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年刊主頁 | 陳滿鴻 羅國輝 <<目錄>> |

<<上一頁 下一頁>>

 

11
神學年刊
(1990)p27-61
 

敬禮聖母的歷史治革和意義

 

 

丙、早期教會聖母瞻禮的發展

敬禮聖母現存最早的考證紀綠,是在納匝肋相傳為聖母宅址遺蹟所發現約二至三世紀的石刻:上有「萬福瑪利亞」字樣(9);又三世紀的一份埃及紙卷上寫有讚美聖母的聖詩:「天主之母,我們投靠妳仁慈的蔭庇,當我們陷入誘惑時,請勿拒絕我們的呼求,但救拔我們脫離危險,無玷者!萬福者。」(10) 可見在二至三世紀時,基督徒已有聖母敬禮和祈禱的雛型。

由個別基督徒或小團體式的敬禮推展為大規模的慶祝、或訂立聖母紀念日,耶路撒冷是重要的發源地。耶路撒冷自古已是主要的朝聖地,基督徒往弔與基督生活有關的事蹟,在重要的或相傳的地點建築聖堂並舉行禮儀。故古代教會不少節日或敬禮,皆源於耶路撒冷,後來才傳入西方羅馬。

本章分兩部份,分述源自耶路撒冷及羅馬的聖母敬禮發展。

(一) 源自耶路撒冷的聖母慶節

這些慶節的起源,大多與救恩事蹟所在地有關;但在演變中,有了信理定斷的成份,並在慶祝的重點及日期上屢有遷移,這從以下各慶節的分述中可見一斑。

一、聖母蒙召升天節 (八月十五日)

在耶路撒冷與白冷之間的啟迪瑪(Kathisma),相傳是聖母臨近產期與若瑟赴白冷登記途中曾歇息的地方,在厄弗所大公會議(431年) 之前,該地已在八月十五日慶祝「瑪利亞天主之母」節,誦讀有關耶穌誕生的福音(路二.1-7) (11),說明了聖母敬禮的背景是以救恩史基督奧蹟為主流。

厄弗所大公會議基於肯定耶穌是真天主又是真人,宣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信理。此後聖母敬禮便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約於第五世紀末期,耶路撒冷也在八月十五日慶祝 「天主之母」節,不過地點是在革責瑪尼山園附近,相傳為聖母墓地所在之處舉行,且在其上築有聖堂。於是,八月十五日原為天主之每節,在耶路撒冷漸漸變成為「聖母安眠節」。莫理斯皇帝(Maurice) 在位期間(582-602),將此慶節引申到他所轄治的範圍(12)

聖母安眠節(Dormitio) 在七世紀傳入羅馬,教宗息澤伍一世(Sergius I, 687-701) 加上遊行慶祝(13),七世紀中葉的羅馬福音選讀集稱之為「聖瑪利亞生辰」(Natale S. Mariae),即生於天上的紀念日(14);另一本七四0年的福音選讀集則稱之為「聖瑪利亞安息節」(Solemnitas de pausatione S. Mariae) (15);七五0年受法國影響的羅馬禮書改稱為「瑪利亞蒙召升天節」(In adsumptione S. Mariae)。但禱文內容乃一般紀念聖母的通用禱文而已(16)

實際上聖母去世升天的史料並不詳盡,出現在五世紀的一本偽經「童貞瑪利亞升天錄」(De transitu Mariae Virginis) 始有聖母去世,及身體靈魂一齊升天的描述(17),其後的教父則在講道中屢有提及,尤其是若望.達瑪森(+749) 更將之發揚光大(18)。到第七至第八世紀時,羅馬額我略禮書在彌撒遊行前的禱文闡釋了「聖母蒙召升天」的思想:「主啊!今天為我們是可敬的節日,天主聖母在這天接受了暫時的死亡;你的聖子、我們的主由她誕生,所以她不能為死亡的鎖鏈所困擾」(19),但其他禱文都只是含蓄地提及聖母的去世,和現今在天國裡為我們代禱(20),或一般性的紀念聖母的禱文而已。

中世紀時期,有關聖母肉身是否升天有不同的見解(21),偽熱羅尼莫書信謂聖母身體不朽,但是否已升天則緘口不言(22),偽奧斯定訓導錄(23) 及烏蘇阿殉道錄(24) 認為聖母屍體下落不得而知,不願把傳奇予以肯定。許多隱修院的公共祈禱都採用烏蘇阿殉道錄,而偽熱羅尼莫書信則被列入日課經本裡。

