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期 | 神學年刊 |
(1990)p27-61 |
---|---|---|
敬禮聖母的歷史治革和意義
|
|
丁、中世紀聖母瞻禮的發展 在紀念聖人的歷史中,首開先例是古代的殉道者,接踵而來的是紀念宗徒、聖母及聖人聖女。聖母敬禮的開端已在上文記述。其後的演變是不斷趨向於節日的激增,以聖母或其他聖人為名目的紀念紛紛在東方禮、羅馬禮及其他地方教會的團體中出現。在敬禮聖母方面,羅馬禮直到十四世紀仍只慶祝傳統的聖母四大瞻禮(聖母蒙召升天、聖母誕辰、預報救主降生及獻耶穌於聖殿)。其實這四個瞻禮中只有前兩個可算是聖母的慶節,後二者為基督的慶節。一直至十四世紀,羅馬才欽定一些地方教會或修會團體所推廣的聖母慶節。 一、聖母始胎無玷 (十二月八日) 節日 這一紀念源自入世紀希臘拜占庭教會已有紀念瑪利亞的母親聖婦亞納的懷孕,故屬於後者的慶日,十二月八日之選擇,是因為東方禮教會已經於九月八日慶祝聖母聖誕,倒數九個月即十二月八日,便是聖母成胎之日。按偽雅各伯福音,亞納長久荒胎,後得天使報喜,因天主施恩而懷孕聖母。該節日於十一世紀傳入英國。 十二世紀初,聖安瑟莫的弟子艾特瑪,宣稱瑪利亞在成胎之始即不受原罪沾染。在這時期前後的神學家,如聖伯爾納多、伯多祿隆巴、聖文德、聖多瑪斯等都不贊同,因為他們認為人人需要救恩與聖母無染原罪兩個肯定是互相矛盾的。換言之,大多數神學家強調基督救恩之重要與必要性,意味著聖母也需要救恩,但民間團體大多都接受聖母不受原罪玷污的「假設」。 終於,方濟會神學家董思高以「先贖論」闡釋了以上所提的棘手問題。董思高的思想是人靈之被聖化無須晚於人成孕之始,成孕於先而聖化於後只屬概念上的先後,瑪利亞在母胎成孕之始已有可能蒙基督救贖之恩。他根據士林哲學一句格言:「天主能作的,且作了更好,所以祂就作了」。於是他宣稱「先贖」是最佳的救贖方式,基督以此方法救贖祂的母親是很恰當的,故祂就這樣做了。這理論同時解釋了人人需要救恩及聖母蒙受特恩的問題。 方濟修會率先接納了這理論並把聖母始胎無玷列入修會的節日,以後聖母始胎無玷的道理與慶祝日漸普及。一四七六年為方濟會士教宗西斯篤(1411-1484) 予以核准用於羅馬禮儀年曆。一七零八年教宗格肋孟十一世(1700-1721) 推廣為普世教會慶祝。一八五四年教宗庇護九世(1846-1878),經諮詢全體主教後,正式欽定聖母始胎無玷為信理。 從聖母始胎無玷的爭論過程中,我們看出聖母敬禮不能純屬感情,而當以正統的神學為依據,但信友在感性上的反應能夠先於理論,而神學家為維護基督救恩的重要性也作了不少努力。從亞納的敬禮轉移到聖母的敬禮,最後以基督為中心是這敬禮的進展過程。這節日也是禮儀上的一句名言最佳的佐證:即教會的祈禱就是信理的內容(lex orandi, lex credendi)。 當天的選經反映了該節日的意義,第一篇讀經(創三9-15) 預示「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間的仇恨,此為救恩許諾的開端。答唱詠及第二篇讀經(弗一3-12) 讚揚天主的救世工程,福音是預報救主誕生之一片段(路一26-38),標榜聖母與天主的救世計劃合作。感恩禮三篇禱文都重申聖母因天主之「先贖」免於罪污,而祈求天主也使祂的子民脫免罪惡。 二、露德聖母 (二月十一日) 任選紀念 一九零七年始有這紀念日,稱為無玷榮福童貞瑪利亞顯現節(In Apparitione B. Mariae Virg. Immaculate),紀念聖母於一八五八年二月至七月間向聖女伯爾納德一連串的顯現,五十年後之二月十一日,即聖母在露德第一次顯現的日子,教宗庇護十世(1903-1914)訂為慶日。