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

 

58
神學論集
(1983)p582-594
-    

中國靈修講習會二講    
           

張春申



去年(一九八二)七月,我曾在彰化靜山退省院,舉辦了一次中國靈修講習會。這次講習會是女修會會長聯合會請我主持的。我們只限三十位修女參加。當時我的講解都錄了音。後來我請對於中國靈修極感興趣的許家琴小姐幫助,將錄音帶上的講辭寫出。許小姐文筆流利,表達清晰,同時又忠實地表達了我的思想,現在將講習會的首二講發表。在此也對許小姐致謝。


第一講  緒論
一、導言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凡是要學習就必須先拜師。因為在東方人的心目中,真理往往臨在於師傅的身上。從師傅那裡不是學習一些抽象的東西,而是要學習在人的生命中尋找自己、尋找神的真理。所以,師傅是一定要「拜」的,要在師傅權威的教導下來接受真理。而我們唯一的師傅是耶穌基督,因此我們應該懷著戰戰兢兢的態度來接受祂所教導的真理。為此,這次講習會雖是我把一些有關中國靈修的內容提供出來,但實際上是在聖神的領導下,我們大家一齊來研究,期使「中國靈修」於焉誕生。
「中國靈修」涵蓋甚廣,我在此所談的中國靈修要強調的有兩點:
1.  是基督宗教的靈修 —— 此一靈修的來源是聖經和大公教會生活的傳承,它的目的是要使我們走向與三位一體的天主相合,導致我們達到基督徒生命的完成。雖然我們每個人有從基督那裡領受到的能力;但無可否認的,也有我們的限度,所以,這個靈修需要有奮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對四周的人、對整個世界也都負有責任。
2.  是中國基督徒的靈修 —— 中國靈修並不等於基督徒的靈修。基督宗教的靈修是來自耶穌基督,它不分時、空,是大公的,是可以進入每一種文化中的;而我所談的中國靈修是指此一大公教會的靈修出現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特別是指出現在中國儒家及道家的傳統文化背景中的靈修,因此我將會應用一些傳統的語言。以下當我提到「中國靈修」時,即是「中國基督信徒的靈修」的簡稱,也可說是一群中國基督徒願意把來自耶穌基督的靈修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表達出來。
在此我附帶要說明的是:靈修與祈禱不同。靈修包括了一個基督徒要走向他生命的完成時、所有的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與方法,而祈禱只是整個靈修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這次的講習會我特別著重在靈修生活上,雖然也採用靜坐的方式,不過這只是祈禱的一種姿態,而非此次講習會的焦點所在。

二、中國靈修講習的實際目標即在於「衝破庸碌心態,渴求普通的神秘生活。」
1.  衝破庸碌心態 —— 我在與人討論三愿生活時,曾屢次提到「庸碌心態」(鐸聲二一六期上我曾寫過一篇有關此心態的文章,故於此不再詳述。),這是一種不冷不熱的可怕現象,也就是把三愿生活或祈禱生活當作一種習慣,因而造成了靈修生活停頓。面對此一庸碌心態則必須經過一番奮鬥以求超越,而我們要努力達到的便是「普通的神秘生活」。
2.  普通的神秘生活 —— 這是基督徒很深的內在經驗,這種經驗並非靠許多感性圖像、或一些概念、推論而得來的,而是在單純的信仰中經驗到與天主相合。我為什麼稱它為「普通」呢?
(1)  「子不語怪、力、亂、神。」自古以來我國度傳統靈修生活的人都不欣賞「特殊」的現象,他們只求在日常生活中修身養性。而我們今天既然講中國靈修,當然是不渴求靈修中的特殊現象,並且更要努力不去尋找一些特殊現象。
(2)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向來我國度傳統靈修生活的人,從不視自己為天才,都強調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我所講的中國靈修就是針對我們這些普通才能的人,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即在日常的祈禱及工作中),靠著一己的奮鬥、努力,以及一般的恩寵,經驗到與天主合一。
這種「普通的神秘生活」所要達到的是什麼樣的境界呢?
(1)  從積極方面而言,即要「止於至善」,「止」是動態的,即不斷地要達到與主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莊子所說「與造物者遊」。以我們的語言來說,即宗教上的悔改,因為悔改而能具有「慧眼」,能通過信仰的眼光來看世上的一切事物。
(2)  從消極方面而言,即是對世界上的一切「平心」,也就是莊子所謂的「外生死」,將生死置之度外,超越世上一切人事的變遷。以我們基督徒來說,即是雖然我們了解世事的內涵,但由於有了積極的經驗,而能以與天主合一的態度來面對這許多事情。
簡言之,普通的神秘生活就是在單純的信仰中愛天主。中國靈修也就是要達到這種生活的境界,以此來衝破庸碌的心態。以下的演講我將環繞著這個指標來加以說明。
孔子曰:「五十有五而志於學。」而我們若欲達到這種普通神祕生活的境界,當然也必須先要立志。「立志」即立定志向朝那個方向走去,這志向實際上就是在福音中耶穌要求一切聆聽祂講天國來臨的人所應立的志向,祂在開始宣講時常說:「天國臨近了,你們悔改吧!」所以我們要立志迎接天主的國來到我們的生命中,與主密合,而這也就是普通神祕生活的境界。因此,我們必須靠著自己不斷努力、克己復禮,以求達成志向。
(所謂「神秘」是指我們進到這樣的境界中,只能意識到與耶穌基督的天主緊密相合,而無法言傳。)