持相反說法的,是十二世紀託名奧斯定的一篇匿名論著,依據理性相信聖母身靈升天(25)。此意見在十三世紀後為士林學派神學家接納。聖多瑪斯認為出於土而歸於土的咒詛不牽涉瑪利亞,因為地靈魂肉身一起蒙召升天(26)。教宗聖庇護五世於一五六八年改革日課經時,把懷疑聖母身靈升天的偽熱羅尼莫書信刪去,而代之以承認聖母身靈升天的著作(27)。但聖母是否身靈升天的意見在民間仍有爭辯。

歷經若干爭辯之後,至教宗本篤十四世(1740-1758) 宣佈瑪利亞升天為可靠意見。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時,曾有約二百位主教簽名要求訂定聖母蒙召升天為信道,但未議決。一九四六年教宗庇護十二徵詢全球主教的意見,在幾乎一致同意下,遂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一日,頒定「童貞瑪利亞靈魂肉身蒙召升到天國的榮耀」為信理(27)。

歷史上此一爭論的重點不在瑪利亞是否蒙召升天,而在她的肉身是否也升天;這爭論的基礎是靈肉二元說,倘若我們採用另外的(或聖經) (28) 的人學觀點,則這些爭論也許不存在。

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聖母蒙召升天節的頌謝詞說明了聖母蒙召升天的教會性及末世意義:「童貞瑪利亞今日蒙召升天,是你教會要達到圓滿境界的開端和形象,也是你子民在人生旅途中,確切希望和安慰的憑證。」故此,聖母蒙召升天給我們揭示了基督逾越奧蹟在人身上的最完美效果,鼓勵我們去分享聖母所達到的光榮,一如在集禱經所謂:「你賜給了你聖子之母靈魂肉身天國的光榮,願我們也以天國為人生目標,得與她同享榮福。」(29)

二、預報救主降生節 (三月二十五日)

三月二十五日在第二、三世紀間,被視為春分,亦是天主創世的紀念日,部份地方教會也以此日作為基督苦難聖死,戰勝罪惡?真光克服黑暗的日子(30)。雖然後來以春分月圓後首主日為復活節的傳統確立了(31),但十二月二十五日已被視為基督誕生的紀念日(32),故此倒數九個月(三月二十五日) 便自然成了基督降孕母胎的日子(33)。在第六世紀,東方已盛行這慶節(34)。大約於第七世紀傳到羅馬,仍稱預報救主降生節(Annuntiatio Domini)。教宗息澤伍(687-701) 為它添加求恩禱文和遊行(35),其他西方教會也稱這節日為「基督降孕」(Conceptio Christi),「聖瑪利亞領報及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苦難」(Denuntiatio S. Mariae et passio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等(36)。自七世紀到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當日所用的領主後經,也反映了這節日的背景和內容:「天主,求你將聖寵傾注在我們心中,我們既因天使的傳報,得知你聖子降孕人世,願我們仰賴祂的苦難及十字聖架,獲享復活的光榮。」(這經文也用於三鐘經;今日仍用於羅馬彌撒書將臨第四主日集禱經,這經文說明了整個降生救贖的奧蹟,一方面紀念基督降孕(真光進入世界),另一方面則紀念基督的苦難逾越(真光戰勝了黑暗) (37)

西班牙的陶來多(Toledo) 會議(656年) 鑒於三月二十五日常遇四旬期或聖週,故改在聖誕前八天,即十二月十八日慶祝(38)。米蘭禮最初已在將臨期最後主日慶祝預報救主降生,到了九世紀才接納加上三月二十五日的慶祝(39)。東方教會在都倫(Trullan) 會議(692)則堅持即使三月二十五日預報救主降生節遇上聖週五,依然如常舉行聖祭慶祝(40)。接羅馬禮的習慣,若三月二十五日遇上聖週最後三天,或復活節八天慶期,則預報救主降生節便改在復活第二主日後的星期一舉行。

已見於七世紀沿用到一九七零年的羅馬傳統,三月二十五日的主題「預報救主降生」也重複於將臨期第三遇冬季齋期星期三的福音(當日選讀路一:26-38;星期五選讀路一:39-47) (41),可見三月二十五日的瞻禮,核心是慶祝聖子降生救贖世人的奧蹟;這天本是主的慶節(42),但也不忽視瑪利亞與天主的計劃合作,成為救主之母的角色。可惜自中世紀後,三月二十五日只側重「聖母領報」,忽略了聖子降生救世計劃中天主的揀選與主動,致變成純粹慶祝聖母的事件。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將此節日正名為「預報救主降生節」,重申此日是主的節日,慶祝天主聖子降孕母胎。同時在將臨期最後主日也重讀預報救主降生(甲年及乙年) 或訪親(丙年) 的福音。

