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 春 申 |
下一頁>>

 

53
神學論集
(1982)p341-368
   

中國人的氣論與神學上的幾個課題

張 春 申



導 言
現代中國人的每天用語中,「氣」字非常普遍,我們可以借用一句口頭禪強調說:「非常非常」的普遍;幾乎不必費力就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我們先從人身說起:生理上活人喘氣,人死斷氣;心理上高興則喜氣洋洋,否則垂頭喪氣;倫理上正派的人充滿正氣、義氣,反派的人顯出邪氣;精神上有神氣、靈氣。大自然中除了各種不同的氣外,甚至自然物本身透露著氣,比如珠光寶氣等等。至於天地的正氣,莫名其妙的陰陽怪氣,可說氣字進入宗教領域。最後像盛氣凌人,殺氣騰騰,表示不只是自然界的氣,各種氣都有自己的作用與影響。
氣字的普遍性是任何中國人日常經驗到的,其應用範圍如此之廣,彈性也似乎極大;因此,它引起了筆者的好奇。現在,試做一些簡單的探討,將它列入神學領域。本文將分為三部分:

  1. 氣論的簡單研究
  2. 中國人的氣論與聖經的神論
  3. 氣論與幾個神學問題
  4. 氣論的簡單研究
  5. 氣的字源與意義

「气、雲气也」,可見它是指陳自然現象的一個字,繼而應用在生理作用上,「氣謂噓吸出入者也」。徐復觀教授說:「其實,古人之所謂氣,並非僅指呼吸之氣而言,而係指人身生理的綜合作用,或由綜合作用所發生的力量。換言之,氣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1.再進一步,氣便用來說明精神界和宗教界的力量了。所以氣便是各種各類事物形成與發生的力量。
氣自身不是獨立的,而是附著於不同的事物而以之為憑藉。氣是一種生生的物勢。如依心志的動發,即有志氣。依於生理的動發,即有物氣。乃至有如是如是的社會,即有如是如是的社會風氣2.。於是不能不問:究竟古人心目中,自然界的雲氣、空氣等指的什麼?是指現代人所說的自身獨立物質呢?或者是指依附於天地的力量呢?莊子說:「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儘管老子以氣為有形,莊子則以氣為無形3.。氣似乎賴其所憑藉者而存,是所憑藉者的用。難道古人所指的靈氣、空氣也是指天地流溢出來的力量嗎?觀察空中雲氣的運行,視之為天的動發嗎?
氣是發生的力量,不同的氣來自事物萬殊,氣自身不是獨立的。
            

二、氣中國哲學史中兩種基本演變
中國哲學裡好多基本概念,如天、道、性等等;在歷史的演變中,往往可以追縱出兩條線:一條是來自道家的宇宙論路線;另一條是來自儒家的人生論路線。宇宙論解釋自然現象;人生論重於性命的修養。基本上氣的演變也是如此。這當然不是說道家的氣論中絕不涉及人生,儒家的氣論中絕不涉及宇宙論;兩條路線僅指基本方向而已。事實上在宋代理學家的著作裡,宇宙與人生互相綜合。筆者沒有能力寫一篇專論氣與其演變的文章,只求粗枝大葉地勾劃一些綱要。不過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有關氣的專門研究委實很少4.。

    1. 老莊宇宙論的路線

六經沒有以氣為哲學名詞,用來解釋宇宙或人生。易經講陰陽,汎指天地與其間事物的剛柔兩面,但沒有講到氣。至於陰陽兩氣,已是後代的辭彙,屬於注解易經的用詞5.。
在老子著作中,氣的意義尚不明晰。至於「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沒有直接提出陰氣陽氣,只能依賴上下文而說陰陽為二氣,那麼陰氣與陽氣,僅指萬物顯出剛柔兩面的沖和。既然萬物生於道,那麼道即為氣以及氣分陰陽後的根源6.。這樣看來,未分陰陽的氣是道的力量;陰陽沖和的氣,是萬物顯出的力量。氣不是獨立無所憑藉的;這倒是極為原始的看法。
此外老子書中僅有「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這已自宇宙論進入人生論,不過這似乎尚在生理之氣的範圍中。
羅光總主教有意指莊子是中國第一位講氣的哲學家,不過由於莊子著作中的年代問題,他也無法完全斷定7.。無論如何,莊子已經完整地用氣來解釋宇宙與人生的現象了。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至樂篇﹚
「通天下一氣耳,故聖人貴一。」﹙知北遊﹚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其物者也。」﹙人間世﹚
「壹於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萬物之所造。」﹙達生篇﹚
「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天地篇﹚
以上幾段話中,莊子應用氣的概念表達出他的宇宙論以及自然主義的人性哲學。其思想可以綜合如下:道之生生狀態中有氣,亦即生生之能力。莊子以氣為無形,無形之能力是一切有形的來源。有形的萬物生於原始之氣,其自身亦施發氣,於是自一氣至萬物之氣。而屬於人性的氣,或人性談稟賦之氣是特殊能力。對此羅總主教說明得非常精確:「氣在感官和理智以上,感官止於感覺,心﹙理智﹚止於和客體相符合,氣則虛以待物,和物直接相合,即是人最深部分和物的最深部分相合,或說人的本體和物的本體相結合,和西洋哲學的直觀相彷彿。這種氣是虛,虛便沒有物質性的力量,而是精神性。」8.如此進入人性哲學,而有養氣之說。