第二講  歸根曰靜
我在前面已經說明了中國靈修講習的實際目標是要達到普通神秘生活的境界,這是一種持久性的心靈境界,即在單純的信仰中與天主相合。而中國基督信徒又是用傳統的中國文化思想為背景來度基督徒的靈修生活,所以我在此提出老子說的「歸根曰靜」,只是要通過一些中國思想的基本精神來解釋中國基督信徒的靈修生活。


一、中國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從「為人之學」進到「為己之學」
1.  這裡所說的「學」是指做人的學問,即做人之道。
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認為有些事是理所當然該那麼做,譬如對人應有的一些禮貌、應守的一些規矩,或社會上某些規範等等,這些就是「為人之學」。「為人」是指可以教導給別人、可以向別人講出來。所以「為人之學」積極的意義是把好的道理宣講出來;但消極的一面是有時也可能流於只是說得頭頭是道,或只做表面工夫而已。
「為己之學」是一種內省的工夫,是不把那些理所當然的道理當做知識,而把它導致進入主體的生命中。
從「為人之學」進到「為己之學」就是從客體上能講出一些應當如何的道理,進到主體的生命中去發現這樣做究竟和我生命的意義、價值有何關係。正由於這主體性而產生了一種「責任」,這責任不是因為法律或社會壓力所造成,而是因為自我體驗到此事有關於一己人性的完成,倘若不如此做,則喪失了為人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形成了這種「責任」,也因此促使自己要去度一個「道德」生活。
舉例來說,譬如「仁」,這個字在孔子以前甚少被提及,但孔子卻在不同的場合經常講到「仁」,「仁者,人也。」,「仁者孝之本也」,「忠恕而已矣」。不過孔子從來不曾給它下一個定義,因為這個「仁」是一個人已經進到內心中去發現人性的主體、發現人性與天的關係、在個人的生命中體驗出來。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中,把人之所以為人的責任性、主體性表現出來,這就叫做「仁」。
由於「仁」字在中國歷史中的出現,我們可看出其精神已從「為人之學」進到「為己之學」,也正因為這內省工夫而產生了責任,所以,由內在的反省進到實際的行動,其間就有了「必然性」,這不是沒有自由的「必然性」,而是一個以道德主體在其經驗中的必然性。
「為己之學」即是我國古人用以修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君子或聖人,所常常注意到的基本精神。
2.  工夫
宋明理學家常要人「做工夫」,也就是要人把「為人之學」變成「為己之學」。在做工夫上,他們所用的一些詞彙讓人一看就知道已進入到人的內心中了,例如「體」:「體認」、「體驗」、「體得」等等,這可以說都是為己之學的名稱。因此,我們若要把為己之學的內在經驗描述出來,就有了它的困難,因為這是發生在人的精神生活、內在生命中。總之,當你體認、體驗、體得之後,即「有諸己」了。例如在中國的傳統中很注重「禮」和「孝」,但對這禮或孝若不能「有諸己」,不能在一己的生命中發現到它對於我自己人性的完成或使別人人性的完成、甚至與天的要求有什麼關係時,這禮或孝也不過只是些外在的規則或要求而已。所以,做工夫就是教人把外在的規則內在化,使「為人之學」變成「為己之學」。
3.  天、性、盡心
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自古就有「天」、「上帝」之詞,而隨著基本思想的演變,已經把「外在的天」、「高高在上的上帝」拉到「為己之學」,即進入人的主體生命經驗中,成為一己在體認、體驗中的「天」了。也有人因此以為中國思想愈變愈為無神主義,甚至說到了宋明理學時已變成唯物主義,其實這些錯誤的說法都是導源於沒有真正了解中國基本精神已有了從「為人之學」進到「為己之學」的傾向。
詩經所指的是高高在上的上帝、管理人的天,可是後來「天」愈來愈進到人的主體中,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天」具體的出現在人性中了。
