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谷寒松著. | 下一頁>>

 

68-69
神學論集
(1986)p.175-191
   

禮儀 —— 在現代世界中的救恩記號

 

谷寒松

 


導言
第十三屆神學研習會的主題是:「教會禮儀與傳揚福音」。此主題本身是很廣泛的,所以,在四天的研習過程中,我們該選擇一些,與此時此地的教會較有關係的層面來研討。第一天的主題是「禮儀在時空中」:第一篇演講中,吳新豪神父領導我們縱覽歷史 (時間) 中的禮儀;第二和第三篇演講中,我們開始注意禮儀的「空間」層面,換言之,我們要研討在現代世界中,及在台灣地方教會內的禮儀的意義和情況。
本演講在於研究現代世界中的禮儀。「現代世界中的禮儀」這一說法會引起許多不同的反應:梵二禮儀憲章第2號說「……禮儀能把教會顯示給教外的人,好像樹立於各國之間的旗幟 (依十一、12),將散居的天主兒女齊集麾下 (若十一、52),直到同屬一個羊?,一個牧人 (若十16)」。此一理想很是高遠,即使教會內的人,想把禮儀和具體的日常生活整合在一起,多多少少都會感到困難。
譬如,布奧諾博士 (Anthony M. Buono) 1. — 一位平信徒禮儀專家 — 在發揮「聖體聖事與日常生活」的主題時說:「聖體聖事雖然是其他聖事的中心,但是對很多教友來說,聖體聖事很明顯地並不占有優先的地位,它和他們實際的生活很少發生關係,聖體聖事是他們生活之外的東西,其價值留在東西本身內,啟發許多宗教性的活動,但是這些宗教性的活動,很少成為教友生活的酵母,而把救恩帶給天下萬民。聖體聖事好像停留在一種人為的儀式世界裡,和教友們的具體生活毫無關係」。2. 布氏有關聖體聖事所講的話,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禮儀活動上。
這樣的話不是悲觀,只是說梵二雖然推動禮儀改革的目標尚未達到,在普世教會中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很多教友走向「小型教會」;特別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事實上,其他的教會也是大同小異,台灣基督教長老會至少間接地也承認他們的禮拜有改善的餘地:「我們的教會也當努力去充實禮拜的內容,普遍且深入地教導信徒有關禮拜的意義和應有的態度,並且經常尋求新穎的禮拜方式,使每一位信徒更能參與禮拜,使禮拜更有生命與活力,讓所有參加禮拜的人,真正得著真理的造就與愛的激勵,而且兄弟姐妹之間有更深入的團契,共同結連在耶穌基督共同體上」。 3.
輔仁大學天主教同學,對天主的認識與體驗方面,本神學院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本校的天主教同學對於在禮儀中體驗到生活的天主,感到有些困難。 4.
根據上述資料,禮儀真是現代世界中救恩的記號嗎?我們以四個步驟來答覆此一問題:
I現代世界的情況如何?
II現代世界需要怎樣的救恩?
III教會是現代世界中的救恩記號
VI禮儀是教會 — 救恩的記號 — 在現代世界中的特別行動。
第一和第二點是為準備第三和第四點,了解了世界的情況和需要之後,我們的討論才不至於「閉門造車」或只是「空中樓閣」。

I、現代世界的情況如何?
這個主題相當廣泛,在這裡,我想用教會裡所講的一些話,扼要地總述現代世界—包括世界,亞洲,中國及台灣—這四方面的情況:

1.世界:
(a)梵二牧職憲章,4—10號,說明現代人類的處境:
第4號:人類的希望和焦慮。
第5號:現代局勢的深刻演變。
第6號:社會生活的演變。
第7號:心理、道德及宗教的演變。
第8號:現代世界的不平衡:第一、第三世界的不平衡。
第9號:人類的普遍願望:和平、自由。
第10號:人類最深奧的疑難。
(b)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通諭、宣言及演講中不斷地描繪現代世界的狀況:
(1)人類救主通諭 (羅馬,民國68年三月四日) 第三章,特別是15—17號:
第15號:現代人所害怕的:人害怕他所出產的能徹底地轉而反擊他自己。
第16號:是進步,還是威脅?
第17號:人權是「文字」還是「精神」?
(2)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 (羅馬,民六十九年十一月卅日,第六章,10~12號) 指出人心的基本不平衡,錯誤的價值觀等問題。
(3)論人的工作通諭 (羅馬,民70年九月十四日,第二章) 述說工作與人的關係,面對現代世界的經濟主義與唯物主義,他肯定說:「工作的價值,其主要基礎是人自己,他是工作的主體……工作是「為人」,不是人「為工作」(6號)」。
(c)世界主教會議也多次講解今日人類社會上的問題,例如:家庭問題,在現時代教理講授,司鐸與世界的關係等。

