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

 

55
神學論集
(1983)p49-66
   

耶穌的知識與意識(下)

張春申



(二)耶穌的意識
意識與知識不同,人對客體的認識稱為知識,知識包含主客的相對;至於意識是人自我的認識或經驗,其中並不含有主客的相對,只是主體的經驗自己。意識與知識雖然不同,然而在人的認識中常是並存的。人在各類不同的知識與感覺中意識到自己。比如,當某人說:我知道這個或那個時。所以當人表達自我時,常是基於自己的意識;我知、我感覺、我渴、我餓等等,都是自我意識的表達。
有關耶穌的知識,我們在上文中相當詳細地有所研討,現在同樣進入祂的意識問題。本文分為三節:(1)問題的焦點;(2)不同的答覆;(3)耶穌意識的分析。

(1) 間題的焦點

首先,這不是天主聖子在永遠生命中的自我意識問題,後者應該屬於天主聖三論的領域。我們處理的是耶穌基督的意識問題。
一、根據新約的記載,尤其在第四福音中,耶穌表達自我,或者祂的意識,的確顯出與眾不同。一方面祂說:「請給我一點水喝」(若四7),「我已有食物吃」(若四32),「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若六54),「我渴」(若十九28)。另一方面祂卻說:「你們的父親亞巴郎曾歡欣喜樂地企望看到我的日子,他看見了,極其高興」(若八57);「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徒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嗎?」(若十一25~26)。「父啊!現在,在面前光榮我罷!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面前所有的光榮罷!」(若十七5)。耶穌在現世生命中表達祂的自我意識,不但是真實的人,而且是真實的天主子。根據若望福音:「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的啟示,於是加釆東大公會議確定了「同一個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具有完全的天主性,具有完全的人性,(是)真天主而又是真人」(鄧三○○,施頁一一二)。因此也為後代神學界中所產生的耶穌意識問題奠定了根基:天主子在現世生命中,亦即與人性結合中怎樣意識自我?若望福音記載了天主聖言在人性生命中意識自己,因此祂說:「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面前所有光榮罷!」(十七5);可是神學界不能不探討究竟祂怎樣能夠在現世生命中這樣意識自己。
二、其實耶穌意識問題只是神學歷史中,基督論上一個傳統問題的延伸,或者進入另一層面而已。教父時代幾屆有名的基督論大公會議,欽定了天主聖言位格與人性結合的信理。於是產生一千多年的神學研究,試圖解釋這個位格與性體的結合(hypostatic union)。至於耶穌的意識問題,只是傳統問題自存在層面進到認識層面,探討天主子怎樣在現世生命中意識自己。為此,不同地答覆位格與性體的結合,又將不同地答覆耶穌的意識問題。


