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神學論集
(1970)p195-213
   

耶穌受誘奧蹟的研究

 

三、奧蹟之神學反省

我們怎樣解釋耶穌的確受過誘惑呢?如果我們實在承認耶穌真的受誘,那不是對於耶穌完整的聖德有所妨礙嗎?我們前面已經提過,有此教父為避免為樣的困難,便以奧蹟的教育性,表率性來解釋一切。我們當然不該忽略此點,但是如果只看到這一點,就好像把三誘的真實性一面棄而不顧了。其實,如果耶穌為了我們的緣故而受誘,那麼他的誘惑應該是真實的才能成為我們的表率。為此,在這部分神學反省中,我們設法在耶穌之人性上,在他降生成人的境界中,尋找受誘的可能條件。如此,我們可以談到表率。致希伯來書中,有一段可以引起我們注意的話(希 5 : 7 - 9),耶穌所以成為我們的模範,乃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走向成全的道路。為此,我們不怕困難地承認耶穌真實地受誘,如果在反省中遇到不能超越的困難,那麼我們坦白地承認理智的有限。

我們的進行分兩大段:(一)兩種不同的誘惑;(二)耶穌受誘之可能。

(一)兩種不同的誘惑

神學家把誘惑分為二種:(1)「偏情與塵界」之誘,(2)「客體境界」之誘,今說明如下:

  (1) 偏情與塵界之誘:這種誘惑的來源是「偏情」與「塵界」;如果感受之種誘惑,則指出在受誘者身上早已有罪(本罪或原罪),雖然受誘不是罪。偏情使人不能全心歸向天主,而塵世是人的興趣,與天主之精神格格不入。如果有人感受偏情與塵世的誘惑,這假定了這個人處於一個與天主的關係非正常的境界。所以如果有這兩種誘惑,便證明了人必須經一番奮鬥之後,天主才處於他生活中應有的位置;因此也證明了,人尚沒有絕對歸向天主,這是人不忠(原罪或本罪)的後果。即使生活在聖寵中的人也能受此誘惑。

這樣的誘惑耶穌不能受,因為他是無罪者,他的心靈不在罪的平面上。他的心完全歸向天主,他的食糧是天主的聖意,為此耶穌不能有任何一種不以天主為中心、為終向的內心經歷。所以三次受誘不應在這方面去反省;但是事實上,福音告訴我們耶穌為魔鬼所誘,因此我們得找第二種誘惑。

(2) 客體境界之誘:偏情與塵世之誘,假定受誘者本人處於一個有罪的處境,至少罪之後果的境界。而客體境界之誘,乃是魔鬼把一個清潔無罪的靈魂所處的客體境界,加以似是而非的解釋,希圖因了這樣的解釋,使清潔無罪的靈魂墮入錯誤及罪過,因而失去主體原有的無罪。處於這個境界中而受誘的人原是清潔無罪者;並不假定他已經與天主的意願相左,而是假定他處於一客體境界中,這境界能給予魔鬼一個曲解,一個陳述錯誤與犯罪的機會,在此我們舉一個聖經中的例子,創世紀中厄娃所受之誘。(此與原祖父母之歷史性問題無關)

厄娃是無罪清潔的靈魂,在她身上沒有任何與天主相左的傾向-偏情與塵世;但是她所處的客體環境,可能讓魔鬼製造錯誤與罪過的機會,因此而失去內心的平衡。地堂中一切的果實,她都可以吃,唯獨生命樹上的不可摸也不可吃。這個客體境界給與魔鬼一個機會而使厄娃懷疑,犯了錯誤,失去內心的平衡與信賴天主的心。事實上,魔鬼使厄娃看出客體境界的不平常,他問:「你吃園中一切果子嗎?」這是個客體境界的問題。厄娃回答說是天主的命令......於是魔鬼故意以天主的嫉妒、小氣、怕人吃果子......來曲解這個客體境界。結果厄娃懷疑天主的行為、意向,她的理智受到攻擊,她的內心失去平衡。這是墮入客體境界之誘;是真正的誘惑。假定的不是厄娃原本有任何罪的境界,而只是一個客體境界的不平常,超越她的智慧。

因此,客體境界之誘只假定一個不清楚的境界,誘惑只是為使人體會到其兩可性,由此而懷疑。如果我們要把耶穌受誘事件認真地解釋,也許該在客體境界之誘上著手。

(二)耶穌受誘之可能

在耶穌受洗時,天主的聲音指出了天主的忠僕、受苦的默西亞的使命。但是這個客體境界,天主的忠僕、受苦的默西亞的境界為理性並不甚顯明,也並非不可能給與魔鬼似是而非的解釋機會。

在耶穌這方面,他的清潔無罪並未曾把他自具體境界中提升出來,世界為他是一個經驗的圈子。在人的層次上,這境界對他也是隱晦不明的。魔鬼就利用了這個人的經驗為出發點,曲解他的使命。

第一次誘惑,饑餓中變石為餅,目的有在於吃飽,而是為什麼默西亞不能使用他行奇蹟的能力,解決一切,而偏要受苦受難。這正是引起懷疑客體境界不信賴天主的誘惑。

第二次誘惑,攻擊耶穌對於天主絕對的信賴。為什麼不經驗性地試探一下,看看天主是否與默西亞同在。這是要求天主顯赫的徵兆,正是天主忠僕、受苦的默西亞所不該有的徵兆。所以又是另一個對客體境界的誘惑。

第三次誘惑更為清楚,它正是後來耶穌在傳教期間所不斷遇到的難題。多少次人們如同魔鬼般的要求奉他為王......為什麼他不能是一個有權力、光榮的默西亞?......這種來日要聽到的疑問,魔鬼在第三誘中使他預嘗了。

因此可以說,耶穌的客體境界是這樣容易被人曲解,是讓魔鬼製造誘惑的領域,這並不妨礙耶穌的聖德。而且我們也相信,耶穌與天主父之間的親密關係,並未免除他生活經驗中,對於使命的模湖不清,因為這個使命包括一切顯著的失敗,十字架及死亡。我們承認天主地位的奧蹟,但這不應當叫我們把山園中的痛苦,十字架上的感受,都使之真空而失去內容。由於這個緣故,我們不肯把三次誘惑視為一件表面文章;相反地,而認為這是天主忠仆、受苦的默西亞所遭受的真實誘惑。至於三誘的記錄,只是用了「演述」來表達這個基本受誘經驗而已。這樣我們的神學反省與聖經的分析可以互相配合,同時保持了受誘奧蹟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