2.亞洲:
(a)亞洲主教團協會 (FABC),近十幾年以來一直在提醒亞洲各地方教會,多注意亞洲本位文化及宗教傳統;同時也多關心今日亞洲的迫切問題。在讚美亞洲地方教會各方面的努力後,主教們說:「我們亞洲的各地方教會都應該了解我們自己的使命,也就是了解目前教會是生活在一個民族都處於暴亂現實的當代歷史中,這個歷史充滿著暴力的政治事件,且被急遽的社會變遷所影響;換句話說,在這些民族的當代歷史裡,基要派基督徒的宗教力量,及軍國主義的政治意識型態社會結構,都再度抬頭;而這些宗教力量和政治意識,使得亞洲地區的貧窮和不正義,不斷地增加。」5.
(b)亞洲的修會會議,也表示了他們對本洲目前迫切問題的關懷,舉例來說:亞洲修女會議 (AMRO) 已經七次開會,在她們的聲明中,不斷地指出亞洲今日的情況,當然也特別注意到亞洲婦女的生活。
(c)亞洲的平信徒已經在起步以提昇亞洲社會生活,譬如家庭、教育、人權、參與教會使命等範圍。

3.中國:
我們都生活在今日的中國社會裡,所以無須特別說明今日中國的情況,而只以下述論點來綜合今日中國的現狀:
中國是在很深的演變中的國家及民族:
中國在人生的各層面上 (參閱第二章的價值表) 有變化,有的變化是進步,有的變化是退步,沒有一個中國人敢說,今日的中國經過怎樣深的演變過程,而明白的中國又將會是怎樣的光景;但我們都希望明日的中國有兩個特色:(一)是在多元中有「一」的中國:無論吸收或創造多少新的因素,大部份的中國人都肯定那「一」,「一體」、「一整體」的和諧體系。(二)是在「一」中有多元的中國:過去中國較趨向「一中有一元」的正統,但是,「一元」不一定能很豐富地表達中國「一」的特色。
大中國的情況實在太複雜;事實上,現在的中國已經相當的多元了,我們可以以台灣為例:

4.台灣:
(a)台灣是在發展中的中華民國台灣省:
我們都相當清楚地體驗到,我們寶島的具體生活 6. 及思想情況 7.。
聯合報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四日的社論,在「正視居住環境品質惡化的問題」的標題下,說:根據本報於日前的一項電話抽樣民意調查顯示,……大台北地區居住環境景象真無異於一個「現代大雜院」。
(b)台灣社會與信心危機:由於江南案、十信案,還有一連串災變的發生,使台灣人民的信心大為動搖,在信心動搖之際,許多人因此愈加走避美洲,不然就是更加醉生夢死。8.
(c)在台灣的一千九百多萬人口都不得不關心台灣未來的問題。在此不必多說,大家都注意台灣的未來,這和我們下面要研討的第二點「現代世界需要怎樣的救恩?」也有很大的關係。

II、現代世界需要怎樣的救恩?
第二點也是準備第三和第四點的題目,就是說,我們在禮儀中舉行怎樣的救恩?我們在此把現代世界所需要的救恩綜合為六項 (只指出現代世界的特殊救恩層面,當然,人類常常需要在耶穌基督內的基本救恩):
(1)促進人類—世界安全及和平。9.
(2)保護個人的權利,尊嚴及自由。10.
(3)建立一個合理的價值體系: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是為人,不是人為經濟發展或科技進步。以下的圖表是基督信仰中一個整體系的價值體系,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價值體系的基本架構及應有的次序:11. 附圖在下一頁
(4)在基層團體中交往共融:往往聽到有人說:「現代的社會愈來愈缺乏「人情味」,或說:人類好像慢慢變成「機器人」了,在這樣的現代社會氛圍中,人人都渴望建立一個較深刻、實在的人際關係。12.
(5)保護環境:大家要保存合乎人生的大自然及社會環境,在今日國際及國內社會中,人們一天比一天更發現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
(6)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渴望在具體生活中體驗到生活的天主的奧蹟。



