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期 | 神學年刊 |
(2002)p.47-83 |
---|---|---|
荀子生命哲學中「性惡論」的析微 |
|
荀子言「性」的境況 荀子在《性惡篇》中常常說:「今人之性……」,然後引申出性惡的結論。例如在《性惡篇》的開始便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又「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又「今人之性,飢而欲飽……」等等。荀子強調:「今人」,實因他以「觀察」當時社會的情景所得之經驗作反省,而由經驗的肯定建立他的禮義法制的理想政治,以禮義法制克制人之性惡,化而為善。由是,吾人當視察荀子時代的生活背境,便能一目了然地瞭解為何荀子會提倡性惡說。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 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 ,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與壞,序列著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而梁任公則假設:荀子當生於西元前三○七年,即周赧王八年,卒於西元前二一三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約九十四歲。3 由《史記》所言,及荀子的生存時代的背境,吾人可知荀子懷著滿腹經綸,但未能有所遇,所遇又不如所想,道不能衍,連李斯亦捨他所教之仁義以迎秦:「李斯因荀子議兵以仁義為本,乃謂荀子曰:『秦兵強海內,非以仁義為之也!』荀子斥其捨本求末,『此世之所以亂也』(《議兵篇》)。後李斯被秦所重用,荀子聞之『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也』(《鹽鐵篇》,《毀學》)。」4 又因時勢局面之亂,人心求利,求功之切,禮義皆亡,荀子乃退而發憤著書,現傳於世的《荀子》一書,共為二十卷三十二篇。5 《性惡篇》的著作日期吾人難以考據,若假設言之,當是荀子退出當時的政治局勢,於蘭陵隱居時所著,以他對社會政治的理想期望為終旨,而將他一生所觀於時局的經驗及遭遇為根據,作出反省思慮,終覺得「今人」之性的表現皆自私自利,常常互相爭奪,嫉惡殘賊沒有忠信,欲起淫亂生,禮義文理亡 ?? 這是「為什麼」呢?荀子由經驗所得,亦由當時的背境局勢反映,人人皆順性而為,自我放縱,社會國家悖亂不治,民不聊生,故將儒學傳統的善視作制止惡性氾濫的工具或方法,因而在《性惡篇》中言:「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這可說是荀子面對現實生命與自我理想目標的一個對當比較的成果。
|
3. 周紹賢著,《荀子要義》,台灣 中華書局 2-3。周紹賢接納梁任公假設,且認為這較為可信的史實。 4. 周紹賢著,《荀子要義》,台灣 中華書局 2。 5. 陳大齊著,《荀子學說》,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