 (2) 不同的答案
耶穌的意識問題在梵二大公會議以前的神學界中曾經熱烈一時,甚至教會當局也加以干預。時過境遷,我們只擬非常簡單地作一般的歷史介紹。其實,如果要求徹底討論,勢必牽涉基督論中形上學氣味極為濃厚的一些材料。自從第四世紀以來,基督論中有著嚴加保衛天主性與人性完整的安提約基派;還有激烈地主張天主聖言位格與人性密切結合的亞歷山大里亞派。前者的困難是說明基督的一位、一主體;後者的困難是說明基督二個完整的性體。那麼關於耶穌的意識問題,將是舊事重提。
一、安提約基派繼承者以賈底耶(P. Galtier)為代表。究竟怎樣說明耶穌的意識呢?首先,人人都有兩個「我」:在經驗、心理層面上的「意識之我」,和在人性深處的「本質之我」。前者是知覺功能的心理中心,後者是支持心理的人性中心。至於位格或主體並不直接出現在「意識之我」的經驗中。一般人的「意識之我」在反省中、經驗到自己是一位格,那是由於人性與人位二者是二而一的緣故。經驗到自己位格的「意識之我」即可稱為「自我意識」。不過「意識之我」與「自我意識」為賈底耶而論仍是兩個不同的名稱,也指不同的內涵。
耶穌基督有「意識之我」,這是祂的心理中心,也有「本質之我」,這是支持心理的人性中心。然而祂的人性不是人位,所以祂沒有人的「自我意識」,於是必須追問:祂怎樣意識自己天主子呢?祂的「意識之我」怎樣能在反省中肯定自己是天主聖言呢?
安提約基派的解答便是依賴在耶穌的榮福直觀上。藉著榮福直觀,基督「意識之我」,知道與天主子的位格、主體結合,於是才構成天主子的「自我認識」。由於榮福直觀,耶穌意識自己一切的最後根源是天主聖言。
誰若熟悉安提約基派有關基督天主性與人性結合的困難,以及最後流為奈思多略主義;誰若熟悉士林神學思高派對於位格的解釋,便不難發現賈底耶對耶穌意識的理論了。而在這思潮下,繼續發揮耶穌意識的幾位神學家的著作,愈來愈接近奈思多略色彩。一九五一年,教宗比約的「永遠君王」通諭中,足夠清楚地杜塞了這條思路:「……這些人把基督人性陷於這樣的處境,這樣的情況,使它(看起來),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的自立體,而像不在聖言的位格內存在。可是加釆東大公會議,完全符合厄弗所會議,清清楚楚地肯定:我們救贖主的兩個性體(即天主性與人性),『合成一個位格,一個自立體』;並禁止:在基督內,置放兩個『個別體』竟使一體『被攝取的人』,完全具有自立主權的人,被安置於『聖言』左右」(鄧三九○五,施頁一○一一)。
二、亞歷山大里亞派的繼承者以巴蘭岱(P. Parente)為代表,他根據多瑪斯主義主張的聖言位格與人性結合的理論,解釋耶穌的意識問題。
多瑪斯主義中,是聖言的存有實現人性,人性是由於聖言的存有而實現的。於是對巴蘭岱而論,聖言在人性內自我經驗,僅是自存在進入「作用」層次而已。天主聖言分享天主的性體,有祂的「作用」。聖言藉著自己的「作用」進入人性為其中心;不只是意識的,也是存有的中心。為此,巴氏不像賈底耶一般,區分「意識之我」、「本質之我」以及「自我意識」。他根據多瑪斯主義,肯定耶穌只有聖言的「自我認識」;聖言對在人性內的「自我意識」,是心理的中心。至少為解釋耶穌的意識,並不需要榮福直觀。
一般說來,巴蘭岱在耶穌身上,反對賈底耶所持不同層次的「我」,深為其他神學家贊許。但是他繼承了多瑪斯主義傳下的位格與人性結合的困難;尤其聖言的「作用」進入人性的意識,不免使人感到基督論上「一性論」的氣味:這原是亞歷山大里亞派的陷阱。
三、賈底耶與巴蘭岱二人代表了繼承安提約基與亞歷山大里亞兩派的思高主義與多瑪斯主義,的確一時成為神學界中爭論得不可開交的大事。由於當代的基督論並不強調形上學的討論,所以我們只作扼要介紹。為了結束這場爭論,下面也只簡單他提出今天大家比較同意的一個解釋。
今天大家清楚地分辨知識的不同。意識是自我經驗,雖然尚可分析為「經驗者之我」與「被經驗之我」,然而二者並無主客之對立,只是自我透視的兩個。主客對立是知識的特點。其次,人的心理雖然可以劃分為精神、意願、感覺、情緒、需求種種不同層面,人的自我意識出現在各個層面上,但是「精神之我」、「意願之我」、「感覺之我」……並不分裂,而是一個主體,或位格的出現。不過,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常是出現在人的活動中,使後者是有意識的活動。
根據上述的同意點,今天的神學家並不再接受賈底耶的立場;而且他解釋基督的「自我意識」,必須藉「意識之我」中的榮福直觀,這已將意識與知識混為一談了。榮福直觀按照一般的定義是知識,不是意識。那麼究竟天主子怎樣在人性心理中自我意識呢?這問題的答案為當代神學家葛樂(J. Galot)而論,一方面似乎並不困難,他說這不是要解決,人的心理活動怎樣可以升上天主的平面,致使其中出現天主子的自我意識;而是天主子怎樣降入人的平面,而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自我意識。由於降生奧跡,即聖言位格與人性結合,那麼祂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自我意識,自該迎刃而解了。不過這答案另一方面又極困難,因為自中古以來的聖言位格與性體結合問題,真的是這樣完美說明了嗎?那麼又怎樣能完美地說明耶穌的意識問題呢? 
當代神學家卡爾.拉內的確根據先驗神學,再度嘗試解釋傳統的基督論中心問題。我們不擬在此介紹。不過,一般而論,大家不以榮福直觀來說明耶穌的意識。天主聖言除了在永遠天主生命中自我意識,還在人性生命中自我意識。在耶穌身上,這個通過人的心理之自我意識,葛樂稱為「榮福意識」,拉內稱為「直覺神視」(intuitive vision)。
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結論:耶穌意識問題在現代神學界獲得了澄清,而不是解決。誰若肯定降生成人的奧跡,自然承認天主子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自我意識的事實。
由於這裡正是討論耶穌榮福直觀問題的好機會,我們在介紹耶穌知識時已經有了伏筆,現在再提出來比較徹底地面對它。
榮福直觀是信者在永遠生命中的知識,這是天主自我通傳的直接形式,與信仰知識不完全相同。耶穌在世享有榮福直觀嗎?按照基本的神學方法,答案應當是自聖經以及教會傳承中探討。榮福直觀是後代教會的專名,當然新經中並沒有這個名稱,不過保祿所說的「面對面地觀看」,一般都認為是榮福直觀,他說:「我們現在是藉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地觀看了。我現在所認識的只是局部的,那時我就要全認清了,如同我全被認清一樣。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十三12~13;參閱若壹三2)。那麼耶穌在世時是否這樣認識天主呢?的確,若望福音中有一連串的話,容易令人積極地肯定,例如「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祂給我們詳述了」(若一18;參閱三11、32,六46,八38)。不過這些章節中所指的「看見」,究竟是屬於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的呢?還是屬於永遠天主聖子的呢?多瑪斯雖然肯定耶穌的榮福直觀,不過對於那些經文更是說屬於降生之前天主子的知識,因此也不能稱為榮福直觀。
