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Matthias Neuman, O.S.B. 王敬弘 |
下一頁>>

 

54
神學論集
(1982)p591-610
   

守貞者的友誼與靈修經驗 

Matthias Neuman, O.S.B.

王敬弘   譯



數年以前,我曾在今日修女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守貞者友誼的文章1.,而現在這篇文章可以說是該文的一個延續。讀者們對於第一篇文章的反應相當的熱烈,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這些反應正肯定了守貞者間的友誼這個問題、在今日男女會士中很受到人的關心,也有許多人對它懷有恐懼。一直到最近,在守貞者友誼領域中,只有少數可遵循的守則。它需要更多理性的研究,彼此的分享,以及個人的見證和祈禱來對這方面的問題加以澄清。現在,不斷有新的書籍和雜誌上的文章、對這個主題作真實的探討。這是令人高興的事。
在本文中,我願意把上次文章中所說的幾個建議加以發揮。所以,本文有一個特別的目的:就是願意更清楚的了解,一個人所有守貞者間友誼的真實經驗,與他對天主奧秘更深的體會有何相互的關係。總之,本文希望能對建立一個守貞者友誼的神學作一些貢獻。
在下文中,將提出一些積極的論點,肯定守貞者友誼與對基督信仰奧秘更深的體會之間,所有密切的關聯。一方面,我很堅定的相信所提出積極的論點;同時,另一方面,我想這最後的目標是不容易達到的。守貞的男女在朝此理想奮鬥的過程中會遭遇到痛苦、掙扎以及錯誤。在具體的狀況中,理想只能局部地實現,通常也伴隨著相當程度的遲疑。不過,我們仍然需要很清楚的看到這個理想,有如可實現的遠景;並看到它的美麗和實現的希望。因為這些遠景給人一個方向,它們使人的希望更具體化,因此產生力量,引人進入行動。所以,遠景對任何人的成長都是生死攸關的。守貞者友誼的經驗也需要加以表達,以顯示這些友誼可以引人進入對天主奧秘更深刻的體會,這種體會可使人的生命蛻變。
為了更精確地看到主要的問題,開始時,我們要探討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在人對性的經驗及對天主的體會之間所有的密切關聯性。這裡所用「性經驗」這名詞,是指任何形式的身體、感情或理性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使一個人很生動地體會到他個人「性」方面所有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幅度。一個人的性貫穿了他整個的人格,並進入許多 (或者可能全部) 人的經驗。現在,我們所討論的這些經驗是限於那些能使一個人,無論男、女,體會到自己的性,並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這都被稱之為性經驗。(譯者按:例如,與異性一次深刻的交談。)