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當日的禱文強調聖子降孕母胎,是真天主真人,並祈求分享祂的神聖生命(集禱經及領主後經),頌謝詞則提到聖母以信德接受基督降生救世,居我人間的訊息,天主藉此履行了祂的許諾,使萬民的期待得到實現(43)

從歷史上,可以看出很多地方教會並不太執著三月二十五日的日期,日期可以改動,但重要的是慶祝基督降生救世的奧蹟,即使在將臨期重複聖子降孕母胎的讀經,也可說是必須的。聖言降生在我們心內,需要人的合作與接受,而聖母瑪利亞也就是最佳的典範。

三、獻耶穌於聖殿節 (二月二日)

按猶太傳統,婦人生產男孩後四十天應到聖殿取潔(肋十一:1-8)。同時,首胎男嬰應祝聖於天主(出十三:2),然後以獻禮贖回。

這節日早在公元四百年的耶路撒冷在二月十四日慶祝,因為當時以一月六日主顯節為主的聖誕,四十天後即二月十四日,紀念瑪利亞若瑟帶領耶穌上耶路撒冷獻給上主,在聖殿遇到西默盎及亞納的事蹟(路二22-40) (44)。在六世紀中葉,皇帝Justinian因消災祈福而通令全國慶祝;在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禮) 稱之為「相遇節」(Hypapante) (45)。遲至七世紀中葉才傳入羅馬;羅馬禮既以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聖誕,「相遇節」便在二月二日舉行;七世紀末教宗息澤伍加上遊行(46)

其實,東方禮早於五世紀中葉已有燭光遊行(47),但動機欠詳,或許始因是取自路二32,表示基督是「異邦的光明,以色列的榮耀」。但羅馬八至九世紀在這節日遊行時穿黑色祭披(48),一五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改為紫色;而君士坦丁堡傳統則赤足遊行,可見有補贖的性質;但是否為對抗異教徒在二月份舉行的狂歡節,尚待討論(49)。至於祝聖蠟燭,始於第十世紀的德國(50)。

七五零年受法國影響的羅馬禮書稱這日為「聖母瑪利亞取潔節」(in purificatione S. Mariae) (51)。但七、八世紀的額我略禮書仍稱之為「相遇節」,在聖母堂慶祝(Hypapante ad S. Mariam) (52)。此節日本來就與基督降生奧蹟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八世紀後,「聖母取潔」才漸漸成為通用的名稱,「相遇節」便慢慢被棄不用;彌撒經文雖然沿用路加福音二:22-40不變,然慶祝的重點卻轉到聖母身上。直至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才正名為「獻主(耶穌於聖殿) 節」(In praesentatione Domini),重申此日屬於主的節日。彌撒前仍保持祝聖蠟燭及持燭遊行進堂(53),遊行進堂時穿白色祭披,詠唱西默盎聖歌,或其他讚頌基督是世界的光的聖詩;集禱經仍沿用七至八世紀時羅馬的禱文:「全能永生的天主,正如你的唯一聖子取了我們的肉軀,今天奉獻於聖殿;我們懇求你,使我們也能同樣(保持) 身心純潔,奉獻於你的尊威台前。」(54) 這禱文清楚指示當日慶節的意義,要求我們也獻出自己,在基督內實行天主的救世計劃。領主後經則繼續發揮與基督相遇的含義:「願我們所領的聖事,在我們中完成你聖寵的工程;你曾成全西默盎的願望,使他在去世前親眼看見基督;求你也賜我們在生活裡迎接基督,來日獲得永生。」

這慶節的含義,正如頌謝詞所說的,是紀念基督往聖殿裡把自己奉獻給天主,祂與西默盎相遇,滿足了人類對救恩的渴求,顯示自己就是萬邦的光明。今天我們也在聖言及聖事的標記中與基督相遇,並指向在天上的徹底相遇。

四、聖母誕辰節 (九月八日)

第五世紀中葉,耶路撒冷聖殿以北靠近羊門的水池,據傳是耶穌治愈病患(若五1-19) 之處,建有聖堂(55)。九月八日為該聖堂祝聖紀念日。又相傳該堂是築在瑪利亞父母的宅址,瑪利亞在那裡誕生,故奉獻給聖母。到第六世紀,九月八日便成了紀念聖母誕生的日子(56)

這節日在第七世紀傳入羅馬,同列為當時聖母四大慶節之一,正如其他三大慶節一樣,被教宗息澤伍輔以遊行禮(57)

