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頁 下一頁>>

 

28
神學年刊

(2007)p.1-46

 

 

基督宗教(天主教)與儒家人文價值的新機

 

周景勳

 

 

3. 從「一、真、善、美、聖」談基督宗教(天主教)的教理精神

我們在價值的意義反思中,曾提過存有的「一」、「真」、「善」、「美」、「聖」的特徵是基督徒哲學的至高價值體系,使人在文化創造中實現其人性價值。人為完成人性價值,人便要開放自己,朝向無限,不斷地超越自己而與「神」契合。


在天主教的教理中,清楚地說了:在基督徒宣認信仰時,已經表示對天主的渴求,而天主也不斷透過萬事萬物吸引人;人只有在天主內才能找到他不斷尋找的真理和幸福。在信仰中,基督徒明白天主向人啟示自己,並把自己賞賜給人,同時又給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人充沛的光明,而信仰就是人對天主的回應。18


因此,人藉著對真理和美善的開放,也藉著倫理道德的意識,藉著自由和良心的聲音,以及藉著對無限和幸福的渴望,也就是在問自己:天主是否存在?不過人不願意承認和承擔吧!聖經中有言:「願尋求上主的人,樂滿心中。」(詠105:3)梵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肯定:
人性尊嚴的最崇高之處,在於人被召叫與天主共融。自出生之初,人被邀請與天主交談。如果不是天主以聖愛造生並保存他,人便不存在。除非人自由地承認這聖愛,並將自己完全委身於天主,否則不算完全地依照真理而生活。(GS19,1)


基督徒都明白人是活在天主的愛和真理中,因人按天主的肖像而受造,又奉召認識和愛慕天主;故人有天主本質之善,即人性是本善的,原罪之形成只不過是人在自由意志的運作下,人錯誤地選擇了自我的封閉而墮落,這墮落便是原罪的根源,至於自由意志本身則是善的;由是,我們可說:「就存有學的角度看來,基督信仰眼中的人性,是浸潤著本體之善,從這原有的本體之善,可以動態地創造和發展出所有的價值,如『一』、『真』、『善』、『美』、『愛』和『正義』等等。」19


我們從信仰──「信」的行為中,對天主作出自由的回應,且反思「一」、「真」、「善」、「美」、「聖」的價值,肯定救恩只來自天主。


3.1 信仰只有一個和教會是唯一的
天主教教理中強調:「教會自古以來,就透過許多語言、文化、民族和國家,不停地宣認唯一的信仰來自一個主,由一個洗禮傳下來,深信眾人只有一個天主和大父。聖依勒內.里昂是這種信仰的見證人,他聲明說:『事實上,教會雖已傳遍普世,直到地極,但她從宗徒及其門徒們接受了信仰……並小心保存這信仰和宣講,猶如同住一屋;以同一的態度去信奉,好像只有一個心靈;以一致的聲音去宣講、教導和傳授,就如具有同一的口舌。……我們從教會領受的這個信仰,須小心地保管。因為它像一個極有價值的寶藏,藏在一個珍貴的器皿內,在天主聖神的推動下,能不斷地充滿朝氣,連容納它的器皿,也變得日新又新。……所以教會的訊息是真實和穩固的,因為她給整個世界指出了得救的唯一途徑。』」20


梵二《教會憲章》中強調在這唯一的信仰中,肯定來自天主聖子: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教會也是唯一的,且聚集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同一個天主子民:「這是基督的唯一教會,就是我們在信經中所承認的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LG8)


唯一的教會聚集了全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天主子民,使大家共融團結,「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弗4:3)而合一的聯繫除了和平外,更要「在一切之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哥3:14)


為使教會唯一性在現世得以保存,使教會邁向合一,梵二《大公主義法令》提出了好的回應:
持續的革新
內心的皈依
公共的祈禱
彼此的認識
大公主義的培育
不同教會的對話和接觸
彼此的合作和服務21


