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

 

26
神學年刊
(2005)p.73-96
 

新世紀的一盞和平燈——宗教交談

 

 

6. 宗教交談給新紀元一個正確的導向和光照

新紀元(New Age)作為現時代文化潮流的新發展,從後現代主義對信仰的假定,認為信仰在於人的取向而不在於真理,重視個人的靈性成長,其內容涵攝面很廣闊但空泛,且拒絕接納一個有位格的神;其理論基礎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普遍地接受,不多考慮宗教和超性體驗,一切都順任自然,愛只是生命的能量,人在轉化的靈性旅程上尋求對宇宙、神和自然奧秘的認知,知識相等於生命的救贖;所以,認為一切都靠自力就可達到自我的實現,完美的價值是自我所創造的,否認基督信仰中的恩寵論,連生命的神聖能力都是人擴展心靈的效果,只執著自我滿全的私人境界;由是,新紀元強調心靈的修養,稱之為「靈修」,乃指整體真實生命取得和諧的內在經驗,「神內在於我」,故神是非位格的能量,是生命的力量,是生命的大意識(a great conscionsness)。
新紀元的思想自開始至今已有四十年了,其所關注的:如婦權、環保、靈性、人的潛能發展、適度的科技(Appropriate Echnology)、簡樸生活、反中央集權(Decentralist)、世界新秩序(World order)等,都是以人本主義出發,很吸引現代人的需求,暗地裡,新紀元的思想隱藏著反宗教、反基督、反傳統的文化。


教會的宗教交談的推展也在梵二之後積極地落實,使宗教間能凝集一股合作的力量,以締造更好的「自然、社會、人性」關係,且能從多元化的宗教事實中,連結成為「相關的合一」(relational unity),這正好是面對新紀元所關注的「人」的生活問題,宗教交談正好配合時代的挑戰,以及新紀元給宗教及社會帶來的衝擊,作適當的回應,希望將宗教信仰所關注的「心靈提昇」和「道德理念」融化在社會文化中,給社會作深入的鼓勵、喚醒人的生存意識和道德意識,好能提昇人格、發揚人性的精神價值,尋覓生命的源頭活水,以及在神的光照下為世界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故宗教團體本著神聖性使命作出呼籲:


6.1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份,宗教交談可強化宗教間的具體合作,幫助物質化的人心重拾文化的精髓,教育下一代對「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尋根意識,以及對倫理道德的重視。


6.2 宗教維繫人的生命,使人活出生命的博愛與慈悲,好能建樹家庭成為愛的殿堂,尤其在性濫交、墮胎、離婚率高漲的時代,家庭價值被淡化,傳生接代的神聖性被貶抑,社會的共融失去和諧,宗教間當加強對話,共建社會素質與家庭良緣。


6.3 宗教與宗教間齊心舉辦「心靈成長」與「宗教面面觀」等研討會或講座,助人積極建設豐盛的人生,活在真實中以追求真正的幸福。


6.4 宗教領袖同心合力呼籲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放下政治意識心態的執著,放下極權主義和暴力行為,放下侵略和壓榨的思念,為和平與環保共同努力,建設共融和諧的美麗世界。
6.5 宗教有著其本身的魅力,隨了保持其傳統的神聖性及本質外,在與人交談中,開發吸引人的魅力沃土,使人在緊雜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靈輕鬆的喜悅自在。宗教交談乃幫助人由自發創新走向自覺的創新,使人從宗教的神聖性中,選擇「真善美聖」的依據,也使人超越簡單的物質利益霸絆,而獲得全新的生活內容,甚至為了信仰可以犧牲一切。


6.6 宗教交談開拓社會的文明,幫助人在精神發展中作開放式的自我推進,提高人的心靈素質,在物質經濟主導的社會中,穩定人的道德價值和人性尊嚴,關注青少年的心靈培育、監察傳媒的誠信與健康報導、推動人人(特別是國家社會)關懷貧病智障弱小者。


6.7 宗教可推動文化和社會的教育——心靈智性的教育,開導人活出一個正確而光明的人生觀。


7. 宗教交談的力量:將危機變為轉機


舊約聖經中,申命紀的三十章15-20節記載著梅瑟在訓示以色列子民時,提出雅威大義,內容如下:——
你看,我今天將生命與幸福,死亡與災禍,都擺在你面前。……我今天指著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


在訓示中,實在展現了天主對以色列子民的要求,似是只有一條抉擇的路:就是要求以色列子民抉擇祝福,即抉擇上主是他們的天主;若不抉擇天主,就等於離開天主,一定會受到詛咒而失去了生命。在這情況下,驟眼看來,人是沒有自由的;但在深層的意義下,說出了自由的根基在於「真理」,因為「真理使人自由」(若11:32)而不是罪惡或放縱使人有自由。


