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上一頁 下一頁>>

 

02
神學年刊
(1978)p67-103
 

傳教士對教會語言本地化的影響

鄭生來

 

 

不少中國人的修會

就統計數字而言,香港教區有男修會十七個,女修會六十八個,合其三十五個修會團體。修會外籍神父二百零七人,中國籍神父五十九人;而中國修女則比外國修女多百餘人(外地修女:三百一十一人;中國修女四百七十人);修士百六十二位外國人,中國人有四十九位,這樣修女及修士人數相加的比對,仍以中國人較多些,然而細看這些修會裹的環境,籠罩著的是本地或是外地的氣氛?

交談用語

言談方面,在這些修會裡,用膳時候,普遍是用什麼語言交談?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或是義大利文?若用外國語文,中國人是否也要跟隨用外文交談?以前一些中國神父、修女為要遷就少許外國傳教士而要採用外文交談。現在情況如何,我就不很清楚,不過知道很多修會不是以中文為主。到底這些傳教團體來香港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作一點貢獻?為傳遞自己文化給本地人?抑或是著重本地情況及需要?

學校語文

談到在工作間的語言,修會開辦的學校大部份是英文學校,在校內普遍不重視中文教學;這使他們覺得並不需要迫切去學習中文,因而形成一個傾向:要別人遷就自己的文化,於是就漸漸側重自己方面多些。傳教士在上述學校環境及氣氛下工作,他們或是由於學校並不十分著重中文,而不想去學習;或是本來已懂得一些中文,因為學校情況的不需要,形成中文逐漸生疏退步。若繼續下去,這樣傳教士對香港及教會語言本地化就會是一大阻礙。同時因過往的習慣所形成的態度,便會確立自己的做法,而不會讓別人去改變現況。

中國人的責任

對於這方面,中國人也是有責任的。有一些中國人視傳教士的做法為準則,於是便盲目地去跟從。另外有一些中國人覺得不好意思要求他們採用本地語言,反而遷就他們用英文交談,這些都會助長他們繼續硬化而沒有改善。我覺得那些已硬化或末硬化的傳教士若肯謙遜,而中國人若肯去了解現況對他們的影響,這樣彼此相方是可以合作去促進香港及教會語言本地化,為建設將來而努力。

其他工作

傳教士除了在學校工作,其他有些是服務於堂區、醫院、社會工作機構、教區組織、及參與一些教區性委員會等,他們覺得自己對這些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貢獻及高度的效率表現,於是就如駱神父所提到的,若為個人的方便,在工作間,書寫及交談皆以英文為主,這樣一方面影響他的中文程度不會有進步;另一方面,對於教會語言本地化亦不會有改善,因為其他人要繼續遷就他的方便,所有文件、記錄、交談等也要以英文為主。這樣我們可看到,在短期內,傳教士對這些機構可能是有貢獻的,可是為長遠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阻礙,我們有時會因短見而忽略長遠的後果及影響。

文件處理

上述提到所有文件、記錄、檔案編排系統等都是以英文為主,也許我們覺得這些工作若以中文書寫及處理,便會較為困難,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是,雖然如此,我們很清楚知道若繼續依此方式,這會阻礙我們學習及發展採用中文記錄、書寫及編排。另外,假如有些人想進行一些有關機構內之調查工作,而需要翻查這些檔案時,若這是英文記錄,他便要學習懂得英語,才可運用。所以,為將來的研究,這些外文記錄,只為那些懂得英語的人專用,或是需要花費時間去翻譯成中文,不然的話,便要終止其研究。這樣英文成為第一語文,而中文則居於其次。

形成自卑

通告方面,現時教區內一些機構仍以英文通告傳遞消息。為那不懂英文的人,當看到這些通告。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一等,這樣在教會機構內,促使中國人因不懂英文而感到羞愧。同時在上述的環境及氣氛下,就算是工作上不需要懂得英文的職工,也會認為在這些機構任職,懂得英文是較優越及必需的條件。

提議促進

為促進教會語言本地化,傳教士可以有什麼貢獻呢?第一點提議:倘若在上述機構內服務的傳教士,雖然覺得使用中文為他是有點困難,但仍要堅持以中文為主。這不單可促進香港教會語言本地化,而為他個人的語文也會有裨益,原因是由於每日需要接觸中文,從而有所學習及進步。同時使機構內外的人,感受到傳教士對本地文化及語言的尊重。假如傳教士不願意接納這個做法,便會引致對許多事情的疏忽。各傳教士習慣別人遷就自己的語文,或不重視中文,這樣,當接到上述中文資料時,便會棄置不理。同時,亦會因此而對香港及本地教會的事情忽略。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中,對於香港本土真正的發展及需要毫不知曉,而仍抱著以往硬化的看法,甚至存有成見。假若在本地發起某些運動或計劃,而沒有英文通告,也許他們便毫不理會,這樣漸漸地,自己所幹的工作,就會日趨於西化及個人的傾向。現在針對的問題並不在於比較其計劃的有效與否,而是說傳教士不認識本地人的計劃,除非是透過英文報紙或通告,這自然地又是側重於採用英文報導的消息及計劃,而很多時這些計劃是趨於個人化或只是為懂英文的人仕著想。若不懂英文的人計劃與傳教士合作,就得要有人替他翻譯,這便沒有那樣直接了。總而言之,若傳教士堅持採用中文的重要性,他便是有所貢獻了;反之,便是一個很大的阻礙。

成立小組

第二點提議,在學校工作的傳教士,倘若他切願負起教育的責任,他一定及必需要成立一研究小組,研究如何在香港教授英文為第二語言的最有效方法,這樣對於香港及教會學校都會有很大的貢獻,使教會英文學校可轉用中文為教學語言,而不會影響其英文水準降低,甚至可以提高。傳教士若不願意有此作為,便是疏於職責。同時使本地人對香港教會繼續保有洋教的觀感。

總括而言,教會的全部工作、傳教士的使命等應以大眾為主,本地人為根,這樣就需要著重本地的文化及語言,而他的一切生活方式、習慣、言談、工作方向等,就必須要強調語言本地化了。

 

 
|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