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4
神學年刊
(1993)p1-26
 

藉誤解至悟解

談一種若望福音中耶穌的溝通方式

 

 

3. 天人之距

雖然在救恩史中天主紓尊降貴,用人的說話方式來跟人交談(28),但天人之間的溝通卻不因此而變成平起平坐式的交往,天主的說話始終是由上而下的,溝通的兩端始終處於兩個不同的層面,正如天主藉依撤意亞先知所說:「如天離地有多高,我的行徑離你們的行徑,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也有多高」(依55:9)。聆聽天主發言常是以有限容無限,以有涯逐無涯,了解天主的意思總是以小人之心測度至尊天主之腹,今日如是,當時跟隨耶穌的門徒亦如是,聖史們寫福音的教會初期也如是。

在四福音中若望最刻意強調這天人之距。「你們出於下,我卻是出於上;你們是出於這個世界,我卻不是出於這個世界」(8:23)。對耶穌的誤解或不解的最終根源,正在於此。不解是攀不上高深的境界,誤解還加上另一個困難;離不開「出於下」的想法,超越不了「出自這世界」的成見,「那出於下地的,是屬於下地,且講論下地的事」(3:31)。最頑劣的誤解是將這「出於下」的想法絕對化,執迷不悟,身在錯謬中卻以為擁有真理,因而蔑視別人,與耶穌相遇時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自然地被揭露,耶穌把這些人喻為自以為看得兒的瞎子。「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一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9:38)。

3.1 對耶穌言行的誤解

在若望筆下耶穌被誤解的片段中,可見有時被誤解的是耶穌的所作所為,如在臨別晚餐時為門徒洗腳(13:2-20)。人們只按常理去明瞭,卻看不出其深層意義,耶穌這樣斥責尋找他的群眾:「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標記(29),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6:26)。有時被誤解的是耶穌的說話,聽者只懂其表面所言,而不解其意向所指。如「聖殿」表面是指耶路撒冷聖殿,但卻指向耶穌的身體;「重生」、耶穌的「食物」、拉匝祿「睡著了」、耶穌的「被高舉」、他的「回去」等,都有其超字面的更深意義。

3.2 對耶穌身份的誤解

歸根到底,對耶穌言行的誤解其真是基於對耶穌的身份,他的奧蹟的整體性,甚或在他身上顯露出來的救恩計劃的誤解。因為耶穌言行的深層意義並非本已隱藏在言行的意義範疇之內,可靠邏輯推理來引伸,或靠驗証考察來發掘;卻因為是出自耶穌之身,發自耶穌之口,而有其嶄新的,超值的意義。如「聖殿」,若沒有耶穌的逾越奧蹟,何來「耶穌身體」之解?

在誤解的片段中,大部份是直接以耶穌的身份及使命為內容的。耶穌從何而來?往那裡去?來作什麼?他到底是誰?這些問題是誤解的主要來由。當耶穌談及他的「從天而降」時,猶太人都只顧他在世的來源,彼此議論說:「這人不是若瑟的兒子耶穌麼?他的父親和母親,我們豈不是都認識麼?怎麼他竟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6:42)。他們竟因知道了這些普遍的身份証資料而以為可以看透耶穌的來源。「我們知道這人是那裡的;然而,當默西亞來時,卻沒有人知道他是那裡的」(7:27)。

耶穌的先存性及他之為救恩歷史的中心也被誤解。猶太人自恃為 「亞巴郎的子孫」(8:39)及「梅瑟的門徒」(9:28),卻不明其中深意,不知亞巴郎曾欣喜地企望看到耶穌的日子(8:57),也不知梅瑟所寫的一切都是指著耶穌而寫的(4:46)。他們只表面地看到耶穌與亞巴郎及梅瑟的歷史距離,故不經思索地提出一些即發問題:「你還沒有五十歲,就見過亞巴郎嗎?」(8:58),「這人沒有進過學,怎麼通曉經書呢?」(7:14)。同樣,撒瑪黎雅婦人也這樣問耶穌:「你從那裡得那活水呢?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伯還大嗎?」(4:12);這些既自然直截又幼稚無知的問題把耶穌與他的誤解者之間的距離反影得相當清楚。

