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卷四:基督徒的祈禱

姚崇傑

神思 第廿一期 一九九四年五月 73-80

 

********** 

摘要 

本文章分三部份介紹卷四「基督徒的祈禱」。作者首先明言祈禱是個人與天主親密的關係,繼而強調聖經記載的救恩史見証了這種關係,最後述說如何以祈禱生活保持和加深這種關係。

********** 

凌蕙彤修女的文章中,她清楚地介紹了卷四的結構和特點,以及與其他部份的關係。從全書四部份的關係中,我們可以見到《天主教教理》一書對四部份的次序編排,和我們慣用的天主教《要理問答》的編排不同。《要理問答》的編排是信理,誡命,聖事和祈禱;《天主教教理》則是在信理部份之後,就是聖事禮儀,然後才是基督徒的倫理生活和祈禱。

再者,祈禱部份也沒有按照教會傳統的做法,以講解天主經為主,而是在論及天主經前,加上「基督徒生活的祈禱」這一部份。不過,細讀之下,你會發覺到這一部份對了解祈禱的意義和如何度祈禱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也願意對這一部份多加討論。為了方便起見,以後稱《天主教教理》為教理新編。

()祈禱是個人與天主親密的關係

教理新編分別從信理、聖事禮儀和基督徒生活三個不同的角度,探討信德的奧蹟,使教會讚嘆不已,從而鄭重宣認,熱烈慶祝,身體力行。信德奧蹟本身也「要求所有信友們應該在與真實而生活的天主,個人親密的關係中,堅信、慶祝和實踐這奧蹟。這種關係就是祈禱。」(2558)因此,祈禱並沒有加給信德的奧蹟任何新的事物,只不過滲透了這奧蹟三個不同的領域而已。換句話說,信友們不單堅信、慶祝和實踐天主啟示的客觀真理,而且是在個人與天主親密的關係中去相信、慶祝和實踐。好像對天主說:「天主,我堅信你所啟示的;天主,我慶祝你所啟示的;天主,我實踐你所啟示的」。這種個人與天主,「你 ── 我」的人際關係,教理新編就稱為祈禱。

然而,這種個人與天主的人際關係不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上,而是建立在盟約的基礎上。是天主先愛了我們,召叫我們,並提昇我們成為衪的子女,使我們有資格可以與衪交談,建立起個人親密的關係。當我們回應了衪的召叫時,天主就成為我們的天主,我們就成為衪的子民。因此,天主不單是施恩的天主,而且也是盟約的天主(2562-2564)

在新約中,我們更體驗到和我們結盟的天主,是三位一體的天主。天主聖子降生成人,在聖神內向世人揭示了天父的愛,並在同一的聖神內引領世人歸向天父。因此,我們和天主的關係正是與天主聖父,天主聖子和天主聖神,三位一體的天主的關係,這種關係使我們生活在天主聖三的共融中(2565)

()整部救恩史見証這種關係

教理新編論及救恩史中祈禱的代表人物之前,首先肯定了祈禱是整個人類的需求,是人性基本的趨向。因為人雖然犯罪遠離天主,但內心深處仍然存留著天主的肖像,並渴望著與天主在一起(2566)。而天主呢?衪更在人類歷史中,不停地召叫人們,儘管人置之不理,甚至反抗,天主仍然耐心地等待,等待人們的回歸。天主對世人這種不厭倦的召喚,竟變成了祂對世人的渴望,渴望人們重歸其懷抱(2567)。因此,祈禱正是天主的渴望和人渴望相遇的時刻。這種相遇把天主和人連結在一起。

(1) 舊約時期

 

雖然天主在創造之初曾與某些人建立關係,但祈禱的啟示尚未開始。當天主主動地召叫了亞巴郎時,我們就開始獲得了祈禱的啟示。天主的召叫,亞巴郎全心的信服,束裝就道。得到天主的許諾後,他在靜默中建造了一座祭壇,祭獻天主,這就成為他首次對天主祈禱的言語。當他年老仍未得子時,他對天主有微言,似乎提醒了天主別忘記對他的許諾(15:2-3),這時才出現他第一次以言語的祈禱。在表達祈禱的情景中,展開了另一畫面,就是面對天主的忠實,信德受到了考驗(2570)

