是人與天主來往最理想的地點。歐瑟亞先知曾論到天主再度與自己的子民和好說:「為此,看,我要誘導她,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歐 2 : 16)其實,在先知心目中以色列人民四十年在曠野之中,乃是與天主結合最好的時刻。

此外,瑪爾谷也在他處如此記述:「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谷 1 : 35)「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私下到曠野的地方去休息一會兒!」(谷 6 : 30)為此,曠野之第一意義乃是與天主親密的地點。所以耶穌在曠野中受誘正是說明魔鬼誘惑的目的,是要使默西亞自與天主的親密結合中分離。

(2) 四十天受誘:是將以色列民族四十年在荒野中的一面和天主相近,一面處於誘惑中的歷史在耶穌身上重演。

(3) 與野獸在一起:曠野之與天主相近,和來相處,也許並不引起我們注意。但是與野獸為伍,一定應使我們注意相似的神學意義。這是依撒意亞先知所提的末世情況:「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他們。」(依 11 : 6)「豺狼和羔羊要一齊牧放,獅子要如牛犢一般吃草,塵土將是大蛇的食物;在我的整個聖山上,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上主說。」(依 65 : 25)以上兩節是地堂中和平的反映。耶穌與野獸在一起說明他是新亞當,他創始這個末世和平時代。

關於瑪爾谷的敘述我們分析到此為止,其目的好象是把受誘說成撒殫要把耶穌自與天主親密來往中分離,使他有一個與天主不和的處境,也使他默西亞的使命化而為零。但是我們得承認;真正把受誘的內容說明的是瑪竇與路加。

(二) 瑪竇福音與路加福音的內容:在我們對兩部福音所述受誘加以分析前,先提出一個屬於兩部福音敘述的觀點。今天人們承認瑪竇的敘述受誘是針對著以色列民族過去的歷史,他要指出以色列的受誘怎樣在耶穌身上重演一次,但是耶穌超越而且完成以色列歷史。至於路加的敘述是指向末來,即看耶穌的受難與復活,這是救恩的完成。以上這個其本不同的觀點給我們指出受誘在基督學上的意義,現在我們深入一層分析兩部福音的敘述。

三次受誘的次序在這兩部福音中是不同的;瑪竇福音的第二次、第三次正是路加福音的第三次、第二次。因此有人問究竟那一個是原始次序。今天大都承認是瑪竇的,而路加為了神學理由將次序倒置。但也有些人說路加的是原始次序,因為那裡三個誘惑很順理地首先是對自然能力之誘,其次對人的能力之誘,最後是對天主的能力之誘;也很順理地是肉身的、心理的,精神的三個境界之誘。但是這說法不敵瑪竇福音次序之根據古經「歷史次序」的證明。在古經中:

(1)申 8 : 31「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而生活。」這節是根據出谷紀十六章。

(2)申 6 : 16「你們不可試探上主你們的天主,如同在瑪撒試探了他一樣。」這節是根據出穀記十七章一-十七節。

(3)申 6 : 13「你要敬畏上主你的天主,只事奉他,只以他的名起誓。」這節是根據出谷紀三十二章。

所以按照以上所取自古經出谷紀的「歷史次序」,瑪竇的三次受誘的次序該是原始的,路加為了神學理由而加以更動。

(1) 瑪竇福音的內容:我們從作者的以色列歷史為背景的思想中,簡單地把受誘的內容一說。在瑪竇福音中,耶穌乃是新梅瑟,就如古梅瑟在曠野中率領了以民,新梅瑟也就代表了新的民族在荒野中四十天之久受誘惑。

第一:魔鬼誘他變石頭為餅,而耶穌答以申:捌·三說:「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且也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這是反映出谷紀十六章,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抱怨沒有吃飽的事,而後有瑪納的奇蹟。在這事上,以色列人懷疑上主,而要求一個奇蹟來使他們信服,但是耶穌卻戰勝了這誘惑而不懷疑天主。

第二:魔鬼誘他從聖殿頂上跳下,天使將前來救他,而耶穌答以申:陸·十六說:「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這是反映出谷紀十七章一-十七節,因為以色列人沒有水喝,向梅瑟抱怨,想用石頭打死他,這又是另一件試探上主這舉。但是耶穌卻拒絕了誘惑,他不願從聖殿跳下試探主,要求天使來救,如同他後來未從十字架上跳下來一樣。這是天主忠仆所受的誘惑。

第三:於是魔鬼在高山上引誘耶穌朝拜他,而許以普世。耶穌答以申:陸·十三說:「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這反映出谷紀三十二章所載,當百姓見梅瑟上山不下來,於是有了鑄金牛而朝拜之舉。而耶穌拒絕了這個誘惑,此乃政治性默西亞主義的誘惑。

至此,我們可以相當清楚的看出瑪竇記錄的意義,在古經裡三次誘惑中以色列人都失敗了,因他們對天主沒有完全的信賴心,只顧物質的需要。耶穌重曆以色列的經驗,然而他是完成者,他勝過了以色列的無法勝過的誘惑,因此可見他是新梅瑟,在領洗中,他率領新子民出穀,而在曠野中他率新子民戰勝魔鬼。

(2) 路加福音的內容:在寫出路加福音記述耶穌受誘的特點前先得將他與瑪竇作一比較,可看出他在編輯上獨到之處,然後才能知其目的。當然二者之間有著許多小異,我們不能,也不必一一舉出,而只提出有關的事。