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表改為隨意紀念的日子,易名為露德聖母紀念日(B. Mariae Virginis de Lourdes)。 名稱更易的意義,是削減「顯現」本身的重要性,因為「顯現」本身並不普及,且在信仰上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聖母本身,及她給世人的訊息。但我們要注意的是聖母的訊息並不增加基督啟示的內容,而是提醒世人她聖子曾給我們的教導。 露德現已變成為著名的朝聖地,朝聖者終年不絕,在聖母顯現的山洞上築了一個三層的聖殿及廣場,另有水池及一座地下聖殿(稱庇護十世聖殿)。聖母的訊息是勸導人多祈禱,作更深的悔改及多從事愛德服務。這些都在露德朝聖地很具體的表達。為我們的信仰生活,露德的重要性不在於顯現或病愈奇蹟本身,而在於使人感染悔改,祈禱及愛德的精神。該紀念日的集禱經也包括脫免罪惡束縛的呼求。 三、聖母訪親 (五月三十一日) 慶日 這慶日起源當溯至公元四六九年,希臘拜占庭禮於七月二日紀念聖母的一件外衣被保存在君士坦丁堡郊區的一座小堂內。當天讀經是聖母往訪表姐依撤伯爾,及她的讚主曲。一二六三年方濟會將此節日列為修會的慶祝日期,易名為聖母訪親紀念日,並推廣作為聖母的慶日。一百年後教宗烏爾朋六世(1378-89) 為獲聖母眷顧結束分裂(教宗三胞案)而核准該紀念日,繼位教宗波尼法九世(1389-1404) 於一三八九年再重申此項核准。分裂結束後的公會議於一四四一年正式欽定為節日,並頒大赦予該日的禮儀輔禮員,因為在分裂期間,反教宗者沒有接納該慶節。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經書遂將此節日安置在五月三十一日慶祝,即在預報救主降生及聖若翰誕生之間,以對照路加福音的記載。 此日感恩祭的禱文特別提及聖母順從聖神的愛德精神。集禱經開始謂:「天父,你感召了瑪利亞懷著你的聖子往訪依撒伯爾,求你使我們順從聖神的指引,常能與她一齊讚美你。」獻禮經亦謂:「天父,求你使我們的獻禮中悅於你,一如你接受了瑪利亞的愛德……。」領聖體後經則論及尚在母胎的若翰因主基督的到訪而歡躍。 可見聖母訪親的內涵,是瑪利亞順從聖神,愛人行動的德表,另方面是她懷著基督的含義,預示著基督的來臨給人類帶來救恩的喜樂,這也是當天讀經的中心思想。 四、聖母聖心 (五月/六月) 任選紀念 敬禮聖母聖心源於十七世紀聖若望猶定(St. John Eudes) 的推動,但至十九世紀才較普遍被接受。首先是奧斯定修會於聖母升天後的主日舉行聖母聖心彌撒,其後被採用於羅馬教區。一九四二年世界第二次大戰期間,教宗庇護十二奉獻世界於聖母聖心,為祈求和平,再加上聖母於一九一七年在葡國花地瑪的顯現被當地主教調查屬實,一九四四年教宗庇護十二世(1939-1938) 遂欽定聖母聖心為採用羅馬禮地區的瞻禮,慶祝日期為八月二十二日,即聖母蒙召升天節後第八日。 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把這慶日降為隨意紀念的日子,並移至耶穌聖心瞻禮的次日。即五旬節後第二主日後的星期六。而八月二十二日改為聖母元后紀念。 這樣一來,聖母的紀念就更合邏輯,因為聖母元后紀念日剛好在聖母蒙召升天後八日,可當作為聖母蒙召升天慶祝的延續。至論聖母聖心移至耶穌聖心瞻禮的次日,更顯出聖母與基督的關係,聖母的心無非是基督的心的反映,她是她聖子最完美的門徒。 當日的集禱經:「你聖母聖心是聖神的寓所,也求天主使我們堪當成為祂光榮的宮殿。」這禱文提出了聖母聖心敬禮的意義:基督充滿聖神,祂的母親也由於作了基督徒的典型而充滿聖神,而今日我們所祈求的,也是同一聖神的恩賜。 五、嘉模聖母 (七月十六日) 任選紀念 嘉模聖母紀念日(Our Lady of Mt. Carmel) 原是十三世紀嘉模修會(Carmelites,另一譯名叫加爾默羅修會) 的重要日子,該修會由一群隱修者在巴肋斯坦嘉模山創立,其會規於十三世紀得教會批准。