中國人講的「性」不同於西方人說的nature(自然),而是指人的道德性,是人道德的主體。所以在我們傳統思想中,人的「性」與牛馬的「性」所代表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已經把外在的天拉到人的主體中了。
現在我們人要做的就是「盡心」。心與性有關,心是實際而具體的精神生活,來自天的人性就出現在這具體的精神生活中。若要體驗人的性、體驗天,唯一之道即盡一己之心,也就是在自己的做工夫上體認人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並發現其中的責任性、必然性。當你能「盡心」時,才體驗到什麼叫做「人性」、什麼叫做「天」了。
由外在的天變成人主體性的天,這種從「為人之學」到「為己之學」的中國基本精神,顯然已有了宗教的幅度,儘管在中國傳統中沒有一些宗教的組織、法令或特殊規定的禮儀,可是在中國的「為己之學」中已然有了宗教的精神。
由於人應該把自己的生命來實現,體驗到我來自天的人性,那麼,這個「天」就是在我的生命中與我相合,也就是「知天」了。此即有些中國學者所說「天人合一」的道理;甚至他們說:「我們既非一神論亦非無神論,而是泛神論。」他們所謂的「泛神論」即是:若你要問「神」、「天」在哪裡?那就在一己的生命中、在一己的主體生命中。我根據這個在人主體生命中去體驗天的基本思想,而在「中國靈修芻議」中曾提出「一體範疇」,雖然用了這個西方的名詞,但我要表達的卻是中國的基本精神,或可稱它是宗教精神。中國在孔子以後度傳統靈修生活的人,在他們的著作中愈來愈少講「高高在上的天、上帝」,愈來愈少講外在要干預一些什麼,或外在的法律、外在的力量要來命令、推動自己去做一些什麼;而他們所講的常常是進到人內心的體驗中,去發現天給予人的性。
對於從外在的天進到人主體生命中的天這個基本精神,一些西方學者只看到其文字表面,所以認為中國到了某一個時代已變成了無神論,甚至認為宋朝理學家們的生活是唯物主義,這是因為他們把「性」解釋為「自然」,而「自然」是「東西」、是「物質」,缺少精神的幅度,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看法,事實上對這些誤解我們都能原諒,因為從一個文化或思想方式進到另一個文化或思想方式,特別是在初步接觸時,這些誤解總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今天在臺灣,有些研究中國基本精神相當徹底的人對於我們基督宗教也有所批評,因為他們認為聖經中的許多描述,以及教會內的一些著作,都是在一個文化傳統中,所以他們有了看不下去的傾向,甚至覺得這樣來講宗教是太膚淺而不夠深入。他們認為教會人士講了許多倫理生活的規則及做人的道理,但事實上並沒有「為己之學」的傾向,也就是在一己的生活上並沒有內省、體驗的工夫,只是在文字的規則和禮儀的條文中來表示宗教生活,因而他們覺得這實在與我們傳統上的要求不同。並且他們認為在我們中國教會的一些著作中,對於「天主」、「神」的描寫和表達相當的「原始性」,所謂「原始性」就是在很古老的時候,人們還不能把天拉到人的主體生命中,一切還未能內在化時,以為「天」是一會兒發怒、一會兒使宇宙中有種種的變化等等,也就是說在這個宗教上,人還只是走了第一步,還沒有進到主體的生命中。因此,對這些中國學者而言,我們的許多有關信仰的描寫、基督徒生活的表現都缺乏主體性,缺少「有諸己」,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有所體驗。
當然,我們生活得不夠好或是事實,但他們如此的批評也並不公平,因為宗教也有其愈來愈進步的一面,在表達上亦是愈來愈進步。例如在聖經新約部分,耶穌就是非常注意主體性的,祂說「天國就在你們中間、在你的生命中間」,而且在耶穌實際的公開生活中,祂就是在把猶太宗教裡「為人之學」的信仰導引到「為己之學」。例如祂罵那些經師法利塞人:「你們是粉漆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充滿了.....」所以,今天這些中國學者批評我們宗教的表達及語言,可以說是一種誤解,當然這可能是由於他們只通過我們今天所有的一些膚淺著作,還沒有進到我們基督宗教最深的精神生活上。因此,他們這樣的批判,我認為也不是真正認識了我們宗教生活的內容。