當他老年得子後,他的信德更受到嚴峻的考驗,他必須將心愛的獨生子祭獻給天主。經過了痛苦的掙扎,終於服從了天主的吩咐,這表現出了他的信德是堅貞不移的(2572)

雅各伯整夜與天主搏鬥的事件,也反映了祈禱必須恆心不懈,堅持到底,才獲得勝利(2573)。因此,「亞巴郎和雅各伯的祈禱可視作一個信仰的掙扎,牢固地扎根對天主忠誠的信賴,和對天主恩許終必獲勝的堅持」(2592)

在天主召叫梅瑟的過程中,我們見到了祈禱的規律仍然不變,是天主藉著焚而不燒的荊棘叢,主動地召叫了梅瑟,使他成為天主與以色列之間的中保,負起中保的角色,傳遞天主的訊息,轉達人民的禱告(2575)。為使梅瑟能善盡此職,「天主與他面對面的談話,猶如人與人之間的促膝談心。因此,梅瑟的祈禱正是默觀祈禱的典範。」(2576)這種默觀的祈禱使人與天主的關係達至最親密的地步。這也正揭示了人際關係的祈禱模式。「梅瑟與天主親密的交往中,汲取了力量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敢於為子民代禱。他不為自己祈禱,而為天主力爭奪回的子民代禱」(2577)。因此,梅瑟的祈禱是對生活天主的主動作回應,為使天主子民得到救恩(2593)

教理新編也指出天主子民本身祈禱的形成和發展,有賴天主親自召叫的牧者們,尤其達味聖王的教導。天主子民的祈禱多數集中在聖殿中舉行的敬禮。這種祈禱開創了團體祈禱的新幅度。

但是敬禮的祈禱多集中於外在的禮儀上。因此,隱藏著形式化和僵硬化的危機。誠如教理新編指出:「禮儀形式主義經常引人走上歧途,側重敬禮的外表。當時要緊的就是信德的培育和內心的皈依,流徙前後的先知,也就以此為他們的使命。」(2581)可見,天主召叫先知也正是為教導人們皈依內心的虔敬,避免祈禱流於形式化。

聖詠對祈禱來說,也是十分重要,因為它搜集了各式各樣的祈禱經文,供團體和個人祈禱時應用。因此,教理新編特別強調:「聖詠是舊約祈禱的傑作,其中包括兩個分不開的元素:個人和團體。聖詠也涵概所有歷史的向度,紀念天主恩許的實現,並寄望默西亞的來臨。」(2596)聖詠可以說是適用於任何處境和任何時代的人的祈禱經文了。

(2) 圓滿時期 ── 耶穌的祈禱

聖言降生成人的奧蹟開啟了祈禱的新紀元:祈禱不再祇是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的關係,而且更是天主與人類之間基督中保的關係。聖奧斯定奇妙地指出耶穌祈禱的三個層次時,他說:耶穌身為大司祭,衪為我們祈禱;身為奧體的頭,衪在我們內祈禱;衪是我們的天主,我們向衪祈禱。藉著降生的奧蹟,耶穌代表了我們和作我們的中保向天父祈禱。當衪以天主子和天主身份出現時,我們向衪祈禱。

從降生奧蹟的角度來看,耶穌的祈禱也必須循人性的規律發展。幼時,衪從自己的母親瑪利亞的教導中,學會了舊約天主子民的祈禱方式。但到了十二歲時,衪開始發現了自己祈禱的泉源是自己那顆人而天主的心,從這顆心發出來的孺子之情的祈禱。(2:49)孺子之情是耶穌祈禱的特色和完美祈禱的典範。因為「在新約中,祈禱最完美的模範就是耶穌以子的身份作祈禱。耶穌的祈禱常在孤獨和靜默中經歷過,這正意味著他滿懷愛情,持守天父的意願,甚至甘願被遺棄在十字架上」(2620),務使自己的意願完全翕合天父的意願,完成衪救世的計劃。

耶穌的祈禱具有另一特點:就是懷著一顆絕對的信心,堅信自己的祈求必蒙俯允,在衪求之前衪已開始感恩了,因為祂深信天父必俯聽衪的祈禱。(11:41-42)衪教導門徒祈禱時,也要求他們具有這顆絕對的信心,敢於祈求的赤子之情,並以衪的名向天主求恩(2621)

