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胡淑琴 . | 下一頁 >>

 

93
神學論集
(1992)p.393-409
   

何謂神修指導        

胡淑琴

 


導言
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神修指導起源於教會初期的隱修制度,隱修士由於獨居而深感神修指導的必要性,這傳統在後來的隱修院內持續。十二至十五世紀,由於平信徒的神恩運動興起,神修指導逐漸在修道院之外日顯其重要性,十七世紀是神修指導的黃金時代1.。不過在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後,羅馬教會內接受神修指導的人數雖然增加了,但在範圍上則較狹隘,除少數著名的神師之外,一般流於僵化和虔誠主義,與聖經和禮儀的上下文脫離。神修指導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而漸失其影響力,亦逐漸被忽視,直到梵II時期,聖神在教會內推動革新,神修指導才再度受到重視。在這二、三十年間,不少羅馬天主教和英國聖公會的學者研究這主題,其反省已不僅限於實用層面,亦從現代的角度重新評估神修指導的本質與任務,與神學和人文科學的關係,在教會神恩復興中的角色,在基督徒人性和信仰培育上的貢獻,在今日牧靈中的地位等等。
本文嚐試對神修指導作一綜合性的介紹,全文分五大部分:
I、詞彙的澄清、定義和目標
II、神修指導中的三位主體:聖神、神師和受指導者
III、神修指導的方式
VI、神修指導在牧靈職務中的地位
V、神修指導在未來的展望
結語

 

I、詞彙的澄清、定義與目標
(一)詞彙的澄清
神修指導譯自英文的spiritual direction。這兩個詞彙在西方學者中引起廣泛討論。其焦點在於spiritual給人僅與精神有關,含昔日二元色彩,且與實際生活脫節的主觀印象;而direction則隱含著權威與命令,故部分學者建議採用別的詞彙。然而經過詞彙的澄清後,大部分學者仍認為這傳統用語最能表達其內涵。
Liebert認為「指導」(direction)並非指一個人告訴另一個人要做什麼,而僅指協助對方發現其生活的基本途徑與方向(direction),只是一種指引(orientation),協助尋求指導者在這過程中更整合地生活出與人和與天主召喚的動態關係。
至於spiritual,Liebert以聖經中的人學為出發點,人乃是透過肉體(flesh)、靈魂(soul)、精神(spirit)三種不同自我表達方式的一個整體。〝spiritual〞與人性最深的自我精神(spirit)表達有關,「並不僅描述人的某單獨部分,與人本身或環境隔離,而更是指出人最終的價值,最深的自我,最超性和人性最深的幅度,因為人的精神參與神性」3.,而且「這幅度不只侷限於我們一般思想中所謂聖的幅度。事實上,精神滲透到我們全人的活動」。此外,〝spiritual〞亦使人聯想到聖神的臨在與行動。「神修指導描述出人在自己的精神內和在世界內,對聖神足跡的追尋」4.。
中文將〝spiritual〞譯為「神修」或「靈修」,按上述,其中的「神」或「靈」可解釋為「人性之自我」(human self);「修」則表達出學習的過程,消極方面掃除前進的障礙,積極方面要達到完美、圓滿及文采光華5.,是不錯的譯文。本文採用「神修」,偶爾在引文中亦會出現後者。
(二)定義與目標
