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谷寒松 . | 下一頁>>

 

59
神學論集
(1984)p093-096
-    

譯後感之後感                     

谷寒松  

 在我們進入討論之前,我願意向若水費時費力地翻譯臺灣地方教會使命的再反省這篇長文表示真誠的謝意。因為她的機敏,使她在翻譯的過程中,引起一些思想,並事後她以清晰的文筆把她的反省表達出來,我也表示欣賞。由於在臺灣地方教會中所有的許多而複雜的理由,好像沒有很多真正的神學討論,以及切實的辯論,使這件事情變得更令人讚賞。所以,我們以極大的喜樂和開放的態度,把她的反省視為進一步追尋和交換意見的機會。
首先,翻譯者把作者列入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神學家的行列之中,至少是指追隨這樣的思想路線。不過,這確實是我從未想到的事。事實上,一九七九年一月,我曾在斯里蘭卡參加亞洲第三世界神學家會議。在這次會議中,解放神學是一種時尚。但是,也證實在這次會議中,我們清楚地說出對解放神學以幾乎與受壓迫的人認同為出發點,我們有所保留。我從未以解放神學為我的嗜好。
第二,在我寫臺灣教會使命的再反省時,從未以一個外來者自居,至少在我內心最真誠的地方是如此;而是以一個圈內人的角度寫成。翻譯者可能對一位不是生在中國的人,對他自己國家所做的批評太過於害怕。我想在一個居住在此國家僅數星期的新聞記者所做的批評,以及一個把他全部的愛情和精力投身為中國人民而奉獻所做的反省之間是有所差別的。
第三,為了進入事情的核心,可能應該問一個問題,翻譯者在她反省中曾說:「臺灣之大患不在於外交、政治或教育有形的制度上,而是中國百年戰亂之後,民心的疲憊,以及當前島國偏安中人心的墮落。」這種說法是否真實觸到了現代中國中心而基礎的問題。在我花了二十年時間研究中國的歷史以及它現代的處境,讓我覺得翻譯者並沒有對中國許多問題做了足夠深刻的解釋。在說明「教會是一個先知性的團體」的時候,翻譯者曾把許多不同的意識型態做了簡短的介紹。正如翻譯者所說的,這些意識型態是現代中國人思想以及價值系統的基本背景;它們導致了中國人廣泛不安和消沉的感覺。換句話說,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它好像是翻譯者最終極的精神,和理性的枷——可以有四個主要的特性。(當然,這四個特性並不意指包含一切東西)傳統的中國世界是:
—— 一個完整、整體生命的世界。
—— 一個一體的世界。
—— 一個直觀以智慧為中心的世界。
—— 一個理性化的世界。
—— 一個以人文為中心的世界。(此處,人意指全體的人類,而並非每個人。)
而正是這世界所有最基本的基礎與一個不同的西方和基督信仰的世界相遭遇。後者是:
—— 一個變化的世界。(在歷史的過程中走向一個不可知的未來;但會有一個末世的希望。)
—— 一個對話的世界。(在其中,你我之間的召叫和反應是最基本的。其中心的價值,是把人視作自由而獨特的主體。)
—— 一個分析性而系統的世界。
—— 一個具有啟示和先知話的世界。常對人的理性,在他思維的過程中關閉的傾向,提出挑戰。)
—— 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世界。
現在中國最基本而中心的問題,似乎是這兩個不同的世界觀及價值系統的遭遇,以及互相的排斥和吸引。傳統的中國世界,對先知話的因素,不甚表歡迎,是可了解的。因為,先知話基本上是與基督信仰世界中的啟示基本上相連的,如果教會願意成為基督徒的團體,它是否能夠因為先知話與中國傳統的世界觀不相和諧,而就把它擺在一邊呢?翻譯者好像在說,生活的見證就能滿全先知使命的功能,這是真的嗎?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假設,在聖經和教會史中,幾乎找不到什麼證據。只要在基督徒忠實於天主之國的信息而努力生活的地方,先知的話在人類的團體中,就有一個不可代替的地位。先知們是各不相同的。他們過去時常受到迫害,今日亦然。因為他們對現狀常提出挑戰,而一般老百姓卻傾向於安頓在既有的觀念、價值和生活的方式中。
先知性的團體的工作,是指出在一個社會中的觀念、假設、原則、價值觀所包含的基本的暗流。為的是使這同一社會能向前邁進到一個日漸改良的人類世界。在拙文的「教會是一個先知的團體」的一段中,曾對這樣的工作做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我驚訝為什麼翻譯者認為這些反省是與社會真實生活不相關且顯得抽象?為何翻譯者稱在臺灣許多不同的意識型態是結果,而非原因?除了這些意識型態以外,還有什麼別的是現代中國危機的來源呢?除了這些意識型態以外,還有什麼在塑造臺灣的現在形式呢?
無疑地,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交談。這些問題是多面性而複雜的。真誠地交談將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真實本質;也能夠使我們在進入行動時,更真切地找到問題的重點。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谷寒松 .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