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陳文團. | 下一頁>>|

 

65
神學論集
(1985)p.375-398
   

拉內對馬克斯主義的批判

 

陳文團

 


— 辯證超越論的若干註解
一般學者都公認拉內是一位偉大的神學家。因此,人們常常忽略他之為哲學家的地位。祇有少許的論文討論他的哲學思想。事實上,拉內最初就是位哲學家 1.。若無海德格 2. 的哲學訓練,以及馬雷夏 (Marechal) 超驗方法 3. 的薰陶,拉內將無力完成其神學著作而獲得「新多瑪斯」的美譽。在本文中,我試圖介紹並評估他對馬克斯主義的批判,來瞭解其辯證超驗論底真義。拉內所以批判馬克斯主義的原因是,馬克斯對「演變」(evolution) 的見解,只是一種物質的、局部性的觀點;馬氏更否定了人的超越性,形成決定論的主張,使得馬克斯主義從此變成一種新的意識型態。
為討論拉內對馬克斯主義的批判之前,我們必須瞭解的是,拉內的批評並不是完全否定馬克斯對於人性的看法,他批判的觀點很接近黑格爾的否定觀念,或更近於阿多諾 4. 的否定辯證。按照這兩位哲學家,否定或批判是為了重建超越的觀念的第一個條件。因此,他的批評毋寧是一種對話 5.:拉內是一位能夠接受任何新穎觀念 6.,並與之交談的神學哲學家。