神修指導是為協助天人關係的建立與成長,其廣義的解釋包括教會的宣講、禮儀、聖事生活、閱誼聖經和聖書,其他熱心善工等等,對象為所有的信友。然而傳統上把「神修指導」用在一對一的個別指導上,本文以此為主。目前有學者很重視團體性的神修指導,這在第三部分將稍作發揮。
神修指導的定義與目標因著學者不同的人觀及著重的幅度而有所差異。Liebert搜集相關定義,按照其著重目標或著重分辨過程區分為兩類,前者具代表性的:神修指導是對聖神祈禱性的答覆(Townsend),一位協助另一位邁向神修成熟(Schneiders,Studzinski),分辨一個人的神修方向,方向確定後加以持續(Van kaam, Jones),對天主聖愛的吸引一種更全心的答覆(Fleming),在信望愛的生活中獲致更大的成熟度(Wright)。至於著重分辨過程的John Wright,視神修指導是在將經驗客觀化和分辨其意義的這兩範圍內提供協助。Gerald May則認為是協助另一位分辨、尋找並選擇合適的方向前進,以答覆所感受到的引領與指示6.。
從神修指導的本質而言亦有三派不同的看法7.。Barry and Connolly把神修指導定義為「協助一個人與天主直接的關係」8.,其焦點集中在宗教經驗,尤其是祈禱的經驗上,目標是協助一個人與天主之間位格性的交談,答覆天主,在與天主親密的關係上成長,並將這種關係生活出來。他們在指導上很重視神類的分辨,但與日常生活較不直接有關。
Merton,Nouwen和Leech等學者亦以祈禱為神修指導的重點,但已將全部生活涵蓋在祈禱內。Merton認為神修指導的目的是「深入一個人的表層生活,到達他面對世界之慣常態度的更深處,牽引出他內在的精神自由,他最深處的真實性,亦即我們所謂的,在他靈魂內的基督的肖像」9.。Nouwen認為神修指導「包括協助分辨聖神在我們生活中的推動,協助在困難中仍服從這些推動,在生活中給予支持,為能做出忠於信仰所要求的決定」10.。
另有一派的學者則認為神修指導不應只侷限在宗教領域,而須包括全人和整體的生活。Wulf指出其四項任務: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從自我執著中解脫、尋找到天主真正的旨意11.。Laplace把神修指導定義為「一個人給予另一個人幫助,使他在信仰內逐漸成為他自己」,目標在於教導人自由,辨別神類,對事件的認知,個人的交往,以及對天主所賜的各種恩寵表示尊重的態度12.。Liebert從人學上肯定人是被仁慈的天主所造,蒙受天主召喚,在特定時空、關係和種種制約中生活,神修指導的目標是持續地深入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她為避免昔日神修指導二元及私人化的傾向,認為「基督徒的神修指導是植基於教會牧靈職務上的一種人際協助關係。在這關係內,一位基督徒協助另一位在基督信仰團體的氛圍內發現並生活出他或她最深的價值與生活目標,以答覆天主的主動和聖經的誡命」13.。
綜觀上述不同的定義與目標,我個人較認同第二派Merton和Leech等學者的看法。他們顧及基督徒不斷在罪與恩寵中奮鬥的歷史過程,亦同時正視人有限的受造本質及為天主肖像的最深事實。其目標不僅協助人發展內在的自由,成為他自己,且更進一步在聖神內基督化,彰顯在人性內的基督面貌。在實際層面,神修指導若太侷限於狹義的宗教經驗,易與日常生活脫節;但若太廣泛地交談生活的各層面,有時會忽略對祈禱內涵和宗教經驗的深入。以祈禱為主的神修交談,同時將生活納入祈禱範圍,有助於確立神修指導的目標,培養在生活中超性的默觀態度,並藉著宗教經驗的深入而不斷向天主開放和皈依。

