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21
神學年刊
(2000)p.19-38
 

「神」的神學──「美的神學」

從中國美學靈感初探

 

 

張春申神父原是我的神學啟蒙老師,今天在老師演講後,作徒弟的很高興,能有機會給他一個回應。限於時間,在這裡,我只簡短地從三點來作分享。

首先,我想談談神學是什麼。跟著,看看文化的問題。最後,我想試從中國美學的靈感初探一個另類形式表達的神學──「美的神學」──「神」的神學的可能。這是一個非常初步的探索,一個新的嘗試,也許只是些「癡人夢話」,在此敢提出來和大家分享,只為拋磚引玉,期盼引發更多的迴響,同時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在今次的研討會中,張神父希望我們不單停留在回顧過去,而且更要多往前瞻,所以就讓我們在這兒做個夢,看看能否有天夢境成真?

1. 神學是兩個故事相遇的「重寫」

神學是什麼?神學為什麼要談「本地化」?事實上,神學本質上就應該是「本地化」的,「本地化」並非附加在神學上的一個外在因素,因為「本地化」原是神學本身的一個內在要求。如果我們理解「神學」是一個活在具體時空中的信仰團體之信仰實現和表達的話,那麼,又有何需要再強調「本地化」呢?因為本地化就是神學的本質內涵──在當下,此時此地,我們信仰經驗的了解、詮釋和表達。為此,在神學作為「詮釋」這意義下,神學永遠是一個「重寫」的新行動。它同時是「回憶」,也是「創新」。所有類型的神學,都應該是本地化和處境化的。1

神學作為一個新的「重寫」行動,它是一個生活在具體時空中的信仰團體,對天主救恩經驗的「重寫」。因為,我們生活在時空中的人有他的歷史性,我們的信仰也有她的歷史性,而神學就是這兩個故事、歷史的相遇,2即傳統信仰──天主子民信仰的故事,和當下我們每個人和團體的信仰故事,在時空中發生接觸。就像當兩塊石頭相碰時,自然會激發出一些火花,神學就是這兩個敘述的相遇,在相激相盪中煥發出的一個成果。

其實,天主的啟示是同時擁有兩面的。一方面,它是天主在人類歷史中的自我通傳,同時也是活在時空中的人,對天主行動的經驗、了解和詮釋。在這意義下,我們可以說,天主的啟示是有「感」有「應」的,有給予和接受兩面。除非有「受」的一面,即有人在信仰中是如此經驗到天主的行動,並且如此接受了,否則,天主的啟示還沒有達到它的「圓滿性」3。因為,如果只有天主在歷史當中自我通傳,而沒有人這一方的回應,即「有感」而「無應」,或者,人不是如此地經驗到,也沒有如此地表達出來時,那麼,天主啟示的「圓滿性」可以說就仍有所「缺」!為此,人的回應答覆是重要的,人對天主救恩行動的經驗、了解、詮釋和表達,同屬啟示的內容、啟示事件本身。4如此說來,每一個信仰基督的團體,在瞻仰默想福音喜訊的同時,都被召去繼續寫他的第五部、第六部、......福音書。由此,我們知道「本地化」並非信仰上或神學上的一個「額外」的要求,而是內在必然的事。

今天,如果我們感到「本地化」是一個「額外」的要求時,也許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地做神學工夫,沒有「此時此地」刻骨的信仰生活經驗,沒有整個人經驗和答覆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行動。很多次,我們可能只是重覆著「他人」的本地化神學,覆述著別人的生命與傳統信仰相遇的故事﹙如:第四、五世紀教父們,或中古時期、或近代西方神學家們的信仰表達﹚,我們還沒有完全真正地碰到神學最核心、最本質的部分。

其實,神學作為「詮釋」的意義,它本身就應該是「本地化」的,每一個時代的神學詮釋工夫,一方面它需要回憶過去,見証傳統信仰的內涵,另一方面,它又是當下信仰團體所在世界和自身經驗的詮釋。「神學本地化」是一個活生生的「重讀」和「重寫」信仰的動態過程。它是整個地方教會生生不息的信仰歷程,在聖神的啟動和默感下徐徐展開。除非這個團體在聖神內有活潑而深刻的救恩經驗,同時又真實地活在時空中,否則,這兩個故事是很難真正地相遇的。為此,「神學本地化」是一個不斷經驗降生、死亡和復活的過程,它是一個有血有肉、多維度生活的交織: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教會生活,禮儀、祈禱生活互動的成果,同時,它也是多重身份的揉合:基督徒,社會公民,文化人……等等身份,意即生命整體和全部,各個幅度交融溶合。「本地化神學」就在這裡誕生,它是一個新創造、新經驗、新了解、新詮釋、新表述。

基督教神學家宋泉盛曾說:其實「上帝不期望我們為祂作神學,而是期待我們為人類作神學。」5如果我們從這角度出發,那麼,文化和歷史都必然會成為我們神學的家鄉。6今天,我們如何能夠創造出動人心弦的神學呢?

 

 

 

 

1. 參Edward Schillebeeckx (Trad. du neerlandais par Helene Cornelis-Gevaert), L'histoire des hommes. Recits de Dieu. (Paris: Cerf 1992) 75.

2. 同上,72.

3. 參Claude Geffre*, Le christianisme au risque de l'interpretation, Cogitatio Fidci, 120 (Paris: Cerf 1983) 20.

4. 同註1,80-81.

5. 宋泉盛(劉小楓主編),「開拓亞洲基督教神學的新領域」,《道與言──華夏文化與基督文化相遇》,上海 三聯出版社 1995 749。

6. 同上,751。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