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
02期 | 神學年刊 |
(1978)p67-103 |
---|---|---|
傳教士對教會語言本地化的影響 杜逸文
|
講者以傳教士的身份,分享他在這方面的經驗,并提出四點加以討論。 (一)梵二以前,對教會統一的這個觀念,是教會的普遍性和統一性這兩方面的表達;即是說,全世界均用同一文字,這文字就是拉丁文,而當時的教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標準的社會,一個標準的國家,有自己的教會法律、國民等等,教會的語言是拉丁文。在禮儀及神學方面也一樣,例如: 一個英國神父,在自己本國傳教或禮儀中,亦不能用英文(他的本國語言),而需要用拉丁文,此實在是容易導致使人輕視本地的語言; 又例如,我到港時是十一月二日,次日(即十一月三日) 便可立即開始做禮儀,理由是我用的是拉丁文。同時,當時教會甚至認為一定要用拉丁語祝聖麵餅和酒,否則不能成為基督的聖體聖血。梵二以後,有了很大的改革; 禮儀開始本地化,地方教會可採用其本地語言進行禮儀。因此,梵二以後,傳教士才開始在教會語言本地化方面作貢獻。 (二)教會以前的文化是拉丁文化、地中海文化--教會文化是以歐洲為中心。一般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不深,認為中國哲學只有孔子那一套,不足以與西方比較或相提並論。 一九二○年,一位耶穌會傳教士L.WIEGER,對中國文字很有研究,寫了一本有關中國信仰及思想歷史的書A History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Philosophical Opinions in China. (P.755)。他希望藉這本書幫助外籍傳教士了解中國。但此書的結語,有令人很失望的見解。這位耶穌會傳教士認為中國的哲學思想很亂,沒有什麼大道理。而且有三份之二的思想是從外國來的。例如佛教的思想是從印度傳來。這些想法,也可能是受了以前的神學觀念所影響。舊的神學觀念認為那裡有基督的影響,那裡就有價值。西方的文化是深受基督的影響,所以西方文化是很重要的; 其他文化都不重要。外籍傳教士也受了這套思想和價值觀念影響,因而比較忽視中國文化,甚至認為中國文化、語言是沒有價值的。一個錯誤而普遍的觀念是: 中文不能表達很多思想及新的觀念。因此,很多外國人都覺得中文不重要(甚至有些中國人也如此想法)。由於以上的原因,外籍傳教士是沒有促進教會語言本地化的。 (三)一九五○年後(大陸逃難),很多人來到香港,教會設救濟中心,在各方面幫助本地人。殖民地政府定下一套教育標準: 要有良好的英文程度才能擔任要職,才有「向上爬」及出頭的機會。教會為使本地人有更好的前途,就幫助他們學好英文; 又辦學校,幫助人適應這個環境的需要。教會當然是出自一份善意去助人; 但教會有否做社會的良心?教會應以基督精神去改變世界,還是適應環境、隨波逐流? (四)香港的傳教士大致可分兩種: 一種是參與牧民工作的,另一種是在學校中教書。前者一定要學中文及廣東話,因為要與中國人接觸。後者卻不一定; 他們可用英文教書,學生方可以跟他們學英文。 本地人不應指責傳教士。第一、二點是教會的整體問題,有歷史及文化的局限; 傳教士未能突破這些局限,是值得原諒的。第三、四點是由於環境因素,阻礙了教會語言本地化的發展。而且這個環境多少是由本地人造成的。本地人沒有鼓勵傳教士學中文。我初到香港,在聖瑪加利大堂工作,我很怕與人接觸,特別是聖保祿書院及聖保祿中學的學生,她們的英文很流利,常與我說英語,但我不懂英文 ,唯有避開她們。我以廣東話與教友談話,但有些教友欲以英語回答。這可見香港人沒有鼓勵外籍人學中文。而且很多香港人是不尊重自己的語言及文化的。有一次,我不懂一個中文字,向一個女學生請教。她不懂那個字,而且很驕傲; 因為她在學校是修法文的,沒有讀中文。很多家長更鼓勵子女進入英文程度高的學校。所以說香港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及語言。 以上四點,希望大家能作討論及反省。
|
|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