二、中國基督徒信仰中的天主
因為此次中國靈修講習會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一生去努力度一個普通的神秘生活,所以我接著就要用中國思想的基本精神來解釋普通的神秘主義。
1.  信仰
在中國基本精神上可分為「為人的信仰」和「為己的信仰」。「為人的信仰」是把我們的信仰當做有圖像、有語言的來告訴別人,如要理問答、教理和一些信條等等,這是在知識層面上來表達出我們相信的究竟是什麼。
清楚地說,我們基督徒相信的天主有父、子、神,但這仍是人間的圖像。當然這也是相當的重要,因為是天主的話、天主的啟示用這些人間的圖像來告訴我們。可是我們的信仰若只限定在人間圖像的表達上,那麼這就還是為人的信仰而已。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除非這「為人的信仰」變成「為己的信仰」,否則你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因為你只能講出一些為人的學問,而沒有在自己的內心、主體中,讓這些概念、圖像成為自己的生命。要使「為人的信仰」成為「為己的信仰」,這其間的過程就是中國基督徒要做的「工夫」了。
2.  信仰功夫
以中國思想的基本棈神而言,就是要求我們要有所謂的「體」,當我們信仰的對象父、子、神成為自己的主體性時,祂已經不是在這個圖像中,不是在一些概念中,而是在我自己的生命中,在生命中「有諸己」了。
3.  信仰天主聖三
所有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就是天主聖三,而如何把天主聖三的道理按照中國靈修中特別強調的:成為一個經驗性、為己的信仰,這就是我現在接著要來解釋的。
(1)  聖三道理:無論如何我們的信仰有其道理的一面,而這一個道理是靠著大公教會根據聖經、根據傳承來告訴我們所謂天主聖三的道理究竟是怎樣的。因為我們在這裡不是講「天主聖三論」,所以我只用最簡單的兩句話來說明:天主聖父因著耶穌基督遣發聖神;我們要在聖神內因著耶穌基督歸於天父。
(2)  信仰聖三:在中國靈修中,如何把我們所信仰的天主聖三的道理變成為主體性、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發現其內涵?這就是我在「中國靈修芻議」中所用的「一體範疇」或稱之為「超位格模型」了。而我所講的「一體範疇」或「超位格模型」究竟是指什麼呢?我在此願稍加說明。
我們信仰中的天主在我們基督徒的肯定中稱之為「位格神(Personal God)」,也就是說我們信仰的是自由的、有意願、有理性、有計畫的天主,祂並非是一個盲目的勢力(Impersonal God),不是在宇宙中的一股力量、沒有自由意志、沒有理性、沒有位格的神。而這一個「位格神」在耶穌基督的啟示中,有父、子、神三位(父是最後的根源,子是把父完全流露者,神是天主的能力。),縱然在中國靈修中仍然保持著這樣的信仰。只是在我們中國基本思想的影響下,這三位一體的天主與我們的來往不是用「人際」方式來表達(所謂「人際關係」是指你和我、我和你的關係,也可說是一種交談的方式),而是用「一體」、「超位格」的方式來往。這「一體」的方式就是三位一體的天主和我們的生命已成為一個unity,外在的道理已成為我們內在的生命,已經有了主體性,所以這不是用「交談」的方式而是用體驗。事實上在聖經中也曾出現過這種講法,例如耶穌說:「我在你們內成為一。」祂不是用「兩個」,因為兩個之間就有了對立的方式。
總之,在中國靈修中與三位一體的天主來往用的是「一體範疇」、「超位格模型」,但這絕不是否認天主是「位格神」,也絲毫不否認天主有三位,只是說這三位和我們的來往不用「交談」的方式,而是在主體性的方式上,即祂在我的生命中、我在祂的生命中合為一體,這個合為一體並非天主變成我、我變成天主,而是事實上二者已合在一起。
然而,這樣的合為一體若不在我們的意識中,不進到我們的經驗中,仍是沒有很大的價值的。例如:一個小孩在領洗之後,天主聖三就已住在他內與他合在一起;但小孩的生命是一個不完整的生命,若這個「合為一體」不能繼續進到他日漸成長的生命中、經驗中,那麼幾乎可以說天主在就等於不在。有一些我們稱之為「領洗的外教人」就是如此,他們不能在生活、行動的意識中,把「與天主合為一體」表現出來。
