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編輯室 |
<<上一頁

 

56
神學論集
(1983)p180, 226, 238, 254, 284
   

利瑪竇的友誼傳教  

編輯室



利瑪竇的傳教成功,不但是依靠他的真才實學,以及他所輸入的許多西洋科學的技術和知識;而且也在於懂得如何與當時中國的士大夫階級有適當而廣泛的交往。他之所以棄僧服而改穿儒服,也就是為了達到與這些人交往的目的。因為他深知士大夫階級在整個中國社會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影響。他的這種做法不是為了想利用他們的關係在中國得到一個立足之地,而是想藉著交友的方式向那些有善意的人宣揚福音。 其中成功例子,以徐光啟、李之藻最為出名。這次神學研習會中,因限於時間未能在這方面研討和發揮。所以,藉著這五頁的補白,從羅光主教所著的利瑪竇傳中,摘出一個較不為人所知的例子,在這一點上作一點補充。
利瑪竇既定居北京,在與他晉接的人士中,友情特別深厚的有三位大員:馮應京、李之藻、徐光啟。應京和瑪竇相會只有兩次,相處的時間都很短,彼此僅僅以著作,和通信互相聯絡,二人情同膠漆。
馮應京,字大可,號茂岡或慕岡,安徽鳳陽盱眙人。一生官運頗不暢達,僅官至湖廣僉事。他進北京時,不是朝服持笏,卻是身著囚衣,坐著檻車。在北京居留三載有餘,身陷縲絏,但一生的名氣,也因坐獄而著稱。
當馮應京擢湖廣僉事時,稅使太監陳奉,正在武昌無惡不為:「至伐塚毀屋,刳孕婦,溺嬰兒。」湖廣巡撫支可大和百官都不敢發言。惟獨應京按法予制裁。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有諸生妻被辱,訴上官,市民從者萬餘,哭聲動地。』大家一齊擁進陳奉的府廨大喊打死奉閹。武昌各司趕往急救,陳奉幸得不死。應京捕陳奉的爪牙,嚴加治罪。陳奉又怒又恨。次年正月,陳奉以火箭焚燒民屋『居民群擁奉門,奉遣人擊之,多死,碎其屍,擲諸途』,巡撫不敢過問。應京下奏疏,列舉陳奉九大罪 。陳奉隨著也誣奏應京『撓命凌敕命』萬曆皇帝聽信太監,便將馮應京貶調邊遠充雜職。給事中田大益,御史寺以唐等上章彈劾陳奉,求赦應京。萬曆帝怒革應京雜職。給事中楊應文上疏,請赦陳奉所誣害的地方官,萬曆帝反下應京於獄,逮解京師,緹騎到武昌捉拿應京,痛加苦刑。武昌百姓大起暴動,『聚數萬人,圍奉廨,奉窘逃楚王府,遂執其爪牙六人,投之江,並傷緹騎。 詈可大助虐,焚其門』。應京身穿囚服,坐在檻車裡,向百姓說明大義,不宜違抗王命,百姓纔慢慢散去。應京被囚解京師時,『士民擁檻車號哭,車不得行。既去,則家為位,祀之。三邵父老,相牽詣訴冤。』皇帝王理,詔馮應京等下獄拷訊。應京在獄裡讀書著作,朝夕不停。萬曆三十二年九月,星變,朝廷大臣多請開釋囚犯,應京乃得開釋出。回鄉,家居三年去世。明史讚之『志操卓犖,學求有用,不事空言,為淮西士人之冠。』
這樣一位有志操的人,和利瑪竇意氣相投。當利瑪竇在南昌時,他己經敬仰利瑪竇的道德學問。利瑪竇定居南京,應京遺學生劉某,向瑪竇學習數學。利瑪竇進京師,遷出四夷館,應京被逮解入京,劉某也隨同來京。劉某既見利瑪竇,奉上應京贄禮,願拜他為數學老師。利瑪竇在應京未下獄前,立即去看他,表示心中的悲憤。『在一小時的談話裡,倆人結下很深的友情,全中國都稀奇,以為他們倆人不是多年的老友。這種友情,在馮應京三年坐牢時,繼續不斷。彼此饋贈,互通尺素,利瑪竇說:『他辦我們神父們的事,就好他自己的事,我們神父們辦他的事,也好像我們自己的事。』
『應京乃於獄中著書,昕夕無倦。』他在武昌時,未得到利瑪竇的同意,曾翻印瑪竇所著的交友論和元行論,自己加添一篇序文。又借到利瑪竇的「天主實義」手抄本,閱後,寫序一篇,預備刻印,後來,他在北京獄中,又向利瑪竇借讀『天主實義』手稿。他寫信勸瑪竇刻印這本書,他所作的序文說:
『天主實義,大西國利子,及其鄉會友,興吾中國人問答之詞也。天主何,天地人物之上主也。實云者,不空也。……是書也,歷引吾六經之語,以證其實,而深詆空譚之誤。利子週遊八萬里,高測九天,深測九淵,皆不爽亳末。吾所未嘗窮之形象,既以窮之有確據,則其神理,當有所受不誣也。吾輩即有所存而不論;論而不議;至所嘗聞而未用力者;可無憬然悟;愓然思;孜孜然而圖乎。愚生也晚;足不偏閫城;識不越井天;弟目擊空譚之弊;而樂夫人之譚實也;謹題其端;與明達者共繹焉。萬曆二十九年孟春穀旦』
應京因不尚空譚;很不喜佛學;在這篇序文裡;他詆毀佛學為空;為背棄人倫。因為他喜歡實學;他看重利子的天算地理;進而看重利子的教義;相信『則其神理;當有所受不誣。』
應京在獄裡研究了教理;他自己因不能和利子等相見;沒有機會可以領洗。他仍寫信給自己家中的人;叫他們都領洗進教。瑪竇托獄卒帶一張耶穌救主聖像;送與應京。應京朝夕捧像叩拜。
三十二年秋;馮應京獲釋出獄;利瑪竇記述說:『當他出獄時;在這裡住了兩三天;朝廷官員都去看他;我們神父和他談話很短;沒有能夠給他授洗;但是大家早以為他是天主教友了。後來我們南京方面的神父;正預備到他的家鄉;給他講完教理;然後授洗;不幸他忽然去世了。希望天主;看他給我們所做的好事;又看他為宣傳聖教信仰所有熱誠;和他願信教的希望;當他就算是領了洗;使他的靈魂得享永生。』


(摘自羅著;利瑪竇傳;臺中;光啟;一九六O年;頁一三五~一三八)

中國教會在紀念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之際,提出三萬人歸主運動,利瑪竇這種活生生以友誼傳教的例子,實在值得作為我們傳教的例子。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張奉箴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