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Matthias Neuman, O.S.B. 天放 譯 |
下一頁>>

 

54
神學論集
(1982)p575-590
   

修會男女會士之間的友誼

Matthias Neuman, O.S.B.

天放 譯



在今日許多男女會士的生活中,親密友誼形成了相當大的問題。在避靜中,輔導交談中,團體討論中,以及許多其他的情形下,這個問題被提出來,常常引起許多不同的反應。每一位輔導者私下裡知道,由於親近關懷的友誼,許多會士的生活或者是被震撼、撕裂,或者是被復興重建。平常碰到的大多數情形,都是在男女之間的友誼,但是同性之間的友誼,也吸引了廣泛和所需的注意。但是在本文中,我僅限於對男女之間的友誼做一些反省。
因為我們時代的一般趨勢,為預備以守貞願度獨身生活的人對友誼各種幅度有一個透澈的掌握,是絕對重要的一面。很不幸的是,太多數的青年男女會士,缺乏準備面對與異性有親密關係時所帶來情感上的壓力。在這一方面大家需要更多的覺醒,準備和公開的討論。把這個題目隱藏起來,好像「它在我們的團體中並不存在」就是冒了使許多聖召和生活受到損害的危險。在這樣的氣氛中,那些需要得到支持和忠告的人,無處可以投訴。
下面所提的幾點,只應該被視為「討論的引子」。許多人曾在避靜和講習會中加以應用。發現它們有助於引發自我的反省,這也就是我提出這些意見原有的目的。
不過應該有兩點保留:第一、我是從一個男性的觀點提出這些反省;雖然許多男、女會士曾經討論過它們並提出修正意見,但是是我作最後的選擇和定稿。我相信如果由一個女人的觀點來寫,會對某些方面予以相當不同的強調。第二、它們主要的對象是在討論修會男女會士之間的友誼,或者至少度某種方式的守貞生活者之間的友誼。換句話說,我假設雙方已經有一種基本的宗教上的獻身,或至少願意如此去做。當雙方中的一位並未如此獻身,或不尊重這種獻身,那麼情形就會完全不同了。


