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這一章繼續耶穌為光的主題。耶穌治好胎生的瞎子。神目失明法利塞人開除為耶穌辯護的瞎子。耶穌接受他而使他重新「看見」,把自己啟示於他,他信(35-38節)。
第五節:「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指出奇蹟所要象徵的真理,作結論的39節強調這「光」的審判作用:「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
第十章: 1-21:耶穌善牧。
這一段和第九章相連:其第一句「實實在在」,在若望福音裡總不開始一段新敘,而常是將前面所說的加以闡明或發揮。再者19-21節指示第九章的事蹟(見21節,並對19節的「猶太人中間又發生了紛爭」和九16)。
這善牧比喻的陪襯是厄則克耳書第三四章。在那裡雅威斥責以民的領袖說,他們對百姓不負責,只圖己利,而虐待百姓。因此雅威要親自負起牧者的責任(15-16節)而要打發他的「僕人達味」來牧放他的百姓(23節)。
從以上所說的可以知道,耶穌所針對的人(6節),是開除瞎子的法利塞人。
他們是敵對善牧耶穌(「僕人達味」)的賊,強盜和傭工(1,8,12-13節)。
本段可以分為比喻的本身1-5節(見6節),和它的發揮:7-18節。耶穌所發揮的特別是「門」和「牧者」兩個圖像語。
耶穌是羊棧的門,和獨一的門(冠詞!),他兩次自稱為門(7和9節),每一次有一個不同觀點。
7-8節:只是進入羊棧的門,非由這門而進,不算是牧人(對照1-2節)。
9-10節:他是羊進出的門:由他而進入的要得救,由他而出的,可以找到牧場。
耶穌為善牧:11-18,這一段也分兩部;每一部以「我是」一句開始。
11-13節:在這裡耶穌指出真正的牧人與傭工的區別:「善牧為羊捨棄自己的性命」(這一句話暗示耶穌將來的死和它的代替性),相反,傭工只顧及自身的安全。
14-18節:這一部包含三個主題。
(一)14-15節:耶穌善牧和「他的」羊相互的認識。這一認識不僅是一個外在的知道,而是和「父」與耶穌之間的認識相似的。是出於合一生活的一個深切的體會。
(二)第16節:這一節突破或超越平常的牧人的範圍:耶穌除羊棧內的羊(以民)以外,還有別的不屬他羊棧的羊(外邦),兩者將要成為他的同一的一個羊群(教會),他要作他們獨一的牧者。
(三)17-18節:在這一部耶穌強調,他為自己的革將要捨命(見11和15節),是出於他完全的自由,而且符合父的救世計劃。
附註:「再取回」性命一句,暗示耶穌的復活。
22-39節:地點又是聖殿,時期是重建節。耶穌自稱為天主子,且聲明自己與父極密切的生活關系:「我與父原是一體」(39節),「父在我內,我在父內」(38節)。
在這一段中(26-29節),耶穌並指出猶太人為何不信從他的理由:他們不是屬於他的羊。他的羊是父賜給他的(29節),這一句表明信德究竟是天主的恩賜。
40-42節:可能先前作過福音第一部的結尾。以後,在添上第十一和十二章時,作者再加了一個新的結論,就是十二37-41節。
第十一章:耶穌復活拉匝祿的奇蹟和它的後果。
這是全部福音中最長的、也是最生動的一個敘述。同樣奇蹟是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在耶穌行這最後的奇蹟時,如同在他行第一個時一樣(見二;11),一般奇蹟原來有的作用特別被指出,就是顯現天主在耶穌身上的光榮,而使人相信耶穌(十一40,42)。
此外,耶穌在和瑪爾大的談話中,也揭露這奇蹟所固有的深意:「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見25-26節)。25-26節所強調的是信者現在已獲得的神靈復活:永生。末日的復活,耶穌自然也曾聯想到,因為他的話「我就是復活」正回答瑪爾大的宣信:「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24節)並且43-44節:「(耶穌)便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罷!死者便出來了」,與五章28-29節:「……那時(末日)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天主子)的聲音而出來」有同樣的語氣。無疑地暗示兩件事相關的作用。
45-54節:奇蹟的後果:當局決定耶穌的死。耶穌退避到厄弗辣因。「時辰」還沒有到!