神學歷史中,一般認為聖奧斯定似乎是第一個人承認耶穌具有這種知識,但是這並不如此可靠。而奧斯定的追隨者聖富瞻爵(S. Fulgentius)甚至將耶穌的人性知識與神性知識相混,以為祂有天主的知識,導致後代神學的盲從。至於教會訓導當局也沒有對這問題正式表明立場。教宗比約十二世在「基督奧體」通諭中,只是按照神學傳統,提出基督的榮福直觀,但是大家知道那道通諭並無意權威性地支持這個神學傳統。
最後,同意基督在世享有榮福直觀的一些神學理由,似乎也並不有力。慣常應用的成全原則,今天反而受到自我空虛的神學所厭惡;為什麼降生成人的天主子必須享有永生的幸福?我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矛盾,如果自我空虛的聖言在世時沒有榮福直觀;相反地,這將更合乎降生神學的要求。而且,榮福直觀這類的知識,為基督的救援工程也非必要。祂在世時的愛情普及人類,並不需要榮福直觀來使祂對所有得救的人類具有個別的知識。的確,基督的救援為人類贏得榮福直觀,然而祂自己不必早便在世享有榮福直觀。另一方面,基督的榮福直觀,在過去神學討論中,早已構成不易作答的困難。享有永福的人,尚能有功績性行為嗎?尚能經驗真實的痛苦嗎?為此,過去有些神學家鑒於這類困難,或者說十字架上,基督的榮福臨時中斷,或者在基督的知識中劃分互不相通的界線與鴻溝。但是這一切努力僅是顯出基督榮福直觀論證的弱點而已。
總之,經過當代探討,今天極大多數神學家不再承認歷史中的耶穌享有榮福直觀,同時也見不出在聖經與教父著作中有什麼根據。至於教會訓導對此並無任何聲明。榮福直觀是永福、光榮境界中的知識。根據降生神學以及耶穌的真實歷史過程,祂若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參閱希四15),因此沒有榮福直觀;這將更為當代基督論所接受。但是耶穌基督天主子的自我意識,無論怎樣解釋,無論應用什麼名稱,總是正統神學家所一致肯定的。
 (3) 耶穌意識的分析
由於卡爾.拉內有關耶穌意識,發表過一些相當精闢的思想,為我們極具啟發作用,所以這裡將他較重要的思想加上我們的註解與簡化,予以介紹。
一、天主子具有兩種不同的自我意識方法:一是永遠生命中在天主性體內的自我意識,一是歷史生命中在人的性體內的自我意識。後者便是天主子與人性結合的延伸,自存在層面出現在意識層面。這個意識是天主子的人性意識,如同祂有人性知識一般。對於這個意識,拉內根據他的先驗基督論有極探的討論,事實上,也遭到批評的理論,我們不必進入介紹。拉內稱基督人性的自我意識為直接神視,有別於榮福直觀。
二、拉內並不認為歷史中的耶穌享有榮福直觀;後者深受希臘哲學影響。希臘哲學對於任何「無知」(nescience)皆視為缺陷,因此來自成全原則的神學主張享有榮福直觀。其實,任何神學如果注意人的歷史過程、自由抉擇,不可能同時排斥人心的陰暗不決,模糊不清。「無知」簡直為具有自由與創造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全知」為人而論並非更加成全;耶穌的真實歷史過程不易與榮福直觀境界互相配合。
三、但是,基督具有直接神視,亦即天主子在人性層面中的自我意識,而且在拉內的先驗基督論中,這是基督精神生活的基本條件。直接神視不是客體性的知識,而是天主子臨在人性的自我意識;它真實地顯出歷史過程中的成長與演變;這是拉內理論的貢獻,值得我們多加注意。
四、按照拉內的先驗方法,人的認識(包括知識與意識)由於精神生活的趨向無限,會有不同型態。為了不使問題愈說愈複雜,我們只提出有關的兩種型態。譬如人對天主的認識,一種存在的、先驗的、非概念的型態是其他一切知識的基本條件。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有對天主反省的、後驗的、概念的認識。如果進入意識的領域,也有上述兩種型態。存在的、先驗的、非概念的自我意識在生命的歷史過程中,同時表達在反省的、後驗的、概念的型態中。自我意識的表達可說不斷在演變,一方面由於自我的成長,到了一定年齡才能反省;另一方面因為表達自我的概念是學習中獲得的。只要觀察不同年齡的人,尤其一個經過不同年齡的人,自我意識表達的演變是非常明顯的。保祿說:「當我是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看事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幾時我一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格前十三11)。
五、有關自我意識的兩種型態,如果應用在耶穌的自我意識上,可以說明基督論中一向視為十分困難的問題。下面將基督的自我意識問題歸納成幾項結論:
第一、基督的自我意識是天主子的位格與人性結合在認知層面上的實況。是天主子在人性內的自我意識。自存在的、先驗的、非概念的型態而論,基督的自我意識便是天主子的位格與人位結合的意識化。
第二、自反省的、經驗的、概念的型態而論,基督的自我意識在祂的歷史生命過程中表達出來。表達呈現演變,因為天主子的自我也在人性內成長,同時又通過學習而有不同的概念表達。
第三、基督自我意識的兩種型態之說,解決了基督論上一個棘手的問題。教會訓導基於降生奧跡,肯定基督自我意識貫徹始終:祂天主子的身分不是演變而得,乃是與生俱來。但是根據福音記載,似乎又顯出祂自我肯定的演變。那麼,拉內提出的兩種不同的型態,倒不失為很好的綜合。
第四、耶穌生長在兩千年前的巴勒斯坦,猶太宗教與文化背景中。祂的自我意識是在這歷史中成長;祂學習一切來自猶太的概念,也在這個環境中表達自我。自反省的、後驗的、概念的型態而論,基督的自我認識的表達應該反映時代背景。的確,祂的自我不只唯一無二,而且來自天主;不過祂的自我表達卻應用了當時猶太文化的概念。祂實在不能不用當時的概念,否則誰能懂得祂呢?
第五、當時猶太宗教中早有許多現成的概念,如默西亞、達味之子、天主子、上主僕人等等。耶穌如同當時的猶太人一般,知道那些概念的意義,祂知道當時對於那些傳統概念的了解,甚至不同的了解。如果在基督的自我意識反省中,發現那些概念無法完全表達自己,祂又怎樣能夠用來表達自己呢?今天不少福音批判家認為耶穌自己少有應用當時流行的,如默西亞等等名號自稱,在我們的分析中,倒也顯得相當合理。如果後代教會應用那些名號來稱耶穌,那是在復活信仰的光輝中將那些名號的概念改變了。至少後代教會對於默西亞、天主子等等的概念與猶太宗教的概念存著極大的差異。
第六、很多聖經學家在「阿爸、父啊」(谷十四36)中,認出耶穌親口向天主的稱呼(Ipsissima vox Christi)。「阿爸」是阿拉美語中嬰孩對父親的暱稱,耶穌如此稱呼天主,是由於它能表達祂的自我意識:祂與天主唯一無二的親密關係。
第七、對於基督在人性內的自我意識,真實地可以指出一個演變的歷史:反省中表達出存在性的自我。在祂精神生活的歷史中,祂漸漸地實現與表達自我。祂不斷地、直到最後才完全成功地體驗出祂是什麼、祂是誰;才徹底地把握存在深處的自我。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辯證:一方面承認基督自始具有的先驗的、非概念的自我意識,天主子結合於人性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卻又承認自我意識在反省、探索、表達上的真正演變。
關於基督的意識,雖然神學界中一時討論極為熱烈,甚至引起訓導當局的注意,可是今天已經不再是基督論的焦點。我們非常扼要地介紹,大體上已可使人見出問題的來龍去脈。


