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22
神學年刊
(2001)p.115-131
 

靈枯-偽裝的祝福

 

靈枯的成因

當我們對基督徒祈禱生活的進路理論及成長階段有所認識之後,就比較容易回答最初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為甚麼上主會領我們進入「靈枯」呢?為甚麼心靈枯竭的經驗是上主的祝福呢?在甚麼情況之下才會出現所謂「出自上主恩典的靈枯」呢?

「出自上主恩典的靈枯」是一種莫大的祝福,因為這表示上主全然臨在我們的生命中,縱然我們不能在情感和思維上感受或聯想上主。或許我們可以用光作類比來形容這種表面上是咒詛,實質上是祝福的靈枯經驗。我們處於這種靈枯狀況就好像被強烈耀眼的光芒照射眼睛,以致短暫失明,不能「看見」上主。但是,那道強烈耀眼的光芒就是上主的臨在。因為上主的臨在,正如那度光一樣,是那麼的完全、具體,人的肉眼,就是我們的理性、情感,不能抵受,以致失明。換句話說,這種靈枯經驗所指的「不能看見」上主,並不是說上主離開了,乃是說上主太接近了,超出我們有限的理性和情感所能容納的幅度。

上主賜予這種靈枯的恩典,為要拆毀我們心中對上主的形象,以致我們不再規限上主於我們的認知或經驗上。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開放心靈容讓上主以祂的方式來與我們相遇;於是,尋找上主變成只是尋找一個為滿足自己的假象。梁宗溢神父說得好,「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了人,但人往往卻以自己的形象去塑造天主。我們以自己的方式把天主定型,我們渴望遇見一位我們心中認為是如此這般的天主。」7「靈枯」的出現就正正教導我們,要讓神真正作神,不是作我們的偶像﹔既然上主不是我們的偶像,我們就不能清楚界定說上主是怎樣的。這種對上主的信心就是所謂「不知道的知道」(knowing in unknowing)。

甚麼人才會經歷到上主所引導的靈枯呢?十架約翰相信,出自上主恩典的靈枯只會發生在祈禱生活十分成熟的人身上。他認為在祈禱生活上成熟的人是經過了思維默想的階段,也曾經持之以恆地作簡樸的禱告,而最後乃安於靜默歸心的禱告。他們沒有刻意地追求進入「傾注的靜觀」階段,他們只是專心渴慕上主。他們就這樣慢慢地在祈禱的經歷上不斷演變,直到一天當他們回顧過去的祈禱經歷時,才知道自己已進入了「傾注的靜觀」所帶來的靈枯經驗。事實上,只有在祈禱生活上成熟的人才能夠承擔這種靈枯的經驗,因為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和愛心去接受上主的洗煉。當他們不能再以情感去感受上主的臨在的時候,他們仍相信上主沒有離開他們。當他們不能再以過去認知的形象來描述上主的時候,他們不會被那「不知之雲」奪去心中對上主的愛。

除了在祈禱生活上成熟的人會經歷上主引導的「靈枯」之外,受苦難打擊的人也同樣會體驗到類似的「靈枯」。苦難的拆毀性是難以招架的。但從信仰的角度來看,苦難的拆毀性也有一點好處(可能是唯一的好處)。這話何解?當苦難破碎我們的身心、奪去我們所珍惜的東西時,也同時將我們心中的「偶像」拆毀了。在面對苦難的過程中,我們感到上主遙遠而沉默,不再有甜蜜的祈禱經驗,過去對上主的認識和信念大受沖擊。我們問:「上主在那裡?」「上主是一位怎樣的主﹖」苦難迫使我們放棄過去對上主的認識和信念,我們彷彿感到過往所信的上主是不真實的,同時發現心中一直存在的上主的形象完全與現實的經歷脫節。我們頓時對上主感到陌生,甚至覺得上主是難以捉摸。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再相信過去所相信的「上主」;但不是因為過去所相信的「上主」不再可信,只是因為過去所相信的「上主」不是「上主」自己,而是我們所嚮往和依賴的「偶像」。換上約伯的表達方式,就是我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苦難不是上主對我們的咒詛;但發生在我們身上苦難可以是上主的偽裝祝福,引領我們更真實地認識上主和自己的本相。

十架約翰也曾經受過相當大的痛苦和折磨,但他卻在苦難中寫下最深奧的靈修詩章——《屬靈情歌》(Spiritual Canticle)。十架約翰被同一修道會的弟兄出賣,被同門師兄弟軟禁、鞭打,被困在漆黑的小房間中忍受自己排泄物的臭味。在身心飽受煎熬的幾個月內,他反覆思想。但最終他也沒有失去對上主的信心,反而在苦難、黑暗的日子中學會了不斷的放棄,包括放棄過去對上主的認識。正因為他如此地放棄對上主的認知,他可以認識真正的上主;當他過去所認識的「上主」消失了,不再佔據他的心靈,那位真正的主就如愛人一般臨近,進入他內心的密室。他在《登上迦密山》(The Ascent of the Mount Carmel)卷一中這樣分享他對「捨棄」這門功課的體會:「要在萬物中得到滿足,就要渴望甚麼都不擁有;要認知萬物,就要渴望甚麼都不知道;要得到萬有,就要渴望無所擁有;要成為萬有,就要渴望成為無有。」8

近代研究成長心理學和靈修之間的關係的學者們提出了一點:靜觀的祈禱與靜觀者的生理、心理成長階段及其品性、氣質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認為,進入靜觀禱告階段的基督徒佔大多數是中年或以上的人,而靜觀禱告的方式比較適合內向個性和富強烈直覺的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地說,在受上主引導之下而經歷「靈枯」的人很可能是中年以上,並且在祈禱生活上不斷追求進深的人;而假如苦難臨到這樣的人的時候,心靈枯涸的經驗能夠催使他們反思信仰、檢視與上主的關係,繼而甘願放棄對上主偏執的認識,讓上主真正作他們生命之主。

 

 

7. 「從神操中的對禱(53號)看基督徒的皈依」,《神思》(6),(1990)21-28。

8. Op cit., 110.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