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 黃瑛瑛 . | 下一頁 >>

 

103
神學論集
(1995)p.025-044
   

從傳道書(訓道篇)看享受生活

黃瑛瑛

(新加坡基督教宣道者福音堂,輔大神學院教義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簡寫表
NIDNT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rt Theologyed. C. Brown (ET.3 vols: Grand Rapids 1975--78 )
l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G.A. Buttrickst. al. (4 volumes New York, l952, suppl. vol.1975 )
NBD: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ed. J.D. Douglas (London: lnter--Varsity Press ,l962 )

    較之我們的父母輩,我們這一代可算是幸福的一代。
    我們的祖先(祖父母)可能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我們的父母輩則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多數人是在戰亂期間,從大陸逃難出來1。
    如今,我們不必兵荒馬亂,加上上一代的刻苦勤儉,如果我們對生活不奢求,多數人是可以安居樂業的。不但如此,今天許多人對人生的追求,早已超過了基本需要:我們不是問:下一餐有沒有得吃,而是:去那裡吃比較好吃的?不是問:有沒有衣服穿,而是穿那一件比較漂亮,怎樣的搭配比較好看?以前的孩子只有過年過節才有汽水、糖果、大魚大雞,如今天天宛如過年;以前的孩子總是營養不良,如今,孩子們營養過多—一「圓形」的孩子成為社會問題2。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我們這世代的人那樣,可以瘋狂地享受生活:幾個彩色電視機、隨身聽、冷暖空調、電話、傳真、冰箱。微波爐、有音響冷氣的汽車、輕易地坐飛機到處旅遊、動輒可以品嘗來自世界各地的佳肴美味及富有異國色彩的各層面的享受。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享受,遠遠地超過了過去的帝王將相。我敢擔保,如果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慈禧太后「回來」走一趟,他們一定大歎不如!
    科技在這約五十年左右的突飛猛進,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使我們不只可以媲美皇帝,並且超越他們。
    教會內也是豐衣足食的一群3。以前常聽牧師傳道說:「錢不重要,要愛上帝!」然後又要會友把「不重要的錢」奉獻給上帝!(可以奉獻給上帝的東西,怎會是「不重要的東西」?)教會絕口不提「享受生活」(至少多年來在教會中,我未曾聽過這樣的資訊!)其實人人活在「享受生活」中。
    究竟一個深信世界是上帝為人類所造的有信仰的人,要怎樣生活才算不是「貪愛世界」4?這位造物主會希望我們如何看待「物」?一個人說他愛主至深,是否也可以享受生活?
    傳道書在聖經中,是一本充滿爭論性的書,與「應出世」的基督徒5可否享受生活,有許多美妙的雷同之處。傳道書於正典中,恰如一個會享受的基督徒在保守、傳統的教會中,它的位置(及他的身分)使人質疑(注6):
    (1)書中未提及耶和華(Yahweh,思高,上主);以色列立約信仰之神的名,而用加上冠詞的神,即「那位神」(ha-elohim the-God);
    (2)書中也幾乎沒有提到神的律法,唯一可算的一次是十二13;
    (3)幾乎沒有提到以色列國(只有一12);
    (4)書中充滿了「理性主義、不可知論、悲觀、宿命論」;(注7)
    (5)書中又積極提倡、贊同「享樂」(二10、三22、四16、五19—20、八 15、九7、十19、十一8)。
    這正如一位活在現世代中的基督徒:
    (1)他沒有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經常提「耶和華」、「耶穌基督」,他的主,獨一真神的名號;
    (2)他沒有訂下清規教條讓自己遵守,也教導別人遵守;
    (3)他沒有經常緊記或教導關於「天國」、「神的國度」或「救恩」、「福音」等;
    (4)他認為人生苦短、轉眼成空,生命充滿不可逃避之痛苦,而人又是那麼地有限;
    (5)他喜愛許多與信仰沒有直接關係的東西,如敢於享受、娛樂,似乎與世俗的享樂主義者認同。
活在這可以高度享受生活的世代中,我深信籍著傳道書來思考、反省「基督徒的享受生活」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關於傳道書的爭論:
    傳道書引起爭論之處,除了內容(如上述)之外,作者究竟是不是所羅門、背後是否有編輯、是一位或多位、是在什麼時代、什麼背景下寫成的,都是歷代爭執不休的。
    筆者個人以為,儘管傳道書的正典位置被質疑,但它還是被列在正典行列中(包括天主教與基督教的認同)。不管聖經各書卷的作者是誰,他們都蒙上帝的揀選成為他的話語的出口,因此,啟示是什麼、他要告訴我們什麼,比到底是誰執筆來得重要。
    整個時代的轉變、人的生活方式與古人有極大的不同,但人心及其需要卻是一樣的(傳一9)。故本文嘗試以傳道書所傳達的資訊—一上帝萬古常新的教導,來反省現代基督徒的生活,故將不會著墨于傳道書的爭論處。
二、何謂享受?
    享受(注8)「享有,受用。當之為享,獲得為受。」能予人感官或精神上的快感、滿足、歡愉,謂之「享受」。
    故享受的內在感覺是平和愉悅的,外在表現則因人而異。表現外顯不強者仍有平和愉悅之情,但強烈則有快樂歡騰、狂歡共舞等。但基本上「享受」是非常個人化的感覺,同一件事物,此人認為享受,他人可能認為苦刑,故狂歡而舞對一些人是享受、快樂的表達,但對另一些人則非。
因此,享受可謂:「主觀的內在、美好、歡愉的感受,快樂外溢,謂之享樂;享樂也可作享受歡樂解」。