II、神修指導中的三位主體
神修指導與一般倫理或心理諮商有別。後者之有效主體是輔導者與受輔者,其關係較具中立的客觀性,目的在協助受輔者做較好品質的倫理決定,或在心理上獲致較大的一致性與成熟度。在時間方面較不具連續性,問題一旦解決,輔導關係亦中止。然而神修指導的目的是為協助天人關係的建立和成長,時間的持續性是其特徵之一,有效主體是天主聖神和尋求指導者雙方,神師是為協助前兩者之間的關係。在這部分將簡單探討這三位主體,並略談其關係。
(一)聖神
基督徒只有一位導師——基督。聖神之所以被稱為神修生活的導師,因為祂與唯一的導師基督有關,教導我們內在地認識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耶穌基督,和祂所啟示的救恩真理14.。人在聖神內才能接近天主,分享基督的子格,呼喊天主的為「阿爸,父啊」,認識自己之「所是」。聖神亦是護慰者,在聖神內我們才敢面對並接納自我最深的限度、貧乏與罪惡,同時深信自己滿被聖三恩寵的事實。
Edwards對聖神—聖父的最高恩賜—有一段生動的描述:「聖神猶如風,……『風隨意向那裡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裡來,往那裡去……』(若三:8)……我們是與那不可控制的奧秘來往,我們無法用一種固定的指引和進度加以掌握,聖神遠超越這一切。如果聖神願意,我們內在的神也準備妥當,則如禪語所言,從一塊石頭亦能見性,……另一方面,若我們有意識地以可見的指導年復一年實行,亦沒有什麼保證……,當我們已準備好接受真理時,只有聖神知道,所光照的不多也不少,恰是我們所能懂悟的……,這是一份白白的恩  ,我們只能醒悟和信賴」15.。
基督徒在神修生活上的一切努力即是為協助人靈越來越被天主聖神所佔有,在聖神內結合於基督,並在基督內歸向永生聖父。然而聖神與人內在的神並不等同,所教導的智慧與人性智慧亦有區別,故辨別神類素來是神修指導的主要課題,在此無法深入。聖神雖是神修生活的導師,但神師在這天人交往中有其獨特的地位。
(二)神師
昔日稱在神修途徑中的指導者為「精神上的父親」(spiritual father),或譯為神師,今日有人稱為顧問、嚮導、心靈的朋友或伴侶,無論其稱呼如何,實際上意思相同。昔日神師因其權威和父權形象而多少被人誤解和排斥;今日有些學者仍重視神師兼具父親與導師兩種角色,不過對其含義加以澄清,描繪神師的新形象。目前由於神師非神職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俗化的影響也使神師指導較為侷限。
學者們提到神師的特質或條件時,都提到這是一項神恩,是天主特別的召叫。Leech認為「神師是一位心靈的朋友,通往天主之城途中的嚮導,他的職務是協助分辨與解放,促使個人和團體朝天主子女的自由邁進。他不是一位領袖,而是一位嚮導,他常在他自己光上指出天國和其光榮。透過他的愛,他的靜默,他的祈禱,他嘗試成為人們在摸索中的光明,但他必須常記得自由的要求」。他須是一位屬神的人,有神修經驗,對祈禱和實際生活有親身奮鬥的體驗。他是一位學習者,一位分辨的人,能看出時代和人內心的信號。他亦是一位謙讓於聖神的人,能協助另一位抵達內在的自由16.。神師既是天人交往中的指導者,他必須真誠透明,毫不造作掩飾,知道如何明智地表達對人的關懷和對軟弱人性的尊重與肯定,亦不過分信賴自己的看法和經驗,而能在神修的道路上與人同行。
