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神學論集
(1970)p75-87
   

關於祈禱的新構想

 

對祈禱的影響

以上所介紹的「天主死亡」神學運動和幾個近代神學思潮的實例,目的並不是為保護或批判它們,而是要指出近代神學在這方面的發展。現在,我們要繼續討論這些新思潮對一般信友的祈禱生活可能有的影響,因為當天主的觀念在這些新思考中有所改變的時候,基督信徒的祈禱必然也受到擾亂。當然,這種影響是隨人而異深淺不同,特別是要看個人對於整個教會內的新思潮意識的深淺而定。

為了更清楚地看出這種影響,我們首先應該對祈禱有一個最起碼的瞭解;目的不在替祈禱下一定義,而是為了討論的需要起見。按傳統的說法,祈禱是「向天主舉起心靈」,而近代的看法,祈禱則是「整個人的心神對對於天主臨近的答復,無論是用言語,用象徵的行動,或用思考」。不管我們採用那一種說法,在祈禱中對天主的信仰是絕不可少的。

從以上對近代神學新思潮的瞭解,我們知道天主在宇宙內的臨在不是形體上的,而更是一種親切的「我—你」的關係的臨在。現在,為了更深切地明白這一點,我們可以拿兩種不同的臨在做一個比較。第一種臨在,強調在宇宙中工作的天主,特別是指做那些人也可以做的事情的天主。這樣的天主與人的關係,就像工廠裡的工人們一樣,彼此間並沒有什麼親切的「我—你」關係。這樣天主被視為「機器製造的天主」,人或是用迷信的方式去接近他,或是懷著怕懼的心情向他祈禱。這種對天主的觀念,不但影響一個人的私下祈禱,還影響他的公共禮儀,參與彌撒和領聖事。他越來越用非「我—你」關係的方式去注意天主做什麼和要求什麼,以增加他個人的功勞或獲得自己罪過的寬恕。

第二種臨在是強調一位在歷史中藉著先知們,特別是藉著降生成人的聖言,與人發生親切的「我—你」關係的天主。這一種臨在的說法給「聖經神學」帶來了靈感。甚至於耶路撒冷聖經在注解中,把以色列人渡過紅海這一件事情的記載,解釋為一種敘事詩刊的文學類型,是來自不同的傳承,記載雅威對以色列人民決定性的保護行為。從這裡,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聖經神學有一種趨勢,它所強調的不是天主改變自然規律或人的身體,而更是強調天主如何進入人們的心靈裡,使他們成為真正的領袖,完成偉大的事蹟,像出谷紀裡的梅瑟一樣。

甚至於新經中所記載的基督所行的奇蹟,根據聖經作者的意向和福音的整體來看,也不是整個新經的中心。這些聖蹟的真正意義應該在信德的範疇裡去瞭解。聖蹟不是為用來誘發人們向基督發出信仰或是報酬信仰的行為,而是基督按照具體的需要而行的。基督藉著聖蹟把他的恩惠給予有具體需要的人,進而與他建立起一種親切的「我—你」的關係。這並不是說,我們完全否認在聖蹟中個人的信心和祈求的效果,而只是指出聖蹟最深的意義,是天主願意藉著聖蹟感動人心,使他能夠真正地皈依天主,接近他,並與他建立真正的友誼關係。

所以,我們的祈禱不應該常是撫慰或祈求一位大能的合作者,也不是在自然界中和自然過程中去發現一位沒有位格的天主。我們的祈禱應該是以天主對人親切的「我—你」的啟示認識一位元有位元格的天主。這是一位有信仰並且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的人、接近天主的態度。雖然他也承認天主照管大自然及其自然過程,但是他更是整個人來認識和愛慕一位元生活的天主。

近代的神學新思潮不但告訴我們天主在宇宙內的臨在是一種親切的「我—你」關係的臨在;是一種在人心至上的臨在;同時還鼓勵我們去尋求天主真正的面貌。不過,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完全認識天主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基督教新經大神學家巴爾特(Barth)所說的:如果我們以為我們可以把天主放在口袋裡,可以用話來形容和描述他的屬性,說明他的行動的話,那麼我們所恭敬的天主已經不是真天主,而是一個偶像。近來在神學上的研究也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常在這個世界上尋求天主,但是卻永遠無法完全得到他。因此,「希望應該成為我們祈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因此,我們應該常常忠於祈禱,尤其是當我們的希望變得很渺茫的時候更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