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氣論與幾個神學問題
筆者構想將氣字引進幾個神學課題的動機,是來自一種直覺。有些字句在一個文化中,自然地引發特殊的感受,使人認出是本地的產品。氣便是這類的字。本文開始已經指出它應用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氣引人進入可以領會,不易言傳的意境。中國人很重氣氛;有關宗教信仰,並不太重概念的清晰,而更喜愛靈氣、秀氣等等經驗。總之,氣字在中國文化中富有魅力,容易召喚意境和神秘感。
其次,今天中國教會尚能遇到一些受到固有文化影響很深的學者,氣論仍舊縈迴在他們的胸懷中。尤其孟子「知言養氣章」深深影嚮了他們的道德生活。說不定他們會在教會的聖神論中發現傳統氣論的完成。如果他們已是基督信徒,必定會優游在天主的靈氣之內,感到得其所哉。
不過我們還想試著應用氣的內容,對於神學上幾個課題有些發揮。目下選擇了聖神論、基督論、恩寵論及靈修論。
一、 聖神論
有關天主聖神的來源,不論西方拉丁教會,或者東方希臘教會,都著重於「發」字,雖然雙方對於所謂 Filioque問題曾經爭論不已。這是聖三奧跡內在的深密關係,我們並不企圖應用中國思想裡氣的來源多加說明;深信這不會有什麼更具意義的結果。不如根據其他方面,將氣適用在聖神論上,也許更能有助於信仰的了解。
首先,氣最能闡述聖神的臨在。西方神學中神漸漸傾向「本質化」。至於保祿論聖神與信友的關係時說:「你們不知道……天主聖神住在你們內嗎?」﹙格前三16﹚,「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而你們已不是屬於自己的了嗎?」﹙格前六19﹚。他所用的圖像並不能充分說出聖神臨在的方式。如果採取中國思想的氣說明新經中「因著聖神」﹙弗二22﹚或者「在聖神內」﹙弗二18﹚等格式,自然產生滲透的印象。一方面基督信徒保有自己的一切,另一方面「在神殿內」,「因著聖神」顯出祂們新的面貌,因為在中國一般語言中,當描寫人「氣色好」、「氣宇非凡」時,便是指一股力量,一種德能充沛整個人身。氣便是滲透在所憑藉的事物,使它洋溢特殊的氣質。因此如果上主的神之臨在,應用氣論來說明,任何中國信友必定容易摸到一些與聖神結合應該含有怎樣的深邃意義。
再者,按照保祿所說:「並且靠著祂﹙基督耶穌﹚,你們也一同被建築,因著聖神,成為天主的住所」﹙弗二22﹚。這便是後來稱聖神是「教會的靈魂」的緣由。將聖神與教會比作靈魂與身體,這是按照西方的人學。如果採用氣來闡明這個信仰,也許該說教會生活在天主靈氣的氛圍內。氣不只包圍教會,而且滲透教會,它是一個充滿上主氣息的團體。我們中國人描寫社會的精神生活,慣用的名詞是風氣。對於教會,從此不但可用「聖神的宮殿」的圖像來描繪,而且也不妨視它為散佈基督風氣的團體,或具有基督氣質的團體。
當代聖神學專家彌倫﹙H. ﹚,以「結合」指出聖神的特點。在天主聖三內在生命中,聖神是聖父與聖子位際係﹙I-Thou﹚的合;聖神是天主聖三的「我們」。在教會學上,他主張應用「一位在眾位」來說明教會的特質25.。教會是天主聖神﹙一位﹚結合耶穌基督與信徒﹙眾位﹚而成的團體。而寫作「The Go-Between God」的聖公會神學家泰勒﹙John V Taylor﹚更進一步視萬物都在聖神內,稱祂為「媒介」26.。萬物相通的奇妙根源來自超越與內在一切的創造之神。我們看來這些概念與氣的內涵不謀而合。羅光主教關於人與物的接觸曾經表示,感官止於感覺,人心﹙理智﹚止於和物相符合,而人氣則「虛以待物」,即與物直接相合,也便是人的最深部分和物的最深部分相合,或說人的本體和物的本體相結合。那麼如果天主聖神被視為天主的靈氣,真能能表達祂怎樣深深地結合一切,不論聖三的內在生活,基督信徒的恩寵生活,或者宇宙萬物。