為現代人來說,我們是否也處於「現代性」的祝福或詛咒兩者間的選擇呢?2 現代人若不抉擇真理和仁愛,就是抉擇「現代性」的詛咒,因為只有真理使人自由,仁愛使人活出道德的善生命;沒有真理和仁愛,便沒有自由和道德。存在主義的沙特(Jean-Paul Sartre)有宿命論式的弔詭名言:「自由的詛咒」,以束縛人心,因為人若活在放縱中,乃將自己陷入一個無法逃脫的危機中;同樣地,人若只抉擇物質而忽略心靈的自由,也陷於另一個危機中,使人離開真善美的本性,孟子稱無善心的人為「非人也。」宗教往往要在變化中喚醒人心,助人作出生命的轉化:?


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順自然地轉變
天氣的變化使人活在適應中
不適應的人就會在困苦裡病病
植物的生長也隨著春夏秋冬的轉化而變
動物也在生生中成長
…………
人有靈性和肉身
肉身的變化是生命的過程——
 生老病死使生命感覺一片苦與樂
由生開始經過病與老走向死亡
其意義何在!
是心靈的轉化——
心靈的變化是生命的修為
有德與無德可給人作評價
有德者懷仁義禮智信……
無德者如禽獸
在修為中
人的理想是與天地相合
     與道通合為一
人之活與不活在於心性修養
有德者是活著的活人
無德者是活著的死人
故——人需養心以德
    必須寡欲以致無欲
在誠中展示言行一致
     心口如一的真
   返樸歸真
   虛靜無為
揭開天地人的互通
人立於天地間而為「王」者
必能博施濟眾地成為大化之「聖」
基督宗教則強調信、愛、望與正義可以為人揭開一個新天新地,將危機化為轉機,因為基督宗教肯定:
信  乃宗教的主體意識
愛  乃宗教的入世精神
望  乃宗教的末世力量
正義 乃宗教的終極目標
聖奧斯定(St. Augustine)在《天主之城》(De Civitate Dei)書中強調了人在信、愛、望和正義上建立一個永恆不朽的幸福,即天國的實現;到中世紀聖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時,更強調天主是愛的偉大,且以愛和正義為一個和諧的原則,也是道德行為的標準,且在天主教會的法律中,可以改善人的生活,助人追求永恆的生命,是入世的終極關懷的動力。因為「宗教」所注重的乃「幫助人尋找生命的終極目標,充實人的精神生命,培養人的生活品格,提高人性的倫理道德情操,勸人為善和教人避惡,也即是助人『求真、求善、求美、求聖』。」3可是,現代人對「宗教」有淡而無味的感覺,也有反感的跡象;這也展現了現代人不太注重精神生命的培育,只走向物質享受和個人主義的胡同裡,對正義是自由、平等、共生和智慧的思想不作反省,對永恆不變的愛不作許諾,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詛咒?有自己的解釋,因此,「人不為己天殊地滅」的解釋變成了「人不為自己的金錢與物質利益切想,天殊地滅」與原意的「修德積福」有很大的出入;那是祝福嗎?那是詛咒嗎?也是現代人的抉擇吧了。


現代人可能將宗教信仰扭曲成為字面意義的解釋,也有人可能把他們的恐懼投向別人身上,有權勢的人亦可能把賺錢變成一種崇拜,完全不考慮這樣做可能為他人帶來痛苦,這些都是危機與矛盾。一個不斷轉變的世界,是由於人普遍地信任我們的共同生命的超越根源而成為可能,人要在危機和矛盾中作反省,使人在面對威脅與失望時,仍能不時奮力地保存自己的信心;在被欺騙和壓倒時,仍能努力再挖掘,尋找出路。於是,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看到社會與人性的危機引起了與宗教信仰的對抗,同時也使人認識到為解決精神問題,也必須與宗教交談,而宗教與宗教之間也必須有密切的交談,好能為社會,為人類的正義作出引導性的指引和共負責任,為有危機的社會找到希望及賦予生存的意義。4我們深信宗教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尊重和共同利益,製造一種信任,使人感到安全,願意在不同的境遇中帶著希望彼此服務和交談,使人的生命獲得意義,且能與生命之源結合,常以開放與勇氣的態度活出生命的信心,化解危機與矛盾。


