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神類在教會的靈心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相當重視,歷代神修人士在這方面也留下了不少的生活紀錄與著作。西方教會對這些資料已有相當完善的整理1.,中文方面於近些年來,也逐漸有專題性的文章出現,雖然大都以翻譯為主2.。此外更引人注意的是,現代已有人從心理方面來探討明辨神類,並明確指出,一般的心理困難和生活中的「偏見」,如何能影響甚或左右人的明辨能力3.。但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資料似乎還不很多。下面就是筆者依據手邊的有限資料,再加上個人的一些生活體驗與整合,草成此文給大家分享。綱要如下:
一、 明辨神類與心理成熟
(一)傳統中的明辨特徵
(二)明辨特徵與心理成熟
二、 明辨與心靈成長
(一)心靈兒童期: 1.疑神疑鬼疑心鬼
2.自信自如自真如
(二)心靈青年期: 1.窮急窮忙窮急鬼
2.樂天樂地樂天人
(三)心靈成年期: 1.自作聰明活見鬼
2.死心塌地誠如神
三、心靈明辨是一個成長過程
四、附錄:明辨神類的歷史發展
一、明辨神類與心理成熟
西方靈修學者對教會傳統中的明辨神類,已有相當好的整理,上面已經提及。現在就將這些資料扼要指出,使我們可看出歷代傳承中明辨神類的主要根據。然後再看這些特徵,如何與現代心理所說的「成熟與不成熟」,相互參照配合。
(一)教會傳統中的明辨特徵
紀貝爾神父在其《靈修神學》一書中4.,先簡短說明其資料來源,然後依據一本十八世紀的名著《辨別神類》,將善神與惡神在人的理智與意志方面的不同推動,平行列表對比,相當簡明醒目。下面就是他這個對照表的中譯5.(附註中有英譯以備參考)。
善神的特徵 惡神的特徵
在理智方面
(1)真實(使人認識真理) 虛假
(2)不關心無用之事 空幻、無用的心思念慮
(3)光照理智(雖想像仍留在黑暗中) 想像中的黑暗或假光明
(4)使理智受教 固執己見
(5)中庸,有節制 誇大、過分、偏激
(6)思念謙遜 驕傲、虛榮
在意志方面
(1)內在的平安 擾亂,不安
(2)真實有效的謙遜 驕傲或假謙遜(只是一些謙虛空話)
(3)信賴天主,不信賴自己 冒失妄望或失望
(4)意志適應順從 固執、硬心、對天主或導師過分保留,
(對天主或導師開放心靈) 不開放
(5)生活行動,意向純正 意向不正
(6)耐心接受身心的痛苦 對痛苦考驗不忍耐
(7)內在的克己 偏情的妄動
(8)純樸,誠懇 假裝、虛偽
(9)心靈自由 心靈為世物所束縛
(10)熱切效法基督 和基督疏遠
(11)忘我的愛德,溫和良善 假熱誠,虛假酸辣
(二)明辨特徵與心理成熟
有關心理成熟與不成熟的特徵,多年前我們已介紹過6.。此外也有馬斯洛的一本中譯於三四年前問世,其中對此有很好的參考資料7.。現在就將這些資料和傳統的明辨神類,相互參照使用。為了簡明方便,我們一并濃縮為下列幾點。
善神的特徵 心理成熟
1.使人認識真理,不關心無用之事 面對真實,生活方向實際
2.使理智受教,謙遜;看法中肯,有節制 心地開放,接受人的有限,多元共存
3.內心平安,自由;真實的謙遜,受教 不只受本能驅使,有合理的價值體系
4.信賴天主,不信賴自己純樸,誠懇 知道自己是誰,能「真誠相見」
5.安心接受挫折痛苦,熱切效法基督 敢負責、決定,對生命肯定樂觀
6.真誠地愛人,忘我 接受別人,不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
惡神的特徵 心理不成熟
1.虛偽、欺騙,作空幻無用之想 逃避,不敢面對真實;方向不實際,
幻想一下改變一切。