壹、舊約論享樂(注9)
    samah無論在當時一般世界或聖經中都是最常用的字,應用在個人或團體的歡樂(出四14、詩九七1、12);其他如gil亦常用,通常用於祭祀。敬拜的舞蹈中之歡樂(詩九六11);另shish和asher通常用於財物上所得之祝福(詩一1, 賽六O15);ruai、rabu、halol則用於高聲歡呼、讚美上帝創造的大權能或得勝的榮耀;這也是舊約最常的敬拜方式(拉三10—11、詩一OO1、2、4),舊約也常以「肢體語言?(動作)來表示歡欣,最常與歡樂聯繫的是歌唱、大聲歡呼、呼喊、歌唱讚美等;樂器(詩一五0)、動作如跳舞、鼓掌、跳躍等(撤上十八6等)。
    歡樂最常出現的場合是:節慶和獻祭時(申十二12、賽五六7)或在集體崇拜時在主裡的歡呼(詩卅三1—3、九五1—2、一OO)。歡樂的內容通常有慶祝豐收、得勝(撒上十八6、珥一16),享受財富、個人得勝、身體康復(詩卅一7、賽六一3—7)。
    在早期以色列人的思想中;義人必然喜樂(詩卅三1、九七12),耶和華也因義人歡喜(番三17、申卅9)。與近東的宗教比較,以色列人的敬拜是個充滿歡樂的儀式,而思念上帝帶來生命中最高的喜樂。
    傳道書的智者欣賞勞力者的喜樂從上帝而來(傳二10、26,五18),但對他和以色列人,敬畏上帝是更大的喜樂(傳十二13)。
    猶太人的帳棚節中的喜樂(約七37)也帶有末世的性質,只有上帝完全臨格時,才有滿足的喜樂;而喜樂與完全的拯救分不開。永遠地、完全以神為樂,只有在末世才能實現(賽十二3、六一10、六五18一20、詩一二六)。
故舊約的歡樂,包括個人生活與盟約中的歡樂,是集體崇拜或個人忠實中的歡樂,並帶著救贖性與末世性的意義,並且也是神與信徒同在(義人)的生命特質。