一、馬克斯對宗教的攻擊
馬克斯對宗教的激烈反對是因為他認為宗教和跟隨政治、經濟一樣,是某一種人類異化的形式 7.。從教會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會幾乎是統治階級的擁護者,其運作的功能也是替政治的意識型態而服務。教會就超驗地護衛了社會的不公。因此,馬克斯認為,宗教如果能夠廢除的話,正義、平等與自由才可能真正實現 8.。最後,馬克斯做成廢除任何宗教形式的激烈結論 9.。我們無需指出馬克斯是如何混淆了基督宗教自身與教會的世俗化性格 (Weltlichkeit)。本文的目的是介紹拉內如何去批評馬克斯對宗教的批判,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瞭解馬克斯的論證。
1.宗教是一種異化形式
馬克斯認為,異化意指人類崇拜他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東西;這就是黑格爾所謂的,「主體變成客體,沒有能力返回自己」。用馬克斯自己的術語就是,人類已經喪失自我意識。他除了採取費爾巴哈的觀念,認為宗教與上帝就是人類欲望的投射之外 10.,還更進一步肯定,任何遠離與控制人類本性的事物,就是造成人類異化的原因。人類異化所展現的形式有三:經濟、政治與宗教 11.。雖然經濟異化是根本的形式,卻只有通過政治的異化才能夠明顯地感受到,而宗教的形式又更具體地表現了被政治經濟所異化的意識型態。因此,批判宗教是其他批判的基本條件 12.。不過,我們應該注意,馬克斯只看出宗教異化的現象,而沒有嚴肅地研究宗教的價值。眾所周知的,馬克斯的分析是依靠費爾巴哈的研究,卻無法認知到費爾巴哈的分析只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研究。直到馬克斯嘗試在經濟學的研究上運用費氏的觀點時,才發現費爾巴哈的觀念並不適當。費氏主張,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正好反映了人類為求滿足自我的欲望,上帝只是一種觀念或人類自我的反射 13.。但是,馬克斯從經濟的觀點認為,把上帝與人類欲望視為等同是不合理的。宗教雖然反映出人類虛幻的處境 14. ,卻不只是一種幻想而已,宗教還是錯誤意識的一種形式。換言之,宗教妨礙了人類的發展,因而是一種無效、無理又危險的觀念。再者,馬克斯按著黑格爾的觀點,認為基督宗教是一切宗教中最高的宗教,因此,基督宗教也是最惡毒、最危險的!馬克斯也不贊成黑格爾把基督宗教美化成人類倫理中最完美的形式,反而譴責基督宗教把人性變形,讓道德變成反道德!很明顯的,馬克斯對於宗教的這種批判,是來自他的唯物人文主義與政治因素。
2.教會是一種有利于統治階級的體制