守貞生活的文化背景
1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對男女會士嘗試去度貞節獨身生活的現代國家和文化背景有一個更好的了解。
(1)  梵二以後的教會,對會士們在宗徒工作的要求增加,因此也要求人們在情感上更深的參與,使得許多會士在情緒上感到枯竭。生活的步調加快,個人的參與更加複雜,修會團體結構,慣常所給的安全感,也減低其影響力。由於這些使徒工作情況對人所作更大的要求,造成精力上一天天的消耗,使人更深的覺得需要感情上的加油,來加強或重整自己情緒上的敏銳和服務的願望。「美國司鐸的靈修復興」(美國主教團,一九七三年) 的文件,精確的指出,在司鐸的生活中需要「支持系統」。『對晉鐸不久的人來說,新工作帶來的興奮,以及某些工作中快速的償報所帶來的安慰,一般來講供給了他足夠的動機,使他能夠大方的獻身,並補償了對許多深度關係的缺乏。不過後來到了一個時期,那時,司鐸們再不只為他所做的工作而感到「滿全」,他開始尋找個別的友誼,為得「滿全」。男女會士也感受到同樣的壓力,這些壓力促使他們去追尋友誼的經驗。
(2)  二十世紀複雜的大眾傳播文化,對社會上一般的交往產生了微妙而深遠的改變。它加強了人對五官的知覺和感受,以及感情的許多幅度,形成了一些新而快速人際的交往的方式。這些方式建立於對人快速而整體的衝擊上。男女青年們的交往方式受到大眾傳播文化越來越深刻的影響。這也在進入修會生活年輕一代的男女身上越來越明顯地看出來。長上們需要體會,這些人不讓自己花很多時間去認識一個人。有些人相信需要一段長的時間,才能夠真正認識一個人,並建立真正的友誼 —— 他們會對現代交往方式中產生親密的快速性,感到震驚 (對親密關係,也許可作如下的定義:願意給予和接受個人深度的關切、情愛和柔情;它包含了啟示一個人最深刻的動機和願望。) 我相信在許多這類的快速關係中,人們仍然意識到需要一個長時間去學習愛、犧牲和恆心;只是在達到親密關係的初步行動中,更具有要求人強烈參與的特性。這種快速深度的傾向,也在友誼的經驗中導致更多的震驚和失望。
(3)  目前,社會科學的看法,強烈地強調形成人格的關係。一個人是由許多複雜的關係形成,特別是人際關係,而這些關係需要繼續不斷地發展、滋養和調整。這是以「可實現的可能性」的觀點來看一個人的人格。無論在理想上或者實際上,許多美國人也在這樣的結構中去看他們自己。「美國司鐸的神修復興」這文件中,在論「人際關係和靈修生活」一章中 (25~39頁),也掌握了這個社會傾向的含義。這種自我意識使人感到需要和許多不同的人交往,特別是與異性的來往,好使自我能夠維持並發展。因為個人的自我是在性別的自我和兩性互補的圖像中,很強的呈現出來。這是不能夠從書本或是會議中得到的,而只有從生活的人際關係中產生。有人相信因為青年男女,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已經有這些關係的經驗,所以他們在進入修會生活以後,就不再有這樣的需要了。我們對這種意見的正確性表示懷疑。在一個消耗情感的宗徒工作環境中,和在一個不斷對平衡的性別自我觀念加以攻擊的文化環境中,這種意見簡直是不正確的。
以上所說文化中的各種因素,都促使男女會士進入人際關係中,也就是進入一個親密、情愛、互相支持被稱為「親密友誼」的關係中。
2.  由於以上所說的幾點,所以我們急切地需要探討貞潔願的中心和邊緣許多不同的幅度。
(1)  是一種宗教德行和聖願,其首先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消極和排斥的態度;它包括對人的性視之為天主所給的能力,並對它加以欣賞和使用。這表示可以某一種方式來用人的性以顯示對天主奧秘一個更深的體會。我們對人的「性」的美麗以及兩性間的互補性有一個深切的掌握,可以使我們了解對天主的經驗開放,因為當我們在探討這為天主所創造人的「性」的價值時,也會渴望去超越個人的「性」而走向創造「性」的天主。因此我們必須常常追尋一個問題:到底我們可以從親密友誼中得到什麼宗教上的體悟,特別是這親密友誼的雙方都是在修會獻身的人?這個問題並非無關緊要,因為它與婚姻聖事中的貞潔以及修會中的貞潔的基本性質都有關係。
(2)  守貞的獻身保持了上述貞潔的積極幅度,卻是在保持獨身生活的景況中去實現它。這就是表示一個人願意以發貞潔願來放棄婚姻生活,這種聖願很基本的一面就是對性慾的犧牲和轉變。但這並不表示,也不可能從人的性生活中完全撤退。否則,就等於否定了人的本性。修會的每一個聖願,都對人本性的現實保持一個積極幅度;而在貞潔願中所面對的就是人的「性」。這問題的重點在於發現守貞者到底應積極參與人的性生活到什麼程度,才能使它與會士的修會生活及其他方面有一個整合。這包括個人對基督與天主的熱心,積極地參與團體生活,以及對修會團體及教會使徒工作的獻身。我們就是要在這樣的背景中來考慮修會男女會士之間的親密友誼。


信仰上的領悟
3.  我們之所以能對修會生活中的親密友誼有一種積極的評價,是因為體認到:從這樣的經驗中能產生一種「信仰上」深刻的領悟。這並不表示我們忽視了其中所有的困難和冒險,我們只是集中注意力在所探討問題的核心上。這些信仰上的領悟必須來自在親密友誼中,當事人對人性各方面的發現。如果想在這種尋求真正意義的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方向,以及對修會聖願中所有的親密友誼給予一個最基本的評價準則,那麼我們必須很清楚地把持它最終的目標。
很不幸地在這方面我們非常缺乏可用的資料。Paul Connor寫了一本書「守貞男女之間的友誼及愛德成長」,Friendship Between Consecreated Men and Women and the Growth of Charity (Rome: Teresianum, 1972),他給這種友誼大概指出了一個方向。這位作者特別對親密友誼與基督徒愛德之間的密切聯繫感到興趣。從現代心理學及教會歷史中聖人、聖女所有的經驗,他大概描述了這種聯繫的重要各方面。他在結論中特別強調親密友誼及基督徒愛德的成長之間所有的積極聯繫和益處。