        ﹙2﹚  孟子人性論的路線
儒道兩家都以氣為萬物構成的要素,或者以萬物都具能力,其能力的不同,殊分萬物。羅總主教說:「中國古人的生活為農業生活,所有知識都由農業生活的經驗而來,在農業生活的經驗裡,寒煖陰晴風雨霜雪,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因為五穀的生長,和這些現象很有關係。這些現象都是由一種元素而成,即是雲气。農業生活在一年裡乃有二十四節氣。由於這種農業生活的經驗,中國古代思想家乃以氣為萬物構成素。」9.,或者可以說,古代思想家都自氣力的角度來說明萬物。
不過最值得注意的,孟子並不著意以氣來解釋宇宙,卻進入人生哲學,這可見於他的「知言養氣章」,也是後代學者注解最著力的一章。我們先將這章的一段,按照原文問答方式摘出四節,然後綜合說明重要意義。

一.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歟?」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二.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
三.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四.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知言養氣章本身是極難懂的一章,註解的古人與今人也極多。我們只求孟子人生哲學中氣之意義,所以在注釋家中探取比較可靠的思想而做一些綜合。
摘錄的四句問答是在孟子自云四十不動心的討論之後。孟子所說的不動心,並非心理層面上的恐懼疑惑;而是修養過程的結果,不受外來事物顛簸其心,所以屬於道德層面上的不動心。由於同時的告子也不動心,因此孟子的弟子公孫丑有了摘錄中的第一問,同時在孟子的第一答中出現了我們所探討的氣。
氣的意義在此已自宇宙論進入人生論,而其原來作為憑藉事物的動發力量,則是一致的。事物有氣,人亦有氣。人是整體,然而包含各種層面。他是道德主體,所以有出自道德之氣;他的主體能為情慾所蔽,因此也能有情慾之氣。當然他是一個生物,所以具有生理之氣;而噓吸出入之氣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是由於人是整體,所以基本上只有一氣,意即各個層面之氣是相通而綜合為一的。這與宇宙論中所說的氣一致,只是已經進入人生哲學中了。
告子的不動心為孟子所批判,原來出自二人人生哲學的不同。告子是一個遺世獨立,孤明自守的人。為求不受事物顛簸其心,他對社會是非得失,一概不聞不問,因此他不動心。如果心內有所顛簸,立即探取克制,不以外在力量來制止﹙勿求於氣﹚。孟子以為不以外在力量來治其心,尚可同意,至於面對社會是非,而勿求於心,則不能同意;此正因為孟子的人生哲學注意本性修道,明德親民;注意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故。繼而文中說明修養與氣的關係。志是道德生命的意向,統帥人的氣力;此氣已屬道德層面;而屬於道德生命的氣,充實人的形體。二者關係足夠密切,孟子自己之修養便是持其志,無暴其氣。
孟子自述生命的話,引發公孫丑第二問。既然志至則氣即生,為什麼同時要一方面持其志,另一方面無暴亂其氣呢?孟子第二答中更加詳細地說明志與氣互相影響。的確,道德生活專一,導致氣的奮發。然而另一方面,人能受到物質環境之影響,而生活離經叛道,形成物慾之氣,因而蔽心移志。如同蹶者趨者,其氣專在此而反動其心。
至於第三與第四問答論及浩然之氣。根據上面兩個回答的說明,已經不難了解。至大至剛,屬於道德層面的浩然之氣,經由集義的修養而生。如果恆心修養,則如大聖大賢一般,氣概充塞天地之間10.。
孟子養氣章將氣自宇宙論的層面,提昇到人生修養範圍之內。氣明顯地顯出道德幅度。有關養氣章的介紹,暫時在此告一段落,下文再會討論持志、守言、養氣。
        

