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頁>>

 

26
神學年刊
(2005)p.73-96
 

新世紀的一盞和平燈——宗教交談

 

 

1. 打開話題談宗教


當我們翻開中外古今的歷史,就會發現一個自然的遊戲規則:人為了生存,必須不斷戰鬥——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國家與國家等的戰鬥;在戰鬥中,人美其名謂:為了「正義、愛、救世、扶弱、成長、神……」而戰,其結果就是:人亡國亡,沒有萬歲的人,沒有萬歲的國,留下的只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作為人的典範,和奸詐虛偽遺臭萬年的警愓。於是,人生於世,便要面對生命變化、環境變化,和生死滅亡的挑戰和考驗,人對未來不能把握的事跡感到迷惘和疑惑。由是,宗教給人帶來新希望,賦予力量助人克服困難,使人有勇氣地和積極地面對生命種種的挑戰。


宗教幫助人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引導人尋覓生命正確的方向,展現生命內在的真、善、美、聖。


宗教能夠提升人的成長,觸動人的內在經驗,明辨善惡;瞭解在善中以「德」滋潤生命;「惡」則破壞人與神、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形成疏離;藉此感動人要保持信心,凡事感恩,時刻警醒,不斷超越,更新自我。


宗教在實況下,能夠跨越民族和國界,超越時代和文化,使人與人能彼此血脈相連,實現一體之仁的互通;於是盼望著人人平等,尊重人權,自由共融。
宗教促進人走向正義、締造和平、寬宏包容、關愛生命、珍惜大地、家庭融洽、世界和諧。


2. 文化與宗教的溝通和交談


宗教的產生是由文化中來的,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宗教,這與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形成了宗教與文化的溝通,這種溝通是一個人的行動表達,故有日常生活的溝通,即宗教與人的生活的交談;也有面對生命發展和終極理念作反思的探討的溝通,即宗教與團體、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彼此了解和交談,好能促進不同文化與不同宗教的互相交流,更拓展宗教與宗教間的交談和合作,信徒之間的互相認識和尊重,共同提高對世界,社會的倫理道德與教育的重視和責任。
由是,天主教會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中提出:

(1)各民族原是一個團體,同出一源。

(2)各民族都意識到某種玄奧的能力,存在於事物的運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此種意識與體認,以最深的宗教情感貫澈到他們的生活中。

(3)應以明智與愛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談與合作……同時承認、維護並倡導那些宗教徒所擁有的精神與道德,以及社會文化的價值。(NAE 1, 2)


可見,每一個宗教都有其本身的文化背境,在見解上自然也有其不同之處,故在宗教交談上,一方面要忠於自己的宗教信仰及教義,另一面也要有「開放」的精神,認識其他宗教的思想,投入了解和關懷中,互相欣賞和尊重,因為每一個宗教都有其真理的內容;故在宗教交談中,千萬不可抱著「傳教」或「說服」的心態,更不可有「貶抑」和「鄙視」的批鬥。大家需要赤裸裸地揭示一顆「真誠」的「心」,在「慈悲、仁愛、和平、共融」中放下偏私和執著,在生活行動上,宗教經驗的分享中,宗教理念的溝通裡、思想研習的欣賞裡,作出交談。由是,在溝通和交談時,人人都必須做到:


尊重欣賞的齊開放
互助互動的全犧牲
正直誠樸的真愛人
和諧平靜的常喜樂
無憂無慮的盡信靠
愉顏傳訊的同歡悅
享受希望的永奉獻


3. 宗教心的開拓


宗教的現象自古便成為人心中的一種自然表現,可以將生命的奧秘作一個親切的指示。人透過自然的啟迪,也透過自我生命的體驗,希望打開生命與宇宙的謎。因此,自古便開始了一種將奧秘的背後揭謎的追尋,「神」的存在也由此而產生。究竟是人追尋了「神」抑或是「神」啟示了人,這便成了不同宗教的爭論,現存的現象也將這兩種不同的體驗展現成為「自力」宗教與「他力」宗教的分別。


所謂「自力」宗教,強調人透過人思維的反省與生命的覺悟,可以找到生命的終極,透過生命的修持可以將生命的有限性與侷限性超脫出來,達到生命的最高境,可以與生命或宇宙根源相合為一。因此,「自力」宗教重視生命的自我修持及超越。


所謂「他力」宗教則清楚肯定人的有限性及被創造性,天地之始是有一位「神」的存在,宇宙與人的存在是由「神」生命的愛的流露,創造了一切,尤其是「人」可以分享神的生命,人有理性(理智與意志)可以繼續神的創造,這一切卻是「神」啟示人的,神也要求人活出生命本有的真善美,故人在人世間的生命要透過自我的修練,以活出「神」的真善美(愛)的肖像,直到與神合一,分享神的永恆生命。