第三屆,亞洲主教團協會,把以上六點綜合,用來說明現代世界所需要的特殊救恩:
我們採用亞洲教會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傳教大會」中的一些話:
(a)今日的人們對祈禱和默觀生活,都有著不可否認的渴望,我們知道,這事實環繞著我們,特別是環繞在平信徒 (尤其是年輕人) 身邊;當然,這是由天主聖神臨現與引導的記號。
(b)渴望聆聽及反省天主聖言,特別是渴望與別人一齊做團體祈禱。
(c)愈來愈多的人透過生活中團體舉行的感恩祭真正地經驗到基督徒旅途的奧蹟。
(d)許多人愈來愈深切地渴望度簡單的生活,甚至願意經驗到如同耶穌門徒般的貧窮,這貧窮使得他們能和受壓迫者和沒有權力的人站在一起。
(e)愈來愈多的人,願意獻身為人類的發展而工作,努力促進正義和爭取人權。
(f)有些國家中,基層的教會團體急速成長,早期基督徒團體的活力與熱忱不斷湧現,在這些團體中,真正跟隨基督的愛情經驗,常常被發現,這樣的愛情經驗,促使不同的神恩和使徒工作,一再產生。
(g)不但在以前所謂的「傳教區」中,或者在司鐸和修會會士中,尤其在教友中,都不斷有新的傳教動力出現。13.

III、教會是現代世界中的救恩記號
接下來我們要問:教會是否真是現代世界中的救恩記號?無論教會是多麼有限—因她也是罪人的團體—我們仍十分肯定地答覆:教會是現代世界中的救恩記號。
首先我們要提出梵二和第三屆亞洲主教團協會,所發表的有關教會的話,然後再較詳細的分析記號的意義:

(一)有關教會的話:
(1)梵二教會憲章第1號說:「教會在基督內好像一件聖事,就是說教會是與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
(2)亞洲主教團協會第三屆全體大會發表的談話:「亞洲主教團協會的希望之一,是亞洲的教會可以成為一個用一些小小的方法,使亞洲各民族結合為一的聖事—記號和工具 (梵二教會憲章,1號)。我們相信,在上主的計劃中,過去的十年,並不是沒有出現一些徵兆,促使這個希望實現」。
「教會在最深的幅度上是一個植根於天主聖三內在生活的團體 (koinonia),因此,本質上教會是天主愛情的自我通傳,也是得救的人類,在信、望、愛的恩寵光照中,答覆天主的聖事」14.。
「教會是一個受信仰聖事所滋養的生活團體,教會生活肇始於聖洗聖事中的重生,並且不斷在聖體聖事中成長,因為聖體聖事是基督徒團體的『基礎和中心』15.,同時也是『信友團體的中心』」16.。
在肯定教會—普世教會也好、地方教會也好—是現代世界的救恩記號的基礎上我們現在更詳細地分析記號的意義。

(二)記號—象徵:
記號,亦即標記及象徵,雖然不完全一樣,但是在教會的語言中,往往通用。在此我們將研討記號、象徵的分類、作用及神學意義。

甲、記號—象徵的分類:

乙、記號象徵的作用
(1)象徵含有兩個意義:(A)當作象徵的事務,本身的意義,(B)被象徵的事務的意義。
(2)(A)的意義往往是立即可被了解的,而(B)的意義則有些隱晦不明,常常帶有神秘性,不能夠立即被了解。
(3)(A)和(B)之間有一真實的關係,這關係可能有不同的來源,譬如:(A)和(B)二者本身的相似性,我們的經驗,也許是歷史上或記憶中曾有過的,甚至是我們一向認定的事。
(4)這象徵基本有多元的解釋的可能性,需要人們以文化、社會或宗教的幅度來作一定的解釋。有同樣解釋的人,通常是活在有相同經驗的世界中,他們對同一象徵的理解和意義有相同的看法。
(5)信仰使得基本相同經驗的人,彼此接受同一象徵的意義。
(6)所有跟天主、生命、終極真理等奧秘有關的象徵,根本上都不相稱,因此有時要以其他的象徵取代之。
(7)所有象徵都來自有整體結構的象徵領域,在這領域中所有象徵都彼此有關。
(8)所有新的象徵—無論是文化上或歷史上,或先知性的—都可以使人們對奧秘開放,也能夠使信友的宗教生活更為豐富。17.
這些新記號—象徵的來源,大體上說,是在現代世界所需要的救恩中,換言之,人在具體的需求和體驗中,會創造新的記號—象徵。反過來說,任何地方教會,如果很久沒有創造新的記錄—象徵,那就該問:這個地方教會是否真實地表達了現世代人類的需要?或者,這個地方教會是否活生生地體驗到今日世界中的救恩?