3.2 生活在真理中為真理作證和蒙召享真福


基督徒相信天主是一切真理之源,天主的話是真理;祂的法律是真理,祂的「信實,代代流傳」(詠119:90),因為天主是「真實的」(羅3:4),祂的子民被召生活在真理中。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的真理全部彰顯出來,在祂內「滿溢恩寵和真理」(若1:14);祂就是真理,也是世界光(若8:12),使人活出真理的自由和在光明中行走。因此,活在信仰中的人,在基督內認識「使人自由和成聖」的真理;所以,我們也當愛慕真理:「你們的話應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瑪5:37)於是,真理使人活在誠實而不虛偽中,也使人互相相信和尊重。


梵二《信仰自由宣言》中說:「人有其尊嚴,因他們是人……受其天性的驅使,負有道德責任去追求真理,尤其是宗教的真理。每人也有責任固守已認識的真理,遵循真理的要求而處理其全部生活。」


故此,基督徒在參與教會生活上,應當「對天主和對人時常保持良心無愧」,(宗24:16)為真理作証,也為福音作証。22好能分享天主的性體(伯後1:4)和永生的福樂。


3.3 善的展現: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和心靈淨化


在基督信仰內,愛的價值是無比尊高的,最有愛心的人被視為最肖似無限的奧蹟,顯然在信仰團體中也有不少人把其他價值置於「愛心」上,如守規矩、爭權位等,有時為減少麻煩,避免犧牲吃苦而息事寧人維持表面的和諧。23 但教會在耶穌基督的領導下,清楚地指出「愛永垂不朽」,且永遠是最重要的。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3:34)
愛的落實是在家庭中,因為家庭是一個信、望和愛的團體,在這團體中反映天主的愛,故家庭奉召分享基督的祈禱和犧牲,每天的祈禱和天主聖言的誦讀使家庭中的愛德堅強,且能維繫著人性的尊嚴,在互相愛的尊重下,子女能持修「孝德」,父母能持修「慈德」,好能共建幸福的家庭生活。24


因著「愛」,基督徒肯定人的生命是神聖的,必須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且因尊重他人而不立壞榜樣。善的榜樣是維護和平的活力。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愛是每一個人基本的和天賦的召叫。」(<家庭>宗座勸諭II)要求人活出生命的召叫,讓和平、正義、真理、自由可以在人世間呈現出來。因此,人要常保持心靈的淨化、純樸、天真,如像小孩子一樣,就是不失赤子心和本心。「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5:8)「心裡潔淨的人」是指那些理智與意志配合天主聖善的人,特別在三方面:愛德、貞潔或性的正直、愛真理與正統的信德。為能保持潔淨的心靈,基督徒需要祈禱、參與感恩祭、實行貞潔、意向和眼目的純潔,且常保持堅忍、樸素和審慎。25


3.4 新天新地的希望和充實之美
面對作為真理的基督,在十字架上流露出愛的寬恕的耶穌,基督徒深感充實著新天新地的希望,因為基督徒相信:「從啟示得知,天主將替我們準備一個新的住所、新的天地,那裡正義常存,幸福將要滿足並超出人心所能想到的一切和平的願望。」(GS39,1)26


為成就幸福與和平的願望,行善便是願望的實現,活在真理中也是願望的肯定。《天主教教理》中清楚地說明了:


行善帶來自然的心靈快樂與道德的美麗。同樣,真理包含著心靈之美的喜悅與光輝。真理本身是美的。……真理可以找到其他的人性表達方式,這些表達的方式是補充的,特別能喚起那些無法音傳的事,人心靈的底蘊,靈魂的提昇、天主的奧秘。在天主藉著真理之言語啟示於人之前,祂先藉著受造界的普遍語言,就是祂聖言的工程、祂智慧的工程,啟示給人:宇宙的秩序與和諧,連小孩子和學者都會發現,「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使他們以類比方式認識創造者」,(智13:5)「因為全是美麗的根源所創造的」。(智13:3)27