在神師的培育方面,一般認為不僅在神學和靈修學方面要有堅實的基礎,同時也須有心理學的知識,即不僅須注意自己的神修生活,亦認識內在的情緒動向與需求,接納自己的優長與限度,對於不同的人格類型和一般成長階段有基本認識,具備人際溝通的技巧,對於人與人之間或團體中的互動有覺察與答覆的能力,在投身於神修指導的工作時,亦能建立自己的人際支持網路,這樣可提升其牧靈服務的品質。
(三)受指導者(directee)或尋求指導者(seeker)
一位主動尋求神修指導者需有三項準備或條件:
(1)首要的是對天主的渴慕,且真心願意在神修上前進,渴望以天主為自己生活的中心,願意尋找並承行天主的旨意。雖然在教會內有普遍的成聖聖召,但人靈對天主的渴慕是一份白白的恩賜。對天主真誠的渴望會使人意識並經驗到自身的軟弱、貧窮與無能,而有真實的謙遜與依恃。
(2)對神師有開放與信任的態度。神修交談的內容與神師和受指導者雙方對神修指導的定義與目標的看法有關。比較理想的是雙方先有一些溝通與澄清。以避免不合適的期待。一般而言,神修交談提供受指導者不斷深入並接納自我,同時亦提供機會重溫、表達、分辨在祈禱或日常生活中的神聖經驗。雖然向自己開放的程度和向天主及神師開放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但基本上取決於受指導者在信仰內對天主的信賴和對自我意識和認識的程度而定。越能主動向神師開放,讓自己在神師面前越透明,則越能在神修的路上前進。然而人性也有其軟弱的一面,深入自我的內心解放過程是很辛苦的,人難免會有某些抗拒,與神師的互動關係也會有影響。所以受指導者要學習敏感於內在的種種動向,並在聖神的帶領下,對自己和神師都要有深度的信賴。在團體指導時亦須有類似的態度,意識自己的需求與期待,敏感到團體的互動,注意到溝通和自我表達的技巧,在分享時亦要明智。
(3)健立並培養成熟健康的我觀。這是神修指導的目標之一,但亦是接受神修指導的重要條件。傳統上要求受指導者對神師要絕對服從、坦白與信賴。今日則視受指導者本身為重要且負責的立體。Fisher從女權主義的觀點提出一些參考:「神修指導是一種交談,兩人在交談中都聆聽聖神。雖然在神修指導的範圍內有知識、技巧和經驗的差別,但那並非是一種專家與學習者,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她強調受指導者應重視並珍惜自己的經驗,「學習有關其自我的能力,透過神修指導的過程,在這關係中維持其自己的主權,學習愛並信任自己,認識自己的力量、能力與限度。如果受指導者以不安全感和依賴來開始這種關係,神修指導到最後將喪盡其原有的作用」17.。
神修指導中的互動關係是這次合作研究將探討的另一主題,在此無法深入。總之,受指導者與神師之間是一種走向同輩關係的發展過程,彼此之間是成人的交往,亦可能發展成信仰生命中親密的分享者。但必須經常注意到是否朝向神修指導的目標,在過程中是否對聖神的推動更敏感,是否有越來越深的內在自由,對神師的建議是否有主動的抉擇。