2.固執己見,誇大偏激,追求虛榮 自我中心,封閉防禦,「天才或自抹」
3.內心擾亂不安,假謙遜,固執 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封閉,不信任
4.不信賴天主,失望;偽裝,假惺惺 基本不信任,對人生失望;外在面具,
內心破碎
5.在考驗中不忍耐,內心為世物所束縛, 不敢負責任,以感覺為轉移;
和基督疏遠 對生命死亡茫然若失
6.假心火,酸辣 缺乏真切的人際關係
現代靈修輔導特別強調心靈成熟,其實這就是心理與心靈的整合。有關此種整合,我們已在不同的情況下多次提出8.,此處無需多說,而且實際上也無法在此再一一說明了。期盼從事靈修輔導的兄弟姐妹,能在這方面多多分享心得與體驗,彼此相互參照、印證、鼓勵。
二、明辨與心靈成長
就如發展心理學將人的成長分為不同時期,我們在此也將心靈的成長簡單地分為三個階段:心靈兒童期、心靈青年期、心無成年期(這和傳統的靈修三階段,煉路、明路、合路,或起步、前進、完成等,也可相互參照)。此種分法有其很實用的一面,就是我們可利用心理成長階段的不同特徵,來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心靈成長過程中的不同情況,因而更易於推動心靈的發展與成長。
(一)心靈兒童期
這和心理發展中的兒童期有所不同。就生理年齡來說,這些一般都是二十歲左右的人。再者就是我們假定,他們都在認真尋求其靈心的發展與成長(比如修會中的初學階段以及暫願時期)。為更便於表達,下面就話分兩面來說明:首先指出這時期的明辨困難究竟何在,然後再指出當循的成長方向。
1.疑神疑鬼疑心鬼
這時期的顯著「靈心需求」是急切地肯定自己。如果此時在心理方面對自我肯定也很缺乏的話,則此種靈心需求就會更加顯明,雖然其表達方式往往正是相反。比如在內心深處很想知道,自己在靈修成長上已達到了什麼程度。如果當事人已閱讀過一些靈修著作,在和輔導的談話中便會急於印證,自己的祈禱是否就是「靜觀」祈禱(大德蘭所說的第四、五樓台),內心的乾、苦是否即十字若望所說的心靈黑夜等。在具體的生活中,會覺得自己的靈修比別人更有深度(尤其是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們);對別人的反應相當敏感,往往為了他人的一句無心之言,或長上的一種無意反應(比如院長或導師的沈默不語),就會難過好久。有時更會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去找對方講個清楚。但很多次對方的反應是:根本沒意識到這回事,也完全沒有這個意思!用實例來說明似乎會更清楚。
幼真在修會中已五六年了,讀書、工作、祈禱,都很認真賣力,而且在天資、才能、相貌、健康等各方面,也是相當「富裕」,但其奉獻生活並不快樂,最多只能以憂喜參半來形容(在此再重說一次:請不要「猜」所說的是誰!惟請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心懷,來參考利用,使有助於自己以及其他兄弟姐妹的心靈成長)。在輔導過程中,幼真逐漸談出其困難之癥結所在。小時候由於兄弟姐妹比較多,父母工作忙碌,尤其是母親,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照顧得那麼週到。而且幼真小時很乖巧,常會照顧弟妹,自己也從不讓父母擔心。入學讀書後,成績很好,但她不記得曾為此而得到過父母的誇獎鼓勵。在親友的談話中,別人多次誇讚她聰明乖巧,但是母親常「淡然」置之,不加可否(其宣媽媽當然心裡很高興,只是不好意思表達而已)。正如另外一位媽媽,當親友鄰居同聲誇讚其女兒時——「妳這個女兒真好!什麼都不要妳操心,而且讀書常考第一名。」她的回答常是:「我這個醜丫頭只是會讀書。」小女兒聽了多次之後,真覺得自己是個「醜丫頭」,一直到進入修會多年後,仍覺得自己「醜」得不敢抬頭呢。
