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3
神學年刊
(1992)p55-123
 

從「奧蹟禮儀化」看教父的聖事觀

 

 

2. 奧蹟禮儀化

宗徒們按著主的意願去宣講而且為後代制定些儀式:施洗、傅油、擘餅、覆手、赦罪,修和等,為僅在基督身上已彰顯的天主奧蹟,再臨現到信從基督的人身上。到了教父時代,他們忠誠地繼承宗徒的傳統,按著他們的環境和對象將奧蹟禮儀化,使基督仍能繼續施洗、赦罪、擘餅、派遣、治病、選立奧蹟的管理人、提昇人的婚姻生活。本文就是環繞這個奧蹟禮儀化(ritualization of the mystery) 的意念,介紹教父們存留給我們的聖事觀。

一如國人稱孫中山為國父,基督徒在最初的世紀稱教會的領導為教父。他們都有著作且維護正統的教義,本人有卓越的聖德,為教會所公認,屬教會早期的人物。教父時代(Patristic Period) 是由第二世紀開始。一般學者認為西方最後一位教父是塞維利亞的聖依希道(Isidore of Seville +636),而東方的則是聖若望達瑪森(John of Damascus +749)。

大部份的教父都是主教,很多都是當時的學者,透過宣講、著作、管理、舉行聖事,漸漸建立禮儀、倫理、生活及講授教理的模式,很小心地將自宗徒承接下來的傳給下一代,同時也開闢了做神學的領域。

其實,教父們極少用「神學」一詞,因為這一詞在當時是指一些富神話色彩的詩篇。不過就像新約時代的傳道者一般,教父們要開始一項前所未有的工程,一方面要宣揚基督,另一方面在面對當時的文化思潮,他們要提供的訊息須使人們能感到是一種人生的智慧(gnosis-sapientia),否則亦難以與其他的學說或宗教相提並論。

希臘人所謂的人生智慧既是一種理論、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令人得到幸福的實踐途徑。它意味著經過磨練而修成的內在態度:向善的意願,深厚的感情,敏銳的直覺,高尚的品德,雅逸的情操,豁達的理解,欣悅的平安,宗教的信仰,並以這種態度整頓人生;它不能只透過理念傳授,而是通過由上而下的彰顯才能參透,修此道的人與其說需要一個「教授」來傳授意念,毋寧說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大師」來引路。得道的人將有一種很和諧的生活,而且會成為先知,師傅和領袖。他們往往採用文思豐富、言詞優美的詩句來表達他們的意念。

雖然教父不得不與當時的思想家、哲學家作交談,最後也會應用他們的思想架構和語言來表達基督徒的智慧(Christian gnosis),但仍極謹慎地指出這智慧是來自上天的奧蹟(mysterion),它是源於希伯來人對天主的體認(da'ath Yahweh),透過降生的聖言?基督的啟示,成為基督徒對天主的真知(gnosis tou theou),這就是教父的理想。(1)

在聖事上教父們不但要提供一套理論,也要展示邁向人生智慧的途徑,也就是透過聖事與基督匯合,祂才是真正的「大師」,祂本身就是智慧。但這並不表示教父已有一種現成的、連貫性的理論和答案,他們能有的教材,就是聖經、聖傳、個人的智慧和經驗,就這樣尋找出聖經中極有啟發性的言詞和徵象,妥善地按著聖傳和環境去設計舉行聖事的儀式,為使儀式中的標記、語言、活動能彰顯基督的奧蹟。這樣在他們的領導下,教會的聖事漸漸演變成一系列非常豐富和充滿徵象的禮儀。(2)

可是在奧蹟能禮儀化的過程中,他們特別標榜一個原則,就是:「崇拜律制定信仰律」(Legem credendi lex statuat supplicandi),這句話收集在第六世紀的教律文獻中,並說明是出自教宗聖賽勒西一世(Pope Celestine I +432)。(3)

「崇拜律」是指宗徒傳下來要教會為眾人祈禱的諭令(弟前2:1-6),在較早前的一些作者曾將之視為教會的規條(regula ecclesiastica)。(4) 按照西彼廉,這祈禱的內容主要是採用主所教的經文(天主經Pater Noster),(5) 後來又以這篇經文的幾個特性引申為制定禮儀聖事行動(obsecrationum sacerdotalium sacramenta) 的準則,就是:

□它是由宗徒傳下來的(ab apostolis tradita)

□遍傳所有地方和教會(in toto mundo atque in omni ecclesia)

□大家都一致地慶祝(uniformiter celebrantur) (6)

由於一般禮儀的制定需要有這幾個特性,故此這lex supplicandi後來就指整個教會所用的禮儀祈禱經文,後期又改稱lex supplicandi又改稱為lex orandi。最後,奧思定也在其書信中以這點來指出白拉奇異端者(Pelagianism) 的矛盾,因為他們一方面為眾人祈禱,一方面卻不承認恩寵為得救是必須的條件。(7)

「信仰律」是指教會正統的、活生生的、從宗徒傳下來的啟示內容,又指宗徒信經(symbolum apostolicym) 或領洗信經(symbolum baptismale),後來就引申到教會的道理(catechesis) 和教義(dogma)。