55-57節:這一段,最好視之為第十二章的開端。
第54節實際上結束了以前的敘述,第55節:「猶太人的逾越節臨近了……」,是一個新開始。
第十二章:「時辰」臨近了。
1-11節:伯達尼晚宴。
耶穌在世最後的一周開始(1節)。第一件所記載的事是在伯達尼的晚宴。作者所注重的是以油傅耶穌的腳一事:按他的看法這舉動以象徵的形式,已將耶穌在周末的葬禮提前了。
12-19節: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群眾歡呼耶穌為默西亞王。這是四部福音都強調的一點(對照瑪二十一,1-9平)。
若望更進一步。為他,這事有象徵性的含義,就是暗示耶穌征服死亡的勝利。「來(到耶路撒冷)的君王是征服死亡的勝利者」,「是死而復活的基督」(Dodd)。第13和第)17-18節揭露作者的這種思想:
13節:群眾「拿了棕櫚枝」,棕櫚枝是勝利的標記(亦見默七9),「出去迎接他」:在當時的希臘文化界,這是歡迎君王光榮來臨的一項禮節(亦見得前四,17)。第17-18節提醒讀者,群眾所迎接的原來是「叫拉匝祿從墳墓中出來,由死者中喚起他」的那一位,手握生死全權者。
20-36節:耶穌對民眾最後的講詞。
20-22節:希臘人求見耶穌。他們象徵將要歸向耶穌的外部人。法利塞人的話:
「看,全世界都跟他去了」(10節)開始應驗。耶穌的死,他「受光榮的時辰」(28節),要給外邦人打開信仰之門。這是24節的比喻所暗示的:一粒麥子……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
亦見31-32節,特別32節:「……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25-26節:耶穌的路,他的門徒也應該走。同樣的犧牲,同樣的光榮。
27-28節:若望福音的「革責瑪尼」:「現在我心神價亂,我說什麼呢?
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嗎?」請對照谷十四32-36平。在那裡所強調的,是耶穌人性的反應。在這裡只有以上的半節,暗示他的「內戰」,而立即顯出他的決心:「但正是為此,我才到了這時辰。父啊!光榮你的名罷!」若望福音中的耶穌明知而堅決地面對他的「時辰」。
35-36節:耶穌對民眾最後而懇切的警告:「光,在你們中間還有片刻」。「光」就是耶穌自己。他們應該善用他還在世的時機。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就躲開他們,隱藏去了」一句(36節)加重以上的警告,「光」已在退去。耶穌的公開生活完結了。
37-43節:這是耶穌全部傳教的結論。大部分的猶太人拒絕了耶穌。按作者的看法,依撒意亞先知論當時的猶太人所說的話,在現在的猶太人身上也應驗了。(依五三1)六9-10。
附註:42-43兩節,大約針對寫福音時的情況。當時的猶太當局著手開除一切信耶穌為默西亞的猶太人的教籍。作者隱約地勸戒當時的猶太族教友。
44-50節:一段是較晚才加的。它是耶穌道理的主要主題的一個總括。
福音的第二部:十三,1—二十,31。
一如上述,十二36和37-43是福音第一部的結尾,而十三1開始新的一部。這一部包括第十三到第二十各章二十。二十30-31當為其結論。如同第一部一樣,第二部有行動,也有說明行動的意義的言論。二者都與耶穌受苦和受榮有關,而若望將它們看為一事,所以這第二部可稱為「受難之書」(Dodd)或「光榮之書」(Brown)。
第二部的分配: 十三—十七章:耶穌在晚餐中的訓話。
十八—十九章:耶穌受難史。
二十章:耶穌復活之日。