於是,世界中產生了不同的宗教,在時間的流逝中,也產生了宗教盛衰的現象,例如:古代的圖騰信仰、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萬物有靈崇拜、太陽神教等宗教。現在已經是歷史上所討論的原始宗教的內容,這些內容在不同的文化中留下了不同的「神話」記載,這些「神話」變成了一些宗教上重要史料,使現代人在研究宗教上有豐富而美麗的圖畫。其後,在歷史演變中,不同文化(民族)在闡釋「宗教」上便有不同的描述,然在描述上都保存了人的「生存意識」,在生存意識中引申了人對「自然、社會、人性」的看法,即人與自然(神),人與社會(國家、民族),人與人(個人)在生存上的聯繫,務使人的生命有更富豐的目標,也可擴寬人的思想和人的生活範圍。因此,有啟示的他力宗教與自我修持的自力宗教的出現。


歷史上世界宗教中,啟示的他力宗教,如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這些宗教的發源都在中東的地方。而自我修持的自力宗教,有佛教、道教、印度教、儒教等,其發源地都在亞洲地方。


無論是他力宗教或自力宗教,在經典中都有著「神話」的內容,而且內容常是從歷史的演變中形成的,其後,便有不同的發揮和在不同時代上擴展出符合不同的時代訊息,更有在不同文化與地域下所建立的本地(本位)化的思想發展。可見思想的發展是多元化的,也是豐富的。


既然在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在不同宗教中都有不同的宗教經驗,這些經驗給不同的民族一個愛的動力與終極生命的希望:在不同宗教中都有真理的存在,也有不同的修持方法與內容。究竟那一個真理最真?那一種修持方法或內容最好?這是很幼稚的問題,實在不應有這種想法。我相信每一個宗教的存在都有其意義與價值,在其內有真理,其修持方法與內容也實在可以導引人走向真理和給人帶來希望。


然而,為什麼在世界上有這樣多的宗教戰爭、宗教排斥、宗教分裂等現象出現呢?我相信這不是「神」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特別是人的思想問題。常美其名為「神」而做,卻是為人自己的利益而做,也為了堅固人的組織、權力而做;有也有為了民族傳統與思想的固執而做。在不同宗教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思想,那就是說:神是慈悲的,常憐憫人,神愛世人,不希望人毀滅,神常照顧人,保護人等……。


為什麼人在不同的遭遇上,會將「神」的特性否定,為了保護自己的宗教而醜化其他宗教或排斥其他宗教美好的一面呢?


這不是「神」的心有問題,而是人的心太狹窄,因而將神的心都封閉起來,為此,我們要反省一下,「人」的「心」,好能拓展我們的「宗教心」。


心大能容
心虛能受
心平能論
心潛能觀
心定能應
大其心能容天下事
虛其心能受天下……
同樣地宗教心也必須是「大、虛、平、潛(靜)、定」的,務使能:-
容納其他的宗教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員
承受而尊重其他的宗教
平心地與其他的宗教作出交談
靜心欣賞其他宗教的「真善美聖」的生命
定心地以開放的態度與其他宗教作出心靈上的感應


這樣不但能透過互相認識,互相欣賞,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溝通,還可以進一步地作出互相共融,互相……。好能因其他宗教的「真善美聖」的精神,豐富充實自己的思想與精神,以拓展「神」的大同。


為此,我們首要的是先打開自己的宗教心,不要被自己的宗教所束縛,而是一個包容一切的宗教心,更好說是一個「空虛」的宗教心,好能學習和吸納一切的宗教精神。當然,人心是有限的,不能認知一切,正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養生主)
但若我們有「登假於道」的心,在生命中努力發揮內在生命的「真善美聖」,自然地,便不會排斥一切,而是在有限中,按部就班地打開自己和接納、包容、尊重、欣賞宇宙和一切的宗教現象,以充實和豐富自己的宗教體驗。
……因為「麥子不死空自留
     麥子死了百倍收」
我們也當將自己宗教的麥子種在其他宗教(文化)的園地裡,我們的麥子必先死在其他宗教的園地裡,讓麥子有機會生長出來,以收成果。這也是降生神學的啟示,因為基督降生在猶太文化中,透過猶太文化和宗教開顯了救贖的行動,基督更死在猶太的法律中,才能有復活,富豐了猶太的法律,使之有所轉化……。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