丙、記號—象徵的神學意義:
在這次演講中,無法詳細發揮很多神學思想,不過,以下兩點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記號—象徵的神學意義:
(一)從神學的人學來講:
現代的士林神哲學喜歡把人當作「在世界中的精神」(spirit in world),就是說,精神性的自由主體只能在物質及有機生命幅度上的表達層面存在,結果呢?人是在自我表達中而存在的,這就是說,人存在於記號—象徵表達中,以基督奧蹟來講,耶穌的人性也是天主第二位在人間具體的、有效的記號—象徵。
更整體性的神學人學喜歡把人當作「五個關係界的整體」,就是「物質—有機生命—精神—死亡復活界—天主三位一體」五方面的關係界,這五個關係是彼此相互影響、交融、溝通、參與、滲透的,這種種都是記號—象徵的根源:在具體的宗教信仰生活中,我們以某一平面上的因素 (例如一?玫瑰花),表達另一平面上的意義 (例如愛情)。
三位一體的天主—在類比的方式下 (in analogical ways) —在「參與」人類及個人的歷史時,也藉著記號—象徵來行動並表達自己那深切而無可測量的愛的計劃:耶穌基督就是記號—象徵:祂是天主聖父的肖像,「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若十四9);祂是「原始聖事」。教會「在基督內好像一件聖事……」(梵二教會1號)教會是「基本聖事」。七件聖事是「原始聖事」和「基本聖事」七種具體的表達。18.
(二)從宗教生活的三個層面來看:



與教友生活核心,即三位一體的天主及與他人的生活來往,要求在象徵平面上有所表達,表達的愈真實,核心就愈有活力。這生活的表達行動應該是在教會的制度和法律範圍內;制度—法律一方面表達核心和象徵的意義,另一方面也保護記號—象徵和核心。
禮儀是記號—象徵性的行動,如果不包括教友們實在的生活因素、體驗和問題,怎能真正地表達並啟發教友們的信仰生活呢?怎能作救恩的記號呢?
從這方面看來,教友們在具體的生活中也非常需要禮儀生活,但不一定是彌撒。彌撒是高峰,要求神職人員充當主禮,可能教會在歷史過程中漸漸地把教友們禮儀生活太「彌撒化」了。今日教會的教友已開始起步,因此也應該多發揮教友的禮儀行動。

