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6
神學年刊
(1995)p137-151
 

書評一——孔格的《我信聖神》

 

4. 神學方法

4.1 信仰要求明暸

孔格採用了古典的神學探討方法作為他做神學的出發點 —— 信仰要求明暸(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作者認為信仰要求明暸它所持守及所經驗過的,而信仰所持守的又要吻合受默感的聖經。天主透過聖經跟我們說話,並傳達給我們為回應祂愛情計劃所需要知道的,聖經中有聖神的揭示。我們不是獨自尋求信仰的明暸,在我們之前有很多基督徒曾經反思過他們的信仰,他們也曾經驗過聖神,而當代的基督徒也有為他們的經驗作見証。

在《我信聖神》一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見到作者運用了聖經和歷史的探討方式作為他做神學的方法。整本第一冊完全採用了這兩個探討方式。第三冊的第一部份,天主第三位在不同時期的神學發展是採用了歷史探討方式。以聖經作為信仰經驗的判斷標準在三冊書中隨處可見。

孔格也有從現象出發作探討(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他察覺到一個真實的現象,就是基督徒有困難認識到聖神為聖三中的一位,而整套書的出現是為了幫助信徒克服這個困難。聖神能夠被認出是因為祂的效果,加深了對聖神的認識能使我們更開放於聖神,好讓祂隨意地在我們之內運作。孔格也注意到另一個現象,就是神恩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及在這運動中所產生的問題。他從這現象出發,作深入親身的探討和了解,繼而再作反省及提出一些指引。

作者同時應用了基督學作為探討的方式(Christological approach)。這個探討方式曾多次被應用,在第二冊的「聖神活化教會」部份,孔格強調教會的產生是源自兩個使命(派遣),子的使命和聖神的使命。有關這兩個使命,他更引用了宜仁(Irenaeus)極具詩意的圖像 ——猶如天主的兩隻手。他更指出,根據保祿的神學觀點,受到光榮的主與聖神在天主內雖有分別,但兩位的功用卻是如此的結合,以至我們可以同時一起經驗兩位,且能夠接受其中一位猶如另一位一樣。因此,孔格認為完美的聖神論必定指向基督及天主聖言的工作。在解決神恩復興運動的一些具體問題時,孔格再次強調任何健全的聖神論一定要以基督為參照,聖神論的真切性(authenticity)要以基督為判斷的標準,即那些源於聖神的行動或果實必定要與降生的聖言、主耶穌基督的工作是一致的,或最低限度是協調的。在綜合神學的反省中,作者更嘗試邁向建立 ——倚重聖神論的基督論(Pneumatological Christology)。

4.2 愛與祈禱

孔格深切地相信神學的鑽研須融匯於生活的頌讚中 ——聖三的頌讚(doxology)、禮儀的參與。惟有透過慶祝禮儀我們才能共融於奧跡之中。作者明認他一直虔敬地以愛及祈禱伴隨著他的寫作。

4.3 語文的運用

孔格認為語文的運用與寫作人的背景有密切的關係。作者自覺身為神學家,生活於聖經、教父及大公會議的教會之內,他又是一位教師,他的工作就是教學。他所用的語文 ——教誨式的,就自然地反映出他的工作及身份。

曾經有人質疑孔格用的語文不是今日時下人們所能夠明白的,他以教父為例,譏諷地反駁這種說法。他指出教父們與天主及祂的奧秘有親密的關係,要遷移到教父所定居的地方,即要明白教父所說的話,人不單需要在智力上用功,人甚至要有宗教上的皈依。言下之意,孔格認為人能否明白他所用的語文,實在有賴於讀者本身與天主所建立的關係的親密程度。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