﹙3﹚  兩漢到隋唐的氣論
兩漢思想錯綜複雜,不易分清哪些人的思想是儒家,哪些人的思想是道家。不過無論儒、道,都受了戰國末年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兩漢儒、道不易分清11.。陰陽五行學說雖出鄒衍,但只在呂氏春秋書中保留,成為漢代哲學思想要素之一。
由於我們為了確定現代中國人應用氣字的淵源,而想簡單地在中國思想史中深討其意義。所以有關兩漢和隋唐階段,只根據羅光總主教的研究認為氣之作為能力、動力的意義,基本不變12.。不論生理、心理、或者精神的能力都能可稱為氣。但是古人,尤其道教的一套「物理學」、「心理學」、「倫理學」以及「宗教學」;大都毫無科學價值,有的今人無法同意。不過無論如何,古人一切解釋所假定的原則:氣互相作用,也即感應之說,倒也是人類基本的常識。至於怎樣的感應法那又另當別論。
雖然兩漢到隋唐,許多思想家的「物理學」、「心理學」……眾說紛紜;另一方面,氣的感應也自成多家。不過氣的基本意義並未改變。老莊與孟子的氣論的路線,在兩漢到隋唐思想界中依舊可以探索。

(4)宋明理學家氣論的傳統與突出因素

宋代理學在氣論中穿插了理,於是產生比較特殊的思想。不過初期,比如在張載的哲學中,氣的意義與前人幾乎一致。羅光總主教說:「張載主張太虛一氣,中涵浮沈動靜之性,性則理。太虛一氣因著性理而化,化而有陰陽之氣,陰陽之氣也涵有變化感應之理,乃聚而成物。物由氣成,然也分有陰陽之氣的變化之理;這種理即是物性。」13.可見氣乃是動力,其憑藉者即是性或理;萬物有氣,是物理的能力。
不過宋代經過程頤到朱熹,清楚地將氣與理加以區分:「朱子以理和氣為物的兩個元素,張載以氣為物的唯一元素,但主張氣中會有理,氣中之理就是性」14.。羅總主教指出朱熹以理與氣為兩個元素。這誠是宋代氣論的突出意義。至於說氣為物的唯一原素,或者說氣和理為物的兩個元素,都不應導致我們以為古人視萬物都由流動的氣體構成。古人說氣,指的是能力;陰陽、五行是不同的能力範疇。分析萬物,最為簡易的途徑便是根據能力所顯出的現象。
後起宋儒程頤與朱熹將理與氣為物的兩個元素,確是突出的思想,無論在宇宙論或人生論上都產生二元之後果。熊十力先生說:「宋明儒中,許多人把氣說為實有,因以為,理者只是氣上的條理。如此,則理的本身,竟是空洞的形式;只氣是實在的。明儒持這種見解的更多。即在陽明派下,也都如此主張。他們﹙陽明後學﹚一面談良知﹙即本心﹚不得不承認心是主宰;一面談氣是實有,理反是屬於氣上的一種形式。頗似二元論。甚非陽明本旨」15.。其實中國傳統中,氣非實在﹙依熊十力語,此處實在即自立之實體﹚,而是憑藉萬物的能力。因此孟子說,志是氣之帥。理與氣分為兩元,氣便概括為世界的質料部分,已失去原始的能力意義。
不過哲學家中突出的氣論,並不完全代表宋明的氣論。像宋末文天祥正氣歌 所描繪的氣,又相當清楚地是出於萬物的能力了。「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這裡簡直綜合了傳統中宇宙與人生的氣論。而這基本意義可以說一直流傳到當代16.。至於朱熹等有關氣的哲學思考,姑不論其歷史中的價值有多大,但與現代用語距離則甚遠。


         ﹙二﹚ 中國人的氣論與聖經的神論
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中國人的氣論,現在把它與聖經的神論作一比較;之前,先綜合氣論。