路加於三次受誘結束時,不像瑪竇所述:「就有天使前來侍候他。」相反地說:「魔鬼用盡了各種試探後,就離開了他,再等候時機。」可見作者寫到這兒一定是為後來之事伏筆,所謂「且看下回分解」,等待魔鬼何時再來。此種筆法路加福音不只是作了一次,例如:當三部福音記錄了黑落德因了耶穌的名聲開始不安,想他是若翰重生,而獨有路加加上一句「便想法看看他,」這也是寫下文伏筆,而下文乃是在受難歷史中之「黑落德見了耶穌,不勝歡喜,原來他早就願意看看耶穌,因為他曾聽說過關於耶穌的事,也指望他顯個奇蹟。」(路 23 : 8)那麼,我們應當問,受誘後來之伏筆在何處出現呢?

注釋家在發現耶穌受難時,魔鬼再度出現為主角。耶穌受難之始,三部對照福音都以茹達斯的出賣為題,但是路加卻多加上一句:「那時撒殫進入那名叫依斯加略的猶達斯心中」(路 22 : 3)。可見魔鬼一時離開了,現在又重新出現了,耶穌自己看得非常清楚。因此路加福音與其他兩部福音一樣在耶穌向那些來逮捕他的人說:「你們拿著刀劍棍棒出來,好像對付強盜!......」之後,單獨寫了一句「但現在是你們的時候,是黑暗的權勢!」( 路 22 : 53)由此,無可懷疑地看出,路加之受誘記錄乃是耶穌受難的先聲。如同在受誘時,耶穌與魔鬼交戰,同樣也在苦難時,耶穌再次與魔鬼交戰。第一次他失敗了,以後又捲土重來。在受難事件中,他好似有三天的勝利,但是終被復活之光戰敗。這是路加福音中受誘奧蹟的特點,指向未來的受難與復活。

現在我們可以發問:路加為什麼把耶穌受誘的次序顛倒了,而把耶路撒冷聖殿頂上的誘惑置於最後?

有不少聖經注釋家將這次序的顛倒歸於路加福音中的地理因素。他的地理安排為:加里肋亞-自加里肋亞至耶路撒冷之旅程-耶路撒冷,此一清楚的安排竟使路加不提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事件的地名,使人有耶穌直接直加裡肋亞去耶路撒冷的印象( 9 : 18 , 22)。因此他們想由於這個緣故路加將三次誘惑的次序調換讓耶路撒冷的誘惑處於最後。這一說法有部分理由,但並不完全,因為它忽略了耶路撒冷在路加福音中,不僅是一地理名稱,而且是一神學地名,它是在救恩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我們不必審查路加福音與宗徒大事錄上一切有關耶路撒冷的句子,而只要看那些與耶穌有關的,那麼便可明瞭耶路撒冷乃是默西亞完成先知預言的城。譬如有關耶穌顯聖容,三位福音作者都提及耶穌與梅瑟及厄里亞對話,獨有路加寫道:「他們出顯在光耀中,談論耶穌的去世(出谷),即他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路 9 : 31)顯聖容之後,耶穌與宗徒們動身,路加用了非常莊嚴的筆法:「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了,他便決意面向耶路撒冷走去。」(路 9 : 51)耶路撒冷是耶穌被提升之處。以後,路加聖史在耶穌的路程中,不斷引人注意,這是去耶路撒冷的旅程,例如:路 9 : 53;13 : 22;17 : 11;19 : 11。當他們將近耶路撒冷,瑪爾穀只是如此記述:「當他們將近耶路撒冷,到了貝特法革和伯達尼......。」(谷 11 : 1)而路加則充滿意義地說:「耶穌說了這些話,就領頭前行,上耶路撒冷去了。等到臨近貝特法革和伯達尼......。」(路 19 : 28 - 29)可見耶路撒冷在第三福音中的重要性了。總之,路加願表示耶路撒冷為救恩完成的地點。(在顯榮之前,不僅有了受誘的記載,而且也描述了耶穌童年時代的兩件事;西默盎的預言,(路 2 : 34 - 35)與十二齡在聖殿,(路 2 : 41 - 50)這兩件事也都和苦難與復活有關,同時也都是發生有耶路撒冷。)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明白,為什麼路加把三次誘惑秩序顛倒,把耶路撒冷放在結尾。這樣,三次誘惑之後,魔鬼只是在耶路撒冷暫時離開耶穌,苦難時再度在耶路撒冷出現;這次不是為誘惑,而是施展最大勢力來磨難他,為此,受誘是耶穌與魔鬼的決定性相持的一個前奏。

我們經過以上的研究之後,對路加福音記錄的受誘可下此結論:耶穌的受誘應當在苦難歷史的遠景中取得瞭解。受誘使我們明瞭,苦難史中的最大仇敵,乃是隱藏而不露的撒殫。而另一方面受難歷史卻讓我們徹底領悟受誘的奧蹟,它是在預備,在報告,同時也朝向受難。默西亞與魔鬼之爭的完成地點是耶路撒冷。這樣,我們除了從瑪竇福音的以色列背景中瞭解受誘外,又從路加的耶穌苦難史中瞭解受誘,而這一切都使我們看出耶穌的地位,他是默西亞,新民族的首領,他將導引這民族脫離人類仇敵之手,但是這一切的完成是本著天主忠仆、受苦的默西亞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