由於缺乏父母的積極肯定,幼真在內心深處(潛意識中),同樣也覺得自己是個「醜小鴨」——「我不行,不好,沒人重視」,因而在生活中很容易感到被冷落、不受重視。但其真正的渴求,就是他人、尤其是「長者」的讚賞與肯定。
2.自信自如自真如
像幼真這樣的渴求肯定(雖然當事人一般都意識不到),會使人在許多事上暗暗和他人比較。比如他們做事會更認真努力,但同時非常注意別人的反應,尤其是長者的反應。幼真很多次的痛苦經驗,就是感到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費(比如佈置聖堂、安排禮儀、準備飲食、負責慶節等)。自己的這些「盡心盡力」,根本沒有人欣賞,而且常會得到消極的批評、不滿,甚或長上的責備。會談中她屢次流著淚,很悲憤地喊說:「都是我不好!別人作什麼都會得到欣賞鼓勵,我作什麼都不對、不行!……反正都是我不好!」經過一段輔導過程後,幼真逐漸看出此種內在的矛盾:以工作成就來爭取別人的肯定重視,其結果常是適得其反。換句話說,自己由於缺乏足夠的自信,拼命以外在的工作成就來建立內在的自我肯定,實際上是隔靴搔癢,甚或緣木求魚。這裡所需要建立的是:個人的基本自信,和因此而對他人的基本信任。
為建立這樣的深度自信,也就是以前所說過的「調整自我形像」9.,自然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不是「一看就懂」,一懂就馬上可以調整過來!一般所用的方法可簡稱為「明指與暗示」,就是認真找出個人的優點、才能、成就等,明確地予以肯定;然後再以心理暗示(或自我催眠),將「我不行——醜小鴨」改換為「我很行——美天鵝」的自我形像10.。當然這些心理方面的努力,可以和信仰與祈禱生活完全配合起來。而且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尤其是開始的一段時間裡,最好「有經驗」的輔導從旁協助!幼真經過一年多來的努力,基本上已能明確地肯定自己:在天主和人前都是一個寶貴的女兒。現在對他人的反應已不再那麼在意了,而且同時還可以看出,別人的反應(包括長上在內),都是和每人的工作忙累、情緒高低、成長背景,以及「道行」深淺等因素密切有關,是每人「自家」的事。過去對別人的反應,疑神疑鬼,以為都是對「我」而發,現在覺得實在幼稚好笑。有此會心微笑之後,幼真發現過去的緊張痛苦,現在已大半消失,即使生活工作中偶有衝突,拜一下聖體,也就可安然入睡了。
(二)心靈青年期
心靈的成長階段是前後連貫銜接,彼此交感互動的。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比我們一般所想像、所覺察到的還要更大更深。心理方面的不同成長階段,在此可給我們提供相當實用的參考資料11.。從這些資料和個人的生活體驗中,我們可看出心靈青年期的發展,如果在前一階段無法突破「疑神疑鬼」的束縛,無法使「自我肯定」的需求獲得適當的滿足,那麼在此時期,這些困難不但會日益顯著,而且更往往會變本加厲。反之,如果前面發展順利,心靈成長在這階段,也自然容易進入更深的和諧與喜樂。試分別多說幾句。
1.窮急窮忙窮急鬼
生活實例常比理論性的論述更生動易解,對心靈方面的事物可說更是如此。下面以「疏樂」為名所表達的一些情況,也許就是你我所多少曾有過的切身經驗。
