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21
神學年刊
(2000)p.19-38
 

「神」的神學──「美的神學」

從中國美學靈感初探

 

 

2. 文化的三重結構

接著,我們進入回應的第二部分,看看文化的問題,因為如果要談「神學本地化」,自然就會問:什麼是我們的「本地化」?如果我們說「本地化」就是「現代化」,那麼,請問:什麼是今天的現代思維、現代想像和現代語言呢?是否速食、即食文化?數碼文化?抑或經濟發展文化?到底什麼是今天的中國文化?那一個人或那一家學說可以代表我們今日的中國文化?或者是否有些文化因素是歷久常新、雖不自覺卻潛在人心的?

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巨流中的一個支流,就如其他文化一樣,面對著今天重重的挑戰,無可抗拒的現代化潮流,經濟科技的突飛發展,物質和消費主義的泛濫,物慾主義的放縱,人對自身無窮慾望的盲目追求滿足,失去了理性的控制和基礎,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污染。再者,社會和家庭結構的急劇轉型,道德體系的崩潰,帶來整個社會失衡,人的內心失調,人與人間的關係變得疏離扭曲,造成人的異化、物化。的確,今天,我們處於一個無根迷惘的時代,中國文化也在流徙充軍中……我們深感中國文化極需「創造性的再生」。要重新再造,就需要先「淨化」,這包括發揚保存文化中的正面因素,和揚棄文化中的某些負面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價值體系,尤其注重協調人的內心平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諧和,及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平順。換言之,是渴求天地人「整體」的和諧協調。經過幾千年流變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構成一個各種成份渾然一體的系統。現試將這一體系中的各種成份分為三層結構:﹙1﹚ 操作成份,﹙2﹚核心價值,﹙3﹚原本精神。並嘗試把每一層次的某些特徵描寫如下7

2.1 操作成份:

操作成份可以說是一個文化裡較為表面、也較易變化的一層結構。屬於它的一些成份,可以因應不同環境而有所改變,有所揚棄,為了協調個人或社會的需要,不同的人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的思想觀念。如:孔子倡行「仁政」、「為政以德」。老子卻主張:「無為而治」、「我無為而民自化」。墨子則推崇「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操作內容是如何迥然不同,豐富而又多元。

2.2 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是指貫穿整個傳統文化演變過程的一些基本價值觀念,它是操作成份賴以存在的基礎。大部份的操作成份都是從不同角度需求去解釋核心價值。因應操作的需要,核心價值觀念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不同的面貌和內涵,但卻能一以貫之地持續發展。也可以說,它是當時人們對「原本精神」的提煉和表達。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從原典﹙如五經﹚中找到一些核心價值的觀念,如:道、天等。原典是中華民族對原本精神最早的系統性表述,但在原典之外,我們也可以找到原本精神之痕跡。由於儒家學說長期以來一直居於正統地位,所以其核心價值影響尤甚。在儒家學說中也較早得到系統性的表達,諸如:天道、人道、仁、義、禮、智、忠、孝、恕等等,久而久之,這些核心價值甚至被提到原本精神的地位上。其實,核心價值和操作成份,都可以隨時代的變遷,在歷史的洪流裡消失。那麼,「原本精神」的命運又將如何?現在我們就看看,到底什麼是「原本精神」?

2.3 原本精神

原本精神是指最本原的文化精神,「百姓日用而不自覺」,它表述了人們對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最基本態度,它更是一種躍動的生命力。原本精神是較難確定其成份的,它更多地體現為協調這些關係的基本態度。原本精神先於各種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學說而存在。8儒家學說就是將這種精神具體化和實用化。在不同的時代,原本精神不斷地被賦予新的解釋和新的價值,同時不斷外化為一些具體的社會存在,如: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道德規範、風俗習慣、基本傳統等。它也構成一種心理結構、觀念結構、信念結構等,持續地代代綿傳,雖然它不像學說體系那樣完整明確,但它經久不散,潛移默化地作用於個人和社會,它是文化傳統中活生生的動力。

那麼,我們文化裡的「原本精神」到底是什麼?整合而言,中國文化突顯的原本精神可以包括為: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內外,即協調人生「整體」的基本動向和態度。我們可以說,這就是先賢先哲們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境界在生命整體和各個層面中展現:天人間、知行間、真善間、內外間,整體地交融溶合,達到一種整全的和諧平衡。也可以說,這就是張春申神父提到的「一體範疇」9的境界;在中國文化中,天與人處處顯出和諧一體。方東美教授曾以一首情詞來比喻:「爾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10張神父認為,「一體範疇」表達的天人之間的宇宙與人生,自有一番中國思想的情調,中國人心靈會為之神往、陶醉。我們可以把中國人內心深處所渴望追求的「合」、「無間」、「一體」,描寫為「整體和諧」、「整體美」。在完美的整全和諧中,我們會找到最深的美、善、真。

中國文化本原精神所追求的「一體和諧」境界,不但流露在各家各派的思想學說中,而且更洋溢在中國美學的精神裡,在「美」的創作活動中,我們可品嘗到這境界的一個體現。

 

 

 

 

8. 所有的核心價值和操作成份,都是不同的人對原本精神的闡釋和說明。所有其他後來的學說和思想都是對原本精神的演繹。這些演繹都受時代客觀條件的限制,也受闡釋者主觀條件的限制。在顯示原本精神的同時,也賦予了它時代和自身的色彩。

9. 張神父以為「一體範疇」是中國文化的特性,表達天人之間的基本方式是「合」,「無間」,「一體」。他更引證方東美教授《中國人生哲學概要》和羅光總主教《中國哲學的特性和基本精神》的解釋,說明在中國文化中,突顯天與人和諧一體。中國人所認識的宇宙,處處都是和諧一致,毫無間隔。「天的好生之德流行萬物,遂成宇宙。我們託足宇宙中,與天地和諧,與人人感應,與物物均調,無一處不隨順普遍生命,與人合體同流。」參閱:張春申,「位際範疇的補充」,《輔仁大學神學論集》n32, 台北 光啟出版社 314-315。

10.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台北 先知出版社 民國63年10月 再版 37。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