的確,神學每當要解釋天人交往的事實時,便感到非常棘手。不同的時代都採取合適的範疇。於是有來自亞里斯多德的因果範疇;有過程神學的「誘引」27.範疇;有位際關係的給與受的範疇。不同範疇大多能夠解釋天人交往的一些因素,但是無法完全說明。那麼與氣相連的感應範疇,可能插足於以上所列範疇之中。它一方面能肯定天人交往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具有「消極神學」的面貌,因為有關感應一類的事,至少在中國人心目中,除了部分受到實證主義影響的人之外,都會表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態度,同時深具敬意地默認。所謂感應便是萬物之氣互相交通,人與人之間,心有靈犀一點通,那是因為氣的融合;天人之間亦然。當然,這不說感應範疇能夠解釋清楚天人交往,而是說它自成一家,更能適應中國人的宗教精神。
最後,有一段保祿關於祈禱的話,我們覺得可以採用氣論作些說明,這是羅馬書第八章論及聖神與人的心神一同作證﹙八16﹚,他繼續說:「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嘆息,等待著義子期望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八23﹚。耶穌基督的靈氣深深地觸動人的內心,於是信者受到感應,或者呼喊「阿爸!父呀!」或者「嘆息」;這兩種反應都與人的氣有關。
我們並不計劃完整地進入聖神論每一因素,基本上只是將中國氣論中一些為當代人尚易了解與接受的思想,應用在有關天主聖神的解釋上。這是本位化神學的一部分工作。當代中國基督信徒,也許通過氣論,更易領悟天主聖神的臨在與作用。
二、基督論
當然,我們不能應用中國氣論來解決基督論中最深奧的真理,即耶穌基督真人與真天主的信仰。不過由於中國人太愛欣賞人的氣質、氣概、氣宇等等,那麼便有好多可以發揮的因素了。
首先,當代基督論中已經顯出「從神」的端倪。不論歷史中的耶穌,或光榮生命中的基督,都與天主聖神密不可分。那麼他的領洗﹙谷一10﹚、受誘﹙谷一12﹚、宣講﹙路四14、18﹚、驅魔﹙瑪十二28﹚、祈禱﹙路十21﹚都受到聖神的感應。因此,福音不斷稱他富有權威﹙谷一22、27﹚;為中國人最容易解釋的是他流靈出來的氣。領洗時的靈氣、受誘時養氣、宣講時的正義之氣、驅魔時的盛氣、祈禱時的聖氣,這都是天主的神臨在的現象。而在祂死亡與復活中,若望便是表示祂的氣彌漫人間﹙若十九30,二十22﹚,這是指自祂降來的天主聖神。為我們中國人,一個代有一個代的風氣。耶穌基督的末世時代的風氣是基督的風氣,祂是劃時代的人物,自然製造了祂的風氣,形成萬古常新的典範。
筆者在草擬的「中國教會與基督論」中28.,曾經根據方東美先生的「宇宙生命藍圖」29.,解釋耶穌基督。藍圖使人看出「物質世界」到「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到「心靈世界」,「心靈世界」到「藝術世界」,經過「道德世界」直到「宗教世界」的過程。塔頂的上邊高空是最高的「存有」、「隱藏之神」即天主自己。「隱藏之神」的「上迴向」與「下迴向」的力量貫徹世界的過程。藍圖如同一個塔型建築,塔頂站著的是「高貴的人」﹙Homo nobilis﹚,他可代表教會信仰中的天人中介。