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著 . |

 

61
神學論集
(1984)p367-374
-    

孔子所反映的基督面貌              

房志榮 著

 



大陸文革的批林批孔風波之後,孔子慢慢恢復他原來的地位。現在大陸的書報又引用孔子的話了,甚至把孔子與毛澤東先後引徵(註一)。大陸以外,孔子的地位穩如泰山,不但臺灣,連韓國和日本還是尊崇儒學,予以發揚;新加坡以儒家人生哲學為正宗,美國有些州城像中華民國一樣以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考驗,這位「萬世師表」在今日科技發達的世界還是如此受人崇敬當然有他的道理。我們基督徒以基督為師傅和「博士」(註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奉許多聖人聖女為師傅,為教會的博士,因為他們都反映出永遠智慧——降生聖言的某一面貌,使我們凡夫俗子更易取法,更易追隨。孔子也反映出基督的面貌嗎?我們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與四福音略作比較,便能有一個初步的答案。
當然,在這篇短文裡不可能作詳細的研究。首先就得把孟子一書擱開,大學裡只有兩句孔子的話,中庸有關孔子的材料就多了,而最豐富的資料在論語這部共有二十章的書裡。其中第七章(述而篇)幾乎全講孔子的言行舉止,繪聲繪色,生動異常。因此本文將這一章當骨幹,將其他章段(如九4,指子罕九4.,即第九章第四段)與之配合,繪出孔子一幅較完整的肖像。下文就分五方面來逐一描述:一好學與自謙;二坦蕩與堅強;三有所不為;四平等友愛,樂群開放;五敬神安命,恆心祈禱。至於四福音方面也無法引許多章節來對照,只能把三部對觀福音及若望福音的基本線條指點出來,就能發生比較的功用了。

一、好學與自謙
從孔子自己的口裡我們聽得出他是如何的好學: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戶人家的小地方有天性忠信和我一樣的人,但沒有像我一樣好學的)(五28)。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知學習,不加思索,終於迷惘而無所得;只靠思索,不知學習,那就不切於事而危殆了)(二15)。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品德不加修養,學問不加講習,聽到好的道理不能實行,有過錯不能改,這是我所憂慮的)(七3)。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早上悟得真理,當晚就可以死了)(四8)。
孔子雖然十分好學,但他知道人一生有學不盡的事理,有時不得不自認無知,因此他給子路說: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知啊!)(二17)。他不斷前進,與自己的年齡一同長大: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二4)。他不但認為人有時須自認無知,並且也該自訟有過:7.「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算了罷!我還沒有見過能自己發覺過失,而內心自我責備的人)(五27)。顏回是他得意的學生,但有點使他不滿:8.「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回啊!對我無所助益,因為對我所講的話,他沒有不喜歡的)(十一3)(註三)最後孔子的謙遜顯示在他坦然承認自己出身微賤上,見九6。
孔子的好學與自謙反映出基督的良善心謙(瑪十一29),及不斷尋找天父的旨意(若四34)。雖然層次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二、生活態度:坦蕩、堅?、樂觀
孔子的生活態度可由別人對他的觀察及他自己所說的話與所有的抱負得知。1.「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閒居的時候,容態舒適,神色愉快)(七4)。2.「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態度溫和而嚴肅;有威儀,但不兇猛;恭敬而自然安祥)(七37)。3.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子路在石門外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進城,守門的人問:「你從哪裡來的?」子路說:「從孔家來」。守門的人說:「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那個人嗎?」)(十四41)。對孔子最高的讚譽出自他的得意門生顏回之口4.:「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矣!」(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它越顯得高遠,越研鑽它越顯得堅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後面!夫子循?次序一步步誘導我;先教我博學文章典籍,然後要我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我想停止不學了也不可能,已經用盡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再想追從上去,但總感到無路可追從上去!)(九10)。
孔子自己說: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的為人態度平坦寬闊,小人卻常憂戚不安)(七36)。他對自己的描寫是: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吃粗糙的飯,喝白開水,彎?肐膊當枕頭睡,樂趣也在其中了。以不合理的方法圖得富貴,對我來說,只像天上的浮雲一般)(七15)。7.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七18)。

三、有所不言,有所不為
1.子之所慎,齋、戰、疾(孔子所謹慎的有三件事:齋戒、戰爭、疾病)(七12)。2.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講怪異、?力、暴亂和神道)(七20)。3.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孔子用釣竿釣魚,不用大網,射鳥,不射夜宿的鳥)(七26)。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少講利,只贊許命和仁)(九1)。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絕四種心態:無妄測心,無必然心,無固執心,無自私心)(九4)。
耶穌在世時,弟子們關於祂的生活態度說的很少,也不敢向祂發問。保祿的「基督論」說到基督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弗三18),說祂原有天主的本質,卻取了奴僕的本質,自甘卑微,服從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6~8),說祂是那看不見的天主的肖像(哥一15),說祂「出現於肉身,受證於聖神,顯現於天使,被傳於萬民,見信於普世,被接於上天」(弟前三16),說「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他一同為王;如果我們否認他,他也會否認我們;如果我們失信,他依然信實可靠,因為他不違背自己」(弟後二11~13),說「基督為我們獻上自己,救我們脫離一切罪惡,使我們成為他純潔的子民,歸屬於他,熱心行善」(鐸二14)。
我們的信仰固然植根於「居我人間」(若一14)的耶穌基督,但新約關於耶穌在世的像和生活態度說的不多,比方:說祂哭,沒有說她笑,三十多年的隱住生活幾乎一筆帶過。孔子的像也許可以幫助我們設想耶穌是申甲如也,夭夭如也;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四、平等友愛,樂群開放
論語第七章(述而篇)有些段落描述孔子與四周人的往來,每段說出一個特點,十分有趣。無論人多人少,善或不善,他都會跟他們學習。他並不是我行我素,獨善其身,而喜好群居,喜歡與人分享。他知道須教人什麼,但他不為成見所阻撓,只要人肯上進,他都願接納。最後他很愛好音樂,誰唱得好,他一定要他重復,並跟他合唱。以下是論語的原文。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七21)。2.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說:「諸位以為我有所隱匿而不告訴你們的嗎?我實在沒有隱瞞呀!我所作的事,沒有一件不是和你們在一起的,我就是這樣」(七23)。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項教人:詩書禮樂、修治品行、存心忠厚、與人信實)(七24)。4.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互鄉的人難和他們講善道。有一個互鄉的小孩求見,孔子接見了他,弟子們感到詫異。孔子說:「我贊許他上進,不贊許他後退。何必太過份呢?人家潔身自好以求上進,我贊許他的這番好意,不擔保他過去的一切呀!」)(七28)。5.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孔子同人一齊唱歌,聽到人家唱的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次,然後再跟他一齊唱)(七31)。這一切的確能反映耶穌的施教及祂跟弟子們的一部分關係。