十三—十七章 耶穌在晚餐中的訓話:這幾章包括(1)耶穌給宗徒們洗腳的象徵行動及其意義的說明。猶達斯出買耶穌的預告(十三,1-32)。(2)耶穌的告別詞(十三33—十七,26)。
十三,1-32:耶穌洗腳之禮象徵他在十字架上的「虛己」及其藉聖洗潔淨人心的效力。此外,它還是門徒們應效法的榜樣。
十三,33—十七,26:耶穌的告別詞。
這裡的訓話是耶穌給「屬於他的人」——門徒們所講的。對觀福音也記載耶穌私下對門徒們講的訓話。在那裡卻是分散於福音中的。
若望(除四34-38和六67-71兩段以外)把它們都集中在耶穌受難的前夕,使它們成為晚餐中的告別詞。
講話的耶穌是「歸父」的耶穌。因此,他的訓言有些特殊。有的顯然是在世的和受難前的耶穌給面前的門徒所說的,有的卻似乎站在復活後的立場,即已受榮的耶穌所說的。並且,訓言的內容也不只對目前的門徒,而且也包括將來要信從耶穌的「門徒」。
訓言的基本材料是耶穌曾說過而傳授保存下來的話。站在耶穌復活及聖神降臨後的立場的作者則加以擴展和發揮,而以告別詞的形式構成了一切。
這幾章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十三,33—十四,31:這一段是一個顯明的單位。第30-31節:「我不再同你們多談了……」,「……起來,我們從這裡走罷!」很顯然地結束這一段。
第二段:十五—十六:這一段和前一段有衝突之處(對照十六,5和十三,36)及重復的地方(見十六,4-33)。這大約和第一段原來無關而是被以後的一位編輯者所加的一篇平行言論。
第三段:17章:從第十一六世紀以來被稱為—「大司祭的祈禱」的這一段,以祈禱形式再一次形成且綜合以前的言論已表達的思想。它大約同第二段一樣也是以從才編入的。第十八章的第一節:「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和門徒出去……」,很自然地接續第十四章最後的兩節。
內容的簡括:告別詞包含並反復地發揮三個基本主題,就是,愛,安慰,合一。「愛」的主題:「愛」是這幾章中的主要主題,正如同「生命」是福音第一部的主要主題一樣。
比較表:1-12章:有關「生命」的詞:50有關「愛」的詞:6。
13-17章:有關「生命」的詞:6。有關「愛」的詞:31。
以基督的愛為模範的門徒們相互的愛:新命令和真正基督徒的記號(十三,34-35)。門徒們對基督的愛,因此基督和父對他們的愛,且與他們密切而恆久的聯合(十四,21,23)。
「安慰」的主題:此安慰根據耶穌要再來的諾言。
耶穌要再來:(1)藉著他復活後的顯現。
(2)藉著他要派遣的聖神,就是將要在門徒中間,且在各門徒內值居的「真理之神」和「扶助者」(見導論:作證)。
(3)可能也藉著他末日的來臨(十四,3,28)。
「合一」的主題:門徒們和耶穌生活的合一。(葡萄樹的比喻).十五,1-8)。以聖父與聖子的合一為模範和根據的門徒們彼此的合一(十七11,20-23)。
十八-十九章 耶穌受難史。
這兩章的內容大體上根據若望所固有而與對觀福音無關的傳授。和對觀福音所有的若干接觸點,導源於若望和它們(特別谷及路)所利用的傳授的部分相似。
福音作者以這些基本材料形成了我們現在所有的、富於戲劇性和表達力的敘述。其目的不是在簡單地描寫所發生的事,更是在揭露耶穌苦難的神學意義。這目的很顯然地影響了他的編輯工作。耶穌的受難並不顯得是一條以苦架為結局的「苦路」,而是耶穌、天主子「離此世歸父」(十三,1),再進入原有的光榮的凱旋(+七,5)。他的死原來是他的勝利。他以「愛他們到底」(十三,1)的精神,「完成了」(十九,30)聖父委託他的救世工程,征服了「這世界的元首」(十二,31。十六,11)而開始了「賦予生命者」聖神的新時代。(見十九30:「交付了靈魂」)。因此,作者描寫耶穌超人的威嚴而強調它的王位,並且指明耶穌明知地及完全自主地接受了目前的苦難。