(三) 耶穌的知識與意識
普通教科書中將耶穌的知識與意識清楚地分為兩個問題,我們自己也在本文第一與第二部分介紹了兩個問題。不過,我們總覺得知識與意識究竟屬於同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應該互相有關,所以設法做些綜合工作。下面提出三節(1)耶穌知識與意識的結合;(2)耶穌知識問題的癥結;(3)耶穌知識與意識和祂的末世啟示。


(1)耶穌知識與意識的結合
意識的兩種型態是不分開的,先驗的存在性自我意識表達在後驗的反省性自我意識中,而後者又植根於前者。後驗的自我意識只是實現在種種不同的經驗裡,其中不少經驗都與知識有關。這裡舉出一些實例說明。首先,後驗的反省性自我意識是在與非我分立的經驗裡冒出。自我與非我分立的經驗便是理性、或感性知識。不論在理性或感性知識中,明顯地,主體面對客體;但同時隱含地,主體反省自我,這便是後驗的自我意識。我的理性判斷:「這是好的,那是應該的」,同時,我意識到自我在判斷。我的覺性感受:「多美!多醜!」同時,我意識到自我在感受。由此可見知識與意識的結合。假使沒有自我與非我分立的經驗,後驗的自我意識也不會實現。就耶穌的知識與意識而論,這也是一樣的。
由於耶穌的知識與意識互相結合,因此可以原則性地指山祂知識的特徵。士林哲學的認識論有這樣一個原則:「吸取到的一切,是按照吸取者的度量而吸取到的」,知識是認知能力吸取可識的對象,由於認知者的度量不同,因而知識也不同。這條原則應用在基督論上必須非常謹慎,一方面得避免一性論的陷阱,堅持基督的認知是真實的人性能力,祂的知識顯出人性的內涵與限度;但另一方面也得避免奈思多略論,堅持是天主子藉著人性認知能力、吸取知識,那麼原則上這是天主子的知識,究竟耶穌基督的知識有什麼不同呢?福音研究的答覆當然相當重要,而且有助於神學反省。不過,我們至少可說:耶穌的知識是與祂的自我意識互相結合的;因此也應當說:是在一切人性經驗中,基督反省自我、繼續不斷地發現自我、應用來自理性與感性的認知表達自我。