疏樂於終身願後不久,被派去負責某處的青年活動。這本是她很喜歡的工作,所以立即就「進入情況」,全心全力要把活動辦得有聲有色。一個比一個更用心籌劃,一次比一次更「席不暇暖」!一年多的拼命努力,疏樂的團體生活以及個人的祈禱也都幾乎「拼」上去了。長上的提醒和勸告使她很反感氣忿,有時也會清楚表明:「你們不了解年青一代的需要!」再過一年多,她自己也累了(因為無法常變新花樣,而且個人的體力總是很有限)。對活動方面的一些批評和建議,她都覺得是在批評攻擊她。但她意識不到,這些反應都是來自她個人「以成就來肯定自己」的心理需求!她拒絕接受心理輔導,只願意偶然去見見老神師。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長上讓她去休息一段時間,然後派往一所學校負責宗教輔導。
到學校之後,她很快又進入了自己的工作模式:拼命作得好,「時間不夠」,睡眠不足,體力透支。長話短說,三年的教書與宗輔活動,疏樂成了一個不會笑的人,尤其是在自己的修會團體中。最後她覺得幾乎要崩潰;因為不斷靠藥物支持,使自己內心產生一些莫名的焦慮和恐懼——不時會出現自殺、精神分裂、出會、進隱修院等,各種令人坐立不安的意念和衝動。這種情況使她痛苦不堪,滿腔怨恨:「一個還不到四十歲的人,就這樣毀掉一生嗎?」還好,她終於在好友的催促和長上的安排下,同意暫時停止學校的工作,好好去接受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
2.樂天樂地樂天人
我們自己的內在衝突與無意識心境,會影響我們的一切心理活動:影響我們對外在事物的感受和反應;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與了解;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評價與審斷,最後影響我們的決定和行動12.。就如上面所舉出的幼真與疏樂,除非當事人先調整自己的心境和自我形像(就是對自己先有足夠的肯定和欣賞),他們便無法對外在事物有正確、合理的反應。別人的一些無心言行,他們會敏感為對他們的批評與輕視。因著對別人言行的誤解和反應不當,他們所決定的行動自然也不符合事實,比如和別人「理論」,發生衝突,甚或採取敵對報復等。所以只有當我們對自己的形象調整到足夠真實時,我們才能「看」到外在事物的真相。
幼真和疏樂目前都已是過來人,但她們之間有著顯著的不同。前者從心靈兒童期已開始在自我調整(雖然當時不夠認真,進行緩慢),目前在其生活與工作中,對周遭的人地事物就顯得比較輕鬆和諧。而後者疏樂,由於拖延太久,雖然目前在生活工作中也能相安無事,但內在的喜樂和諧,一時還「發」不出來——內心尚不足,當然無法流露於外。可是就年齡或會齡來說,疏樂比幼真都大了十歲左右,而在心靈成長上卻是「在先的成為在後的,在後的成為在先的」。當然這並不是最後的定局,但事實總是很好的說明和提示:成長的時間是有限的;誰越能早日奠定「自信自如」的基礎,就會越快體驗生活中(與人地事物之間)的融洽和諧,也就越能及早成為一個「樂天樂地——與萬有和諧」的樂天人。
(三)心靈成年期
在人格發展八階段中,艾力克森(E. H. Erikson)簡明指出成熟期的特徵為「統一完整」(Integrity),其負面的後果就是「悲觀絕望」(Despair)13.。心靈方面的情況可說也是大同小異。下面就先看此階段的負面情況,然後再說明正面的心靈成果。
1.自作聰明活見鬼
從以上所指出的心靈連續發展來看,如果有人一直在負面成長,那到此成年期後,便隨時會顯出「後長成」的啼笑皆非,甚至對生命的冷漠與絕望。「孤行」在修會中已過了銀慶,生命也將進入「知天命」的金色年代。但就在這時候他作了一件「一鳴驚人」的憾事。他一直以工作成就來肯定、支撐其消極的自我形象。在剛過進會銀慶的第二年(此時已四十九歲),他告訴長上要為大眾傳播工作興建一所大廈。雖然他和這方面的人士已有幾年的接觸(為他們講道理,作輔導神師等),但長上明白告訴他,不要涉及他們財物的事!這本是修會的一向作法(禁止會士涉及一切俗務),而當事人對建築、貨款等事,又是完全外行。長上再三勸阻,但孤行自以為沒問題,一定能順利完成。事後不到一年,他發現被人利用,上當受騙,弄得自己身負巨額債款,連利息也無法支付。雖然他開始東藏西躲,但很快就被逮捕。這不但毀滅了他的半生奉獻生活,更在其「知天命」之年,還得坐監受刑,憂慮著如何擺脫債務的糾纏。
