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上一頁 下一頁>>

 

02
神學年刊
(1978)p67-103
 

英語教學與教育宗旨

陳佐舜

 

 

香港在近數十年來,讀英文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讀中文學校的學生則相應遞減。天主教會為了符合社會的需要及家長的要求,也大是的增設英文學校。

如所週知,英文學校除了國文及中國歷史用華語授課之外,其他各科一律用英語講授。本來使學生多註、多聽,多講、多寫英語可以提高英語程度,而英語對學生將來升學或就業又很重要,則採用英語為教學媒介,似乎無可厚非。但此種想法祇見到事物的表面,而沒有認清事物的真相。

我們值得研究一下:採用英語為中小學的教學媒介,會不會影響教育宗旨的實現?辦教育的宗旨不是專為培養英文人才。真正的教育除了訓練及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之外,應該看重訓棟其觀察、想像、辨別、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及社會意識。

問題是:除了少數成績特佳的學生之外,英文學校大部份的學生都往往因為英文程度欠佳而對教師用英語所講授的內容,祇是一知半解。史地或數理教師的英文程度也不一定很高,有一部份在用英語授課時也許不能暢所欲言。英語既非學生日常應用的母語,亦非教師運用自如的母語,以之作為教學媒介,便很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使他們求學的興趣和信心大打折扣。

一九七七年三月一日出版的「新教育」雙月刊,刊載了張敏慧女士所撰寫的一篇很有價值的文章,題目是 :「有關香港中一、中三學生接受粵語或英語講授課文理解程度之研究」。那篇文章是簡單的介紹了一項對兩所津貼男女英文中學一年級一六一人,三年級一五四人所作的實驗。那些學生的升中試成績平均是第二第三等級,在升中時的中英文程度相差不遠。實驗的過程是把同年級學生分為粵語組和英語組,粵語組聆聽粵語錄音帶,英語組則聆聽英語錄音帶。在播放錄音帶時,實驗員配合展示有關的圖形。錄音帶播放完畢立即舉行測驗。測驗卷採用選擇題,中文卷與英文巷的內容及數量相同。測驗結果顯示中一粵語組答案正確率是百分之五十六,英語組是百分之二十八;中三粵語組答案正確率百分之六十二,英語組百分之五十一。

香港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多舉行一些此類的研究,使大家更明白用粵語或英語授課,對各年級學生的學習,有何不同的影響。如果採用英語為教學媒介果真妨礙青年人獲得良好的智力訓練及圓滿的人格教育,那末我們就不能任由此種不合理的制度繼績存在下去。

有人建議英文中學中一至中三的各項科目儘管採用英文教科書,但上課時則全部用華語講授,中四以上亦酌量部份採用華語。此項建議是值得慎重攷慮的。這樣的改變,不一定會使英文中學學生的英文程度降低。其實欲提高學生的英文水準,應著重延聘良好的英文師資及改善英文的教授法。同時,還應該增設適當的英文圖書館,鼓勵學生課餘多閱試英文著作,並組織英語演講會、辯論會、座談會、話劇、壁報等,使學生不祇消極的在課室裡聽教師講英語,而且還有很多機會積極的運用英語。

 

 
| 神學年刊主頁 |<< 目錄 >> |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