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北京的兩個墓地
2001年10月1日,本人到北京參加利瑪竇進京400周年紀念(1601年)的活動。與會的人們被邀參觀北京的兩個“教會墓地”。此次參觀帶來的是一份驚喜:這兩處墓地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紀念了過去教會傳教士們的臨在。
第一處墓地是北京西北、位於北京行政學院(前黨校)的柵欄墓地。柵欄墓地環境清幽,為蒼松翠柏及挺拔黃楊所環抱。此處墓地擁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北京最早的教會墓地。該處收藏有義大利人利瑪竇、德國人湯若望(1591—1666年)、比利時人南懷仁(1623—1688年)的三通墓碑,他們生前為中西之間帶來了互惠的交流。其餘六十餘通墓碑紀念了其他中外傑出的傳教士們。
1997年,耶穌會神父馬愛德(Edward Malatesta, 於1999年去世)與北京行政學院的研究員高智瑜、余三樂和林華一起整理出版了一本紀念柵欄墓地歷史的精美圖書,收錄了全部墓碑的圖片。該書名為《雖逝猶存》,頗能喚起人的思古情懷。
第二處墓地遠沒有柵欄出名。事實上,它並不是一處獨立的墓地,而是來自正福寺的三十六通天主教傳教士的墓碑。1710年時,法國耶穌會士曾在正福寺開闢墓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處墓地被完全拆毀。北京文物局設法保存了這三十六通墓碑。今天,位於京西美麗的五塔寺(梵文真覺,中文五塔寺)內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保存著這些墓碑。博物館四周景色宜人,視野開闊。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古老的印度式佛塔、無數民間宗教和道教象徵、許多和儒家及中國典籍相關的題字與詩詞。在這個彙集中國歷史、文化、宗教和藝術的地方,來訪者會看到一處專門開闢出來,用以紀念清代的教會傳教事業臨在的地方。
基督宗教象徵與中國傳統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和儒家的主題與象徵放置在一起。這似乎是一種見證、一種標誌:基督宗教確實是中國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一部分。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傳教結果在某些人眼裡似乎那樣的微不足道,以致於被他們認為是一種失敗。結果誠然渺小和具爭議性,但卻打下了良好和耐久的基礎。
這些“教會”墓地在今天的北京是一個清晰的標誌、一種有力的見證:從福傳的角度看,即使微小的結果也會具有重大的意義。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教會墓碑似乎也是一種先知性的符號、一種希望的標誌、一個所有中國及世界宗教均應遵循的指路標:這是一條尊重、對話、相互理解和欣賞之路、一條合作與團結之路。在中國及在其他任何地方,宗教、文化和藝術均應該致力於促進人類精神、促進人類願望,並以各種形式和方式促進人類尊嚴。從這個角度講,基督宗教肯定有些重要的東西可以貢獻給中國:中國不能沒有基督宗教,而基督宗教也不能沒有中國。
這兩處墓地,或在古剎佛塔的掩映之下,或在蒼松翠柏的襯托之中,或在不同時代、不同國籍、不同宗教的人士引人遐思的墓碑的環抱中,為到訪者提供了一種美妙獨特的氛圍,使之對基督宗教在中國的本地化的隱喻進行深刻而有創造性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