恩格斯跟馬克斯有所不同。恩氏把基督宗教分作兩個時期,首先是原始教會,這很接近馬克斯與恩格斯所宣揚的共產社會的理念 15.;其次是封建制度與君主專政下所產生的封建教會。馬克斯?武斷地認為任何的教會都是統治階級自我偽裝的工具。教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完全支持統治者,並為維護自己的利益 16.,絕不輕易做任何的改變。同樣的,教會是統治階級的盟友,他的教義也符合統治者的作法。當教會要農民、勞動者認命,來接受既定的事實,就是間接幫助中產階級與貴族階級。教會更宣揚「來世」(天堂) 是真價值、永恆生命之所在,肯定「服從」「謙遜」的德行,並且宣示了「貧窮」是獲得真正幸福的關鍵……。因此,馬克斯認為教會妨礙一切的進步,拒絕接受新的觀念,而讓貧窮者誤以為貧窮就是幸福。所謂「宗教乃人民之鴉片」17.,就是這個意思。馬克斯又舉出「原罪」的概念,來諷刺基督性的教條,祇是使人為了冀求來世的福樂而安於貧窮的現況 18.。
3.基督宗教對社會不公的「超驗辯護」
如上所說,馬克斯堅信基督宗教助長了階級的社會,並以倫理神學之秩序的基礎的社會秩序,來護衛社會的不平等。換言之,教會經常以上帝的權威自稱,來掩護由政治或統治階級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在理論上,教會宣揚「人在上帝面前皆平等」,在實踐上,教會的作法是提倡「機會平等」,因此沒有根本解決富人與窮人、?者與弱者之間的不平等。教會甚至認為?、弱是自然的事實,更可能是上帝安排的。另者,「機會平等」預先肯定了「機會愈多,愈會壯大」的普遍法則,所以主張「機會平等」的後果是:強者愈強、富者愈富,貧弱者更加貧弱!為了避免貧弱者陷入愈來愈貧窮的危機,教會祇好又宣揚「博愛」的教義。總之,教會間接幫助階級社會的形成,又支持統治階級所制定的法律,因此原先是公正的,現在?變成不公正了……。公正或正當的權力被詮釋:人應當依照他的階級與地位來生活 19.。換言之,窮人必需認命、接納自己的不幸,這樣才符合「公義」。因此,馬克斯認為,基督徒「博愛」「服從」「神貧」……的教義,更加鼓勵社會的不公。

二、拉內的答覆
一般教會人士平常都武斷地拒絕馬克斯主義,拉內反而對馬克斯的批評進行嚴肅的探討,甚至超過馬克斯,因為他的批判不只是純粹的批判而已,而是真實的對談。拉內卓越的地方不僅是他尋找真理的開放胸襟,而是也是他徹底尋找答案的精神。如果馬克斯是一位不會接納異於自己意見的人,拉內總是先傾聽反對者的論證 20.。因此雖然拉內直率的反對馬克斯對於唯物主義盲目的崇拜,他也還是公認馬氏對於社會有某方面的貢獻。據我所知,這二人皆引用現象描述的方法以及分析人在世界的存在條件上;他們也強調人類的相互關係和社會角色的重要性;二人所用的方法都是辯證的,馬克斯是唯物辯證,拉內是辯證詮釋學。在神學方面拉內和廿世紀基督教的神學家巴特 (K. Barth)、田立克 (P. Tillich) 等人都使用辯證法。所以當他和馬氏進行深入又真誠的對談時,我們更應當注意其批判具有相當大的價值。現在我們開始探討:(一)拉內對馬克斯認為宗教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答辯;(二)拉內另一方面則努力重建基督宗教為一種非意識型態。