有關耶穌的「去」又是誤解多多,「我出自父,來到了世界上,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16:28) 這是若望的基督觀中的一重要思想,但他筆下的耶穌聽眾,卻不易明瞭。那些不解耶穌從何而來者,自然不知他要往那裡去,所以當他向猶太群眾說:「我要回到派遣我來者那裡」(7:33)及「你們要找我,卻找不著,我所在的地方你們不能去」(7:34;8:21) 他門的反應又是一番誤解,甚至提出一些可笑的猜測:「難道他要往散居在希臘民中的猶太人那裡,去教訓希臘人麼?」(7:35)「莫非他要自殺嗎?」(8:22),就連對他認識較深的門徒們面對耶穌的回去也迷惘莫解。伯多祿問他:「主,你往那裡去?」(13:36),「主,為什麼現在我不能跟你去?我要為你捨掉我的性命!」(13:37)。他豪情激昂,壯志填胸,以為既有足夠的忠毅與熱誠,肯為師傅拋頭顱,洒熱血,就沒有什麼可阻止他跟耶穌同行。可是他錯了,跟隨耶穌回父家根本不是匹夫之勇的問題。比較冷靜,實事求事的多默對耶穌「去」的問題也同樣摸不著頭腦,他問耶穌:「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14:5) 耶穌遂向他解釋,往父去的道路就是他自己「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14:6)。

至於耶穌與父的關係,他的天主子身份,他給人帶來的救恩等啟示,也是一步一誤解地不易被明瞭。斐理伯不明誰看見耶穌,就是看見了父,還天真地問他:「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14:8)。當耶穌談及「我與父原是一體」(14:30) 時,猶太人認為他褻聖,要用石頭砸死他。他們不明也不信耶穌的天主子身份,控訴他說:「你是人,卻把自己當作天主」(14:33)。又當耶穌說:「誰遵行我的話,永遠見不到死亡」(8:51),猶太人也憤怒異常,對他說:「現在我們知道:你附有魔鬼,亞巴郎和先知都死了……你把自己當作什麼人呢?」(8:52-53) 瑪爾大一家人與耶穌交情深厚,但她對耶穌的天主子身份仍有誤解。她相信耶穌有能力使她的兄弟拉匝祿不死,但她以為這能力繫於他的真實臨在:「若是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11:21)或繫於他有力的代禱,「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你」(11:22)。當耶穌肯定地對她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她不覺得有何值得興奮。當代的猶太人一般都相信肉身復活(30),所以她再一次對耶穌說:「我知道」;「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復活」(11:24)。耶穌卻對她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11:25-26)。

3.3 對耶穌逾越奧蹟的誤解

在耶穌身上最玄妙莫測的,亦即是最易誤解的,是他的逾越奧蹟,他的救恩工程的高峰。在耶穌被誤解各片段中有兩段直接與這奧蹟有關(31):猶太人對「三天內重建聖殿」(2:19-22)及「人子被高舉」(12:31-36) 的誤解。這兩片段分配在若望福音前半部?標記之書?的首及尾。它們都有一易見的相同特徵,就是耶穌對誤解者不作回應,不加解釋,而是初期教會在耶穌逾越奧蹟實現後重溫這些事蹟時,悟出耶穌說話的真締。

耶穌在聖殿內驅逐商人這片段三位對觀聖史都有記載,但三位都將它放在耶穌公開生活的最後期,即榮進耶路撒冷後,受難前數天(32)。若望卻把它放在耶穌公開生活之始,直接與加納婚宴相連,且特別點出時間:在逾越節期間(2:13)。加納婚要的變水為酒是耶穌所作的第一個標記,顯示了自己的光榮(2:18),驅逐商人後猶太人追問耶穌:「你給我們顯示什麼標記,証明你有權柄作這事?」(2:18)。在婚宴中水變成酒是新約取替舊約的象徵,現在若望要介紹新聖殿取替舊聖殿,新逾越取替舊逾越。新聖殿是耶穌的身體,天主光榮的所在(參閱1:14-17),新逾越是他的死亡復活,這一切都遠超當時耶穌聽眾的理解能力,猶太人自然地誤解了他。聖殿為他們就只有他們的祖先艱辛地用人手蓋成的這一座,所以他們對耶穌說:「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你在三天之內就會重建起它來嗎?」(2:20)