當然此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修會團體裡,在一般的社會家庭中更是屢見不鮮,時有所聞。比如在賭「大家樂」或玩股票的那段狂熱時期裡,有不少已身為祖父母的長輩,仍會自作聰明而被牢牢扣住。財物損失可說還算小事,但為此而弄得精神崩潰或自殺,豈不更是千古遺憾。不過此種悲劇性事件,平常都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其來有自,早已「孕育」在一個生命和心靈的成長過程中。
2.死心塌地誠如神
一個不斷在積極成長的心靈,在此成年期所「形於外」的,不只是和諧喜樂,更有一種「生死如一」的人性光輝,一種難以描述的純、真、專、誠。在印度德蘭修女身上,我覺得和她接觸過的人,都會感到此種「靈性之光」的溫暖與活力。她生命中有不少「死心塌地——至誠如神」的感人小故事(比如《比死更強》一書中所描述的)14.,下面的一件是筆者在我們的電視中偶然看到的。當時黎巴嫩正戰火瀰漫,德蘭姆姆要進入戰區將一些殘障兒童帶出來,為送往安全地方照顧。電視畫面上是她和一位聯合國負責人(或是一位美國官員)在談話,內容大致如下(這是好幾年前看到的,詳細情節已記不清楚了)。
德蘭姆姆:我要進去把孩子們帶出來。
負責官員:不行!我們無法保護妳的安全!
姆姆:明天會停火。
官員:停火?不可能停火!
姆姆:是的,明天會停火。
官員:現在戰爭激烈,彼此打得像瘋狂了一樣,明天絕對不會停火!
姆姆:是的,會停火,我祈禱了。
官員:(笑了起來)我也是個有信仰的人,我也祈禱,但是明天不會停火的。
接下去的電視畫面是德蘭姆姆抱著一個兒童送上娃娃車,安全地把他們帶了出來,因為第二天真的停火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奇蹟」性的事件,不會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不可將此種事件視為心靈成熟的特徵。但如果我們以生活「符合事實」為心靈成熟的特徵,那就不必太注意奇蹟或平凡了,不是嗎?其實我覺得,德蘭姆姆的心靈明辨是那麼符合真實,只是我們的「被矇蔽的心目」看不見就是了。此外在我們的生活接觸中,多少也會看到一兩個「心靈成熟」的實例吧。
「若愚」在戰亂中有過好幾次的生死經驗,最恐怖的一次是飛機轟炸。當地的天主堂和學校是那次轟炸的目標。飛機來時,若愚正在一個草棚下誦念日課(該草棚離學校只有兩三百公尺)。那時的炸彈火力雖然比現在的小,但爆炸時也能把校門前的大石獅,飛送到馬路對面的院子裡。轟炸過後,我們學生都從地下防空室出來,大家仍是心有餘悸,不太講話。而若愚卻面帶微笑,安慰我們說:我在草棚裡看著飛機的轟炸和離去。像這樣「生死如一——死心塌地」的生命實例,你一看到就會「受用」一生,不是嗎?如果從心靈明辨來看,若愚的不慌不亂,決定留在草棚裡繼續祈禱,是否更「符合事實」的需要?反過來說,如果嚇得東奔西跑,是否更有生命的危險?在當時情況下,亂跑一定會更容易遭受飛機的掃射。
三、心靈明辨是一個成長過程
