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21
神學年刊
(2000)p.63-86
 

「莫道人為無感召,從來天意亦分明」——

對「中國教會的本位化神學」的回應

 

 

7. 結論——基督宗教的信仰與中國文化的交融26

基督宗教的信仰是超越文化的,基督的降生神學亦當有闊面性的思域,復活基督的再降生——即傳播福音的種子是撒在不同的土地上的——是超越時空的福傳;在福傳工作上,我們強調信仰的內心發展,也強調落實文化的學術探討;於是我們本著人文精神,將信仰配合社會、國家的秩序,為社會國家的和諧而治與安居樂業作出貢獻。由是,我們可作一些信仰與文化交融的可能性之反省:

i.我們肯定每一個民族有其民族的文化,在其文化內有其本有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的表達,這些皆記載了該民族的心路歷程與文明進步。

ii.基督宗教在於展示基督救恩的臨現人間,這救恩是普世性的,也是整體性地覆蓋一切的文化,如「月印萬川」般地融入不同文化中,而不是一個民族的特別恩寵;當然,基督的降生必須透過一個一神思想的民族文化,藉以具體地臨現人世,但這臨現在復活基督身上已不受到時空文化的束縛,卻是大公性與普世性的無私表現。

iii.基督信仰與文化的交融點不是要來改變或毀滅文化,而是要來滿全文化,即與不同文化交融,使之在基督完滿的救恩下走向完滿,使每一個文化更豐富和更接近救恩,即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生命力,在生命力的走向上,都有一個生命的終極點,以組成文化的延續性和堅韌性;於是,當基督信仰在進入不同文化時,它要融化自己而成為該文化的一部分,發揮匯通融貫的功效,這就是救恩的功效;因為基督信仰的基礎動力在於基督死於自己,在十字架上犧牲,為了愛人而復活,就是這份復活的恩寵,使文化開顯了一個新的向度,這新向度是朝向一個生命的超越,也是文化的超越,不再執著自己的死胡同,而是邁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iv.文化在與基督信仰交融下,不同文化會保持其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也有其共通性。獨特性展示不同文化有其本根的內容,如道德意識,生活價值等等。共通性展示不同文化在同一的終向下是朝向同一的交融——使人的生命趨向至善,這就是所謂:「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

v.天下一家的啟示:天下一家不是說要大家同在一個火爐中熔為同體而失去個別性,卻強調「家」的互融關係,即一個「家」中有每個獨立的個體,如父、母、子、女等的一體關係,故人與人、文化與文化可在基督信仰裡成為兄弟姊妹——「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一家一體關係。

vi.文化的開放性:中國文化在二千年前已有文化的大綜合:原以道德為首的儒家思想和以意境為主的道家文化下,接納了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就是以一個開放的態度融化入中國的儒道文化中,有引道釋佛、引儒解佛之說,而形成了中國文化中儒、佛、道的合流互動。在西方的文化大綜合裡,羅馬以征服者和執政者的姿態,併吞了希臘和希伯來的地方,基督信仰自然地進入羅馬文化中,於是基督信仰便融化入羅馬文化中,入主了歐洲,成為歐洲的文化。今日,我們也可以一個開放的態度,接納基督信仰的介入中國文化,引儒解釋基督信仰,也引道佛與基督信仰作互動的融通。故在基督信仰融入文化中,我們要以「基督中國化」的口號落實在中國人的生活裡,讓世人在中國基督徒身上看到基督,讓教會也在中國基督徒身上看到中國人。27

 

 

26. 同註14,327-329。

27. 鄔昆如,「天主教會在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教友生活周刊》,1998年6月21日 副刊版。鄔教授在文章中強調「文化融入」,這個方面與筆者有些不同,筆者強調Inculturation乃基督信仰「融入文化」,故以「基督中國化」為正,而不是「中國基督化」。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