1.何謂意識型態? 21.
英國哲學家培根 (Fr. Bacon) 認為意識型態是對偶像 (idoles) 的批判,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也視之為對「偏見」的批判 (“prejuges”)。換言之,意識型態是一組能夠以錯誤觀念中分辨出正確觀念的觀念?。龔底雅 (Condillac) 與德勒西 (De Tracy) 也以「觀念的科學」(sciences des idees) 來詮釋意識型態:這種觀念能幫助我們達到純粹的知識 22.。馬克斯正好相反,他認為「意識型態是對實在的錯誤瞭解,把理論與實踐分開來,忽略人類物質、社會與歷史的條件 23.」。很不幸,自馬克斯之後,意識型態的批判卻成為馬克斯主義這種新意識型態的工具。因此,在正統馬克斯主義,馬克斯意識型態的批判精神被遺忘了,?運用二種最主要的新教條: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 24.,當作新的馬克斯主義的意識型態。在這種意識型態中,用上層結構與下層的基本結構的圖表來取代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這樣,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意識型態,而被他們認為是真實的主義。其他的主義 (特別是基督宗教) 都是從錯誤意識衍生的錯誤的意識型態。不過,許多新馬克斯主義者 (諸如盧卡奇 Lukacs、布赫Bloch、阿涂塞Althusser……) 並不認同這種對意識型態的見解。盧卡奇就區分二種意識型態,一種是跟下層基本結構相結合的意識型態,另一種是跟中產階級結合底烏托邦式的意識型態 25.。法蘭克福學派的健將阿多諾 (Adorno)、歐克海默 (Horkheimer) 與馬庫色 (Marcuse) 又進一步批判一切非辯證性的理論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 26. (存有學、存在哲學、實證主義、經驗主義、心理分析……)。因此,意識型態具有消極的意義與積極的意義。馬克斯把基督宗教當作一種消極的意識型態。一種逃離實在的錯誤意識。拉內也認為意識型態的意義是消極的、否定的,不過,他否認基督宗教是一種意識型態。而他認為共產主義才是廿世紀真正的意識型態。為證明這點,拉內試圖說明,當馬克斯主義宣揚歷史唯物論時,這主義就不再具有辯證性;在實踐上,馬克斯主義也掉入反辯證的陷阱中,例如「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主張。反之,拉內試圖說明,基督宗教按照其內在的本質,不是一種意識型態。