教會靈修傳承中,尤其是在「辨別神類的規則」15.的影響下,一般都會將此明辨視為一套方法或技巧。但從以上所說的一切來看,此種明辨更是心靈上的一個成長過程——對寫《辨別規則》的作者來說也是如此16.。在心靈的幼稚階段,當事人還「看不清」事物真相,沒有什麼規則、技巧能使他看得明白。就像幼真那樣的情況,只有成長過來(能逐漸自我肯定與欣賞)以後,才能「看」到自己和事物的真相。否則便會一直受到「醜小鴨」的成見(或假象)所左右,無法作出真正的明辨——「符合事實」地決定取捨。正如一個三四歲的兒童,面對漂亮的糖果和玩具,同時也告訴他讀書寫字的重要(將來會成為大人物等),如果要他「明辨」取捨,我們都知道他一定會雙手去抓糖果和玩具。為能真正「看清」讀書的重要,那還需要一段成長的時間。
此一成長過程既有其「天然」的連續性,所以其成長方向必須正確,而且是越早越好。如果方向偏差,其謬誤自然也是越久越嚴重。前面我們在疏樂和孤行二人身上所看到的,就是這「冰凍三尺」的具體說明。
但這連續發展並不排除「辨別規則,或認真學習一些明辨特徵。相反,在此心靈成長過程中,更需要有一些規則來幫助,有一些特徵來明確指出正負方面的成長方向。雖然這些規則(或特徵)的本身,並不就是心靈明辨。意思是說,只是了解、運用這些規則與特徵,那還沒有「學到」真正的心靈明辨。舉個實例似乎會更清楚,比如我們小時候練習書法,一定先要有字帖或範本(學畫學琴等也是一樣)。但這些範本並不是書法本身,而我們的用功臨摹,也是為幫助我們「學會」書法的必要練習。一旦我們練得「到家」了,書法的風格神韻,揮灑自如,也就自會「了然於心」,不言而喻。這可使我們清楚看出,範本與臨摹雖然是學習書法的必要幫助,但書法不是這些。真正的書法首先是「了然於心」的揮灑自如(誠於中),而在此自如中一定會流露出其特有的風格神韻——書法的「形於外」。我們所說的心靈明辨也正是如此。
當然此種了解更是為作心靈輔導的兄弟姐妹,因為這在幫助他人成長的時候,可使我們「靈活」地運用這些分辨規則或特徵,而不拘泥於字面或某些傳統表達方式。對心理學所提供的資料(就如成熟與不成熟的特徵等),我們自然更需要靈活運用,隨人、隨地、隨時而制宜,為能幫助人走向真正的心靈明辨,到達人性的真正成熟。
如果以中國文化之「心」來看此明辨與成熟的話,其起點自然是「求其放心」(將散失於外、甚或偏離迷失的心收回來),也就是「大學」所開示的正心誠意。其整個成長過程的努力,就是使自己的「心緒」(內心的動向與各種情緒),能逐漸「致中和」——使喜怒哀樂等都能靜守於中,在需要發出時都能發得合情合理。內心一旦到達中和,人性的「盡心知天」或至誠圓融就「活」現於外了。這樣的一個生命,在其具體生活中,自能人盡其才、地盡其利、事盡其宜、物盡其用(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參贊天地的化育)。我們的古聖先賢對「人」的理想,就是這樣一個與天地萬物相「通」的人——更常用的說法是天人合一,比較奧妙的詞彙則稱之為「至誠如神」(見中庸第二十四章)。
總結以上所述,我們可以說,對人性心靈的真正成長,古今中外都有「光明喜樂」的同感,雖然表達方式很不相同。因為生命的充實圓融,本來就是光與喜樂。所以在成長過程,如果需要付出一些代價,那就不必常愁眉苦臉,「咬緊牙根」來突破困境,衝過難關。相反,這些代價或十字架,可在一念之間,以幽默輕鬆的心情,安然背起,欣然付出。其實,如果我們一旦悟到,真正成長必須付出代價,而「欣然」付出,一定會長得輕鬆順利,「悲然」付出,就必定活得痛苦,長得艱辛,那時我們就不難「明辨」取捨了。為使我們能在「心靈明辨」的成長過程中,更易於看到其輕鬆的一面,前面我們已用三副「鬼聯」來助興。在結束這些「獻曝」的分享之餘,再以一首小詩來「含笑而終」,或許可增添一分喜樂吧。
萬有本和諧,庸人偏自聰;
自聰活見鬼,急死猶莫名。
何日當頭棒,恍然悟至誠。
靜觀皆妙化,天心不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