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上一頁 下一頁>>

 

02
神學年刊
(1978)p67-103
 

梵二前教會語言的演變

陳振威

 

 

「教會語言」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名詞。其實,教會并無自己的語言。從前教會的官方語文--拉丁文,不過是歷史條件中出現的產物。為明白「教會語言」這個名詞,我們得先問問,教會是甚麼?教會就是接受了天主聖言的人信從了基督,聚集一起,便組成了教會。但是,天主聖言在人世間活動,一定受到時間,空間和文化等歷史條件所限制。例如,在三千多年前,天主聖言在希伯來民族中活動,希伯來語便成了天主聖言表達的工具;其後,希伯來人被擄至巴比倫(公元前六世紀),他們多用亞拉美語,聖言在他們之中活動,於是又用了亞拉美語的形式。繼而希臘文隨著亞歷山大大帝軍事上的勝利,成為近東一帶政冶、經濟和文藝上的用語。天主聖言在這種文化條件下活動,於是又採取了希臘文的形式。明乎此,我們便明白為甚麼舊約聖經,部份由希伯來文,部份由亞拉美文,而部份由希臘文寫成的了。

耶穌時代,希臘文仍然是政冶、經濟和文藝上的用語,而且懂得的人很多。當然,在羅馬帝國境內,各地方仍然保留著自己的方言。例如在巴勒斯坦,除了希臘文外,一般民眾都會說亞拉美語。耶穌自己也講亞拉美語。但是,為甚麼新約福音是用希臘文寫成的呢?顯而易見的,新約作者選用希臘文寫聖經,除了順應歷史條件的要求外,還有要使福音衝破地方語言限制的動機。從另一方面看,我們可以肯定,聖神降臨後,過了短短的時間,教會團體已經吸收了很多不值亞拉美語的人。因此,用希臘文來宣講基督的福音,成了不得不然的事了。

由此可見,天主聖言在信徒團體中活動,信徒團體所通用的語言,便成了聖言表達的工具,成了信仰的語言,更成了教會的語言。所以,在中國基督徒團體中,教會所用的語言必須是中文。

早期教會用希臘文,就是用信徒通用的語言。那時候,甚至羅馬教會也用希臘文來舉行彌撤禮儀的。這種情況,在羅馬繼續維持到第三世紀。這個,我們可以從希坡律陀(Hippolytus死於公元二三五年) 的著作中得到明證。(今日彌撒中的感恩經第二式,就是以他記述的感恩經為藍本的。)其後拉丁文逐漸流行,更而取代了希臘文的地位,成為教會語言,而拉丁文,就是當時羅馬地區的土語。由此可知,早期教會遵守了教會語言的原則,即是地方信徒的語言,成了禮儀和信仰的用語,成了教會的語言。

但是,為甚麼後來教會卻離棄了固有原則?原來羅馬帝國後期,整個帝國分成了東西兩個大政區。君士但丁大帝在公元二八○至三三七年做了羅馬皇帝,仍然保留了這個制度。到了公元二三○年,君士但丁大帝更將帝國首都,遷往君士但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從那時起,東西兩個政區漸漸變成了東西羅馬帝國。政冶上帝國既然分為兩大政區,教會行政也自然分為東西兩區了。在東方的成了東方教會,中心是君士但丁堡,領導神長是君士但丁堡的宗主教。在西方的成了西方教會,中心是羅馬,領導神長長羅馬主教(教宗)。東方教會因為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教會語言用了希臘文,而西方教會繼續用拉丁文。後來,東西方教會發生了分裂,西方教會仍舊是西方教會,而東方教會卻成了今日的東正教。

東羅馬帝國延續至一四五三年,然後被土耳奇人滅亡了,而東方教會亦從此日漸衰落。西羅馬帝國從第三世紀開始,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不斷受到日爾曼民族,和其他蠻族的入侵。到了公元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終於覆亡於蠻族的手中。

但羅馬畢竟是帝國古舊的首都,是帝國的第一大城,也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當時人人嚮往羅馬城,在他們心目中,羅馬不單是帝國的心臟,而更是世界(當時他們所認識的世界) 的中心。而羅馬帝國覆亡後,佔領了前西羅馬帝國領土的蠻族,無不繼續擁有這種思想。他們仰慕羅馬文化,一定設法保存和學習羅馬的語言、法律等文化遺產。西方教會的隱修士,主動的保存了無數的手抄卷。在保護文化的工作上,確實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這樣,拉丁文自然漸漸再次成為歐洲政治、學術和宗教的用語。當然,蠻族各有他們自己的語言,但是,和拉丁文比較起來,他們的語言是「不文明」的。

文藝復興後期,馬丁路德所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復興教會語言本地化有頗大的影響。當時的宗教改革領袖,開始放棄拉丁文,而以本國語文作為信仰的用語。馬丁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而他的譯作,成為德國文學的重要作品。自英王亨利八世起,英國教會(即聖公會) 便以英語來舉行禮儀。

傳統西方教會(羅馬教會),為了保障統一,在教會語言方面,卻牢牢地抓緊了拉丁文;神哲學不用拉丁文不教,禮儀不用拉丁文不行。從此,本於時勢而成為教會通用語的拉丁文,便被確立為教會禮儀與官方的語言。

無疑,教會這種抓牢拉丁文的目的有一定的功用。但是,這種行動,與聖言在信徒團體中活動,以信徒所用語言為臨現的工具的原則不合,又與信徒團體應以自己所通用的語言為教會語言的原則相反,因而導至日後信徒的宗教生活與教會的公共禮儀,以及上下間的溝通,發生日益分隔的現象。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四百多年,直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才有轉變。

 

 
|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