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24
神學年刊
(2003)p.43-67
 

由「形下」走向「形上」的思想追索談莊子的「道」

 

6. 有關網上聖經的一些反思及前瞻

在網絡上提供閱覽聖經原文及各種譯本,實在對聖經和神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對天主聖言的廣傳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聖詠上的話:「高天陳述天主的光榮,穹蒼宣揚祂手的化工;日與日侃侃而談,夜與夜知識相傳。不是語,也不是言,是聽不到的語言;它們的聲音傳遍普世,它們的言語達於地極。」(詠19:2-5)網上聖經確是那「聽不到的語言」,然而卻「傳遍普世…達於地極」,無孔不入,無遠弗屆。

但聖經網頁也並非無往而不利的,它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資源短缺。首先是缺少贊助人,又沒有廣告收益,再加上技術人材缺乏,往往使這極具潛力的福傳和學術工作停滯不前,甚或半途而癈。製作一個網頁並不太困難,但往往缺乏(非志願)全職工作人員按時更新、輸入新資料、不斷更正錯漏……這些因素正是網頁壽終正寢的主要原因。為了這原故,我們使用這些網頁時,必須多加注意及校對聖經文本,這是運用任何網上資訊都會遇到的問題。

聖經詞彙搜尋器(search engine)是這類網頁的重要貢獻之一,相對之下,翻閱半尺厚的聖經詞彙索引(Bible Concordance),實在費時失事。但目前的中文聖經搜尋器未算精密,沒有一個可與Bible Browser的搜尋器相比。換句話說,若只利用現有中文聖經搜尋器作研究聖經的工具,往往會有許多遺漏。但即使有強力和多功能的搜尋器,也未必能涵蓋某些聖經概念。舉個例說,一些有關「天主的公義」這概念的重要章節,可能完全沒有採用「公義」的常用詞彙,因而逃過了搜尋器的追蹤。在這點上,傳統的聖經神學辭典仍大有用場。

聖經學並不是一門統計學,詞彙索引和網頁搜尋器,只能視作一種基礎研究工具。這些機械化的聖經研究,若不能配合教父和教會傳統的精粹,只會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早期出產的聖經電腦軟件,就曾有這樣一個毛病:某詞彙在聖經上出現超過某次數後,便無法用搜尋器檢索。這些詞彙多是些常用的虛詞,沒有特殊意義,兼且消耗大量的存儲體。這樣一來,出現次數極多,而且是最重要的「天主」一詞,便無法找到──聖經中竟沒有「天主」!一九九七年曾轟動一時的《聖經密碼》(Michael Drosnin, The Bible Code)一書,正是電腦聖經研究得出的怪胎,是現代曲解附會(eisigesis)的典型例子。(今日網絡上仍可找到專為尋找聖經密碼的程式和軟件下載!)如果人類的得救確實繫於這些密碼,那麼我們也要像耶穌的門徒般說:「這樣,誰還能得救呢?」(瑪19:25)但我們相信,天主的話是為叫我們明白的,並藉此而得救,正如耶穌在默示錄所說的:「你不可密封本書的預言,因為時期已臨近了。」(默22:10)他又說:「那誦讀和那些聽了這預言,而又遵行書中所記載的,是有福的!因為時期已臨近了。」(默1:3)聖經的信息絕非什麼秘而不露的密碼!

綜觀時下的聖經網頁,很少提供教父和教會傳統對聖經的寶貴解釋。這些早期的聖經研究,雖然沒有我們現代的科技協助,卻不比現代的聖經學遜色。因為誠如奧利振(Origen)所說:「與其說聖經寫在書卷上,毋寧說首先寫在教會的心頭上」(Sacra Scriptura principalibus est in corde Ecclesiae quam in materialibus instrumentis scripta)。教會對聖經的這些生活體驗和洞識,理應在今日的網絡神學上佔一席位,否則我們便是浪費了教會的至寶。

要充實現時的天主教中文聖經網頁,我們必須提供準確的聖經文本,製作更完善的搜尋器,連結其他有用的中外及教內外的聖經網頁,開設討論群組,羅列有關聖經學的參考資料,加入實用和有學術性的註解、靈修性的導讀和默想,附上方便查閱的詞彙解釋、辭典、地圖、歷史文化背景導論、聖經語文學習等。

此外,年青的一代對互聯網資訊十分敏銳,我們也不可忽略製作適合兒童和青年的聖經網頁,既要生動有趣,又有互動學習的機會。猶太人為協助各家庭認識古老的宗教傳統,製作了無數網頁。例如有關逾越節(Pesach-Passover)的網頁就不少於一千個,大部分都設計精美,富有趣味,並且資料充足,實在值得我們借鏡,以製作滲入家庭的教理講授。

這似乎是個很龐大的計劃,沒有決心、人力和財力,是做不來的。我們需要的除了技術和設計人員外,更重要的是有內涵的聖經學和神學人材。在這方面,教區、教省、全國性、以至全球華人教友的合作,尤其重要。這要視乎我們對這使命的認同:我們是否承認這是一項迫切的任務,與我們的教友使命和福傳息息相關?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第廿四屆世界傳播節上談及電訊時說:「電腦電訊的來臨,以及電腦參與系統的出現,使教會有更多完成她使命的工具。這些有助教會成員間溝通和對話的方法,可以加強他們的團結合一。直接收放資訊的技術使教會更有效地與現代世界保持對話……藉著這個新的電腦文化,教會更易於把她的信仰告知全世界,向世人解釋她對某些問題及事件所持立場的理由……她能夠更清楚聽到公眾的意見,並與她周圍的世界不斷進行對話,更直接參與共同尋求解決人類大家庭的迫切問題」(若望保祿二世,「世界傳播節文告」,1990年1月24日)。

二○○二年耶穌升天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一篇有關互聯網的文告。他把這新資訊媒介比喻作古羅馬的「市集廣場」,他認為教會也應善用這工具來傳播福音,尤其作為人們初步接觸基督喜訊的機會。但他同時認為,互聯網並不能取代傳統的福傳工作:親身見證信仰仍是必需的。教宗的這一席話,實在值得我們多加反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