換言之,舉行禮儀慶典的時候,也就是從宗徒那裡承接聖經和聖傳的一個活生生的體驗,這種體驗成為教父一個強烈的意識,並藉此意識來表達教會的普世性和共融、慕道者的教理講授,甚至用來維護正統的信仰、反對異端、用清晰的言詞制定當信之教條。(8)

從禮儀既可引申教義,那麼從教父的奧蹟禮儀化亦可刻劃出他們的聖事觀。本文並無意探索這些意識的成長過程,但只想簡單地和綜合地說出這些意識的內容。假如以十二世紀以後的聖事神學為標準的話,那麼教父時代的聖事神學尚未成形,前者「神學」一詞的意義是指對信仰作系統的整理以求明瞭,後者則重人生智慧,我們姑且稱教父對聖事禮儀的意識為「聖事觀」。

當我們描述教父時代的聖事觀時,我們要著重:

□他們解釋或表達聖事禮式時所用的言詞。(參閱下文*3教父聖事觀的一般用語)

□舉証一些較有代表性的教父,點出他們重要的思想。(參閱下文*4和*5希臘和拉丁教父的主要思想)

□我們雖不用神學一詞論述教父聖事觀,但並不表示其內容之豐富程度亞於後世的系統神學。事實上他們遺下很多訊息和資料,影響後世的神學和教義。(參閱下文*6教父對聖事神學的影響)

 

 

1.參閱VAGAGGINI C., The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 (Collegeville : The Liturgical Press 1976) 619-622.

2.參閱Ibidem 596-598, 622-628.

3.這文獻稱為Capitula pseudo-Caelestina或索引"indiculus", 參閱DENZINGER-SCHONMETZER, Enchiridion Symbolorum Definitionum et Declarationum de rebus fidei et morum (Freiburg : Herder (34) 1967) 以後簡寫為DS 238-249 (論天主恩寵De gratia Dei).

4.參閱AMBROSIASTER, In 1 Tm 2 : PL 17, 492.

5.參閱CYPRIAN, De Catholicae ecclesiae unitate 13 : CSEL 3, 1.

6.DS 246 : 

「(……) 此外讓我們接受由司祭奉獻的崇拜奧蹟(obsecrationum quoque sacerdotalium sacramenta),這些奧蹟,由宗徒傳下,在各地的公教會慶祝完全一致,好使崇拜律制定信仰律(ut legem credendi lex statuat supplicandi)。」Sacramenta這裡譯作奧蹟,卻指禮儀聖事行動:參閱DECLERCK P., "Lex orandi, lex credendi". Sens originel et avatars historiiques d'un adage equivoque, in Questiones Liturgiques 59 (1978) 193-212.

7.參閱DS 240-241,其中引用了奧思定的話:PL 20, 584B, 586C.

8.參閱早期的禮儀資料: 

《十二宗徒訓言》(Didache) 約在第一世紀末出現,其中記載很多有關禮儀和聖事的做法。 

《宗徒傳承》(Traditio apostolica),羅馬的依玻理(Hippolytus of Rome) 在215年寫成,內有很多資科,足以刻劃當時教會的禮儀生活。 

《感恩詞》(Euchologion or sacramentary of Serapion),狄梅士的撒拉標(Serapion of Thmuis)約在350年間寫成,包括三十個祈禱,其中還有一個完整的彌撒感恩經(anaphora)。 

《依達利亞的朝聖》(Peregrinatio Aetheriae),這大概是一位高盧的修女依達利亞在400年間往耶路撒冷朝聖時,寫了她在聖地的經歷,對於耶路撒冷每日和聖週的禮儀有很詳盡的描寫,尤其是巴斯卦節的慶典。

《要理》(Catechesis),默穌斯的德道(Theodore of Mopsuestia) 為慕道者於415年間寫成,載有詳盡的彌撒和聖洗的釋義。

《吾主耶穌基督的遺囑》(Testamentum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作者不詳,相信是第五世紀的作品。

猶斯定的《辯教學》(Apology),約在155年寫成,其中60-67章記載豐富的禮儀資料。

《宗徒訓誨錄》(Apostolic Constitutions),全書分八章,載有很多禮儀上的做法和規則,傳說是教宗格來孟一世從宗徒時代承按下來的,其中有一套完整的感恩祭經文,後稱之為「格來孟禮儀」(Clementine Liturgy)。經後人考據,這書大概在第四世紀才出現。 

《釋奧的要理》(Mystagogic Catechesis),經由耶路撒冷的濟利祿(Cyril of Jerusalem) 約在347年間傳下來,亦有人認為這是400年後才出現的書。基本上書中的要旨在於訓導新入教者熟習「奧蹟」或聖事,內文亦包括一段彌撒釋義。 

安博的《論聖事》(De sacramentis),這是安博為新入教者的訓導,大概由其中一個門徒筆錄,約在390年輯成。 

這些資料取自QUASTEN J., Monumenta eucharistica et liturgica vetustissima = Florilegium Patristicum 7 (Bonn 1937)。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