一位基督信徒自然會按照自己的信仰把耶穌基督稱為「高貴的人」。不過這還不是我們特別討論的問題。我們要強調的一點便是,如果自中國氣論的角度來看「宇宙生命藍圖」中的「上迴向」與「下迴向」,便不能不以氣來稱方東美先生所指的無窮力量,或精神力量30.。氣的本源是「隱藏之神」,充塞貫注在各層世界中,導致宇宙萬物生生不已的生命的過程。這樣我們不但構想了中國教會的基督論,而且也相似地產生了中國教會的聖神論。聖神來自天主聖父,是貫澈宇宙人生的靈氣,無所不賅,無所不貫注。「上迴向」與「下迴向」都是氣的動向。至於「高貴的人」:耶穌基督,是靈氣活動之元始與終結,也是保祿所說的:「一切都是藉著祂,並且為了祂而受造的,祂在萬有之先就有,萬有都賴祂而存在」﹙哥一16~17﹚總之,耶穌基督為中國信徒該是「無限量地」﹙若三14﹚得天地之靈氣,也是宇宙人生充滿生氣的根源﹙若七37~39﹚。
如果繼續採用氣論,進入中國人喜愛的道德領域,那麼耶穌基督更顯出非常吸引人的面貌。胡國楨神父討論中國教友的靈修生活時31.,特別應用孟子「知言養氣章」中「持志」、「知言」、「養氣」三大要素。他將「持志」作為把握住對耶穌基督之父的信仰;將「知言」作為認識基督,明瞭祂的道理;將「養氣」作為在生活中導行聖神的指引。「持志」「知言」「養氣」三者具有關係,一如天主聖三的內在關係。那麼耶穌基督自己該有怎樣的道德生活呢?祂是「高貴的人」,祂的「志」與「隱藏之神」—天父的意願相合為一:「我的食物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若四34﹚。「高貴的人」自己是「言」,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8﹚。祂的氣與「隱藏之神」的氣互相貫通,也自然地貫通在他的修養過程中,這是若望福音的清楚思想﹙七37~39﹚;可以稱為基督的「養氣」。無論如何,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在中國基督論中,應當特殊地用來描繪耶穌的生命,祂的氣才是「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而後世文天祥所說的「天地正氣」,該是透過耶穌的氣充沛人間。中國基督信徒見到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理想境界,在基督生命中完全實現,該感到多麼滿足!
或許當代有些信徒,由於關懷世界,因此社會參與感非常強。他們看見如此應用氣論,發揮基督的生命,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是把耶穌基督化裝成一位古代的聖賢,而不能滿足他們的信仰中的社會意識。其實採用氣論,及孟子「知言養氣章」,並非復古,而是藉此使人反省自己。所謂「持志」、「知言」、「養氣」都是非常真實的經驗。我們視耶穌基督充滿浩然之氣,事實上也只是在中國思維中將他自己所說的話翻譯出來罷了!『「上主的神臨於身上,因為祂給我傳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四18~21。中國古聖也是憑了這股氣才能夠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孟子不僅善養浩然之氣,同時也是渴望治國平天下的人。四福音中所描繪的耶穌,不為利誘,不受力屈,宣講天國來臨,真給人浩然的印象。事實上,今天的基督信徒,如果獻身人類,爭取正義與和平,能夠缺少來自基督的氣嗎?