誠如台灣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巨克毅教授在《論宗教關懷與社會正義》一文中說:「今日人類正處於人性剝落的逆流危機之中,人類正面對歷史上最嚴厲的考驗,是否能面對挑戰迎向末來,或是沈陷物欲墮入深淵,這是人類必須自悟的重要關鍵時刻。筆者認為極救人心,引導社會,建立一完善幸福的人生與正義社會,今日必須依靠宗教力量。不論是東西方宗教皆肯定人類是根源於上帝的廣大無邊的包容愛心所生,人心即道心亦是上帝心,人有善性有良心亦來自宇宙上帝的無限心,這就是人類宗教的積極精神,此一精神動力用之於社會,用之於世間,則可救人救世,自度而度人。當代人類尚能自悟自覺,以宗教的關懷態度,入世精神,犧牲自我救贖眾生,則可建立一人間理想正義的社會。宗教絕對是人類社會的希望,亦是人類末來的拯救力量。」5


8. 結語:天高地厚的愛——宗教交談的體驗


宗教交談是新世紀的一盞和平燈,可以光照人心,發散溫暖的氣息,連結每一個人的心靈,發揚「和衷共濟,異中求同」的精神,使宗教人活出愛的共融,為世界揭示新希望和契機,作者願意以一個基督徒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天高地厚的愛」的詩篇:
上主的愛如天之高地之厚
包容祂所創造的萬事萬物
乘載祂所創造的萬事萬物
一切都在祂內死而復生
成為新的受造之物
好的受造物在愛中顯得更美善
不好的事物本身是好的
只因受造物不按照愛的指示而生活
自己犯了罪而為不好
在主內,因著主的寬恕
蒙恩寵而轉化為美善的
…………
上主的寬赦和上主的忘懷是一體的
當上主寬赦人的罪時
上主也忘掉人的過去
為什麼人偏偏要強迫上主記得自己的罪呢
當人不斷犯罪時
人就在強迫上主記得罪的存在
人若不再犯罪
罪就不產生能力
自然地會慢慢的消失
可是,人太軟弱了
上主才與人訂立的救贖的計劃
要人體驗上主的大愛在於將子犧牲
以感動人心
凡體驗到的人,也願意轉變的人
才能把握真理
活在真理的自由中……獲得永恆的生命
不再做罪惡的奴隸
這就是上主愛的力量
人願意悔改歸依基督
在基督寶血覆蓋下更新
接受聖神的洗禮和傅油
能在寶血恩寵和聖神恩寵下的人
才能有力量從心靈深處
將魔鬼驅逐
若只作一次的修和聖事
可以將魔鬼驅逐
但心靈的脆弱處沒有聖神和寶血的保護
很容易會被魔鬼重新佔有
魔鬼又會用外在的力量加以打擊
加以誘惑
人在貪瞋癡三毒的禍害下
一次又一次的墮落
又在新紀元美麗的謊言下
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了自己的判斷
還以為是追上潮流
   走在時代的尖端
   帶領人尋覓健康的新天地
殊不知
人在魔鬼美麗的圈套裡被束縛著
失去了認識真理的能力
這個世代——
 需要聖神的充沛和醫治
 需要聖體的滋潤和療養
這個世代——
 需要宗教的交談
 需要生命的共融
 需要道德的重整
 需要教育的醒覺
 需要世界的和平

 

 
  1. 所謂「現代性」本是以「啟蒙」為目的,希冀解放人類免於外在的支配;但是,此一目標並未完成。然而,我們更清楚地認識「現代性」乃指:
    「『現代』世界所具有的特殊性質,其與傳統世界的表現特徵大不相同。不同學者賦予現代性許多不同的涵義。從哲學角度分析,則現代性包含三種不同含義:第一是主體性(subjectivity),肯定人做為自己的主人,在認知、權利、價值方面擁有絕對至上的力量。
    第二表象(representation),人透過建構種種表象,以認識外在的客觀世界,因此表象是一種代表,亦是一種表演的文化特質。
    第三是理性化(rationality),透過有規則的方式控制活動的進行,此種規則益愈走向『工具理性』方式。」
    參閱: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四期,台北 業強出版社 1993年4月 10-15。
    若從知識角度分析,則現代性是指:——
    「第一.知識的理性化與世俗化,
    第二.科學知識的無限擴張,
    第三.知識的權威性之增加。」
    參閱:布萊克(C.E.Black)(郭正昭譯),《現代化的動力》,台北 環宇出版社 1974年9月再版 4-6。
  2. 周景勳,「思維上的突破——宗教交談」,《神學年刊》vol.17,香港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1996)121。
  3. 安博(Rex Ambler),《大地神學(Global Theology)》,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出版(1990)82-103。
  4. 巨克毅,「現代與後現代思潮的反思」,附錄《論宗教關懷與社會正義》,台北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出版 1999 197。
 

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