拉內接受馬克斯的見解,也認為意識型態是「一套錯誤的系統,有待我們在正確詮釋實在的過程中,一一予以駁斥」27.。再者,他也拒絕接受任何偽科學的詮釋 28.。在對「實在」的詮釋上,馬克斯只注意到實踐、社會的角度,而忽視其他的部份。拉內區分三種意識型態的形式:「內存的意識型態」(immannence)、「超絕的意識型態」(fransmannence) 與「超越的意識型態」(transcendence) 29.。「內存的意識型態」(馬克斯主義、唯物論……) 是把物質當作「絕對」,而且物質結構就是實在界唯一的法則。「超絕的意識型態」(烏托邦主義、超自然主義 30.……) 只相信高超的實在物,忽視人類有限的經驗。「超越的意識型態」(黑格爾的哲學思想……) 只側重人性存有的理論能力 31.,「超越」在此處是指著拒絕跟實在界溝通,反而把「超越」當作不可言說的事物。按照拉內的分析,馬克斯主義與唯物論同屬「內存」暨「超絕」的意識型態。馬克斯主義把物質當作絕對,所以是「內存的意識型態」;另者,由於馬克斯只經驗到人類的有限階段,?宣稱在歷史唯物的辯證過程中,人類可以契入永恆,所以又屬於「超絕的意識型態」。用布赫 (Bloch) 的術語:馬克斯主義的意識型態只是烏托邦。
經過以上的分析,拉內認為基督宗教不具有任何意識型態的特質 32.,他如此論證:
(一)基督宗教所宣揚的永恆真理,並不是科學主義與馬克斯主義所提倡的實驗性真理。基督徒對永恆真理的頌揚,恰好表達了人類跟無限的實在物相關連的欲望、希望與超越之情。因此,對永恆真理的言說,不可以用任何經驗性的證明程序來測度或否證,吾人更無法否定永恆真理的實在性。人類知性、直觀等先天機能,由於能夠先天地踰越吾人經驗的領域,更不可以後天的事實來解釋。因此,經驗性的真理只局限在有限之物,很容易被經驗性的證明程序所否證 33.。總之,有限性是人類存在的限制與人類發展的障礙。按馬克斯對辯證法的理解,經驗性的真理跟辯證法的精神相互衝突。因為辯證法強調人類自我發展的能力,一切的自然物也自我發展 (自然的辯證法)。但是,馬克斯主義者卻拒斥這種無限性與超越之情,反而踏入反人文主義的不歸之路。因為,這些馬克斯主義者先拒絕了人類發展的潛力,祇以有限經驗來限制人類的知識和真理的內容,才形成「內存的意識型態」與決定論。
(二) 馬克斯未能把基督宗教自身和教會的世俗化性格區分開來!事實上,基督教並不是一種主義,而是具體表達人類的希望、存在的意義 (創造、拯救、基督論)、人在社會中的存在方式 (愛、仁慈……) 以及人類自我圓滿的整體發展。教會的世俗化性格是必要的。就如拉內所言,整個教會的體制維繫了信仰的規範,並扮演批判傳統的角色 34.。但是,如果教會過度陷入世俗的事務,就會陷入墮落的危機。馬克斯沒有看出「真實」的教會的確存在著,只指出宗教的世俗面,?忽略了宗教信仰自身。恩格斯就可以分辨出原始教會 (真實的教會) 與中世紀教會的差異,並認為原始教會與共產主義有共通之處 35.。不過,馬克斯與恩格斯從未曾嚴肅地研究過基督宗教的本質 36.,卻以有限的經驗來測度無限之物。這剛好支持了拉內的信念:任何一種「內存」或「超絕」的意識型態都不足以研究人的存在。由於他們使用經驗方法,雖然可以解釋事物的結構與生發過程,卻不能指出事物發展的方向與意義。所以,馬克斯主義對於「事物應該以及為何用這種方式發展」的根本問題,未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答覆。這問題也指出了拉內對馬克斯歷史觀的批判方式,更說明了拉內的「超越理論」(the theory of transcendentality)。