性  與  天  主
回顧不久以前,天主教的靈修學中,所有的一些禁忌,常使人覺得性和天主好像是在信仰生活中兩個相反的極端。一個人一想到天主,就自然地消除一切與性的關聯。同樣的,一個人提到任何與性有關的事,也立刻使自己離開了神聖的範圍。一般對靈修生活的言論也常常鼓勵並支持這種二分法。但是,在專業學術性的著作中,卻反映了相當反面的傾向。在宗教歷史和宗教心理學中,人的性常包含著某種宗教經驗的可能性,也很深的影響一個人對超越性天主的體會。Mircea Eliade是一位研究世界各宗教著名的現代學者,他很簡潔的說明了這一點:
性絕不是「單純的」出現……在任何地方,它常有多種價值和作用。它首先而也可能是最高的價值,是一種宇宙觀的作用。因此,用性方面的名詞來表達一個心靈的狀況,絕不是低貶它的價值;因為除了在現代的世界中,「性」在所有的地方常是一種神聖的顯現 (hierophany),而性的行動常是一種整合的行為 (因此,也是獨得知識的一項媒介) 2.。
Eliade嘗試著很清楚地表達出來,許多不同的人性幅度是與對性的經驗親密的交織在一起。不論是怎樣的性經驗,也不論它的生動性和它的效果如何,性絕不是在個人生活中一個孤獨而封閉的行動。一個性的經驗,有許多的作用和效果;它是具有「多項價值的」。除了對個人生理上的效果外,它也表達一種宇宙觀;那就是對世界中,各種受造現實的價值和彼此之間的秩序的一種看法。它也包含著一種對身體,以及對生理因素隱含的評價。它也會影響到某種形態的知識,而這種知識是被我們認為最有價值的。
一個性的經驗也是一個「神聖顯現」;這包含著我們設想如何能與超越現實相遇,也就是天主經由何途徑顯示給我們 (例如,天主是否經由我們的身體和感情經驗顯示祂自己)。我們需要更完全的探討這一點,為了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討論守貞者的友誼。
Eliade並沒有研討人對性的經驗如何能影響到他對天主的了解。Rose Mary Haughton卻做了這一點。在她所寫的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一書中,她把這個過程作了一個撮要。對個人來說,性的經驗有一種爆炸性的力量;去加深入的自我意識;它激起我們生理和感情的反應。因此,使人在對自我體會和自我所常有的平衡受到破壞,而進入一種混亂。它使人所熟知的世界秩序受到強烈的震撼。此外,與另一個人所共有的性經驗,可帶人走得更遠。在搖曳不安的情況中,性經驗也可以讓人看到一個可能性,就是能對他人有一種更整體性的體驗。這種可能性給人帶來一個希望,就是他也可以使自己的生活達到一個新而不同的整合 3.。在這種情形下,性經驗已經直覺地象徵性地打破一個人 (至少有這種潛能) 自私性態度所給人加上的狹窄而自我封閉的束縛 4.。性經驗不只觸及我們生命的某部份,而且推動我們進入一種對自己、對世界,以及與他人關係的新態度。
Haughton接著討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使人的性經驗與他對天主的看法連接在一起;即使人體會到天主是一個超越的奧秘,但仍然可以與人有所接觸。首先,因性經驗所有不安定的性質,使人具有重新整理自己很深的情感的潛能;這種情形與人悔改是相同的。使人開放自己,準備重新接受天主 5.。第二種方式,可能也是更重要的方式,性經驗推動人向「另一位」尋求一個完整 (completion)。起初,這「另一位」是具有性別的另一個人。但是,這最初的體認能使人往前走一步。如果一個人發現任何「另一個人」在本質上都是有限的;他也可能發現在自己內有一種渴望和需要去接觸另一個「超越的你」,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的渴望也推動他們走出他們自己。在這種經驗中,天主有如「超越的另一位」似地臨在的問題就變得非常真實了。性經驗可以顯示出人具有對「超越性「完整渴望」(desire for transcendent completion) 的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也使人對超越自己的奧秘開放 6.。[譯者註:請參看沈錦惠譯,性愛中的自由,臺中:光啟出版社,一九八二]
 雖然,Haughton是在婚姻的狀況中得到以上的結論。但是,她也體會到守貞者的性經驗雖然不同,但一樣有一種啟發的能力。
……人的性經驗,生理一方面的目的都是暫時的;但是它在心理一方面的目的及其效果,卻是永遠的。在奉獻守貞的聖召中,這些效果被典範式的表達出來 7.。
Haughton以性經驗方面的實際例子,證實了在宗教社會學中,許多學者所常肯定的理論,任何一種使人捕捉到對整體感覺和體會的經驗,不論這種感受是客觀性或是主體性的,都在人的想像中被視為神聖的。因此,它會最後影響到人以前對神的現實所持的看法。我們現在才開始體會到,在基督信仰的神學和靈修學中,性經驗是屬於這一類的經驗。