相傳於一二五一年七月十六日該會之會長西滿史托(Simon Stock)在神視中見到聖母給他一塊聖衣,這就是讓修會推廣聖母聖衣的起源。 其後該會被迫離開聖地,遷移到西方。為了遷移時的種種困難得以解決,遂定立七月十六日為修會的聖母紀念日,時為一三七六至一三八六年間。教宗本篤十三(1774-1730)於一七二六年把這納入羅馬禮儀年曆。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把七月十六日的紀念日降為隨意紀念的日子。 該日感恩禮集禱經引出了嘉模山更普遍的意義:「上主,求你因童貞聖母瑪利亞的代禱……叫我們抵達天上的聖山?你聖子基督的面前。」在舊約裡,山是天主顯現的標記,厄里亞先知曾在該山居住,力斥假先知的虛偽(列上十八19-20),保衛了以民的信仰。自古以來均有基督徒來此山朝聖。嘉模聖母紀念日,叫我們追溯來自該山的以民信仰歷史淵源,並指向天上的聖山熙雍的耶路撒冷。 六、聖母元后 (八月二十二日) 紀念 自中世紀以來,已有不少修會團體及在教會的祈禱中,尊瑪利亞為天使、諸聖人及世人之后。至十九世紀才有這瞻禮。一八七零年西班牙及拉丁美洲於五月三十一日慶祝聖母諸聖者之后瞻禮。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一日聖母年閉幕時,教宗庇護十二世把五月三十一日定為全教會慶祝聖母為天地元后的日子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把它移至八月二十二日(聖母蒙召升天後第八日),以顯出這節日與聖母升天的關係(見上文),地位則為紀念日。 當日的進堂詠引用聖詠四十四篇第十節:「王后佩帶敖非爾金飾,在你右邊侍立」。集禱經提到天主把聖母給我們作母親及母皇,使我們賴她的轉求,獲享天主子女的榮耀。換言之,聖母為天地母后雖是一種尊稱,但這無非是為「侍奉天主」及為世人代禱。 七、聖母痛苦 (九月十五日) 紀念 前稱聖母七苦節,起源於中世紀修會團體紀念聖母在十字架下的哀慟,以後擴展為紀念聖母一生所受的各種苦難。「七」字在十五世紀開始應用,因當時人愛用這數字,與聖母七樂相應。一七三七年本篤十三世(1724-1730) 制定「童貞瑪利亞七苦節」,在苦難主日前的星期五慶祝,以示聖母痛苦與基督痛苦的關係。 於是時,聖母之僕修會已於一六六七年獲羅馬准許於九月份的第三主日慶祝聖母七苦節。其後於一八一四年教宗庇護七世(1800-1823) 被放逐法國獲釋,就把這九月份第三主日的聖母七苦節推廣至全教會作為謝恩。一九一三年教宗庇護十世(1903-1914) 把這節目移至九月十五日舉行。 一九七零年彌撒書取消了苦難主日前星期五的紀念,以免重複,並把九月十五日易名為聖母痛苦節,地位為紀念日;而九月十四日則是光榮十字架慶日。 聖母痛苦節在今日的禮儀中與十字架有關,即基督首先被釘在十字架上,吸引眾人皈依祂,而基督徒的生活也要繼承十字架的精神,而十字架不獨有痛苦的一面,同時更是光榮及勝利的象徵;聖母瑪利亞正好是基督徒追隨基督,分擔祂救世勞苦的模範。 該日的集禱經提到聖母分擔基督的苦難,求主使我們也能同樣去作。第一篇讀經引用希伯來書第五章,論基督從苦難中學習了服從。 為我們今天,「七」這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基督徒,藉十字架達到完美的人生過程,而聖母則是我們這方面的模範。 又值得一提的,就是聖母痛苦的繼抒詠,即著名的Stabat Mater,大多數音樂學者推定歌詞為十三世紀一位方濟嘉布遣會士所作,歷代音樂家部會為它譜曲。聖母痛苦這題材的普及性及受愛戴程度由此可見。 八、玫瑰聖母 (十月七日) 紀念 這節日起源的遠因與誦念玫瑰經有關。