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訂九月八日為慶日;當日的進台詠、集禱經及領主後經清楚指出,因為瑪利亞生育了人類的救主基督,所以聖母的誕辰也給世界帶來救恩的曙光和希望。福音則誦讀耶穌的族譜和若瑟領受天使報喜,(瑪一1-16, 18-23) 為指出耶穌是因聖神降孕,生於瑪利亞之童身,是真天主真人(58)。瑪利亞的誕生,和若翰的誕生,都是件「前軀」,為天主所揀選,準備基督的來臨。

五、獻聖母於聖殿紀念日 (十一月廿一日)

耶路撒冷第三座敬禮聖母的聖堂建於聖殿原址之入口廣場,於五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祝聖(59)。後來按偽雅各伯福音第七章傳說聖母三歲時被獻於聖殿,被聖殿的貞友們撫養(按舊約的傳統這是不可能的) (60);於是「傳說」便在該聖母聖殿實地慶祝。十一月二十一日便成為獻聖母於聖般的紀念日,於第八世紀已流行於東方。一一六六年皇帝Comnenus定為公眾假日。十二世紀傳入英國,十四世紀Philippe Mezieres為增強東西方教會的關係而在西方極力提倡這節日,一三七二年教宗額我略十一世(1370-1378) 允其所請而把這節日納入法國亞味農的宗座禮儀。其後西斯篤四世(1471-84)1把這節日引入羅馬,且定為假日。庇護五世(1565-1572) 於改革彌撒書和日課經時,不允列入禮儀書,因所紀念的事件純屬傳聞,但西斯篤五世(1585-1590) 在一百八五年卻又重新恢復,且擴展給全羅馬禮教會(61)。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雖仍保留了該紀念日,幸而禱文隻字不提獻聖母於聖殿事件,且採通用的聖母經文,以避免附會傳說(62)

(二) 源自羅馬的聖母慶節

一、聖母大殿祝聖紀念日 (八月五日)

聖母大殿於四零零至四三零年間建於羅馬的尼斯奎林山,在教宗西斯篤三世(432-440)任內落成,時厄弗所大公會議(431) 剛宣佈「天主之母」信條。教宗把新落成的大殿奉獻給聖母,這是西方第一座奉獻給聖母的大殿。該聖殿的壁畫,尤其拱門上的細石鑲嵌畫,主要是表達聖母在基督救世工程內的角色(63)。教宗西斯篤三世開始於聖誕前夕在該大殿內仿白冷山洞所築的小堂內祈禱,並主持彌撒,成為子夜彌撒的起源(64)

約十三世紀後,關於聖母大殿的起源另有一個傳說:謂在三五二年八月四日至五日晚上,聖母夢示羅馬貴族若望,要在尼斯奎林山有積雪之處建堂(其時是夏天,積雪乃表示奇蹟),於是教宗黎貝留(352-366) 按聖母所示而建堂。這傳說使聖母大殿亦稱為聖母雪地殿;八月五日便成為所謂的「聖母雪地殿祝聖紀念」,並列入一五七零年羅馬彌撒書(65)。一九七零年彌撒書採用「聖母大殿祝聖紀念日」一名而棄用「雪地」傳說,且改為隨意紀念的日子(66)

聖殿是紀念和舉行基督奧蹟的場所,放八月五日嚴格來說是屬於聖堂祝聖的週年紀念,它被列入禮儀年曆,主要是因為聖母大殿是西方第一所奉獻給聖母的大殿。至於彌撒的經文,只是採用聖母通用經文而已。

二、天主之母節 (一月一日)

一月一日為羅馬新年,教會早已有「遠避偶像」(ad prohibendum ab idolis) 的補贖、齋戒及彌撒(67),以對抗異教徒在該日對辰納斯(Janus) 神的狂歡。其後在七世紀時早已把一月一日訂為天主之母的紀念日(聖瑪利亞誕辰Natale S. Mariae),在聖母堂舉行彌撒(68)。這是最早源起於西方的聖母節日。其後羅馬從東方引進了二月二日的「相遇節」、三月二十五日的「預報救主降生節」、八月十五日的「安眠節」及九月八日的「聖母誕辰節」,且教宗息澤伍為這四個節日添加了遊行,於是一月一日的紀念,便相應地漸漸式微。

七五零年受法國影響的羅馬禮書只有聖誕後第八日的彌撒(In Octabas Domini),禱文內容與聖誕有關,但頌謝詞卻提及了聖母的地位說:「耶穌基督是嬰孩又是天主,由貞女又是母親誕生。」(69) 七至八世紀羅馬額我略禮書在聖誕後第八日的集禱經(今日仍沿用),祈求說:「天主,你藉聖瑪利亞的童貞生育,賜給了人類永遠得救的洪恩,我們既由她承受了生命之源、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求你也使我們體驗她的代禱。」(70)可見羅馬禮確在慶祝基督降生奧蹟中紀念天主之母,且藉此重申基督是真天主真人的信德。