五、對神的感悟與祈禱
孔子與基督的最大區別是在這一個生活圈內:耶穌與天父的關係是那樣具體、親切、自然(見瑪十一25~27;廿六39 42;廿七46;路二三46;若二16;四21~24;五19~30;十15~18、29~30;十一41~42;十二27~28、49~50;十四2  9~14、20~24、28~31;廿17  21),孔子卻像舊約的先知一樣,無從給子弟們介紹這樣一位父。也許這才是中國文化所以需要基督的最迫切、最深刻的理由:讓基督教我們認識這位父,中國人老祖宗的祖宗,引我們同全球人民回歸父家。
不過孔子每次提到神明,還是充滿了敬意,並且肯定了敬拜真神的三大因素:祭祀、祈禱,唯真神知人最深。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說:「鬼神的性情靈效,真是大極了!看他不見,聽他無聲;但他是萬物的本體,而為萬物所不可缺少的。他使天下的人都齋戒清潔,穿著盛服,去奉行祭祀。他好像流動充盈在人頭上,在人的左右」(中庸第十六章)。
2.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孔子病重,子路請代老師禱告。孔子說:「有這個理嗎?」子路答道:「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上下神祇禱告。』」孔子說:「我自己已經禱告過很久了!」)(論語七34)。3.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說:「沒有人知道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有人知道老師呢?」孔子說:「我既不怨天,也不責怪人,只是從人事上去學習,順天理,日求上進,知道我的,只有天罷!」)(十四37)。

結        論
中國傳統以孔子為萬世師表,基督徒以基督為最高導師,中國基督徒在孔子與基督之間不覺有衝突,只發現他們相映成趣。中庸裡有三章關於孔子的教導可與福音中耶穌的訓誨互相照明。耶穌在瑪十一12所說的話到底何解?天國須以強力奪取,或用柔順爭取?孔子給子路所解答的論「強」也許有助於了解。孔子先分南方之強為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北方之強為著武器而睡,戰死也不悔。然後說所謂的強能有四種:1.待人和氣而不同流合污;2.中正而不偏;3.國有道而不改窮塞時的操守;4.國無道而寧死不變節(中庸第十章)。
瑪七24~27山中聖訓後耶穌所說的聽道不夠,還須實行,正和孔子的「言顧行,行顧言」不謀而合。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道離人不遠,人以之為道而又覺得它離人遠,那就不是道了……忠和恕接近道;不願加在自己身上的,也不加在別人身上……一般德操的實行,一般言語的謹慎,不夠的地方,繼續勉勵,多餘的地方,不再做、不再說,這樣言顧行,行顧言,君子怎能不努力不懈呢!)(中庸第十三章)。
最後路十四28~33所講建高樓及出兵打戰的比喻(註四),正是孔子所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十五11)的道理。這在中庸第二十章第六段(註五)說的更詳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任何事,先有準備就成功,沒有準備就失敗;說話先有定見就不閉塞;做事先有定案就不困窘;行事先有定向就不悔恨;道先有定則就不會枯竭)。
孔子反映基督或聖經的地方還很多,值得有心的中國基督徒去慢慢體味和發掘。本文所舉的例子是一些初步的研究,其用意無非是激勵自己和他人把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作成有機體的整合,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是鼓舞我們這樣去做嗎(註六)?

 

 

註:

  1.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毛澤東同志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胡喬木:「當前思想戰線的若干問題」。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五月第一版,頁41~42。
  2. 這是瑪廿三8 10的含義:師傅是為教導後進,「博士」是因為他博學多知。這兩個稱呼最適合於「天主聖言」,降生的「智慧」身上。
  3. 子路不是這樣,他常向孔子的話挑戰。有一次關於正名的問題被孔子罵了一頓「見十三3」。但如果學生說的有理,孔子也欣然接受而糾正自己的話(見十七4:割雞焉用牛刀?及其他多處)。
  4. 本文聖經經句均引自「思高聖經」或「現代中文譯本」。有時筆者略作更動。
  5. 本文所引四書及譯文皆用謝冰瑩等四位作者的「新譯四書讀本」,三民書局出版。有的章段(如中庸第十三章及第二十章等)是筆者新譯的。
  6. 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向臺灣中國主教們的講話。
 

 

本檔案未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