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21
神學年刊
(2000)p.63-86
 

「莫道人為無感召,從來天意亦分明」——

對「中國教會的本位化神學」的回應

 

 

6. 神學本位化的議述

信仰既然不是一套理論,而是生命的肯定,生命的終極追求,心靈的自然投向,也是生活的實踐。我們在此共識下,再尋找其理論基礎,藉以配合生活實踐和多元文化的發展,於是我們發掘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如何信仰本位化?這是信仰的發展,也是福音的廣傳,其中便涉及文化的問題,即在多元文化中,基督信仰如何定位?由這個定位的問題,我們以神學的探究方法加以說明。因此,信仰本位化進一步而言神學本位化,神學本位化便成為信仰本位化的基礎和指標。由是,當今的神學思潮中有說:「讓文化融入神學」,也有說:「神學融入文化」22。其實這是「方法」與「題材(內容)」的處理問題,如張春申神父在《中國教會的本位化神學》一文中引傅佩榮先生的十點:

—— 性善論與原罪論

—— 自力與他力

—— 內存與超越

—— 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

—— 總體和諧與異合於神

—— 參贊化育與受造物意識

—— 孔子與基督

—— 儒家的仁與基督的愛

—— 宗教依於道德與道德依於宗教

—— 知行合一與信行合一23

以上所論十點都是個別的題材的發揮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也是資料的比較,和互相配合,再作反省。筆者認為未能作出一個整體性架構的融合,只將「文化」的一些思想融入「神學」的一些信理上。

在這問題上,筆者的意見強調: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教)的信仰是超越文化的,基督宗教所談的降生神學當有闊面的思域,即基督的降生是進入文化中,復活後的基督再降生就已經超越了猶太文化而融為希臘文化,再融合羅馬文化、融入世界各民族、各地域……和中國文化中:

在我的認識和反思中,我相信基督信仰是介入人類的文化中,一如天主介入人類的歷史中,為拯救人類一樣。救恩史就是記述天主介入猶太文化與歷史中,藉以拯救人類;歷史更告訴我們,當基督信仰介入希臘文化時,就變成希臘文化的一部分;同樣,今日的羅馬天主教,所表現的都清楚地呈示了基督信仰的羅馬化;然而,羅馬化的思想太強硬,一直在侵略別的文化,希望產生同化現象。教會當局也因著持守這個傳統而固步自封了十多個世紀,本是僕人的角色作為給人服務,卻變成官僚主義的統轄和壓抑人,一直沒有突破和革新。梵二大公會議的偉大就在於要突破不合時代演進的執拗,故提出革新,可惜的是:梵二的革新已過了二十多年,各地方教會還未能完全執行改革,步代緩慢,實在追不上時代要求;撫心問一問,今日社會與科技的演進實在太快了,梵二的內容已有些趕不上時代了,梵三也應當召開;可是,梵二的革新還未(完全)實行,怎能……!?24

雖然說:梵二的革新還得再反省,但梵二的貢獻可不少,它能強調教會的本位化,神學的本位化,對中國教會來說更平反了「禮儀之爭」,讓教會的禮儀能落實於本地,以本地語言作宣講,更體驗地降生神學的超越時空性,呼籲地方教會進行本位化的研究。更甚者,教會的開放強調:基督宗教的合一性,主動而積極地向基督新教的兄弟姊妹伸開雙手,共同探索合一的可能性,可惜的是:基督新教的派別太多,未能完全接受這一份好意。又梵二更強調與不同宗教的交談,也欣賞其他宗教,如回教、印度教、佛教、道教、孔教等宗教的真理啟導;且能與不同宗教合作,齊心為社會謀求幸福,為世界創造和平等。這些思想導使教會落實於本地文化的基礎。25

從具體落實的開放到與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互相對話,就是要將信仰(神學)融匯在文化中,以發展本位化神學,也不怕與不同宗教對話,好能吸納其他宗教的精髓,互補不足。事實上,每一個文化都已在時間的累積下,結合了不同思域的精神,這都是前人生命經驗的生活寶藏,這些寶藏能傳留到今日,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且已在不同的時代傳承下,形成了文化本身獨特的系統和範疇,這些系統和範疇為人來說都有一個向度,導人走向一個生命終極的善,即由「生」,經過痛苦與喜樂、健康與疾病,青春以至老化,到「死亡」,都問著一個問題:「生何來?死何去?」其中形成了一個因果關係的警世名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候未到!」於是,不同文化便會探討「天意」的內容,也會在人的行動上作出由感召而來的回應,其內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內容與行動的範疇,而形成了「本位化文化」;若神學要本位化,不是要消滅一個民族的「本位化文化」,而是讓復活基督的救恩降生在「本位化文化」中,與之融合,這便是筆者認為神學的超越性在於「神學融入文化」,以豐富文化的不同。同樣地,一民族的「本位化文化」亦可以擴闊神學的領域,讓救恩普世化。

 

 

22. 參閱《文化基督徒:現象與爭論》

李景雄,「神港神學界的反省與中國亞波羅的出現」,香港 漢語基督教文化所研究出版社 126-127。

李秋雲,「神學與文化的互動」,香港 漢語基督教文化所研究出版社 1997 139-140。

23. 張春申,「中國教會的本位化神學」,《神學論集》n42,台北光啟出版社 1979 449-450。

24. 周景勳,「明德之修」,《神思》n3,香港 思維出版社 1985 18。

25. 同註14,326-327。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