西班牙禮於第七世紀時漸漸於聖誕後第八天(一月一日) 慶祝耶穌受割損(路二21),這耶穌受割損的紀念日漸漸傳入高盧禮,然後一五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採納了聖誕後第八天 「主受割損」(In circumcisione Domini et Octava Nativitatis) 的稱謂,但禱文沒有改變,只不過把以往的福音(路二21-32) 縮短為(路二21)。

一月一日的慶祝雖屢經轉折,但始終不失在當天紀念聖母的色彩,除了彌撒經文外,當天大日課的對經也反覆提及基督降生的奧蹟和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角色,例如以下對經:「多麼神妙的交易,人類的創造者取了有靈的肉軀,生於童貞女,不由人道而生,而將自己的天主性賜給了我們。」「梅瑟看見焚而不毀的荊棘叢,是妳保持童貞的標記,令人讚頌不止。天主之母,請為我們代禱。」(71)。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改革回到歷史根源,重申一月一日,即聖誕後第八天,為聖母的節日,慶賀她作天主之母。一月一日遂正名為「天主之母節」。(Sollemnitas S. Dei Genetricis Mariae) (72)

聖誕期的慶祝,本來就充滿基督降生救世奧蹟的意義,很自然的在闡釋那誕生的是真天主真人時,提及瑪利亞是救主之母的角色;她服從了天主的旨意,因聖神懷孕,給世界誕生救主;故天主之母節是與基督降生奧蹟相連的慶祝,也是屬於聖誕期的慶祝內容。

事實上,羅馬禮不僅在聖誕期,也在將臨期紀念聖母,即是以基督的事件作為禮儀年曆的中心,旁及聖母與天主的救世計劃合作,例如一九七零年之前將臨期第三週冬季齋期星期三便誦讀預報救主降生的福音,星期五誦讀聖母訪親(73),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改在將臨第四主日紀念以上事件,作為聖誕的準備,且在將臨期第二式頌謝詞中提及 「聖母以無比的慈愛撫育了基督」(74),可以看出敬禮聖母不固定在任何一佰日子上,而是隨著禮儀年曆慶祝基督的救世工程時,標榜出聖母參與了基督的救世使命,與天主的救世計劃合作。

 

 

(9)J. BRIAND. La chiesa primitiva Nei ricordi di Nazaret, Jerusalem, 1976, pp. 23 26, 在相傅聖母住宅的地方,有KEMARIA字樣刻在柱基上,明顯地是把「瑪利亞」的名字加在天使報喜時所說「萬福」之後,這可能是當時敬禮聖母的一個見証。A. G. MARTIMORT, The Church at Prayer, Vol. 4, (New Edition), collegeville, 1986, p. 130.

(10)譯自C.BERSELLI, G. GHARIB, Sing the Joys of Mary, Slough, 1982, p. 39.

(11)按417至438年間,亞美尼亞禮選經集的記錄;這選經集的英譯見J. Wilkinson, Egeria’s Travels to the Holyland, Jerusalem, 1981, p. 274. 

至於為甚麼選定八月十五日作為聖母的節日,則不得而知,但按四至五世紀的敘利亞文偽經「聖母升天錄」(De Transitu Mariae) 說宗徒們定了一月廿五日,五月十五日及八月十五日作為聖母的節日,可能當時在敘利亞已有上述的聖母紀念日。 

到了六世紀時,Coptic教會在一月廿一日紀念聖母,而高盧Tours則在一月十八日,不一月份的聖母慶節是紀念聖母為天主之母的(Mariae Teotokos) 在七世紀的Bobbio彌撒裡,當天有兩台彌撒,一為紀念聖碼利亞(S. Mariae Solemnitate) 另一台為聖母蒙召升天 (in adsumptione S. Mariae) 且載有受偽經影響的讚美詩,描述聖母身靈升天,後來的高盧彌撒書裡則沒有了第一台彌撒,而只保留了第二台彌撒紀念聖母蒙召升天。七世紀時的Luxeuil選經集也以一月十八日為聖母蒙召升天節。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248 250. K. A. H. KEFLLNER, op. cit., pp. 235 237.

(12)J. A.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131; 特別是註:3; M. RIGHETTI, Storia Liturgica, Vol. 2, Milano, 1946, pp. 247 250; K. A. H. KELLNER, Heortology, ,London 1980, pp. 235 237, J. M. O'CONNOR, The Holy Land, Oxford, 1980, pp. 88 90.

