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6
神學年刊
(1995)p137-151
 

書評一——孔格的《我信聖神》

 

5. 資料

孔格在《我信聖神》一書中引用了很多(或許太多)第一手資料。在這裡當然不能一一盡列,而只想點出作者為建立他的神學觀點,特別在有關東、西方的聖神論所引用過的一些較為有決定性的資料。

5.1 若15:26及16:14-15

當護慰者,就是從父那裡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為我作證。(若15:26)

東方教會認為這段經文是証明聖神只是發自父的最佳証據。然而,在經文中並沒有「只」這個字眼。孔格指出經文所牽涉的是即時及明確的途徑,屬護慰者、真理之神在現世的使命,而不是關於父自永恆中「發」聖神的事實。

他(真理之神)要光榮我,因為他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為此我說:他要由我領帶而傳告給你們。(若16:14-15)

拉丁教會樂於引用這段聖經來闡明神是發自父和子的。孔格卻認為這經文的背景是指出傳遞真理的一種方式,屬於救恩工程中恩寵賦予的層面,而不是先於救恩工程的那先存境況。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決不能單從第四部褔音中的這兩段經文作出有關聖三教義的直接結論。新約聖經中所顯示子與神的關係大多是屬於救恩工程的層面。東方教會一直以來都堅持執著用若15:26及16:14-15中的專有名詞,雖然在詮釋中有其局限,但為促進東、西方教會的合一交談,這些名詞有其一定的中立作用,值得重新釐定。

5.2 第一屆君士坦丁會議 (381)

在信經中有關聖神的條文就是在這一屆會議中所決定及完成的,主要是為駁斥「聖神被造論」:我信聖神,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所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祂曾藉先知們發言。會議的目的主要是肯定聖神與父、子是同性同體的,實在有其天主性。因此會議所定的條文仍然適用於若15:26的救恩工程背景。會議完全沒有意思要準確地分析神是以什麼方式而發的,「發聖神」為與會的神長是一奧秘,應受尊崇(而不是被分析),「和聖子論」(filioquism)及「唯一父論」(monopatirism)等概念為當時與會的神長是完全陌生的。

雖然這一次會議是沒有拉丁教會神長的參與,但其中的決定是為拉丁教會所接受的,而條文內容絕對能夠成為判斷的標準,因為它表達出基督徒的信仰,我們就是這樣信的。

5.3 翡冷翠大公會議 (1439)

自第八世紀拉丁教會在不合符常規的情況下將「和聖子」(filioque)加進信經之內,東方教會對此一直表示不滿,而東、西方教會又在「發聖神」的教義上爭論不休。東、西方教會終於在1054年正式宣告分裂。

翡冷翠大公會議曾為東、西方教會的合一帶來一線的曙光。這次大公會議最關注的是詞彙的問題,與會者嘗試尋找「發」(procession)的真正意義。

希臘教會著力於維護天主性根源的統一性,一切都是發自父的。

拉丁教會對此立場有以下的回應:

1. 承認子呼出(spiration)神完全是源於父

2. 聖神發自二(有兩個呼出者 duo spirantes)猶如出自單獨一個根源(single principle)

拉丁教會不願意接受子與父在發聖神方面有不同的功能。

在會議中曾經公開了一封由瑪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於655年寫給塞蒲路斯的一位司鐸,瑪連奴(Marinus)的信。在信中,瑪西姆聲稱拉丁教會承認父是子及神的唯一因。在會議中一些拉丁教父的著作原文也顯示「和聖子」(filioque,西方教會立場)與「通過子」(per filium,東方教會的立場)有相同的意思。

瑪西姆的這封信就成了合一的基礎,與會者於1439年6月6日宣佈合一。合一的宣言被當時的君主及東方教會的39位基督徒所接受,他們當中有主教、代理人、執事及修院的長上。宣言明認「和聖子」(filioque),是合法及合理地被加進信經之內。拉丁教會,特別是教宗,在這次的會議中似乎獲得很大的勝利,因為這實在是一次達至圓滿合一的大公會議。可惜的是東正教會完全否定了這次會議的成果。

翡冷翠大公會議的重要性在於

1. 「和聖子」及「通過子」是可以互用或互補不足的,

2. 在聖神的領導下,與會的神長表現出有合一的意願,

3. 這會議的成果可以作為日後東、西方合一交談的出發點。

5.4 拉丁教會的代表人物

5.4.1 波西迪艾的依拉利 (Hiliary of Poitiers +367)

根據依拉利,神發自父,從子那裡接受父給予子的一切,那就是具天主性的性體, 神完成及彰顯聖三同性同體的統一性。

5.4.2 奧斯定 (Augustine +430)

在信仰表達方面,若果奧斯定的理論「自起初」、「在一開始」(principaliter)能放進到拉丁教會源用的「發」的字句中,即變成:「自起初的發」;拉丁教會就與東方教會所用的「根源性的發」(ekporeuesthai)有相同的入手點。「自起初」其實是包括在「和聖子」(filioque)的意義中。「和聖子」的內涵:發自聖父和聖子猶如來自一個源頭。因為唯一的源頭是父,而只有子接受了父的一切。如果奧斯定的理論能夠被清楚地表達出來,就不會引致東正教會認為西方教會企圖肯定聖神是發自兩個源頭。可惜的是,這理論剛好沒有被清楚地表達出來。

5.4.3 多瑪斯亞奎納 (Thomas Aquinas +1274)

多瑪斯的方程式:兩個呼出者,猶如出自一個源頭(duo spirantes, unus spirator)。

5.5 東方教會的代表人物

1. 亞理山大的濟利祿 (Cyril of Alexandria)

2. 塞蒲路斯的額我略 (Gregory of Cyprus)

3. 額我略巴拉瑪 (Gregory Palamas)

在「發神聖」方面他們的理論大概可以歸納如下:

神所擁有的「自立存在」(hypostatic existence)唯獨是來自父,但根據祂在天主性的同性同體中作為第三位的存在方式而言,祂的「性體存在」(substantial existence)是來自父及子。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