(2) 耶穌知識問題的癥結
根據上節的思想,也許可能指出耶穌知識問題的癥結所在。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一方面按照今日福音批判比較嚴格的結論,好像具體地不易見出耶穌知識的特點;另一方面福音又一般地肯定耶穌的知識與眾不同。自信理神學的角度,是否可以對此有所解釋呢?
我們以為耶穌知識與意識互相結合,也許可以對此問題有所說明。耶穌如果將自己的知識,祂傳授的知識不可能這樣中性,絲毫不染上祂自我的色彩;當然別人在祂的傳授中,注意到的是傳授的知識,雖然不能完全不注意祂的自我。同樣,耶穌如果將祂的自我意識流露,祂所流露的自我意識,不可能不透過祂吸取到的知識、或概念等等。不過別人在祂流露自我中,不是意識到祂的自我,而是有了對祂的知識。至於基督論中有關耶穌的知識問題,至少在現代神學中,幾乎沒有人再將基督天主性的知識與人性的知識混淆;我們處理的是基督的人性知識。即使有關基督的人性知識,今天也無人去探討究竟基督知道多少,這是一個捉摸不到,也無法作答的問題;我們處理的是根據聖經以及神學反省,教會自基督表達中所吸取到的知識。簡單地說,現代基督論中有關耶穌的知識問題,已經演變為:教會傳承中保存的耶穌知識又有什麼特點呢?
一直到梵二大公會議的基督論,往往由於對於福音的研究不夠,只是依賴神學原則,因此所有的答案都不能滿足當代的需要。這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經指出。
我們自己根據聖經學家的批判,以及耶穌知識與意識結合為一的分析,認為關於耶穌的知識有兩點相當反映福音資料的結論。第一、由於耶穌表達自己的知識,同時染上祂自我的色彩;即使表達普通知識,或者一般猶太宗教知識時,知識的固定內容並不超過常人時,由於是基督在表達,祂的自我無形中給與四周特殊的衝擊,導致當時人與眾不同的反應(谷一22,一27)。這也許可以作為解釋福音有關耶穌知識資料的一個因素。
第二、福音中有關耶穌認知的資料中,所有特殊、與眾不同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由於祂向四周的人、表達祂的自我意識。其實,耶穌的自我是關係性的,亦即天主子與天主父的關係;只是在與父的關係中有了的自我。所以說耶穌表達祂的自我,即是說祂表達祂意識中與天主父的關係。上文中我們已經努力解釋了耶穌怎樣在人性經驗中反省自我、不斷地發現自我,以及應用來自理性與感性的認知表達自我。那麼我們同樣可說:耶穌在人性經驗中反省祂自己與天主父的關係、不斷地發現祂自己與天主父的關係,以及應用來自理性與感應的認知表達自己與天主父的關係。至於福音資料中所顯出耶穌認知的特殊點、與眾同點,基本上是祂自我意識的流露、是祂與天主父關係的流露。
總之,對於耶穌知識問題,通過福音批判以及神學反省,我們認為癥結是耶穌自我意識的表達。福音記載同祂交往的人肯定耶穌的知識異於常人,根據我們的分析,基本上這不存在於耶穌的人性認知能力的特殊(降生原則);而是由於耶穌自我的特殊、唯一無二(聖言成了血肉)。