III、神修指導的方式
(一)個別指導與團體指導
(1)個別指導
神修交談是個別指導最主要的方式,即使透過書信的指導亦需以面對面的交談為基礎。這方式的優點在於受指導者能與神師更自由地深度溝通,交談時能有更大的自由與能力。神師亦能較深地認識對方的人格特質,且較迅速地掌握受指導者的神修狀況,給予適當的指引。但應避免幾個容易重覆犯的錯誤:在神師方面要避免過度的權威和父權(或母權)的態度,不要把自己或所屬修會家庭的靈修加諸別人。受指導者亦要培養適當的依賴和獨立,不可當乖學生而完全順從。指導過程要避免過度人性化而欠缺超性的幅度18.。
(2)團體指導19.
團體指導亦可溯源自隱修制度。隱修士們按會規所規定的精神,忠信地依固定節奏生活、祈禱和工作,非常有助於他們的神修生活。今日蒙召度奉獻生活的會士,其生活亦是按照所屬修會的會規進行。會規內容雖有輕重之分,但目的都是為協助徹底地跟隨基督。會士若能將修會會規的精神主體化、內在化,並忠信履行,經常與會規之客觀價值對照,為神修生活是最妥當的指引,亦是天主最顯明的旨意。至於一般因信仰而組成的團體,通常也有其成立的宗旨和客觀的規範,例如基督生活團的基本守則,為其成員能提供很好的神修指引。
參與團體指導的成員通常有些同質因素將其組為一個團體,神師可在感恩禮或團體懺悔禮中,亦可透過宣道、領避靜、教學、寫作、信仰分享、聖經閱讀、歌唱、祈禱等等不同方式,進行神修指導。在團體中可以有一些個人性的指導,但時間不宜太長,以免阻礙團體的互動。成員可視需要另與神師進行個別指導,這兩方式並不牴觸,而且相輔相成。今日有人參與小團體的日常神操,成員彼此有分享的機會,亦可單獨見神師深入較個人性的主題,收獲更為豐富。
團體成員彼此的建樹亦很重要。成員之間可能不意識到在進行某程度的神修指引,亦不用此詞彙表達,但基督徒的價值觀在團體內容易鞏固,成員彼此的肯定與支持、接納與陪伴,對「所是」的尊重,生活典範的鼓勵,彼此經驗的交流與共鳴,分享自己的軟弱、孤獨、困難與掙扎,在信仰整合上的喜樂……這些為成員的神修生活有莫大的助益,有時甚至比直接得自神師的幫助更大。
團體指導的優點在於其豐富與多元,其依賴與封閉的危險較低,有助於培養信仰的團體意識,並協助成員將其個人與天主的關係落實到生活層面,而且在彼此的互動中能夠拓展一些社會幅度的關懷,促進正義與和平等等。其缺點在於保密性受到較大的挑戰,某些人在團體中的自我分享不容易,傾向有所保留,大家在時間上的配合也不容易。
(二)Kataphatic與Apophatic的神修指導20.
基督徒從與天主交往的經驗發展出兩條相互補充的神修途徑。Kataphatic的傳統面對信仰的對象—天主—肯定其可理解的一面,認為人的理性在信德光照下,可以認識有關天主的奧理,強調天主積極的形象,並嚐試澄清和肯定這些形象。且透過這肯定方式強調人類透過受造物、形象和象徵抵達天主的能力。這傳統在西方教會是主流。Apophatic的傳統較影響東方教會,後來亦很影響西方的神秘神修家,強調天主超越、光榮、神聖、不可知的一面,任何對天主的表達都根本不相宜。天主「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以否定的詞彙來表達天主的奧秘,以靜默、朝拜對越無限超越的天主。前者清晰但嫌不完整,後者模糊但較具完整性。在此僅討論這兩傳統與神修指導有關的部分。
傳統的神修學包括上述兩傳統,分克修和神秘兩部,其理論清晰而抽象。現代神修學在面對實際生活的前提上,對克修或神秘神修之間的爭論較不感興趣,而更是從具體的「生活」著手,注重如何加強「天人相通」的實際經驗。上述兩種神修傳統在現代都有其特殊的貢獻。
西方學者泰半在Kataphatic傳統的影響下,在進行神修指導時,很重視受指導者與天主交往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各種官能的應用。在指導方式上很強調神修交談,鼓勵人多以語言表達祈禱與日常生活的神聖經驗,且非常重視神類的分辨。這種方式的神修指導是我們一般較熟悉的,亦是這次合作研究的基本方向,其與現代人文科學的關係將在第五部分提出。
Apophatic的神修途徑在今日的西方逐漸復興,Edwards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在西方信仰文化中,對天主之言語性表達過度氾濫、熟悉、僵化與空洞的一種反動,有些人已厭倦既定的觀念及傳統的宗教信條。此外,面對西方許多片斷性的知識來源,人多少感到茫然;人對內在亦經驗到不協調與分裂,理智、情感、意志也常不一致,渴望追求對天主和自己一種統合性、整體性的認識。Apophatic的神修傳統能協助人將對天主和自我的認知、體驗相對化,從整體性的觀點視天主和人本身均為奧秘,產生內在的和諧。
Apophatic的神修途徑是一種抉擇形式,其指導常採兩難的進路,迫使一個人認出在語言之後所表達的實材。但那實體是另一位,奧秘而無法以人性的官能來掌握。這種內在的認識不靠理智或人性主動的努力,而更是生命層次的經驗。教會內雖保有不少文件,但這種神修指導的口授傳統已流失,要再重建已非易事。不少西方人士渴望更深地與天主結合,對教會傳統的默禱方式不感滿意,轉而向東方靈修尋找靈感,對瑜伽、坐禪、超覺靜坐頗感興趣,也產生了一些討論東方式默觀的書籍,和推行這類祈禱的靜修中心。
Kataphatic與Apophatic兩種神修途徑並不牴觸,而且相互補充,藉著天主的恩寵,都領人到同一至高的生命本源。中國基督徒的神修方式一直受西方教會影響,偏向Kataphatic的傳統,但在中國文化中影響深遠的禪宗與道家思想則與Apophatic傳統有不少相通之處。教會內的有心人士已投入不少心血追尋和研究往神修本位化的漫長道路邁進。尋求指導者應清楚基督徒神修之開啟性、宗教性、位際性、教會性和超越性等特徵21.,在聖神與神師的帶領下,尋找並找到合適於自己的神修方式。神師最好亦能兼具兩種傳統的神修知識,協助受指導者吸收兩傳統的精華,且避免其弊病。一般認為,若一個人在心理或人格方面有較多的不一致時,則不宜鼓勵對方走神秘神修的道路。