基督徒的生命,更好說是人的生命是按天主的肖像所受造的,故可說人是天主美麗的藝術品,可以表達出天主的愛(善)和真理,顯示人內心豐富的渴望,就是對真理及萬物的熱愛,使人也透過生命藝術展現生命的「真、善、美」,以反映在基督身上的真理與仁愛的不可見的卓越美麗,人自身也因基督的救恩而活出靈性的美麗,在共融的祈禱中共建充滿愛情的新天新地。


3.5 至聖的教會在顯揚主名


梵二《教會憲章》肯定地表示:「我們相信教會……是聖善的,毫無缺陷。因為與父和聖神被稱為『唯一聖者』的天主子基督,愛慕教會有如自己的淨配,為她捨棄了自己,為能聖化她;又為了天主的光榮,祂使教會與自己結合而成為自己的身體,並使她充滿聖神的恩寵。」(LG39)使人在教會內「藉著天主的恩寵而獲得聖德」;(LG48)更使人明白「教會已在世擁有聖德,雖不完善,卻是真正的聖德」(LG48-3)因為一切都在天主的恩寵下成就的,因此教會是「天主的聖民」,教會的成員──天主子民也被稱為「聖者」。28


教會的「至聖」和基督徒的「聖」在於分享天主的至聖;因此,基督徒要誠心誠意地承認天主之名的神聖性──願主的名被尊為聖,且在朝拜中呼求天主的聖名,必須「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若4:24)故此,耶穌為門徒祈禱說:「聖父啊!……我為他們祝聖我自己,為叫他們也因真理而祝聖。」(若17:19)同樣的,聖保祿宗徒肯定基督徒在聖神的洗禮中,已經被淨化、聖化成為義人,因為當我們結合在耶穌基督內時,「我們的父召叫我們成聖」。(得前4:7)「成聖」或「聖化」乃側重內心的尊敬和誠意,使基督徒不斷有生活的讚頌和感恩,且有祝願的含意,即祝願主名永受顯揚,帶領我們進入「祂在愛子內所預定的計劃」,為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參閱弗1:9,4)所以,「成聖」的生活與祈禱有無法分開的密切關係:「我們祈求天主使祂的聖名受顯揚,因為天主是藉祂的聖德而拯救、並聖化整個受造界……。祂的名將救恩賜給墮落的世界,我們祈求祂這聖名因我們的生活而在我身上受到顯揚。因為我們生活有聖善,天主的名就受頌揚;我們生活有不善,天主的名受褻瀆。」29


《信仰的寶藏》一書中的詮釋:「成聖是所有天主教基督徒的聖召和目標。《教會憲章》用了一整章來談『教會內普遍的成聖使命』。文中提到,每一個天主教會的成員都被勸勉要留意天主的召叫,經由耶穌基督的恩寵和福音,達至基督徒的成全和聖化。『你們在各方面的行為都該是聖的,就像召叫你們的那一位是聖的一樣;記住經上說:你們該是聖的,因為我是聖的。』」(伯前1:15-16)接著,書中更開顯了當代成聖的事實來肯定天主不斷給我們成聖的恩賜,打破「罪惡」的束縛:──


儘管所有的天主教徒都是罪人,但天主教會的神聖性,在歷史中許多它的成員的生活上也表露無遺。天主教會透過宣聖,公開承認並聲明這類非凡聖化的見證。每年,教宗都會將那些具有為教會的神聖性作證的英豪德行的男女列入聖品。在每個時代中,天主教會也能指出它的一些「活聖人」──像今日加爾各答的德蕾莎姆姆──以具體證明所有天主教徒所切望的聖德。最後,很少教會能像天主教一樣,建立並推動那麼蓬勃的修會生活,也沒有任何其他教會,擁有那麼多獻身於宗教的神父和修女。天主教徒在多得不可勝數的教會成員身上彰顯了上主所給的成聖恩賜。30