請注意以下各點:
若望不描寫耶穌在革責瑪尼的「內戰」(見十二,27-28)。
「耶穌既知道要臨到他身上的一切事,便上前去……一(十八,4)。
「……他向他們說:「我就是!」。「耶穌一對他們說了「我就是」,他們便倒退跌在地上(十八5-6,且8-9)。(見第八章,「我是」解說)
「……父賜給我的杯我豈可不喝嗎?」(十八,11)
耶穌超然的威嚴,見十八20-21,23。
這是為應驗耶穌論及自己將怎樣死去而說過的話」(十八,32)對照三14,八28,十二32-33。
耶穌王位的主題:十八33-37,39,十九2-3。(見導論,象徵),12,14-15。也見19-22節 。
審判者和受審判者的角色似乎交換了(十九,7-11)。
「耶穌自己背著十字架出來……」(十九17)。重點在「自己」。對照瑪二七31-32平(基勒乃人西滿)。
十字架上的牌子:「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把耶穌的王位公告與全世界。這公告是「用希伯來文,羅馬文和希臘文寫的」。獨有若望強調這一點(在路廿三38節這幾句大約是後加的)。十字架似乎成了默西亞王耶穌的寶座(十九,19-22)。
「那長衣是無縫的,由上到下渾然織成。」如果這長衣象徵大司祭的長衣上,這一句就暗示,耶穌的死是司祭性的行動,耶穌在十字架上是為世人祭獻自己(十九,23-24)。
附註:有的學者更注意「我們不要把它撕開」一句而主張長衣是教會合一的象徵。兩種意見都有可能。
「此後,耶穌因知道一切(父委託他的)事都完成了,為應驗經上的話,便說:我渴」。「耶穌一嘗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了頭,交付了靈魂。」(十九,28-30)。
福音作者把耶穌生活的一切,其苦難也不例外,看作耶穌自由的實行救世計劃的行動。十字架上的死是其中最後且最光榮的。
附註:關於十九34的意義,請見導論:象徵。
二十章 耶穌復活之日。
二十1-10:墳墓已空。瑪達肋納、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門徒」是其見證。請注意:「耶穌所愛的門徒」先到而先信。對照二一7。
二十11-18:耶穌顯給瑪利亞瑪達肋納:
瑪利亞不認識他。這暗示耶穌和復活以前的存在樣式不同。見格前,十五42-44。瑪利亞稱呼耶穌「師傅」,且抓住他不放(見17節)。她似乎未懂得耶穌復活的意義而想一切仍像以前一樣。耶穌加以闡明:「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裡:你到弟兄(門徒)那裡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裡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裡去(廿17)。
不論耶穌的升天和復活的時間關係如何,以上的話的神學含義大約是:復活的耶穌不再以親身可見的樣子和他們在一起了。可是,他要派遣他的「代表」聖神來,而藉著他永居在他們中間(十四,16)。他不是曾說過:「……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若不去,護慰者(聖神)不會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了,就派遣他到你們這裡來。」(十六,7)耶穌對瑪利亞說的話要提醒他這事。的確,當日晚上(歸父以後)耶穌賜給了聖神(二十,22)。