既然我們中國靈修特別注意的是要使天主聖三的道理成為我們信仰中的一個經驗,那麼,接著我就來解釋怎樣在我們的意識中、經驗中有聖三道理出現。
(3) 信仰經驗:聖三道理是「因著基督、在聖神內、歸於天」,其中「在聖神內」我將於後來談「氣」時再來解釋,在此僅解釋信仰經驗中的「因著基督」。這裡的基督是指復活的基督,這復活的基督也是納匝肋的耶穌,但這一位在歷史中出現的基督現在已經通過祂的死亡、復活、而進到天主的永恆生命了。這一位復活的基督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是與領洗的人、信仰的人合為一體的。
然則我們要怎樣在經驗中因著復活的基督歸於父呢?事實上這已經發生在我們許多的生活事情上,只是我們不太注意罷了。我在此只簡單提出三個能發生此經驗的場合,那就是:在導守命令中、在生活與宣講中、在體驗中。
耶穌說:「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若十五10)所以在我們遵守命令時,共有的經驗就是愛;在我們真正去做耶穌要求的工作時,必然會很熱誠地投身在這個命令中。因此,在遵守命令時的同時,我們所有的經驗是愛和熱誠。
在生活與宣講中(谷三14):我們在基督徒的團體中,常在一起祈禱,而這時耶穌就在我們中間,所以我們會覺得平安、快樂;有時我們宣講道理,也能夠經驗到心中有一個推動力。
愛、熱誠、平安、快樂等等,這都是一種經驗,但在我們的信仰中,我們肯定這經驗之所以發生是因著復活的基督,這就成了我們的「信仰經驗」。而耶穌說:「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若十七23)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愛、平安、快樂等等的經驗中,已經因著基督歸向天父了。由此可見;這些信仰經驗顯明的一面是愛、平安、快樂,隱含的一面則是復活的基督與我們在一起,並且因著祂而歸向父。聖保祿在致迦拉達人書五22指出:聖神的效果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這仁愛、喜樂、平安等等可以是一般人的經驗,但是基督徒在信仰中卻肯定這些是聖神的效果,不是來自自己的力量,這就是「信仰經驗」。
信仰經驗又可分為直接的與反省的信仰經驗。直接的信仰經驗是我們在愛中、在遵守命令中,隱隱地體會到與復活的基督在一起,並歸向天父,但無法很清楚地表達出來。反省的信仰經驗是在有了直接的信仰經驗之後,我們再加以反省,於是會對自己說:我剛才的遵守命令實在是和耶穌基督在一起,實在是要遵守來自天主父的命令;我剛才所以會做那樣的事情,除非耶穌和我在一起,我是絕對做不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能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出來。當我們在許多場合中有了這樣的信仰經驗,那麼,聖三的道理對我們而言已有了主體性,我們在信仰中已經體驗到天主聖三而「有諸己」了。這也是中國靈修所特別強調的。
但是這信仰經驗並不是很容易的就能在我們生活中完美地發生,因此我們需要有靈修生活。譬如:在遵守命令中難道沒有任何困擾嗎?難道沒有我們自私和惡的傾向嗎?而這些都足以阻礙我們信仰經驗完美地發生。
我們此次講習的目標是度一個「普通的神秘生活」,實則即是這裡所講的「信仰經驗」。在信仰經驗中、在復活的基督內,在這許多的行動和體驗中,我們歸向父,這就是所謂的「普通的神秘生活」。而在這樣的信仰經驗中,我們實在是與天主父合在一起,在遵守命令時愛的這樣徹底、體驗的那麼深刻,簡直就不需要有任何的圖像、概念,只是一個單純的信仰經驗而已,這就是「普通的神秘生活」。

三、歸根曰靜

我們在這樣的信仰經驗中,因著基督歸於天父,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歸根曰靜」。這個「靜」即是再沒有所謂的圖像、概念,這時我們可稱之為行動中間的神秘生活。我們中國傳統度靈修生活的人,往往不太描寫教會中神秘學家們所描寫的一些內心的神秘經驗,而是在自己的行動中,在齊家、治國、平天下 ——「外王」中,來度其靈修生活,而這也就是我所說的「普通的神秘生活」。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