(13)當時仍然保存 "DORMITIO" 的稱號;Liber Pontificalis, Vol. 1, p. 376, 381.

(14)Wurzbrug Comes福音選讀集,A. Adom, op. cit., p. 215;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 251.

(15)A. G.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135, note 11;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 247.

(16)Sac. Gelasianum, No. 993 996, 也見L. Bruylant, Les oraisons du Misssel Romain, Vol. 1, Louvain, 1952, p. 133的禱文沿革,但安K. A. L. KELLNER, op. cit., p. 238所載的630年Rheims的Sonatius主教已稱這節日為Assumptio, (P. L. 80, 446)

(17)關於「聖母升天錄」的各種版本和紀錄可參閱(Trans. M. R. James,) The Apocryphal New Testament, "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 Oxford, 1969, pp. 194 227.

(18)奧脫著,天主教信理神學,下冊,光啟台灣,1967, pp. 345 347; K. A. L. KELLNER, op. cit., pp. 235 237.

(19)Sac. Gregorianum, No. 658 660, 是前夕彌撒;No. 661 664是當日遊行及彌撒,NO. 661遊行的禱文曾於1951年教宗庇護五世宣佈聖母蒙召升天的信理的,在宗座典章Manificentissimus Dei中所引用。

(20)Sac. Gregorianum, No. 663; No 660提及紀念「聖母的安息」。其餘的禱文則只是一般性紀念聖母的禱文而已。又在一九五0年前,八月十五日的福音竟是選用一般聖女節日的章節:路十、38 42(瑪爾大和瑪利亞),這福音選讀也用於米蘭禮,西班牙禮及東方禮。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 252.

(21)以童身的德行作為脫免罪污,獲享不朽之身的想法,早已見於第二世紀,如Martirologia Geronimiano稱聖若望的去世為蒙召升天(Adsumptio Johannis)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 252.

(22)Ep.9: Cognitione, (Paschase Radbert +865); 奧脫,天主教信理神學,p. 346.

(23)Sermo, 208; Adest nobis, (Ambrosius Autpertus +784); 奧脫,天主教信理神學,p. 346.

(24)USUARD +875, 奧脫,天主教信理神學,p. 346.

(25)Ad interrogata, 奧脫,天主教信理神學,p. 347.

(26)Expos. Salut. Amg., p. 347.

(27)梵二前的日課經,有誦讀Sermo S. Joanis Damasceni, 及Homilia S. Petri Canisii. Breviarium Romanum, Ex Decreto S. S. Concilii Tridentini Restitutum, Edito Prima Juxta Novam Typicum, Ratisbonae, 1952. 奧脫,天主教信理神學,p. 347.

(28)參閱聖經神學辭典,光啟,台灣,1978,見「人」,「神(氣)」,「肉體」,「靈魂」,「身體」,「復活」,「升天」。

(29)Missale Romanum, Ex Decreto Sacrosancti Cecumenici Concilii Vaticani II Instauratum Auctoritate Paul, PP. VI Promulgatum, Editio Typica, Vaticanis, 1970, pp. 596 597.

(30)Tertullian, Adversu Judaeos, VIII, 18; A. Chupungco, The Cosmic Elements of Christian Passover, Roma, 1977, pp. 26 37, 49 54;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50-52.

(31)尼賽亞大公會議(325年) 的決定;羅國輝,踰越,香港,1987, pp. 110 111; A. G.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P. 33 34.

(32)最早記有以十二月廿五日「無敵太陽神節」作為「基督生於白冷」的紀念日是354年的日曆,LP 1: 11; A. G.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78, p. 119.

(33)西方禮書中:P. 385, G. 850的紀錄稱」這天為「向天主聖母(瑪利亞)報喜及主苦難日」;而H143, P. 385, G. 850. M. 575, 即今日將臨第四主日集禱經,也即三鐘經的結束禱文的內容也反映這傳統。一方面紀念耶穌降孕,另一方面紀念耶穌的苦難。P. Bruylant, op. cit., Vol. 2, No. 575. 為那些不採用十二月廿五日為聖誕節的亞美尼亞禮,則在四月七日(一月六日倒數九個日) 紀念天使向瑪利亞預報基督降生的事件。K. A. H. KELLNER, op. cit., pp. 232 233.

(34)Bishop Abraham of Ephesus 的講道,(PO 16: 442 47) 引用於A. Adom, op. cit., pp. 152 153 note 56; L. Duchesne, op. cit., p. 272 note 3, p. 576; K. A. H. KELLNER, op. cit., pp. 232 234.