有關「人子被高舉」的言論出自耶穌的最後一篇公開講道(12:23-36)。這篇講道內容以耶穌的死亡及復活為中心。首先耶穌以麥子的比喻談及自己要藉死亡而受光榮(23-28)。有天上的聲音強調及解釋耶穌所說。「我已光榮了我的名,我還要光榮」(28)。耶穌藉他的降生及所行標記,已顯示了天主的光榮,現在藉他的死亡與復活,天主的光榮還要在他身上大大地彰顯。群眾不明這一切,誤解天上聲音的來由(29)。跟著,耶穌第二次發言談及自己的被高舉(30-32),聖史為耶穌的說話作詮釋:「他說這話,是表明他要以怎樣的死而死」(33)。群眾有一次誤解耶穌(34)。全篇講詞的架構工整:兩次啟示,兩次註解,兩次誤解。最後,耶穌邀請聽眾在光中行走,然後離開和隱退(35-36)。

從群眾的問題:「我們從法律上知道:默西亞要存留到永遠(33);你怎麼說:人子必須被舉起呢?這個人子是誰?」(34) 可見他們的理解困難在於怎樣將他們已知道的,和現在耶穌所說的,放在一起;怎樣將他們已有的默西亞觀和這個新被介紹的被舉起的人子協調。其實,解決方法不難,只要將兩者同放在耶穌身上便可,但他們卻看不出來。

從地上被高舉的人子與落在地下死掉的麥子同是指耶穌的逾越奧蹟。麥子死了,結出許多子粒(24),人子從地上被舉起來,要吸引眾人歸向他(32)。在若望的神學構思中,耶穌的死亡及他的受光榮是同一回事(34)。在比拉多審判耶穌及整個苦難敘述中若望都刻意強調耶穌王者的尊威,所以用「被高舉」來描寫耶穌的死亡實在貼切不過。它一方面道出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從地上被舉起(35),另一方面也表示耶穌藉他的死亡而受舉揚,接受天主的顯耀及被世人尊為救主及君王。在若望福音中,耶穌三次提及自己的「被高舉」(3:14;8:28;12:32),其意義與三位對觀聖史敘述的耶穌三次預言自己的苦難(36) 相等。這些高深的啟示內蘊若望當然不會強求耶穌的即時聽眾能了解。相反,藉他們的誤解更襯托出天主的計劃令人讚歎,他的救恩工程遠超常人智慧之所及。不過這一切天主也不願永久地將之封於天書,成為密閉的秘語,在祂指定的時刻,自會揭曉(37)

 

28. 參閱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啟示憲章12。

29. σημειον= 標記。若望稱耶穌的奇蹟為標記,此字在他的福音中出現17次。

30. 當代猶太人通用的禱文「十八祝福」中有此句:「主,你的大能永遠常存,因為你給死者賜與生命」。在耶穌時代,法利塞人相信復活,撒杜塞人卻不信,參閱谷12:18;宗23:8。

31. 還有一段也可被視為與逾越奧蹟有關:猶太人對永生之糧的誤解。「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6:51)。此言預指聖體聖事,更預指耶穌的逾越犧牲。

32. 瑪21:12-17;谷11:15-17;路19:45-66。

33. 古經從未說過默西亞要存留到永遠,但卻有提及他的後裔將永存,參閱詠89及37。

34. 這是若望福音中一條十分清晰的神學路線,參閱:THUSING W., Die Erhohung und Verherrlichung Jesu im Johannes-evangelium, Munster 1979 ; DE LA POTTERIE I., L’ exaltation du Fils de l’ homme (Jn 12 : 31-36), Greg 49 (1968) 460-478.

35. 除了在苦難敘述以外,若望從不用「被釘」來形容耶穌的死亡。

36. 瑪16:21;17:22-23;20:18-19及谷,路平行文。

37. 參閱默5。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