幾  個  實  例
在基督信仰的傳統中,的確曾有過性經驗與個人對天主體會相連的例子。它們通常都被遮掩過去,而沒有能夠發展,成為一貫性的看法。歐瑟亞先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婚姻生活中所經驗到的不忠,促使他看到天主的忠信 (參閱歐三1~3)。他在性經驗中的痛苦,奇妙地幫助他淨化了對天主的溫和和熱情的評價。雅歌以積極的方式肯定性經驗具有獨特超越的品質,人藉著性愛可以發現一種戰勝死亡的能力 (參閱歌八6~ 7)。
在基督徒的婚姻中,這樣對性經驗的看法很容易被人接納。但是,我們也可把它延伸到守貞者生活的境遇中。在守貞者的生活中,一個性經驗也能使一個人的生活發生有意義的蛻變,使他能夠對天主奧秘達到一個新的認識。現在,我舉出兩個人,一位是隱修會士,另一位是現代小說家,在這方面所作的評論。他們的意見可以幫助我們對這方面加以反省。
基督的童貞就是他與別人建立關係的一種模式,特別是和女人建立關係的模式。基督信仰傳統常傾向羞於分析這個事實。其實,對現代人來說,這卻是基督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祂的人性是可能受到傷害的,同時,祂願意接受性愛,為的是從內在轉變它 8.。
聖方濟各是中世紀充滿紛爭的冬天所開出的第一朵花。他的內心是單純的,快樂的和貞潔的。他的眼睛好似小孩和偉大詩人的眼睛,他常常注視世界,好像他常以第一次看到它一樣。方濟各一定常常凝視著一隻昆蟲,一朵簡單的花,溪澗的流水,而使自己飽含眼淚。他一定這樣想著說:這是如何奇妙的景色,這是如何的喜樂,這是如何奇妙的天主奧秘!在許多世紀之後,方濟各是以童貞的眼睛來看世界的第一人 9.。
「守貞者性經驗」與「引人到達天主蛻變式的體會」之間所有緊密的聯繫,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寫出我們所特有的問題:守貞者友誼的經驗 —— 一個特殊而必然有限的性經驗,如何能夠啟示天主的奧秘?


對自己「性」的接受與整合
為了深度地掌握我們基本的問題和它的枝節,我們必須再考慮一項先決的問題。在一個人能夠使他守貞性友誼的果實,整合到他與天主的關係以前,他必須達到 (或者很快的努力達到) 對自己性自我 (sexual identity) 某種程度的肯定;並對在達成性自我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動力感到舒服適應。在個人成長中的許多心理動力的作用在他對天主奧秘體會中也有平行的作用。此處我們應探討其中的幾點。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守貞者應努力獲得鑒定自己情感起伏的能力,並能處理這些情感變動。這種能力對人欣賞自己的「性幅度」是極端重要的。性帶領我們進入人類情感最不能控制的區域。一個人必須能欣賞情緒運作的方式,才能感到舒服。他必須能夠很清楚地區分情感的動力和邏輯思想的動力。
我們可以說,思想理性的運作有一種線形的邏輯。它有一個固定的開始,經過一個有秩序的過程,獲得一個有效的結論。當我們得到一項結論時,就永久地擁有了它;它也可再被用來作為一個開始,經過另一個過程,到達另一個結論。如此,這種過程可以不斷地延續下去。線形邏輯所得的結果中具有某種永久性。人一旦獲得了某個意念,就可用它來建立其它的意念。哲學、數學和物理科學以及其他許多科學,都是用這種邏輯來逐漸形成的。這些意念供給人一個結構;藉著這個結構,人可以有秩序的與社會世界建立關係。這個結構也可以逐漸擴充,愈來愈穩定。
情感的動力卻是另一回事;它不是在一個一直向前跑的過程中,運作它們的過程卻是平衡、移動、再平衡。這個過程週而復始的運行。我們情感有如潮汐的運動,它們會不受控制地爆發,又被人抓回來到達平衡的境界。它們掉到一個極端乾枯的時期內,再次被帶回平衡中;接著又是再次的爆發,如此地連接下去。當一個人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時,開始體會到在情感動力關鍵性的字眼是馴服、釋放、反絕對化、乘風破浪、平衡和不平衡。這些步驟意念的線形邏輯步驟是不同的。在情感的動力中,線形邏輯的步驟幾乎不存在。一個人要想具有在情感動力中保持平衡的能力,必須觸摸到自己情感的來源。具有以下能力的人才知道如何平衡;在感情爆發時,他知道如何掌握並馴服情感;在碰到乾枯時,知道如何在緩慢的過程中堅持。美國人在這方面常很不幸地感到缺乏。我們對在自己內情感系統的深度和複雜性的體會,只能很模糊地表達出來。現在所有各種在人格成長的訓練,也許彌補這一點,但仍有許多地方值得努力。[譯者按: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中,人從小就不受鼓勵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人很早就學習如何用壓抑和控制來處理感情。因此,中國人的情感平常都很含蓄。實際上,這也是對自己情感深度和複雜性並不認識和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悲劇。最近,許多心理輔導中心,提供認識自己情緒和促進人格成長的各種訓練課程,但整個講起來,這些方面在社會上並不受到很實際的注意。每個不同的男女修會,對這方面注意的程度和情形各有不同,無法在此多談。]