VI、神修指導在牧靈職務中的地位
(一)今日的氛圍
西方學者探討何以今日對神修指導日益需要的原因,綜合如下:
(1)現代社會變遷迅速,文化轉換及價值觀的相對與多元性不太支持基督徒的價值體系。教會亦日趨俗化而支持力減弱,信友為在多元矛盾中求一致而尋求個人性協助。
(2)物質高度發展引發了人精神層次的空虛,渴望尋求超越經驗。此外,人內在普遍與天主、與別人、與世界、與自我的分離感,引人尋求心靈的和諧與平安。
(3)教育只重知識技術傳授,缺乏宗教與哲學培養,不平衡日益明顯。其他人文科學的發展亦感到其限度,需要某些超性內涵植基其內。
(4)梵二後在教會內掀起的各種神恩復興運動,追求更深信仰生命和主體經驗,對神修指導口授傳統的重視。
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台灣社會亦多少呈現上述現象,但基督徒屬極少數,目前尋求神修指導的人並不多,只有少數會士和信仰團體的一些較熱心的成員。
(二)在牧職中的重要性
今日學者都同意神修指導屬於教會的牧靈職務。Barry and Connolly視「神修指導為一切牧靈照顧的核心,因為其他的牧靈照顧與諮商的目的,都是為協助人將其生活集中在我們稱為天主的奧秘內」22.。另有一些學者則視神修指導為教會牧靈職務中的一環,有助於治癒、支持、引導、修和並滋養其成員。有少數學者視神修指導為一種個人化的神修培育。
個別指導為今日生活於多元相對化社會中的基督徒,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基督徒蒙召忠於人的尊嚴與時代需要,忠於基督和福音精神,忠於教會和其使命,會士尚應忠於奉獻生活及修會神恩。個別神修指導能協助基督徒做深度的統合,找到自己的神修方向,在信仰內日益肯定自己之所是,彰顯在自己內的基督面貌,生活出天主子女的自由和喜樂。透過這生活的見證,才能引發人對信仰的質問。
至於團體指導在教會內亦日趨重要,因為教會今日越來越意識到「為增長信仰知識,分享信仰經驗,實踐信仰生活,分工合作從事牧靈及福傳活動……有推行信仰小型團體的必要」23.,也是台灣地方教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三)神修指導與和好聖事24.
神修指導與和好聖事在天主教的傳統中有很深的聯繫,但今日學者大都贊同把兩者作清楚的分界。和好聖事的重點在宣揚天主的聖言,表達祂對懺悔者的愛與和好的邀請。在聖事中進行神修指導,一方面因時間的因素無法深入,且會使懺悔者不知不覺地失去聖事的中心意義。重要的是,基督徒必須知道自己是要去領受聖事或尋求神修指導,兩者目的不同,主體內在的準備態度也不同。
今日神修指導與和好聖事的關係日益鬆弛。鑒於現代人性經驗的多元與細緻化,需有不同性別、背景、生活方式與經驗的人參與神修指導的工作。不少學者特別歡迎女性加入,其非神職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V、神修指導在未來的展望
(一)神修指導與人文科學及神學
梵二以前的神修受二元論影響,比較強調人的分裂。現在則注意全人的發展,尋求在生理、心理、心靈等不同層次的需要、和諧與整合。學者們努力建立符合信仰啟示且適合於今日的新的人觀,調整過去將肉體與精神,本性與超性,祈禱與行動,個人與團體,思考與感覺,神聖與罪惡等等清楚二分法的缺失。重新從聖經啟示的觀點,肯定人受造和為天主肖像的本質,在歷史中有罪及滿被天主救恩恩寵的事實,並在這基礎上建立聖德的新圖像,較不依性別,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完人耶穌基督身上。不僅強調克己的犧牲、服務和自我給予,亦重視自信的建立、獨立、給予和接納的互動,為能更深地愛。神修指導與神學中的人學、基督論、天主論、聖經學、牧靈神學等科目的內在聯繫越來越密切。
西方教會的神修指導自現代人文科學興起,即多少受到衝擊,尤其在心理學方面,昔日由於人觀未釐清,以及其他種種因素而受到不少消極的影響。梵二之後,神修指導對人文科學的開放,尤其是與心理學的交談已是既定趨勢。這批判性交談的基礎是建立在符合啟示信仰,及適合於今日基督徒的人觀上。心理學從人性的經驗為出發點,以歸納的科學方法所提出的原則和學說,例如關於人的情緒作用、潛意識、心理需求、自我防衛機轉、人格發展的理論等等,都給神修指導提供相當好的參考資料。深度心理學對於聖召之有恆有效提供很好的貢獻,現代亦有學者努力把心理和靈修有系統地連接起來,整合為一種「靈修心理學—心、靈發展論」。詹德隆神父亦據其個人及輔導的經驗,嚐試改進退省神操,將心理治療與生活神操配合,並提供其理論基礎25.。雖然目前神修指導與其他人文科學的完美整合還很遙遠,但這發展方向為神修指導開創美好的遠景。
(二)神修指導與時代信號
神修指導是否要直接牽涉到社會層次,學者們的看法不一。有人傾向聽任聖神推動,有人主張直接有助於社會的改革和解放,對正義與和平的投身。儘管意見不同,但神修指導已不再侷限於私人範圍。即使是個別指導,亦須從其家庭、工作、社會、文化背景等較大的環境整體性考量。神修指導的目的不僅限於單純增進對天主的熱忱,亦需協助受指導者聆聽聖神在時代中,在教會內所激起的信號,幫助他在價值觀、態度與行動上日趨一致,這亦是神修指導的重要方向。

結語
在教會內,個別和團體性的神修指導都日益重要。雖然神師所需具備的特質基本上是天主的恩賜,但這潛能亦須透過後天有系統的培育,才能提供榮主助人的服務。神修指導目前在國內外尚未普遍受到應有的重視,但在美國已成立幾所培育神師的中心,台灣目前在這方面尚付之闕如,實值得我們大家省思!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胡淑琴 .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