(35)Liber Pontificalis, I (ed. L. Duchesne), Paris, 1886, p. 371 376. 按L. Duchesne, Christian Worship, London, 1923, p. 273, note 1, 大額我略時候,羅馬仍未有,「聖母聖誕」,「聖母安眠」,「聖母獻耶穌於主殿」及「預報救主」等節日。

(36)這日在西方教會的不同名稱可見P. Bruylants, Les oraisons du Missel Romain, Vol. 1, Louvain, 1952, pp. 89-90; 特別注意N: 十一至十二世紀的羅馬拉特郎隱修院,仍稱它為「預報救主」(Annuntiatio dominica); K. A. H. KELLNER, op. cit., p. 231; 自額我略禮書(Sac. Gregorianum) No. 143至1970彌撒書所用當日的領主後經也反映出這節日的古老傳說:降生和救贖。一六三七年的中國版刻畫曾把這節日稱為「聖母領上主降孕之報」,見「敬禮聖母彙編」,香港聖母年籌委會及教區禮儀委員會合編,1987, p. 136.

(37)見註33。

(38)K. A. H. KELLNER, op. cit., pp. 232 233, Missale Mixtum (PL LXXXV. 170, 734) 在十二月八日及三月廿五日兩次慶祝這節日。

(39)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264 266.

(40)J. A.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96;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264 266; K. A. H. KELLNER, op. cit., pp. 231 232.

(41)見A. Nocent, The Liturgical Year, Vol. 1, collegeville, 1977, pp. 169 170, 的重整。

(42)見米蘭禮一貫的傳統和羅馬禮最早的記載如Liber Pontificalis.

(43)羅馬彌撒書,1970, pp. 538-539。

(44)J. Wilkinson, op. cit., pp. 127 128, 也見於當時的亞美尼亞禮讀經集,J. Wilkinson, op. cit., pp. 262 263. Egeria遊記載有聖祭,但仍未有燭光遊行;按J. A. Martimort, op. cit., p. 88, note 32, 燭光遊行是約在450年所加上的。

(45)K. A. H. KELLNER, op. cit., pp. 173 174, J. A.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p. 88 89.

(46)Liber Pontificalis, Vol. 1, p. 376, 稱之為Dies S. Simeonis, quod Ypapanti Graeci appellant. K. A. H. KELLNER, op. cit., pp.175, 228-230, L. Duchesne op. cit., pp. 273, note 1.

(47)J. A, MARTIMORT, op. cit., Vol. 2, p. 32在note 32提及Cyril of Scythopolis的記載。

(48)Ordo XX, M. Andrieu, Les Ordines Romani, Vol. 3, Louvain, 1974, pp. 235 236.

(49)J. A.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89; K. A. H. KELLNER, op. cit., p. 175 176; J. A. Jungmann, The Early Liturgy, London. 1980, pp. 145 146.

(50)PRG 2: 6 9; P. Bruylants, op. cit., Vol. 1, pp. 80 81可見這些經文的用處和年代。

(51)Sac. Gelasianum, 829 831, 集禱經中紀念基督帶著我們的人性進入聖殿,其他禱文與聖誕的主題有關,但全部都沒有提及聖母。

(52)Sac. Gregonanum, 123 127; 禱文內容是有關基督降生及祂帶著我們的人性進入聖殿等,除了領主後經外,便沒有提及聖母了,但領主後經(No.126) 也曾用於將臨期四季齋期,星期六及卸白衣主日,而在這些情況中,則沒有了「藉卒世童貞瑪利亞的轉禱」這句話。見P. Bruylants, op. cit., Vol. 2, No. 928. Sac. Greg., No. 124仍在今日用作集禱經。

(53)祝聖臘燭的兩式禱文,都以基督為真光,祂照耀了信眾的心靈,而祈願追隨真光的人,都能進入永恆的光明之中;故此手持燭光,唱著西默盎聖歌進入聖堂,確有末世意義,意味著在基督中我們已把握著天國永光的希望。

(54)羅馬彌撒書,1970, p. 525, Sac. Gregorianum, 124.

(55)J. M. O' Connor, The Holy Land, Oxford, 1980, pp. 22 23.

(56)J. A.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131; A. ADOM, The Liturgical Year, New York, 1981, p. 217. Rado, op. cit., Vol. 2, pp.1349 1350;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263 264, note 136歌頌聖母誕辰的聖詩首見於Romanes Melodos約六世紀中葉的作品,這聖詩也取材於偽雅各伯福者。七世紀的S. Sophronius也為這聖堂而寫了聖詩。(Anacr. 20, P. G. 87/3, 3821 3824).