一  個  例  子
也許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使讀者了解以上所說情感動力的意義。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一件事情,或用理性去評價,或是用情感去欣賞,兩者之間有何不同。有一位修女,最近被調職:這也是她久已期待的改變。因為她原先的職位有很多的困難,而且非常消耗精力。她把這次的調職視為靈修復興的好機會;因為在以前工作崗位上的許多壓力,已使她的靈修生活日益衰退。在調職三個月以後,雖然以前的種種壓力已經消逝。但是,她的靈修生活並沒有真實的改變,祈禱也不更有活力。我們應該如何評估這個缺乏改進的事實呢?如果我們以邏輯的方式來評估,那麼,我們得到一個無法避免的結論:她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卻沒有進步;其結論是,她一定在某些地方沒有作好;這也可能是由於她對更深祈禱生活的希望只是一種幻想。這種理性的評價對這位修女沒有提供什麼希望。
不過,如果我們從情感動力的觀點來看,可能對這種情形有一個不同的評價,也對實況了解加上了一個很需要的新幅度。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必須考慮這位修女現有情感動力的程度,以及她調任新職對她情感的消耗,在這兩者之間是否能有一個平衡。我們必須體會,任何人所有的心理、精力是有限的。當這位修女離開了她以前的位置,處理搬家過程中的一切事物,在新的地方安定下來,對她新的朋友、新的工作加以調整;這一切都消耗了她許多的心理精力。所以,我們對這位修女的判斷是她在這些過程中,消耗了她大部分的感情力量。雖然,她願意革新自己的靈修生活,可是,由於她缺乏所需要的心理動力,以致不能夠立刻付諸行動。
因此,我們首先要按這個判斷,要求她減低現在對自己的期望 (「我並不能夠按自己所願意的立刻開始」),並且鼓勵她度過這段調整的時期,直到她心理和情感的活力恢復後再作打算。這種以情感觀點的評價,承認這位修女在心理和精力上所有的限制;這項限制並不是她用意志可以控制的。她需要以達到平衡的方式來生活。雖然,在這位修女的狀況中,也可能包含著許多其它的因素,但是,以邏輯的情感方式對她的評價,其中所有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一個人,想要有能力去使自己性感覺整合進入自己的生命,並達到一個有穩定「性自我」的人,必須有這種平衡和穩定的意識,他很舒服地接受自己的性別和他所包含的一切,並知道如何交替的管制或顯示在性方面的表達。一個人特別需要能夠在心靈充溢或乾枯的時刻,學會安然自處,而不感到無法控制的罪惡感;他尋求心理上的各種平衡,而這是整個生命方式的指標。不過,有些時候,只有在一個人走偏了一些之後,才能達到某種平衡。

在這個領域裡,謙遜與寬恕是非常需要的。在這種複雜的時刻,任何一位男或女都需要知道何時應主動,何時應被動。在處理守貞者友誼之間與異性交往的經驗,更特別需要對自己情感、心理和精神需要、能力和限制之間的平衡,有一種欣賞和評估的能力。一位守貞的男人或女人,應用適當的情感動力來處理這種與性有關的情感。在下文中,我們將更清楚的看到此種需要的種種理由。

 

 

註:

  1. “Friendship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Religious Life” Sisters Today, 46 (October, 1974), pp. 81-93.
  2. Images and Symbols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69), p. 14.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 (Paramus, N.J.: Paulist Press, 1967), pp. 50-52.
  4. The Theology of Experience (Paramus, N.J.: Newman Press, 1972), p. 121.
  5.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 pp. 59-60.
  6. The Theology of Experience, p. 127.
  7. Ibid., p. 136.
  8. Dominic Milroy, “Celibacy: A Monastic Attitude, “The Ampleforth Journal, 80 (1976), p. 28.
  9. Nikos Kazantzakis, Report to Greco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5), p. 376.

 

 
| 神學論集主頁 | Matthias Neuman, O.S.B. 王敬弘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