聖母瑪利亞蒙召為天主之母以後,她也以「承行主旨」和「讚頌」作祈禱。她祈禱的特色就是在信德中慷慨地將自己作完整的奉獻(2622)

(3) 教會的時期 ── 教會的祈禱

由舊約的祈禱進入圓滿時期的祈禱,基督完美的祈禱就成為教會祈禱的典範。在祈禱中,聖神是主角,衪親自提醒教會耶穌所說過的話,教導教會如何祈禱,同時也指引教會度祈禱生活,激發不同的祈禱表達方式(2644)。教會也就在聖神的推動下,以祝頌、求恩、轉求、感恩和讚美的不同祈禱方式,來表達和加深與天主親密的關係。

()如何保持和加深個人與天主的關係 ── 祈禱生活

從救恩史不同時期的探討中,我們清楚見到天主如何與被召者結盟的情形,以及被召者如何與天主交往的實況,從而加深了我們對祈禱意義的理解。原來,人的回應不祇限於言語和心靈的表達,而是整個人的投入,他以堅信之心,孺子之情,時刻承行天主的旨意。

為了保持這種生活態度,加深個人與天主親密的關係,除了知道聖經論及祈禱啟示外,還必需學習祈禱,度祈禱生活;就是說,還必須經常學習如何與天主來往,藉此,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從祈禱啟示中,我們知道,憑一己之力,人是不能祈禱的,惟有憑天主的恩寵,人才能與天主來往,加深關係。因此,教理新編討論祈禱生活時,首先論及祈禱的泉源和祈禱的指引,藉以肯定在這先決的條件下,人才能祈禱。然後再論及祈禱的方式和祈禱時所面對的困難,克服困難的做法。

(1) 祈禱的泉源

教理新編指出:「天主聖言、教會的禮儀、信徒的信德、望德和愛德,都是祈禱的泉源。」(2662)其實,祈禱的真正泉源是聖神,因為聖神是教導祈禱的主角。衪使我們記起耶穌所說的話,並將這些話存留在心中,反覆思想,藉著默想,幫助我們深入明瞭天主聖言屬靈的事理,而化為內在的經驗。同時也幫助我們透過默觀,加深與天主聖三的共融。因此,教會竭力鼓勵基督徒,應以祈禱的心態,在聖神光照下誦讀聖經,使聆聽天主之言轉變成為天主與人的交談,加深與天主親密的關係(2653)

在教會禮儀舉行中,聖言又重新被誦讀和宣講,落實在實際生活環境中,尤其藉著禮儀外在標記的表達,聖言充份地活現在我們祈禱中,使我們更能藉著聖神在基督內歸向父。

再者,我們與天主相遇的時刻,不是在昨天或明天,而是今天。因此,「目前的一刻」也成為祈禱的泉源,因為天主時常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衪啟示我們,特別弱小者要將日常平凡的生活與祈禱連結在一起,發揮酵母的作用,使我們經常能活現在天主面前(2660)

基督徒藉著聖神賦予的信、望、愛三德,才能進入祈禱之門,覲見天主。尤其信德,它使我們堅信天主的臨在,和天主願意面對面的與我們談心,同時也使我們相信天主活現在禮儀中,與我們相遇;望德使我們仰望天上之事,全心依靠天主的助佑;愛德則催促我們趨向天主,在愛中與天主結合(2656-2658)。藉此三德之恩,我們已經有充份的能力與天主交往了。

(2) 祈禱的指引

當我們祈禱時,不單可以跑到這些泉源汲取活水,幫助我們祈禱,而且天上諸聖也為我們代禱,因為他們是過來人,深知祈禱須靠天主的恩寵,而不忘為我們祈禱。聖人,尤其教會冊封的聖人中,有些更留給我們祈禱的表率和關於祈禱的經典之作,豐盈了教會內祈禱的活傳統,使任何時代和任何人仕都可在那裡,找到他們留下來的祈禱經驗和關於祈禱的指導,而減少誤入歧途的機會。有些聖者還將自己的祈禱經驗和祈禱方法,留給由同一召叫的人所組成的修道團體,並發展成為不同的靈修學派,為歷代基督徒提供了不同的靈修途徑和祈禱方法。