一.中國人氣論的要點

第一:氣是能力,萬物殊異,各有其氣。不同的氣乃是從現象、動態、功用說明萬物的不同,因為氣依附、憑藉萬物。
第二、氣是中國哲學宇宙論中一個重要名詞。羅光總主教以當代人的觀念,這樣介紹中國生命哲學說:「生生的條理,以低級之生而助高級之生,礦物的生存助植物的生存,植物的生存助動物的生存,礦植動各物的生存助人的生存,人乃萬物之靈,因為萬物的生存,彼此相連,合作一個整個宇宙。所以宇宙中所有的祇是生命,宇宙變動的目的是為生命,宇宙整個聯誼會繫也是生命。」17.方東美教授稱中國宇宙論為「萬物有生論」。那麼氣\便是用來說明生命宇宙論的動態,所以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這宇宙論的根源是天、是道,所以產生「天地正氣」、「太虛之氣」等等觀念。
第三:方東美先生說:「中國人的宇宙,窮其根底,都帶有道德性和藝術性,故為價值之領域。」18.因此氣自然在人生哲學方面,表達出正反的道德意味,比如「浩然之氣」,「清氣」,「濁氣」等等觀念。
第四:中國哲學中的氣,整合性極大。宇宙論中可說:「通天下一氣」;對於人而論,氣同時指呼吸之氣、勇力之氣、不畏縮之氣、集義而生之氣。由於人是一個整體,氣整合、甚至綜合人各個層面的能力而為一氣。
第五:至於萬物的互相作用,也由氣的感應加以表達。陰陽五行家實在根據這個基本思想,在古代的「科學」中,解釋宇宙與人生的相通。
以上綜合了中國氣論的要點,以下介紹聖經的神論,然而要將二者互相比較。

二. 聖經的神論

聖經的神論內容非常豐富,尤其是新約時代有關天主聖神,即後代教會天主三位一體論的第三位,更有深奧的因素。至於我們的介紹,僅在於提出與中國人氣論相映的資料,並非詳述聖經的神論。

(1) 神的字根

舊約、新約與本題相關的有兩個希伯來字和兩個希臘字:即nephesh, psysche, 與ruach, pneuma。中文翻譯往往根據上下文,譯為神、靈魂、有靈、氣……。然而兩字含有不少意義,但是不難看出其中的連貫性。
nephesh,基本的意義是氣息,所有動物皆有氣息,因而區別動物與植物。氣息不是暴風,而是和風;是生活的期望,尤其是生存的慾望;是靈魂,就是使動物具有活力的特殊因素;是生命。
ruach:基本意義是風,是暴風。與ruach相近的就是呼吸,但非常急促;是力量,像烈風的暴力;是精神、是超自然的神力;是聖神,是無形無象的主彰顯出來的德能與神力,就是和上主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的神。
所nephesh 和ruach兩字都出自自然界的氣、氣息、風、暴風。而用來表示人與上主的能力。由於聖經的人學不將精神與物質、靈魂與肉體分為兩部分。所以兩字都只表表達人的能力、動態、生命的一面。以下我們主要用神字來指nephesh 與ruach。中譯聖經當然不可能如此,必須根據上下文適當地譯出,有時便用氣字﹙民八3﹚。
(2)人的神
人的神來自天主﹙創二7﹚,出現在各種層面上。它使無生氣的肉體成為生活體;成為有生命的靈魂﹙創二7﹚。它使人產生感覺與情緒﹙創四一8;民八3;創四五27﹚;使人具有精神生活。當人的神交還給天主時,便是死亡﹙詠卅一6;路二三46﹚。
人有時似乎被一種外力侵入,甚至發生不自主的感覺與行為,這可能是不祥的神,如嫉妒﹙戶五14~30﹚,仇恨﹙民九23﹚,不潔﹙匝十三2﹚;也可能是善神,正義之神﹙依二八6﹚,祈禱之神﹙匝十二10﹚。
總之,人不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上,都有神的作用,也受到外在的神的干預。
 ﹙3﹚  天主的神
根據舊約的創造信仰,天主的神是萬物的根源。創世紀第一章創造伊始,「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2節﹚。後來聖詠作者如此表達天主的神之創造化工:「你發出你的﹙神﹚氣息,它們﹙禽獸﹚就被造成。你也革新大地的面容」﹙一O四30﹚。這足夠確切地指出天主的神在宇宙中的創造作為。
不過舊約除了創造之外,主要是記載天主在以色列民族中的救援工程。於是塑造以色列的代表性人物,如民長﹙民三10,十四6﹚、國天﹙撒上十1,十六13﹚、先知﹙列上十九12;依十一3﹚、上主的僕人﹙依四二1﹚以及整個民族﹙依卅二15,四四3;則卅六35;岳三2﹚,都受天主的神感動。有時戰爭,有時領導,有時傳話,使整個民族履行天主的計劃19。
至於新約的內容,已經集中在末世時代的耶穌基督和教會。天主的救援計劃是藉耶穌完成,因此上主的神先在耶穌生命中行動,然後經由他而到達人間。耶穌的受孕﹙瑪一18;路一35﹚,領洗﹙谷一10﹚,受誘﹙谷一12﹚,宣講﹙路四14、18﹚,驅魔﹙瑪十二28﹚,祈禱﹙路十21﹚,死後復活﹙羅一4,八11﹚都因聖神的能力而完成20。
他開始便無限量地充滿聖神﹙若三34﹚,死亡、復活之後,天主聖神經由祂賜與人類﹙格前十五45;格後三17﹚。
相信耶穌基督的教會團體,便是由聖神而生﹙若三5f﹚,也藉著天主所散佈的神,而具有積極救援的行動﹙宗二28,三26,四12,五32,十43﹚。
不過聖神的能力不只在人間,萬物也都在神的能力之下,蒙受天主的救援﹙羅八18~23﹚21.。