4.  為了使修會會士更充分地討論修會生活中的親密友誼問題,我們必須在修會的培養教育中及生活中,對「性」及性別自我這些問題採取更開放的態度。在這些事情上,我們需要利用現代科學的研究和發現。
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自己的性別,因為它是個人人格和會士自我重要及富有動力的一面。我們須對有關「性」的各方面作更好定義與區分,好能用它們促使個人自我意識的成長。舉例來說,我們亟須對「性快感」這個詞句有一個更廣義的解釋。在宗教的用語中,它常常被限定只存在於性交中。因此成為「禁果」。這種狹窄而含義特殊的用法,使人無法把性快感更廣地視為人性因素之一,而也是所有人際關係的一部分。但是,實際上,它卻是如此。性快感實際存在於一男一女簡單而愉快的談話中。如果他們的交往是富有情感而又彼此支持的話,性快感更活生生地存在他們之間了。
在青年中從事工作的修會男女會士需要有能力去公開討論有關「性」以及性偏差中所有的問題。這是由於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上,性的問題愈來愈成為個人自我意識的中心問題。我們的大眾傳播工具,把這種觀念,大量地灌輸到社會的各種階層。很不幸的是,絕大多數男女面對而必須有所反應的性象徵,都被粗俗地歪曲了。我們生活在這種氣氛中。也不可能去否定和拒絕它。當我們教導一個少男和少女成長為人,能夠自由地愛別人時,而一點也不談到性的各方面,實在是完全忽略了對他們有影響的氣氛和問題。神父、修女或修士,一定應該能坦誠地討論性,並為自己的個「性」而表示滿意。


感情的壓力與反應
5.  修會會士,特別是年輕的會士,應有適當的準備,就是幫助他們體會到在男、女交往中可能產生不同在情感上的壓力與反應。不論一個人多麼努力願意按照守貞聖願的理想而生活,並不就自然地阻止他「跌入愛河」。一位會士怎樣在這種情況中處理自己情感上的衝擊,那完全要看他對這方面有多少正確的意識而定。突如其來情感上的經驗可以使一個人看到自己生活中許多不同的幅度,而這些幅度往往並沒有受到自己有意識的承認。所以,在年輕會士受訓練的階段中,至少應對這些問題有所討論。
6.  當一個人有了「跌入愛河」的經驗時,在他內會有很多不同的情感反應。當一個人在理性、快感和社交生活方面逐漸成長時,在他個人生活中所產生的這些反應,也會有相當的改變。一個人在不同生活的情況中,「愛」發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這是由於在這樣的經驗中所牽連到許多範圍很廣的情感問題。
現在讓我們來對於「跌入愛河」這個詞句作一個初步的描述。我們可以把它視為自己所有心理上的力量,完全集中在一個能夠吸引我們的人或團體身上,而完全被他 (們) 所佔有某一個特定的個人,在我們的情感生活上產生一種磁石般的效果,並且使我們覺得很舒服。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得很慢,但也可能來得突然。「跌入愛河」並不是一個理性的過程或出於自己的決定,它好似在我們的情感海洋中興起狂濤大浪。
有時跌入愛河的人,並不清楚地知道是某一個人擾亂了他情感上的平衡,所以我們需要體會到這種可能性。有些人首先意識到的,只是自己情感生活起伏不定,還沒有察覺其中心問題是出於對某一個人特別的情感。這種情感上的擾亂,也可能在生理上產生強烈的影響:沒有胃口,睡不著覺,沒法集中精神,喜怒無常,有一位修女描述她自己的經驗說:「我真的想我快要發瘋了。」
這種情感上沒有固定方向的擾亂,其原因可能是「跌入愛河」釋放了許多年來的情感;其中有孤獨的感覺,憂慮的感覺,以及許多更強烈的慾望。現在這些情感一起湧出,使一個人平常的情感生活完全失去平衡。
在這一般性困擾的同時 (或是過了一個時期以後),當事人開始體會到自己被某一個人吸引,並對他 (她) 有一份情愛;他 (她) 可能同時有罪惡感,因為覺得自己在貞潔聖願上有了妥協的態度。這些罪惡感的來源,是由於過去的一般修會背景和所受的訓練,以及由其所產生的情感平衡。一個人不應該為這些消極感覺而過份的震撼;它們實際上是來自一種自然而健康的緊張,可使人不至於陷得太深,並對所面對的問題有所意識。一個人對自己「性」的發現,以及伴隨性而來的熱情和力量,通常來說是一個渾然一團的經驗。這個經驗是要在時間中慢慢地加以分析和評價。讓罪惡感任意滋長或是把它完全壓抑是最危險的事,因為它們會在生活的其它領域中施行報復。
最重要的是一個人應該體會到「跌入愛河」並不是由理性計劃的行為,它就這樣地發生了。在那些對愛有極大關心的人身上,它更容易發生,而基督徒正是應該對愛表示關切。絕大多數的人在一生中,好幾次跌入愛河。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它,怎樣使它和自己在生命中已作的其他承諾和獻身能夠互相配合。


 

 

 

 

 
| 神學論集主頁 | Matthias Neuman, O.S.B. 天放 譯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