貳、傳道書論享樂
一、samah的字義:
    傳道書共15次提「歡樂」,在希伯來文諸多可用以表達歡樂的字彙中,單用samah。
samah在舊約聖經中(和合本)最常被譯為歡喜,其次為喜樂,再次為歡樂、快樂,其他較少次的用法為:歡欣。快活、誇耀、喜悅、高興、歡呼、樂、悅等,只有一次譯為戲笑(箴十七5)(注10)。英譯。King  James  Version)通常譯為rejoice、glad、Joy、myrry (注11)。
    歡樂是享樂的外在表達,有諸內必形於外,內在的享受、快樂的感覺,藉外在的歡欣、歡樂、歡呼等表達出來。
    或者由於samah用於一般世界及聖經中,表達個人或團體的歡樂(見前述);而傳道書所論及的享樂、歡樂乃是來自世界的、物質上的享樂(二10、24—26、三12—13等)及表達個人的快樂,而非集體性祭祀。敬拜中的歡騰(通常用gil)或讚美上帝的創造、權能(通常用ruae、robu、halol)也非單論及財務上所得的祝福(通常用shish、arhre),故作者(或編者)單用samah于整本傳道書。
二、應享樂的原因:
    1.人生短暫虛空,當及時行樂:
    傳道書的開始,便予人一聲歎息:
    (1)人生只有虛空:
    世界在運轉中,人生看來代代如一,都活在虛空之中(一1—11)、智慧無法填滿人心(一12一18)。歡樂也無法令人滿足(二1—11);
    (2)生命充滿艱難:
    無人安慰的欺壓(四1—3)、人的妒忌(四4)、懶惰(5—6)、無家的孤寂(7—12)、老而愚昧(13—16);
    (3)社會充斥不平:
    官僚的欺壓(五8—9),而欺壓者雖得錢財也不知足(10—17、六1—6)、人心貪得無饜(7—9)、愚昧者行勒索。賄賂、且急躁惱怒(七5—9)、惡人行惡卻得福氣(15、八12),正直人卻被忘記(八10);
    (4)智慧也是愁煩:
    生命中的智慧,原可使人得能力(九13—16、十12—15),但智者未必享福(九n一18。十5—7),卻增添愁煩(一17一18);
    (5)死亡無可逃脫:
    人無論如何活,或善或惡,至終都歸死亡(十3、6),作者強烈地表達:活者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4節)。
    作者透視現實的無奈之後,發出積極的呼喊:與其受苦,不如享樂;既然人生諸苦是不可避免,而死亡又必定臨到,還是享樂吧(二24、三12—13、五15—20、八15)!但作者卻又強調,人所擁有的一切好處及順境卻不一定使他快樂,因喜樂也是上帝所賜予的(全書共提七次(注12))。
    2.萬物上帝所賜,宜從中取樂:
    (注13)傳道書似乎對人生充滿怨尤、悲觀(如前述),其實全書至終所探究的是:若是對神沒有信心,生命將何等荒蕪。他邀請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命:當看見上帝「在」的時候。並且她的特性是慷慨、是賜予的上帝(全書共有12處提上帝是「賞賜的」(注14))時,就會發現生命的目的和得著喜樂(參見注(注12))。
    傳道書論神時,只提「那位神」(參見前言),就是作者所認識的那位元,且是他唯一承認的。對神的特性,最常提到的是慷慨。因此,傳道書所論的,是位出名的神,且是以慷慨著稱。

二、享樂的原則:
    1. 從人的根源看—一萬物從神而來
    如前述,一切好處都是神的恩典,人得以在其中享受也是出於神(二24—26,三12,八15),而人本身絕對沒有能力從吃、喝、賺錢等日常瑣事中,享受快樂。
    二章24節:「人莫強如吃喝」有譯(注15)為“There  is  no  happiness except in eating and drinking.”亦有學者(注16)譯為「人不比吃喝本身強」,即「人一無是處」。人本身實在沒有能力給自己什?,人若想從吃喝得滿足,他必須經常謹記,這些基本的滿足和其他一切滿足一樣,是從神而來。「莫強如」是個強烈的肯定句。
    而25節:「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即「除了我,誰能首先享受我勞碌而得的呢?」和合本:出於神的手、NIV:is from the hand of God。思高:離開了天主,誰能有吃的,誰能有喝的?New Jerusalem Bible:“unless all this came from him.”
    him從上下文看即上帝。另希伯來文的八手抄本、LXX、埃及。敘利亞譯本、耶柔米譯本,全都用「離了神」。如此便能上下連貫地解釋:勞力與享受不一定要連在一起,享受是上帝的禮物。
    第26節補充24節,討上帝喜悅是他賞賜的基礎,而與討上帝喜悅的人相對的是罪人、不敬畏神的人、或作惡的人(七26、八12一13)。八章15節說明,神將最好的禮物—一快樂,賜給敬畏神的人。這份禮物,就是吃喝、在神眷顧下享受生命的快樂。
    2.從人的本位看—一生命目標在神
    一2~三22是從悲觀的世界觀(一2—11)進展到悲觀的生活(一12~二23);作者以思路交錯的方式,再從二24—26虔信者的生活,轉到他的世界觀(三1—22)。
三1—15表達了人生在不定、不可捉摸之中,其實在背後,上帝的作為卻是有定期(三1)。有時間性(11節)的,可是人卻無法視透(十一6),而舊約(注16)通常相信生命之所以會有意義,是因上帝全面的護理、安排時期、節令。因此,生命的每一方面有它的時候(利廿六4、申卅三35。王下四16等)。傳道者持相同的看法:生命的「時機」人不能全知(九11以下),但人應知足(九8)。
    三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上帝在起初造人的時候,人被造界於世界與上帝之間,成為有靈的活人(創二7)並被托予治理大地(世界、地球)的責任(一28)。人是有靈的,故能與造他的上帝溝通。故從本位看,神、人、物關係如右:

 
(可十一29-31)
 
(創一28)

 
    神造萬物並賜人享用,人可善用,亦有責任治理。人與人的關係乃在相愛的平行關係上(可十一29—31)。人當記得上帝是創造者、萬物的主宰,她向世界、人的工作和計劃永存不變(傳三14),而人當敬畏神;傳道書共七次提「敬畏神」(注17),敬畏不是恐懼,卻是因信靠全然投向這永生神:這位賜萬物予人者。而當人與上帝及所使用的物關係良好、在正確的本位上時,這些禮物才會帶給人長遠的滿足。
    那麼,人不應當為物所奴役,乃是用物、敬畏神、愛人。
    3.從人的本質看—一人是有靈的活人(注18)
    從世界的表像看,人的生命與動物甚接近(傳三18—22),生命短暫,轉瞬即逝,故作者建議「喜樂度日?(22節)。
    然而,上帝在造人時,與動物的被造相差甚遠,人是有靈的活物,正如傳道書三章八節:「上帝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正如奧古斯丁所說:“Thou hast made us for thyself,and our heart is restless,till it rest in thee,”人有尋找上帝的渴望(雖有時找錯了),人有欣賞上帝作為的能力(雖常不歸榮耀予他)。
    從人的本質看,神、人、物的關係如下:

靈界
物界


    人界於物界與靈界之間,人有物質的。有限。會死的軀體,卻有永恆的生命,有與靈界溝通、交往的能力,又必須靠物質界維持生命。
    傳道者於全書中,活生生地將人生現實、真實的層面,擺在讀者面前,這種表達,在質與量上都與聖經其他書卷大不相同。
    伊頓(注19)認為:「傳道者的出發點很原始,就是回到每個人自我的處境,就在世界上面對實際可觀察的現象,問人是否已經明白生命的實情,學會掌握今生,次要的暗示則是智慧有限。他為智慧設限,也為人類所有的資源設限,最終他要人敬畏神。」
    因此,人的本質需要每天面對生活的實際所需,及承受各種有限的苦楚和實情,但物質卻不能滿足人心靈的需要(二1—11等),人能藉今生短暫、實際。有限的生命去經歷超越今生的生命,也去體會上帝的真實,雖然當中有許多不明了之處(三10-15)。
      4.從救贖的角度看—一萬物在虛空中
    傳道書中的虛空(注20)不一定是我們以為的消極、絕望、悲  觀。hebel在不同的內容裡,有不同的意義:如六12指虛度,八4指荒謬,十一10指虛空短暫。虛空包含:(1)智慧和空泛(如伯七16:希伯來文版);(2)不可靠、脆弱(詩六十二);(3)徒勞無益(伯九29:希伯來文版);(4)虛假(耶十六19;亞十2)。傳道書中的虛空,則囊括了這裡每一個意思。在一2到十二8之間,這詞重復了達三十次之多,虛空是人類所有活動的特色(一14、二11)。而虛空的虛空(一2)則是希伯來文最高級的表達法:「完全的虛空」。
    羅八20:受造物服在虛空之下。這裡的希臘文正是LXX對hebel的譯法。虛空也指「墮落後的情況」(注21),也因此服在撒但的權勢下(注22);意即沒有結果、沒有效果,沒有達到當初創造的目的(注23)。凡事虛空(傳一2),凡事:指生命中一切活動。
    綜合上述各點,墮落後一切都在虛空之下,人心也無法滿足,而一切都等待著復興。這觀念也符合了新舊約對「歡樂」的末世性意義(注24)的解釋:唯有等到基督再來時,萬物才得以復興。信徒也才能得著完全的救贖和完滿的喜樂。
    故在旅途中的世人,當面向永恆而走之際,可以「行你所願行的,看你所愛看的」(傳十一9),但卻要記得將來要面對審判主;故要「趁著年幼,紀念造你的主。」(十二1)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 黃瑛瑛 .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