(4) 聖經神論的要點

以上非常簡單地介紹了聖經神論,現在綜合幾個要點,為能與中國氣論作一對比。
第一:神是能力,出自天主,或出自人。生物有神,植物與無生界雖然受到神的影響,然而本身並沒有神。因此神與生命的關係非常密切。
第二:聖經中神的象徵是水、火、空氣和風;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並無固定的形狀,特性便是浸入別的事物,表示一種不可抗拒而常向深處的發展。
第三:舊約中主要是天主的神和人的神。天主的神不但是宇宙的來源,也是構成天人交往的媒介。聖經旨在表達天主救援人類的歷史,因此天主的神是救恩歷史的動力。在晚期文獻中,聖神已成了術語,指天主的本質,而直接不表示行動22.。至於人的神是人的真實能力,出現在每一層面上,自呼吸、生理、心理直到倫理與精神生活。
第四:舊約中的神,不論ruach或者nephesh,都是非常具體地表達天主或人的生氣、能力。但是當用希臘字pneuma翻譯ruach時,希臘思想中的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不知不覺地引進了七十賢士本,例如原文為「天主,賜給一切血肉生氣的天主」﹙戶十六22﹚,卻譯為「天主,賜給一切神和血肉的天主!」。nephesh也有類似的傾向23.。以後在受到希羅文化影響的西方語言的譯本中,神的意義幾乎覺察不出希伯來文的具體的動力,只顯出精神本質24.。
第五:舊約的神已有位格化;至於新約天主論中天主聖神已成為專有名詞,即後來信理中的天主第三位。聖神更是超越受造物的主體,反得藉動態性的名詞來說明祂的行動,例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能力……」﹙宗一8﹚

三. 中國氣論與聖經神論的比較

雖然不論有關中國氣論,或者聖經神論,我們都沒有詳細地研究,不過,根據已有的資料,可以作一步比較。
第一:雙方的字源極為接近,來自自然界雲氣、風、暴風等現象,也都指人的呼吸。氣和神因此皆代表能力:生理或者精神的能力。
第二:不論中國氣論,或者聖經神論,都不只屬於宇宙或自然界,同時也屬於人生或倫理界。至於天人交往,物物影響,乃是藉著氣或神。
第三:一般說來,氣始終不是獨立的,而是憑藉不同的事物,或者出於不同的事物。區別事物,最普通的方式,便是根據它們的氣或能力。至於神原本也是如此;可是在聖經中,漸漸地具有「本質化」的趨勢。以致在今天的語言中,神給人第一個印象,不是能力,而是獨立的實體。
第四:氣並不限於任何能力,它包括物質、生理、心理、精神、宗教。而且有整合以及綜合的作用;人的生命雖然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但是不同層次的能力,整合與綜合為一氣。聖經中的神,卻在希臘文化影響下,顯示與物質相對,至少更令人感到超越物質的精神界。
第五:氣始終給人動態的感覺;至於神則失去原本的動態,必須應用能力一類的字彙來說明其作用。
第六:這樣初步比較之後,可以發現兩者具有共同點,但是在演變的過程中,氣並未失去原始的具體以及活潑的面貌。對於當代中國人,氣依舊會有非常豐富而又捉摸得到的內容。至於新經中的神字,則顯得不再落實。