VI、禮儀是教會—救恩的記號—在現代世界中的特別行動
(1)原則:梵二禮儀憲章10號說:「禮儀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頂?,同時也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
(2)一方面禮儀 (特別是聖事性禮儀) 有它由耶穌基督和初期教會傳下來的因素和準則,譬如:
(a)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的關係。
(b)團體及個人平等重要的關係。
(c)教會團體的向外力和向內力,向內的意思是:慶祝在基督內的救恩及培養信仰生活;向外是提昇使命感和投入世界的精神 (即傳揚福音)。
(d)在天主內愛人,在人身上愛天主。
這四個因素包含一種永久的、不會消失的張力,活潑的禮儀是在這種張力中舉行的,這樣的禮儀才真正關切教會團體生活中的基本因素。
(3)另一方面,禮儀不但應該表示教會團體生活的基本因素,同時也要表達現代人類所需求的救恩,如:
(a)安全及和平
(b)個人的權利、尊嚴及自由
(c)一種有根基的價值體系
(d)在基層團體中的交往與共融
(e)人生的環境
(f)啟示中天主的同在
(4)亞洲主教團協會第三次全體大會,為上述兩方面的禮儀,指出一條道路:「教會不是一個只關心自己的事,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團體,也應該和其他信仰團體有頻繁的聯繫 (具體來說,就是附近的堂區),並且應該和唯一的,天主聖神所引導的普世教會相結合。
教會之所以作為基督的門徒,不僅是因為它不斷地在弟兄們之間促進和好,更因為它應該是整個人類團體和好的許諾記號,所以教會在面對世界時,應該滿全福音所要求的傳教使命:也就是用思、言、行為來宣講天主聖言,透過各種交談的方法與他人來往,以福音精神為他人服務,藉著這一切,以忠實和愉悅的態度將天主聖言和天主聖神分施給那些在我們周圍的弟兄姐妹。
總而言之,我們亞洲的各基督徒團體必須聆聽天主聖神在許多其他信仰團體中的聲音—這些人在他們自己的生活和經驗中肯定信仰;同樣,他們也用他們自己的社會、文化、宗教、歷史等背景因素舉行他們的宗教儀式。我們亞洲的教會 (作為傳揚福音的團體來說),應該伴隨著這些信者,跟他們「在一個共同朝聖旅程上,走向信仰的最終目的,同時,心平氣和地幫助他們尋找這絕對的實體」,亦即在亞洲的基督徒團體應該有相當高的敏感性以調和「聖神在亞洲社會中所做的彼此和好的工作。」19.

結語
總結以上所談的,我們可以說:
(1)禮儀是在一種有傳統性和創造性的張力中的行動。
(2)禮儀是「慶祝」,現代人已經因為工作緊張、生活忙碌、未來的憂慮,而漸漸不會「慶祝」了。
(3)因此「主日」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可能現代人類比以往人類更該把「主日」的精神重拾回來,(創二2~3)「到第七天,天主創造萬物的工程完成了,就在第七天休息 (別忘了,祂六天在工作!!),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天主祝福了第七天,定為聖日,因為在這一天天主停止了祂所做的一切創造工作」。在這裡可為人類工作和休息提出一個絕對的標準:天主的行動和休息。
我們盼望本屆神學研習會能更進一步走向我們的理想:我們所舉行的禮儀真正地成為「現代世界中的救恩記號」。

註釋:

  1. 布奧諾博士是美國紐約佛爾頓 (Fordham) 大學神學研究生。他已經把他生命的大部份貢獻在教會禮儀的工作上:他出版了不少有關禮儀的作品,也設計了不少禮儀的儀式,同時也給很多人講授有關禮儀的道理。目前是他堂區禮儀委員會的主任。他和他太太及三個小孩一齊住在紐約州雅邁加市的聖尼格老堂區 (St. Nicholas Parish, Jamaica, New York)
  2. Anthony M. Buono, Liturgy-Our school of Faith, Alba House, New York, 1982 p.3
  3. 台灣教會公報,民七十五年一月五日,第一版,社論。
  4. 輔仁大學附設神學院研究小組 (谷寒松神父指導),「知天與合天」,台北,民七十二年九月,頁45~69。
  5. 亞洲主教團協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二十八日在曼谷舉行,主題為「作為亞洲信仰團體的教會」,所發表的英文譯文刊在East Asian Pastoral Review,本文的中譯文乃暫譯。
  6. 參閱,台灣地區神學問題研究小組 (Targti),台灣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反省與實踐,民七十二年,十月,台南。
  7. 谷寒松,從神學的觀點看台灣今日的一些意識型態,神學論集,四十五期,三五五~三八四頁。
  8. 參閱 3.。
  9. 參閱近代幾位教宗在元旦向整個人類的「和平宣言」。
  10. 詹德隆,基本人權,神學論集,六十五期,四一一~四三四頁。
  11. 參閱 6.、3頁。
  12. Bro. Willy Ollevier, CICM, The Hwai Jen Basic Community Project, Berkeley, California, June, 1985.
  13. 參閱 5.。
  14. 參閱 5.。
  15. 參閱:梵二「司鐸職務及生活法令」第六節。
  16. 同上,第五節。
  17. Adolfo Nicolas, SJ, Culture, Symbols and Theology, in : EAPR, 1981, 3, p.256-261.
  18. 劉賽眉編著,聖事神學,光啟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台中,今日的聖事神學,頁24~28。
  19. 參閱 5.。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