(57)Liber Pontificalis. Vol. 1, pp. 376, 381.

(58)1570年彌撒書中的禱文也有相同的觀念;1570年彌撒書中的福音也是瑪一.1 16。

(59)J.M. O' Connor, op. cit., PP. 55 56。

(60)有關偽雅各伯福音記載「聖母被獻於聖殿」可參看(Trans. M. R. James), op. cit., pp. 38 49, "Protoevangelium" 特別是P.41。

(61)A. ADOM, op. cit., PP. 221 222; J. A.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131, P.140;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 266; L. Bruylant, op. cit., Vol. 1, p. 165; K. A. H. KELLNER, Heortology, London, 1908, pp. 265 266.

(62)羅馬彌撒書,1970 p. 644。

(63)G. Bovinin, Mosaici paleocristiani di Roma (Secoli III VI), Bologna, 1971, pp. 145 185; 這些壁畫取材於聖經,但也有些取材於所謂「偽經」,但要明白這是當時的熱心習慣和表達方式。

(64)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53 55; A. C.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83.

(65)A. G. MARTIMORT, op. cit., Vol. 4, p. 141, 特別是note 27; Blue Guilde Rome and Envirouns, London, 1985, pp. 194 196.

(66)羅馬彌撒書,1970,P. 586。

(67)這彌撒已見於Sac. Gelasianum, No. 54 56; 但早自奧斯定已在當日的講道中(講道詞198 Tours (567) 會議,Toledo (663) 會議也先後加上補贖,齋戒和祈禱。直到七世紀才以「天主之母」慶節取代之:但獻禮經和頌主後經仍存於1570彌撒書,見Sac. Greg. No.83 84, M. 711及588. 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67 68.

(68)Wurzburg的書信集(560 590年) 沒有記錄,但Wurzburg 的福音集(645年) 載有這天是Natale S. Mariae 聖瑪利亞誕(辰),福音是路二.21 32,見Nocent, op. cit., Vol. 1, p. 250的重整,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p. 68 69.

(69)Sac. Gelasianum, No. 48 53; No. 53有抗拒偶像的語句,其餘則直接與聖誕節有關;No. 51的頌謝詞則有提及基督是嬰孩又是天主從貞女又是母親而誕生。

(70)當時已改在由「萬神廟」改建的S. Mariam ad Martyres舉行;十二世紀時教宗Callisto II (1119 1124) 改在S. Maria Trastevere 舉行,M. Righetti, op. cit., Vol. 2, p. 69. L. Bruylants, op. cit., Vol. 1, pp. 10 11, Vol. 2, No. 440, 771及588, N0. 440是集禱經,今日仍沿用;No.588在不同場合也可加上「因某某聖人的代禱」一句,故在九世紀後的禮書,在紀念聖母的彌撒中,都加上「因童貞天主之母榮福瑪利亞的代禱」的說話;No. 711沒有提及聖誕也沒有提及聖母;No. 711及588的經文一直沿用到1970 K. A. H. KELLNER, op. cit., pp. 165 166, 於714至731年的S. Genevieve的選經集,仍稱這天是Natale S. M; 到了十一世紀,一些彌撒仍以這天為聖母的節日,L. Bruyiants, op. cit., Vol. 1, p. 10; 十二世紀Bernard of Constanza的記錄仍稱該天為聖母的節日,見M. Righrtti, op. cit., Vol. 2, p. 69.

(71)(1568) 所根據的傳統,且今日仍然使用。「多麼神妙的交易……」可能受了良一世,亞歷山大利亞的濟利祿等教公的講道所影響,A. Nocent, op. cit., Vol. 1, p. 214, note 154, 155. 同樣在聖誕日課經傳統的許多對經,在歌頌降生成人的天主時,也提及聖母瑪利亞的角色,比方在夜禱(Noctuno) 中的對經:「今日天上的君王為我們誕生了,生於童貞女,召叫那淪亡的人重回天(國)」。(這對經現在還應用)。又比方:「萬福!瑪利亞、天主之母,保全著童貞,今天為我們生產了世界的救主」(這對經今日已沒有採用了) 等。

(72)羅馬彌撒書,1970,pp. 162 163。

(73)冬季齋期的選經已見於六至七世紀的羅馬選經集,且冬季齋期可能也是最早的將臨期平日禮儀,也可能早已存在於四至五世紀。選經重組可見A. Nocent, op. cit., Vol 1, pp. 168 173.

(74)羅馬彌撒書,1970,PP. 132,394。

 

 
| 神學年刊主頁 | 陳滿鴻 羅國輝 <<目錄>> |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