 

 

註:

  1. 徐復觀:「孟子知言養氣章試釋」,民主評論,第十六卷,第九期,(民國四八年五月)頁一二一八。
  2. 參閱:周群振:「孟子知言養氣章研究」(下),民主評論,第十三卷,第二十期(民國五十一年十月)頁五六二。
  3. 參閱: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一)(先知出版社,臺北民國六十四年)頁四O九。
  4. 韋政通編著,「中國哲學辭典」,頁四九八—五O三(臺北大林出版社)。羅光,「儒家形上學」,(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十六年)頁五二—五九。
  5. 參閱:3.頁九O,三五九。
  6. 參閱:仝上,頁一六一。
  7. 參閱:仝上,頁四O八。
  8. 參閱:仝上,頁四O九。
  9. 參閱:仝上,頁六二四。
  10. 對於孟子「知言養氣章」的註解,參閱:徐復觀文章,見前註1。頁二二六—二三一。
  11. 參閱: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學生書局,臺灣,民國六十七年),頁五三七。
  12. 羅光說:「鄒衍倡五行之說,以五行為五德,德雖為善德,然也是德能,也是動力;鄒衍的五德便是以五行為動力,陰陽既是兩種動力,陰陽結合而成五行,五行當然是五種動力了。不過鄒衍並未明白說出五行為陰陽兩氣的五種結合。在呂氏春秋裡,五行己經明顯地是五種氣,在感應篇有木氣、金氣、水氣、土氣等。董仲舒一年四季『異氣而同功』,也是以春夏秋冬配木火金土,實際上,四季之氣,就是五行之氣」(仝上,頁一七七)。「中國哲學中,氣、陰陽五行,幾個觀念,是最複雜的觀念,也是最籠統的觀念;因為既代表哲理方面物的成素,又代表物理方面的原素,更進一步代表人事方面的成因。這幾個觀念既是哲理的觀念,又是物理的觀念,而且是政治的觀念。用這幾個觀念,董仲舒和漢朝的學者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字宙和人生觀。在董仲舒的思想裡,同樣在漢朝儒者的思想裡,宇宙是一個活的整體,整體由氣而成,氣分陰陽五行,生化各種物體。氣在天地萬物裡週流不息,生化不停。每一物都在生化,由生到成到死到藏。人為這個整體的一部份,含有陰陽五行。人的存在常在生化,在生理上在心理上這種生化為五行的變易,在心靈上,智識和情慾的活動也是氣的變易,而且也是陰陽五行的變易。若用我們現在的自然科學去講,氣和陰陽五行,不合於物理的原素,失去科學的價值,而在講解漢朝的哲學思想時,也沒有適當的現代術語去解釋。」(仝上,頁一八六、一八七)
  13.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三)(先知出版社,臺北,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頁一六八。
  14. 仝上,頁一七一。
  15. 引自周群振:「孟子知言養氣章研究(下)」,民主評論,第十三卷,第二十期(民國五十一年十月)頁五六二。
  16. 在中國功夫和醫藥裡頭,常談到氣,臺大心理系曾經應用現代科學證明其存在。雖然尚未明確地對於氣的性質有所結論。不過至少籠統地稱之為一種「生命能」。對此,時報週刊曾有報導。這可說自另一角度指出中國言語裡氣的意義。
  17. 羅光,「中國哲學的特性與精神」,哲學與文化(現代學苑第十一卷第三期)頁二十一—二十二
  18.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先知,民國六十三年十月臺再版)頁二十。
  19. 本文關於舊約的神論,取材自夏偉:「舊約中的上主之神」,神學論集,第四八期,頁一七九—二O
  20. 參閱:張春申,「天主聖神與耶穌基督」,仝上,頁二四五—二五八。
  21. 本文關於新約中的神論,取材:穆宏志:「新約中的天主聖神」,仝上,頁二O 三—二一五。
  22. 參閱:夏偉,見17,頁二OO 。
  23. 參閱:穆宏志,見19,頁二O六。
  24. E. Moreau,  NR Th. Juillet-Aout, 1981, pp. 567-568.
  25. Heribert , Una Mystica persona, Eine Person in vielen Personen. 1964 Ferdinand Paderborn.


 

 
| 神學論集主頁 | 張 春 申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