目下教會中的基督論漸漸地有傾向「從神」的現象32.,我們採用氣論中的一些思想來解釋耶穌基督,倒是相當合乎時代,也更能顯出動態的一面。
三. 恩寵論
當代恩寵論已大為改觀,重在所謂「非受造恩寵」,亦即天主的自我通傳。至於所謂「受造恩寵」:寵愛、寵佑等等,乃是接納天主通傳而有的效果33.。解釋非受造恩寵,聖經中有不少圖像,神學也採用不同的範疇34。基本上,這是天主聖三的通傳;那麼應當具體地說這是天主聖父因耶穌基督在聖神內的自我通傳。天主聖父是恩寵生活的根源;至於「因耶穌基督」含有極多的意義,其中最應注意到的是,天主聖父通傳的降生成人的聖子的生命。因此恩寵生活便是天主子女的生活,反映耶穌基督的面貌。至於「在聖神內」,便是指出由於聖神的德能,信友事實上成為天主的子女,領受了來自天父通傳的生命。
那麼究竟怎樣解釋聖神的德能呢?這便是我們上文曾經提出的天人交往問題。這裡只須再說一次,中國氣論的感應範疇至少也有可取之處。這是天人最深部分的相通;心有靈犀一點通,也能用來描繪天主的靈氣與人氣的貫通。神學解釋往往是根據可知可覺的人生經驗,說明信仰因素。感應便是中國人喜愛的範疇,用來說明「在聖神內」,可以使中國人略有捉摸,同時也承認不知其所以然。難道天人合一不是如此嗎?當然這是創造者與受造物之間的感應。
不過關於恩寵論,我們還有更加重要的一個思想。今日由於注意非受造恩寵:天主聖三自我通傳,同時也往意人的整體領受天主子女的生命。那麼再也不該分割整體,強調恩寵生活限於人的靈魂。人是天主的子女;人包括精神、物質;靈魂、肉體;一切都在聖神內35。我們也根據這個觀點將氣論引入恩寵生活。
氣在中國人學中,根據徐復觀先生的說明,不只是指呼吸作用,也包括人身生理的綜合。人是一個綜合整體,雖然按照今天的心理學可以分劃出各個層面:理性、意願、感覺、軀體等等,但是只有一氣而已。一人的氣,表面上由呼吸作用流溢出來。然而呼吸的氣,實在能有很多很多的源頭。理性的思考,意願的渴望,感覺的熱烈,情緒的衝動,軀體的舒適,都與呼吸的氣有關,甚至可說呼吸的氣一方面受到各個層面的影響,另一方面流露出各個層面。因此,由於人是綜合整體,他的一氣綜合他整個生命各個層面的作用。氣顯示人整體的生命力;生命雖有各個層面,但是賴氣互相綜合貫通,所以中國人口中的氣宇、氣概、氣質是指人的整體而說的。為此,我們一再強調氣的整合與綜合特點。
如果我們再進入恩寵論的領域,將有一些非常落實而富有意義的結論。恩寵是天主父因耶穌基督在聖神內的自我通傳,恩寵生活的產生是天主的靈氣與人氣在救援平面上的結合,我們已應用感應範疇作過解釋。天主的一氣與人的一氣在救援平面上的感應便是恩寵生活。既然一氣綜合整個人的生命力,各個層面上的生命力,恩寵生活是整個人受到天主的一氣感應;各個層面受到天主的一氣感應;這樣在氣論中我們表達了一切都在恩寵內的重要思想。結論便是恩寵生活該有受到聖神感應的氣宇、氣概等等,而這氣宇、氣概乃是結合各個層面的一氣。耶穌基督善養浩然之氣,這是由於天主的靈氣透過祂的氣而有的氣概;基督信徒也該在自己的生命中顯示某種程度的浩然之氣,因為天主的靈氣也通過他們的氣,而有所流露。當然,基督信徒由於種種阻礙或自身的罪過,並不隨從聖神的感應,甚至無動於衷,那麼自然不可能在救援平面上顯出基督的氣概來了。
根據以上的解釋,中國教會的聖神論大可創造一些本位化的字彙;如耶穌基督的浩然之氣充塞天地之間;教會是充滿基督氣質的團體;信友顯出基督的氣概、氣宇等等。這種種說法已經不是信口而說的辭令,而是具有極深刻的信仰根基。也許別人聽來並不感覺什麼,可是中國基督信徒如果了解其中深意,我想不能不感受聖神的功能是多麼切身。