3.6 綜合反思
從上面所介紹的內容,我們相信教會存在的價值有其重要的任務:──
宗教的任務,在於引導人類,走向真、善、美、聖的境界,使人類生活,真化、善化、美化和聖化。人生若充滿真、善、美、聖,就成了圓滿的幸福生活了。31


由是,我們可以從教會的教義、教規(戒律)和禮儀作反思;這也是人類文化中的各大正信宗教都具備的,即都具完整而有系統的教義,就是信徒必須相信的基本道理或教理;而教義的出處都基於各宗教的經典和神學。再者,正信宗教必有教規或戒律,幫助信徒走向成聖之路,指示信徒應該遵守的規律,都是與敬天愛人的倫理秩序和道德規範有關;由此可見,宗教信仰與道德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至於宗教禮儀則包括崇拜至上神的祭祀、對聖賢、祖先的祭拜、敬禮,以及念經、祈禱和與生活有關的種種禮儀,如洗禮、婚禮、葬禮等與宗教信仰相關的典禮;由於宗教禮儀是有形可見的,又是莊嚴肅穆的,都是可以幫助信徒體會宗教信仰的重要,以及信仰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在反思下,我們可以了解宗教信仰的內涵都與「真、善、美、聖」的價值有關;即是說:教義與「真」有關、戒律與「善」有關、禮儀則與「美」有關,而三者皆與「聖」有關。總體性的要求就是,信徒必須努力認知,並信徒教義、尊守教規和參與禮儀的生活,好能追求達至天人合德或神人合一,就是達到一個最有價值的圓滿境界和至福的實現。32


「一、真、善、美、聖」的價值既是宗教信仰的根基,使人在倫理秩序、道德生活和靈修生活中找到意義和價值,也為教會奠定基礎,使信徒在當今的物質俗化思潮中,不致失去方向和目標而陷於誘惑。前輔仁大學校長李震教授面對當今的中國和台灣作出了嚴峻的吶喊:──


當代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遺忘、遠離數千年文化中「敬天愛人」之優良特質,走唯物主義、非理性主義、虛無主義、無神人本主義或人本無神主義的路子,造成當代社會與傳統文化優良特質及神聖價值之間的矛盾和斷層,台灣社會上遂出現種種驚世駭俗,前所未見的亂象。尤其倫常及道德的破產,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不得不令人懷疑,我們的文化及社會的迷失與惡質化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了。為此,如果我們再不認真反省,痛定思痛,嚴肅面對重整重振人民之宗教生活、道德生活及靈修生活,徹底改造個人的心靈及社會的命脈和命根,再任由我們的文化爛下去,我們將要面對的危機恐怕是台灣能不能生存下去的問題了。33

 

 
  1. 《天主教教理》,香港 公教真理學會出版 1996年10月初版 15。
  2. 沈清松著,「第六章 儒學與基督宗教的會通」,《傳統的再生》,台北 業強出版社 1992 137。
  3. 《天主教教理》,47。
  4. 參閱《天主教教理》,200-204。
    「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他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弗4:4-6)
  5. 《天主教教理》,「生活在真理中」560,「為真理作證」562,「尊重真理」565。
  6. 谷寒松著,《神學中的人學》,台灣 光啟出版社 1991(民80年)再版 304。
  7. 《天主教教理》,507-519。
  8. 《天主教教理》,570-572。
  9.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灣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出版 1975 240。
  10. 《天主教教理》,567。
  11. 《天主教教理》,204。
  12. 《天主教教理》,638-640。
  13. 亞蘭.施勒克(Alan Schreck)著,劉德松譯,《信仰的寶藏──天主教的傳承與教導》,台北 光啟文化事業出版社 2004 97。
  14. 楊紹南著,《宗教哲學概論》,台北 商務印書館 1969年初版24。
  15. 李震著,《理性與信仰──追求完美的雙翼》,台北 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9 452-454。
  16. 同上,464。這吶喊為香港、澳門的中國人也當作深入的反省。

 

 

<<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