2.默西亞論、歷史唯物論與決定論
自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出現之後,歷史不再是毫無發展目的的人類史,也不是由上帝、自然等外在因素所計劃的「歷史」(Geschick) 與決定的「命運」。黑格爾認為,歷史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過程,以辯證的方式回歸自己 37.。馬克斯則以物質取代精神,也否定了創造過程中上帝的因素,反而認為人類造就了歷史。人類是自己的上帝與默西亞。在基督宗教與猶太教,默西亞論跟歷史的創造、拯救不可分割;在馬克斯主義中,默西亞就是人類自我的實踐。凡是指出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主張,波柏(Popper) 稱為歷史主義,這種歷史主義只不過是決定論的另一形式而已 38.。按照波柏的意見,任何表達人類發展的理論,都是反科學、非邏輯的。因此,柏拉圖的思想、黑格爾的哲學和馬克斯主義都屬於歷史主義 39.。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歷史主義是純粹、抽象的,馬克斯的歷史主義?是唯物辯證的,不過,他們二人都肯定歷史未來發展的目的。馬克斯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先天、獨斷地指出人類的出路,反而遺忘人類本性中自由的因素。「歷史主義的貧困」(一九五七) 一書中,波柏分辨了兩種不同的歷史主義:反自然傾向的歷史主義與傾自然主義的歷史主義 40.。不過,波柏的這種分辨以及對歷史主義的理解,還有值得議論之處。例如,他沒有對自然與人類本性的差異,提拱適當的解釋。按照我所瞭解,波柏把自然和自然世界中的事物劃等號。因此,波柏對黑格爾、馬克斯之歷史主義的批判,就不夠充分。因為他們所謂的「自然」是指廣義的自然 41.。另外,由於馬克斯在批判基督宗教就是錯誤意識的意識型態時,已經缺乏對人類本性的完整瞭解。再加上,他對於「物質乃終極之物」這種盲目的看法,更是簡化了自然與人類本性的內容。如果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是由物質所決定,我們又會碰到另一個問題:吾人存在的意義,人性存有能夠超越物質的限制等....。虛無是不是這種決定論的必然後果 42.?這些問題跟馬克斯如何理解「超越」有直接的關係,也影響到他誤解了默西亞論。我們必須要討論的是默西亞論是否是種決定論,另外我們也應該探討的是是否把默西亞論當作統治階級的意識型態、反民主的封建制度與君主專制等等 43.。同樣的,默西亞是不是歷史主義?神聖的啟示是不是決定論?首先,歷史主義意指著預測、決定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意識型態。拉內認為,基督宗教並不是偶像崇拜,更不是決定論者。所謂朝向絕對者,並非以實在界逃離,反而是從來世的彼岸來觀照實在界,當然也就不是從來世的彼岸尋求慰藉 44.。拉內認為,人類歷史原本就具有歷史性,「此時此刻」無不關連到過去與未來。此岸與彼岸原本就無法分別,為了契及彼岸,人類更應該接受這個世界。默西亞論必須放置在歷史性的脈絡中來理解,它並不是歷史主義,或者歷史唯物觀點下的終極綜合。此外,默西亞論也意指著人類朝向真實根源 (Ursprung) 的超越動程。用尼釆的術語,默西亞論表達了追尋永恆回歸的意志與權力意志 45.。很顯然的,默西亞並不是一種柏拉圖式的靜態觀念。默西亞論原為猶太民族自求解放的動力和政治象徵,更表達了基督宗教追尋圓滿與開放的欲求。總之,人類總是傾向絕對的未來,一旦吾人經驗到自身的有限性,立即就歸向絕對者,從這事實也解釋了人類與默西亞的歷史性關連。因此,馬克斯對默西亞論的批判,是由於馬氏把宗教當作社會現象,這跟默西亞論自身無關!事實上,馬克斯運用了默西亞論的觀念,替無產階級建立歷史唯物論。馬克斯的謬誤,也可以從他的信徒看出來,例如布赫 (Bloch)。在布赫的遺著「希望的原則」46. (Das Prinzip Hoffnung),他說:「何處有希望,何處就有宗教」。「基督宗教中的無神論」(Atheismus in Christentum) 一書中,布赫把「希望」和「默西亞」連結起來 47.。他試圖讓馬克斯主義更能接受宗教性的「希望」概念。按照布赫的想法,所謂的革命實踐 (實踐性的批判活動),只有奠基在傾向絕對與希望的主體才有落實的可能。換言之,布赫認為,馬克斯已經在主體內排除了希望的要素 48.。布赫主張:「希望是一切情感中最具人性的,也只有人類能夠經驗到。這種情感讓我們涉入最廣?、最光明的境域中。」 49.