最後,我們可以對莊子所說的「通天下一氣耳」,在教會聖神論中有些反應。其實根據聖詠一O四篇30節:「你一噓氣,萬物形成,你使地面更新復興」,表示天下萬物悉由天主噓氣,創造而成。所不同的該是莊子的自然主義:「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基督宗教相信天主的自由創造與救援萬物;人又是萬物之靈,所以他由天主噓氣而生﹙創二7﹚又由天主噓氣而有新的生命﹙若二十22﹚。當然,基督信徒如果也說「通天下一氣耳」,並無汎神主義之嫌,而是指天主聖神運行於宇宙之間。祂的氣感應萬物,而又相合為一。浩然之氣充塞天地之間,根本上是由於天主的靈氣充塞天地之間。
四. 靈修論
在靈修論中應用氣字發揮天主聖神聖化的功能,實在有很多話可說。不過由於靈修生活自道理而論。幾乎都建基在聖神論、基督論與恩寵論上,所以不必在此詳加引申。而且胡國楨神父對此早已有些著述。我們只是想將「中國靈修芻議」有關靜坐所說的繼續根據氣論研討下去。
中國基督信徒的祈禱,「是在靜坐者一呼一吸的經驗中,由天主聖神推動,反映基督的精神與面貌,回歸『根源之愛』……」36.。值得再加注解的便是靜坐祈禱相當注重的「調息」。一般對於調息的解釋,往往偏重於作為一種方法,使人安靜下來。根據我們對於氣的研究,實在可以更加深入地闡明。氣是含有整合與綜合意義的名稱,人的氣代表生命力的整體。它是生命各個層面的力量的綜合;生命只是一個,各個層面互相影響,因此一氣而已。至於呼吸便是一氣在生理層面上的流露,它與其他層面休戚相關;甚至一方面影響其他層面,另一方面也表達出其他層面。所以呼吸並非只是引人靜坐的方法,而是人在靜坐中的流溢;是靜坐的人所流溢的氣。為此究竟說調息使人靜坐;或者說靜坐自然調息,兩者不能執一。這也是孟子「知言養氣章」中兼顧到的。
再者,根據上節恩寵論中所說的,天主的靈氣感應人氣,那麼靜坐祈禱中的調息自然又顯出更多內涵。靜坐祈禱的人,「在聖神內」,也就是他自己的氣,在靈氣內,回歸「根源之愛」的天父。他的一呼一吸,他的調息,只是生理層面「在聖神內」的流露而己,由此將非常容易地引人看出,靜坐祈禱的運氣調息,使人與天父的靈氣相合為一,受到祂的感應。這種說法可能會使人晒笑,但是誰若知道氣論在中國想中的重要,以及當代人認真地在研討,那麼便會懂得我們為了神學本位化,深入這個領域的研究,並非無稽之談。
靜坐祈禱是整個人「在聖神內」。生命各個層面以及彼此之間的結合,都「在聖神內」。人在氣的運行過程中,回歸天父;而這過程受到天父的靈氣的感應。調息只是生理層面上流露這感應而已。如果調息影響靜坐祈禱,表達靜坐祈禱的人,那麼的確能說:天主的靈氣感應調息,導致人深入靜坐祈禱。只須大家知道中國思想中的氣,以及呼吸之氣的意義,那麼決不可能,因為有人說「在聖神內」呼吸,調息,而嗤之以鼻。正相反,他會嚴肅地加以首肯。我們普通太不注重祈禱是整個的人回歸天父的行動,因此也不說呼吸也是祈禱、調息也是祈禱。其實,聖保祿卻說:「你們或吃或喝,或無論作什麼,一切都要為光榮天主而作」﹙格前十31﹚。在氣論中,這種對於靜坐的調息的說明,避免將它只看作方法,而積極肯定它是靜坐祈禱的一面。同時由於調息非常真實地與氣相關,因此令人具體地見出天主的靈氣怎樣感應人氣。這樣調息的人,該另有一種宗教氣息罷!
結 論
本文之寫成歷時數月。筆者授課講道,無法一氣呵成,因此文章斷斷續續,不能貫澈。所有內容尚在摸索階段。拋磚引玉,希望不致貽笑大方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