請注意耶穌的話:「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耶穌完成其救援工程而歸父之後,他的父也成為門徒的父。因此耶穌開始稱他的門徒「弟兄」(二十,17)。
二十19-23:耶穌顯現給門徒團體。
「願你們平安」(19節)。平安是復活的耶穌的恩賜。這詞不只意謂心裡的真實平安,而且也包括整個的末世救恩。
「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21節)。門徒被派遣為繼續耶穌自己的救援工程。
耶穌「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22節)。耶穌預許了且一再地強調了,他歸父後要賜給他們聖神。這個在耶穌心目中重要的時辰現在到了。
附註:「向他們噓了一口氣」一句使我們想到創二7,按照這一節經文天主「吹了一口氣」,使人成「一個有靈的生物」。現在耶穌「噓了一口氣」(象徵性行動),賜給使人永生的聖神。
23節:以聖神之力量,門徒將要去行使所領受的赦罪的權柄。
二十24-29:耶穌顯現給多默。
24-25兩節連合以前和以後的顯現,且使讀者明白耶穌對多默要說的話。此外也著重耶穌復活的實在性。
28節:以前倔強不信的多默的宣信:「我主!我天主!」是全部福音的高峰。它超過別的福音所記載的宣信,且與福音的開頭語:「……聖言就是天主」(一1)相呼應。不過,一1稱為天主的是「先存的」聖言、現在是「成了血肉的」聖言:納匝助的耶穌。
29節:耶穌的話是對多默說的。其實際的物件卻是福音的讀者和一切沒有見過耶穌的信徒。他們的信仰根據耶穌所派遣的目擊證人的宣講。多默也是其中的一位。本節的意義不是責備多默,而是勸導未曾看見過耶穌而信從他的人:他們「是有福的」。
二十30-31節:原來的福音結論。它指出福音的目的。
廿一章 這一章是福音的一個附錄。這是現在的學者一般所承認的。
對於誰加上它的問題,寫福音的作者自己或另一位屬「若望圈」內的編輯學者意見不同,後者顯得更為可能。無論如何,福音出版及傳播的時候,它已經被加上去,因為所有的抄本和古老譯本都有。
附錄如同福音一樣取材於「若望傳授」。就是導源於保證福音內容的目擊證人的傳授。加上它的目的似乎是補充福音所脫漏的傳授資料。
這一章的內容可分三部:1-14,15-17,18-23。24-25兩節是(編輯者(們)所添上的)第二個結論(對照二十,30-31)。
三部敘述的中心人物是伯多祿。他使全章成為一致的連續敘述。1-14節:耶穌顯現給捕魚的門徒。
第一節和第十四節相呼應,把這一段與第二十章連合起來。可是第一節的「這些事後」和第十四節的「這已是第三次(向門徒們顯現)」大約不過只有文學作用,而不指出實在啟前後次序。
這捕魚的敘述含有象徵性的意義:門徒們因耶穌的命令再去捕魚,象徵他們未來的宗徒使命,而滿網的大魚(「一百五十三條」)象徵其豐富的效果。沒有破裂的網暗示容納眾人的教會,而伯多祿的帶頭行為(第三和十一節)暗示他在未來教會的地位。
附註:按照對觀福音,耶穌自己把捕魚的事用來指示宗徒的使命。見瑪四18-22平。請特別注意路加的敘述(五,1-11):對伯多祿所說的:「從今以後,你要做捕人的漁夫」,是與捕魚的奇蹟連結的。
15-17節:耶穌「善牧」把牧權交給伯多祿。捕魚的敘述有關伯多祿所暗示的,現在表明了。
附註:耶穌三次向伯多祿發問,大約與伯多祿三次的否認有關。為伯多祿是表示其悔改,為耶穌是寬恕伯多祿並與他恢復原有關係的機會。
18-23節:耶穌預告伯多祿的致命(18-19節)。編輯者糾正對耶穌關於他所愛的門徒所說的話的解釋(20-23節)。其原因大約是因為那門徒已經死了,「直到我來」(22節)指示耶穌在末日的重臨。」24-25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