3.辯證唯物論的辯證超越論
拉內無法認同馬克斯的主要地方,是對人類與自然的見解。按照拉內,我們無法精確地界定「何謂人類?誰是人類?」,也不能像一般經驗主義者來肯定人性 50.。因為,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對客體的知識,只是一堆大雜匯、未經證實的命題。我們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才粗略的瞭解人性。吾人的經驗,也只是這些關係的記錄。可是,依照海德格的想法,人類自身的「問題」並不是一件經驗的事實,反而是一種先天的直觀。拉內把這種能夠開顯的人性,稱為「開放」(Openness) 51.。「開放」並不是封閉在單一的向度中 (如同馬庫色所描述),而是向一切在時間與空間中可能呈現的事物開放。拉內藉著海德格的觀點,認為「開放」與「時間性」有其必然的關係 52.。因此,人類的歷史性並不受限于任何的決定論 (黑格爾或馬克斯)。人類的這種開放性、歷史性,按照拉內的術語,就是所謂的「超越性」(transcendentality) 53.。
此處所要討論的是拉內的「超越」與「超越性」概念。這是不是黑格爾「棄而存昇」(Aufhebung) 或馬克斯「質量的辯證跳躍」?「超越」的概念更複雜,也經常受到誤解,這可以從康德到黑格爾 54. 這段西洋哲學史看出來。
拉內所使用的探討方法是超越方法 55.,也可以稱作「辯證詮釋學」(這是從海德格與迦達美的哲學中引申出來的),也和馬克斯與黑格斯的辯證法有類似之處。拉內在面對神學的論題所採用的人類學進路,並不純然是心理學的方式,反而是以人類最重要的經驗「實踐」出發。馬克斯則除了?調人類超越經驗的先天條件,也以同樣的方式?調實踐的先天性格。這意指著兩人皆強調人類自我發展的能力。所以,自由就是人類發展的絕對條件。現在,我們可以如是界定「超越」概念的第一個意義:踰越的行動。
(1)超越與辯證的跳躍
由於年青的馬克斯是以柏拉圖與黑格爾的意義,來瞭解「超越」的概念,把「超越」的概念當作是一種抽象、靜態的觀念,而且這些抽象的概念的價值比實際的人類還要高尚,因此,年青的馬克斯?烈地駁斥任何「超越」的觀念。同樣的,馬克斯認為上帝也只不過是人類大腦所幻想出來的產品。但是,正如哈柏瑪斯 (Habermas) 所指出的 56.,馬克斯並沒有嚴格地研究過希臘與拉丁傳統下「超越」的概念。「trans」這語詞來自希臘文的「Meta」,不只是「之後」(After) 或「超過」(Over) 的意義。例如,亞里斯多德也不只以「物理學之後」的意義來理解「形上學」(Meta-physics)。在晚近的研究中,海德格對這語詞已有公正的詮釋:「Meta」就是存有自我開顯的行動 57.。當代的學者也以無止盡的前進歷程來理解「trans」的意義 58. (阿佩爾Apel「哲學的轉變」、波柏「預測與否證」等……)。馬克斯反而只相信這物質的世界,所謂的「來世」也只在這物質的世界中發生。死亡是一自然的事實,代表了生命的否定與人類個體的終結 59.。總而言之,馬克斯改變了「棄而存昇」的歷程;不過,他還是接受了黑格爾 「棄而存昇」的精神,因此,馬克斯又無意識地接近他早年所駁斥的士林哲學與形上學「超越」的概念。真的,在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中,馬克斯廣泛地使用形上學「超越」的概念,把辯證的過程當作「對立的踰越」,實踐就是這種踰越的行動。在士林哲學中,「超越」有三個意義:(a)踰越的行動,(b)某一類 (species) 比另一類更優越,(c)自足自有的超越者 60. (踰越行動的原因 (Causa Sui) ):上帝 “Ens sufficiens in se”。上帝是自足自有的,也是一切存有物發展過程中的自由者,因此是「超越」的最高形式。基於上帝的恩寵,人類享有自由發展的能力。可是,如果想以科學的程序來證明這種主張,就會產生困難。事實上,這種「超越」的概念從未獲得證明,一般人都用「信仰的奧蹟」(mysterium fidei) 這種個人信仰的經驗來解釋。拉內已意識到這困難,並採用康德的方式來解釋。正當馬克斯試圖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這種辯證的踰越過程,但是;由於進化論沒有能力充分地詮釋「超越」的概念,拉內便指出馬克斯的這種嘗試不夠。
(2)超越的經驗與超越性
拉內一直想用康德的知識論來確立「超越」的先天性 61.。馬雷早已這樣嘗試過了。馬雷夏修正了康德許多的缺點,也說明了感性知識的知天性與知性的先天性之間的關係 62.。拉內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以最具體又很科學的方式來說明人類經驗的先天性?這種先天性質如何跟人類存在的先天條件 (超越性) 連結起來?因此,拉內的進路不祇是知識 (康德)、形上學 (馬雷夏),還有現象學與人類學的進路。按照拉內的看法,實證論只從因果關係來研究客體,可是,因果原則不能解釋無限63.的事物。此外,在康德哲學中,所謂的「超驗」64. (transcendental) 意指著:有一先天的事物,獨立於吾人經驗之外,而為知識的基礎。如此一來,「量」「質」「模式」等知性範疇都是任何可能知識的先天條件,也就是超驗的。康德把「超越」的概念分成三種不同的意義:「先天」(a priori)、「超驗」(transcendental) 與「超絕」(transcendent) 65.。拉內對「超越」概念的理解也跟隨康德的觀點。拉內只是想要證明,我們生活的經驗也具有超越之情,而且跟經驗的先天條件不可分割!這先天先在的條件,就是「超越性」(transcendentality)。