(3) 耶穌的知識與意識和祂的末世啟示
這一節是全文三大部分的總結論;雖然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自身可以獨立,但是我們努力在第三部分中做些綜合工作。應當聲明的是,即使綜合工作不成功,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仍舊具有價值。當然結論不是重複已經寫過的,而是將所寫過的更加扼要地闡明,為了清楚起見,我們縷述下列七點。
第一、耶穌基督是天主救恩史中的末世啟示者(希一1 2;弗三5~7),教會相信祂,自祂接受天主啟示的末世知識。
第二、作為人類救恩史中的末世啟示者,耶穌基督的啟示來源,與任何先知截然不同;基本上,祂不需要天主自外啟示,也不需要灌輸知識,甚至也不需要榮福直觀;祂在人性生命中,反省、不斷地發現、以及應用來自理性與感性的認知表達祂自己、祂自己與天主父的關係。這便是末世啟示。為此,我們還說,祂不但是啟示者,而且更是啟示。
第三、但是耶穌是在歷史背景中表達自我、自我與天主父的關係;具體而論,是在以色列民族的宗教歷史中,所以必須應用這個民族的思想方式、宗教源流、圖像概念……。而這一切,耶穌也是學習而得的。其實,末世啟示是在以色列歷史的綿延中實現的。
第四、在教會信仰中記錄的耶穌宣講資料,反映祂在自己時代背景的末世啟示:例如祂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15)。其實這個喜訊基本上沒有別的內容,除了耶穌自我肯定出現在人類歷史中,天主父藉祂最後臨近人類。這便是末世啟示,但是應用了耶穌在自己背景的言語。為此,這是與耶穌的自我意識密不可分的啟示。
第五、福音中保存了的天國臨近的道理,都是來自同一根源:耶穌的自我意識。例如耶穌的比喻,耶穌的山中聖訓(瑪五21~41),都與耶穌的自我肯定相連,同時也啟示耶穌的自我與天主父的關係,即所謂天國臨近。
第六、今日所謂隱含的基督論(公開生活中,耶穌隱含地啟示自己的身分),與我們的結論是非常配合的。這同時也可由另一新經現象來說明:耶穌宣講天國臨近,初期教會宣講耶穌基督;原來天國臨近只是耶穌在自己時代中表達祂的自我、以及與天主父的關係而已,所以初期教會明朗地宣講基督;基本上是個喜訊。
第七、以上的結論,尤其關於耶穌在自己時代中表達自我意識的解釋;都是屬於神學反省。如果聖經研究發現有不能完全接受的因素,當然尚當繼續討論或修正。

 

 

主要參考資料
1. J. Galot, La psychologie du Christ, NRTh 1958, pp. 335-358.
2. Idem., Science et conscience de , NRTh 1960, pp. 113-131.
3. E. Gutwenger, La science du Christ, Concilium 1966, pp. 81-94.
4. K. Rahner, Dogmatic Reflections on the Knowlegde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Christ, Theol. Invest. V. pp. 195-215.

 

 

本檔案未經整理

 

 
|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春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