玫瑰經的主要推動者是道明修會,他們組織玫瑰經團,鼓吹多誦念玫瑰經,然而這節日的建立,卻是西方一連串勝仗的「感恩」。 這節日最初名為「勝利之母節」,由教宗庇護五世(1565-1572) 於一五七一年制定,為紀念奧國在立本陶(Lepanto) 地擊退土耳其軍;該次勝利被認為是誦念玫瑰裡的效果。繼位教宗額我略十三世(1572-1585) 於一五七三年把這節日易名為玫瑰聖母節,作為羅馬市的當守節日。一個半世紀以後,歐洲又再在彼得瓦頓(Peterwardein) 對土耳其戰爭獲得勝利,教宗格肋孟十一世(1700-1721) 在一七一六年遂把玫瑰聖母節擴展至整個教會,以表感恩,規定在十月份第一個主日慶祝。日後教宗庇護十世在一九一三年把這節日改回原來的十月七日,即立本陶戰役的勝利紀念日。一九七零羅馬彌撒書將該日子保存不變,給予「紀念日」地位。 是日感恩禮的禱文已完全沒有戰役勝利的謝恩色彩,集禱經及領主後經均提到耶穌的降生、苦難和復活奧蹟,剛好是玫瑰經的三份,也是基督奧蹟的精華,故這天的意義在於玫瑰經所紀念的基督奧蹟,而聖母是確實的參與者。 九、其他聖母節日 除以上在今日羅馬彌撒書所載的聖母節日外,還有不少與聖母有關的節日,其中有些已漸漸式微,有些屬地方性的慶祝,有些則已完全取消了。從十七世紀開始,這等慶祝有如雨後春筍;它們既然都屬歷史沿革的一部份,這裡就擇錄一些較為人所熟知的作一簡介: (1) 聖母聖名節最早期在西班牙慶祝。初時是日課形式,一六八三年九月十二日波蘭軍解放維也納,教宗依諾森十一世遂把聖母聖名節列內羅馬年曆,在聖母誕辰節後的主日舉行。其後教宗庇護十世把這日移至九月十二日。然這節日是重複聖母誕辰的意義的。 (2) 慈愛聖母節這日原是慈愛修會(Order of Mercedarians) 的慶節,該修會創於十三世紀,致力贖回歐洲被回民戰敗被擄的基督徒。該修會大約在十七世紀開始慶祝慈愛聖母節 (Our Lady of Mercy)。 (3) 聖母母性節 (Motherhood of Mary)這節日為教宗庇護十一世於一九三一年欽定,為紀念厄弗所大公會議一千五百週年,十月十一日是當時被認定為該會議閉幕的日子(其實不確),讓次會議宣稱聖母為天主之母,聖母母性節則定在該日。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恢復了一月一日的天主之每節。為免重複,便取消了十月十一日的紀念。 (4) 中華聖母慶節這慶日為中國地方教會的慶日。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八日,上海全國主教會議決議將中國奉獻給聖母,一九四一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為中國地方教會欽定中國之后慶節。在今日禮儀年曆中,讓節名為中華聖母節,並移至五月第二主日前之星期六,即母親節前一天慶祝。 聖母是教會之母,也是全人類之母,「中華聖母」的意義,自然從屬於以上意義,在此不必另贅。 (5) 其他從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欽定的聖母紀念還有很多,比如:十二月十八日聖母預產期紀念;一月二十三日聖母聖若瑟結婚紀念;四月二十六日善導之母紀念;五月二十四日聖母進教之佑紀念;六月二十四日永援之母紀念;十一月二十七日顯靈聖牌紀念等。 如眾週知,目前不少聖堂或教會學校機構仍以上述之名稱命名。這些節日雖已從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中取消,但羅馬無意取消個別有關團體或地區對這些節日的慶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