三、超越性
由於康德忽視人類生命具體與實踐的內容,使得他在證明這種「超越性」的方式上,很不充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拉內與馬克斯相似之處。他們也都否認任何的二元論。拉內對於柏拉圖把觀念 (eidos) 高置在現象之上的方式,非常不滿意,也對中世紀忽視肉體的傾向,感到很不耐!如果馬克斯是以「實踐」來界定人性的整體,拉內認為雖然這是非常重要的條件,但無法提出整體。拉內的說明方式兼具實踐與理智、存在與理性 66.。從形上學的觀點來看,拉內運用了兩種原理:抽象原理與統合原理 67.。按照實踐的方向而言,拉內運用海德格存在的分析來呈現人性存有最基礎的處境 (死亡、希望、懼怕……等) 68.。人類實踐方向的存在分析是感性、人類行動與關係的現象描述。這種現象的描述總是伴隨著詢問的精神。這種詢問的精神也把人類意識與存在現象連結起來。例如,死亡並不是一件純粹自然的事實,而是對人類存在的一種挑戰。人類通過懼怕、絕望等……來認知死亡。懼怕、絕望更讓人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不過,死亡也讓人瞭解到生命並不是跟死亡一同消失。因此,相對於康德,拉內對人類基本處境的分析,並不局限在主觀認知條件上的探討,反而說明了有意識的人類所無法否認的實在物。這種詢問的行動也是瞭解人性的起點,並指出需要與可能性,存有與認知的同一性,更指出了人類的有限性。以這種詢問的行動當作起點,拉內運用抽象的原理來證明人類經驗的超越性 69.。每次的詢問必有回答,有回答,就又有詢問,終爾浸入存有的氛圍 (Gelichtetheit)。又由於詢問的行動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律動,由這階段轉到另一階段,這可由統合的原理表達出來。這種統合原理的功能,可以避免抽象思辯的危機。簡言之,拉內的「超越」觀,並不具有康德哲學的抽象性質,也避開了馬克斯主義下純粹內在的物質性。而且,超越的經驗並不是超越性自身。他們甚至指出這超越性真的存在!按照馬克斯的觀點,恩格斯把「進化論的踰越行動」當作「超越」,馬克斯對這種超越辯證法沒有提出任何的說明,也未曾提出任何的批判來對抗經驗科學,更未詢問自己的信念。然而,按照拉內的觀點,這種進化論下的踰越行動並沒有指出這「超越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是人類經驗的先天條件,然而,對馬克斯而言,這些經驗並不能改變這世界。此外,馬克斯也以原因、效果的方式來解釋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就此而言,馬克斯並沒有看出人類的超越性。按著拉內的批判,馬克斯踰越的辯證行動只是局部的超越,只涉及物理世界的質料層次。真實的超越性必定不僅止於具體的區域,更是理想的整體 70.。
現在,我們進入拉內思想的核心:超越論。拉內的「超越性」究竟是意指著什麼?我認為可以用三個意義來表達:踰越的行動、彰顯的行動、永恆回歸的行動。「踰越」這字的意思並不是達爾文「生命競爭」下的「勝利」,而是黑格爾「棄而存昇」的意義。「棄而存昇」要求增添新穎的事物,不過無法確知是何種事物。如果踰越的行動祇是一種自然、本能的行動,「彰顯的行動」就要求「彰顯的自由」—— 在自由中彰顯自己。而且,連接納的行為也變成一種自由的行動。按著哈柏瑪斯,這種彰顯的行動隱然存於人類的溝通當中 71.,存於人性存有與自然的關係上。由於馬克斯只用「踰越的行動」來理解「棄而存昇」的概念,又用自然的法則來限定這行動,使得他的辯證法論為盲目的行動,因此很容易陷入決定論與歷史主義的形式中。拉內也在這地方超越馬克斯。當他使用辯證詮釋學,來解析人性時,海德格與尼釆也都?調了在存有氛圍下的彰顯行動。從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一九二七) 與拉內的「在世間中的精神」(一九三九) 的對照中,可以發現他們對人性存有的存在分析上的相似之處 (時間性、在世存有、共在性……72.)。在「語言的傾聽者」(Horer des Wortes) 一書中,拉內運用海德格對存有和時間性的分析與描述,來說明「超越性」只在人性存有的歷史性中才有可能!換言之,人性存有的歷史性就是存有持續開顯的律動。不過,這歷史性不只是意指著希臘哲學中的「命運感」,也非過去的「啟示」,更不是決定論所指出的未來方向。「歷史性」指出人性存有跟自己的命運的關係,也指出人類朝向未來發展底自由。換言之,歷史性說明了人類朝向絕對未來的開放性。「超越性」的第三個意義:永恆回歸的行動。在海德格尚未詮釋尼釆時 73.,尼釆永恆回歸的觀念很少受人注意。因為,海德格把永恆回歸詮釋為一種存有學的行動,海氏更打開一項基本問題:「人類為何必須回歸?」「我們將要歸向何處?」74. 拉內認為,這種永恆回歸的行動指出了絕對的未來。事實上,海德格以存有物底存有的存有學概念來表達這種未來的絕對者。按照拉內的看法,存有物底存有過於抽象,一般人理解起來也很吃力。這絕對的未來是人類朝向自己命運的先天情感。

結論

如果沒有明顯地重建拉內對馬克斯主義的批判,很難證明出馬克斯對宗教的批判是無效的。由於馬克斯拒絕接受人性存有中任何超越性的結構,使得他變成非常極端。又由於他把現象世界當作唯一實在的錯誤信念,以及把「超越」當作物理世界中的踰越行動,馬克斯變得非常偏執。因此,他的「歷史性」概念很接近波柏所批判的歷史主義與決定論。由於本文的目的,並不是對拉內的論證過程進行討論,也不是探討他的神學思想,所以,只要提出他對馬克斯主義的批判,就足夠了。拉內的批判甚至獲得某些新馬克斯主義者的稱讚 (如Gardudy……)。拉內運用辯證學與詮釋學,使得神學變得生活化,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貢獻。他真正偉大之處,在於勇於向任何的文化開放的胸襟,而且敢跟它進行真誠交談的精神。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陳文團.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