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6
神學年刊
(1995)p1-35
 

從《論語》和《聖經》的啟發中——說「會友輔仁」及其整合

 

2.悅乎 ── 朋友兮!

既然生命的修練是在人世間進展的,加上人的存在不能自我孤立和封閉起來,故人必然與宇宙間的萬有發生互相維繫的關係,而以自然律作為關係的保證。另一方面,人是群居的:有社會性和民族性的,便產生了倫常的關係,而以道德律作為關係的保證。儒家的伍倫思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

五倫的關係,乃中國道統思想中人生活的一個指標,使人在其內體味生活的樂趣,在生活的樂趣中發揚倫常的德性,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朋友有信,骨子裡在於發揮「仁德」,以擴充人的生命和諧與協調,發揮生活的互助精神,更能達到止於至善。《大學篇》中釋止於至善有這樣的肯定: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止於至善」實在乃人內在的靈明德性的目標,故人必須透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以明明德和擴展靈明德性,使能達至親民,即人由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表達一個社會性:由愛己而愛人,由愛人而達到社會的理想:天下大同。

人在自我的修養德性上找到自我生命內在的和諧,因而體驗生命的樂趣;由自我生命內在的和諧進而發展到生命外在的和諧,人與人生活的互助,而發展到群居的樂趣:如家庭天倫之樂、朋友同居共處的美哉與樂趣等。另一方面,人可以從群居的樂趣中,激勵自我修養內在生命的和諧,培育自我內心的悅樂精神,實在是相輔相承的力量。這使我記起:「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韓非子說林》)又《明心寶鑑》言:「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可見,鄰友之於人的生命有著互相扶持的關係,由相親相愛的友誼所帶給人的悅樂與和諧,銘刻心中,所以當朋友遠行而返時,大家因同心相連的友誼所產生的喜悅,更顯得可貴。

吳經熊在談《儒家的悅樂》時,也強調了友誼的樂趣說:

《論語》一開顯便洋溢著悅樂的氣氛,而譜出孔子人生哲學的全音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從這句說裡,我們可以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友誼的樂趣以及修養自己的人格而不求人知的樂趣。……

真摯的友誼可以啟發心靈的明德,也可以輔助自我德行的感悟,增益智慧和新知,真可謂是生命中的樂事。難怪古語有言:「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在今日道德走下坡的社會中,群居生活促使人認識很多的朋友。原則上,我當如何交結朋友?我當以何種態度面對朋友呢?在我生命學習的過程中,我要求自己對人一定要「真誠」,要「用心」,但這純情的流露常常是吃虧的,使自己心煩心憂而不安,然在一本書畫冊中看到鄭板橋那筆峰銳實神妙的四個大字:「吃虧是福」,啟迪了我返回內心的明德,尋找自己本有的真善美的天性,誠如老子《道德經》(十六章)中所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人必須返樸歸真,在自然中把握真理。而交友之道乃指示吾人面對生活在群居中的真理。使我們以無偽忠信真誠的心去面對朋友,也可以在生命的和諧中找到真朋友知己,以幫助吾人在德智上有所增益,共同維護社會家國的安寧。吾人深信《論語》中所提到的交友之道,以及《聖經》中所言的朋友之道,實在可以作為今人的借鏡。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