再者,我們還有教會內神職人員的指導,因為他們受祝聖也是為了「要訓練教友參與聖禮,使能在聖體中虔誠祈禱,輔導教友,按照每人的恩寵與需要,畢生實踐日趨完善的祈禱精神。」(P.O.5)教友們得到司鐸們的教導和及時的指導,祈禱也容易得多。

修會成員的獻身生活,尤其那些過著隱修生活,專務祈禱的會士們,他們的獻身生活組成了教會內默觀生活和靈修生活的泉源之一。加上教會內部許多祈禱小組的出現,標誌著祈禱生活的更新。這些小組也將成為教友們學習祈禱的地方。聖神也不斷地賜給某些教友祈禱的神恩,使他們成為教導祈禱的導師(2689-2690)

明顯地,「神職人員,獻身生活、教理講授、祈禱小組和靈修指導的存在,正保証了教會內絕不缺乏促進祈禱的幫助。」(2695)既然教會內有這麼多對祈禱有利的條件和帶路人,我們就不能不學習祈禱了。因此,剩下的問題就是祈禱的操練和遇到的困難了。

(3) 祈禱的操練和面對的困難

願意祈禱和渴望祈禱是對祈禱者起碼的要求。這份願意和渴望的心情促使祈禱者規定祈禱的時間,按時祈禱,不論時間長短,總是專心一意,加強心神的收歛,務使自己達至常常祈禱的境界。因為時常祈禱,總不間斷不是起點,而是終點,是長時期操練的結果。願意度著與天主親密結合的生活,就必須度著有規律的祈禱生活,不然,純屬空談。

祈禱生活要求每位信友必須隨從聖神的指引,響應祂的領導,採用適合自己的祈禱方式,按時祈禱。教會傳統的祈禱方式有三種:口禱、默想和心禱。儘管有些懷疑口禱的存在價值,但是教理新編卻特別強調口禱的重要性,並指出口禱是基督徒生活的組成要素,且舉例說明耶穌也是用經文教導門徒們的,在生命最後的一刻,祂也向父發出哀禱的呼聲(2701)。口禱既能表達內心的祈禱,就不宜疏忽。其實,口禱還是默觀祈禱的開步禮呢!

至於默想,教理新編提醒信徒要優先默想基督的奧蹟,同時不要祇停留在推理階段,要緊的是「深化信仰信念,激發內心的轉變,加強追隨基督的決心……更上一層樓,滿懷愛心與主耶穌相識相知,合而為一。」(2708)這顆愛心催迫著他追求心之所愛者 ── 耶穌,並在耶穌內愛父。這就是神交密談的心禱了。

因此,祈禱的過程是從複雜到簡單,從誦唸經文、默想到單純的凝視上主。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達至空虛境界,享受片刻的寧靜,那是休息並不是祈禱。祈禱也不是一般人認為是純心理作用,或者是限於禮儀上的言語或身體的姿勢,更不是有些人認為在繁忙的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祈禱的說法。教理新編指出這些對祈禱錯誤的看法,完全基於認為祈禱是人們努力的結果,而忽略了祈禱更是天主恩寵的作為。沒有天主先愛我們,尋找我們,我們是不能愛祂和找到祂的。雖然在祈禱過程中有分心走意,甚至神枯缺味,而想放棄。面對祈禱時種種困難,教理新編要我們堅信上主的臨在,保持赤子之心,孺子之情,全心信賴,堅持到底,定會見到上主安慰時刻的來臨。

結論

《天主教教理》一書的特點:在於從救恩史的角度闡明天主教的信仰,使我們體驗到的天主不再祇是一套完整的神學觀念,而是一位慈悲為懷,遲於發怒,並在愛中與我們結盟的天主。面對著這樣一位愛我們的慈父,我們祇能如同主耶穌一樣,在祈禱中,不斷向祂披露我們的內心,向祂說:「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因此,基督信友度著祈禱生活的目的,不是別的,而是使自己不斷具有耶穌基督對父的心態,同時,藉著聖神,偕同基督,時刻生活在父的懷抱中,度著共樣的生活,並在這種以天主聖三親密的關係中,宣認、慶祝和實踐信仰的奧蹟。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