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柯成林 |

下一頁>>

 

14
神學論集
(1972)p499-540
   

若望福音簡介

 

 

柯成林

 

A 若望福音導論

一、若望福音與三部對觀福音的相同點:
1.它們都取材於耶穌的公開生活,以他的受洗為開端,他在耶路撒冷的受苦而死為終點,而用耶穌復活的喜訊來結束一切。
2.它們寫作的目的並不是在寫一本歷史書,一本耶穌傳,而是在使讀者信仰基督,且藉著信仰,得到救恩,正如若廿31所說: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它們是出於作者的信仰而激發讀者的信仰的文件。
3.它們的資料都不是來自作者或某一位目擊證人的私人記錄,而是取於當時教會內所承受的宗徒傳授。但是,若望福音是根據它固有而大體上與三部對觀福音無關的傳統源流。

二、若望福音的特徵:
以上所說,指出了若望福音和對觀福音的同一類型,就足證實它也是一部「福音」。可是,在福音這類型的範圍以內,它所具有的特點不少,甚至能稱之為福音中的另一模式。
異於對觀福音之處大約如下: 

1.按照對觀福音,耶穌公開生活的絕大部分是在加里肋亞度過的,他完成了在加里肋亞的服務工作之後,才上了耶路撒冷。到了聖城不到幾天就被逮捕而被判死刑。

相反,按照若望福音,耶路撒冷是他傳道工作的主要地點。
他一共四次上了耶路撒冷(二,13:五,1,七,10:十二,12等節)。
附註: (甲)按照對觀福音,耶穌的公開生活似乎不到一年之久,可是按照若望福音至少滿了兩年(三個逾越節:二,13:六,4:十一,55)
(乙)若望的次序比較更為可能。對觀福音也暗示,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活動比所描寫的還多,如瑪廿二,37(路十三,34):「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

2.有關事蹟前後次序不同處:

    1. 按照谷一14-15和瑪四12等(或許路十六16,意義隱約)耶穌在若翰被監禁後才出場。按照若望三,22-24,耶穌已經在這時以前開始他的公開生活(請注意24節的強調)。
    2. 按照對觀福音(瑪廿一,12-13,谷十一,15-17;路十九,45-46)耶穌驅逐聖殿內的商人,是在公開生活最後幾天以內所發生而成為司祭長等處死他的動機(谷十一,18;路十九,47)。按若望福音卻是開始公開生活的一個舉動(二,13-17)。
    3. 若望福音把晚餐及耶穌死的日子放在Nisan月十四日,對觀福音晚一天,就是在逾越節本日。

3.若望福音特有內容:

    (一)從奇蹟來說:

對觀福音記載二十九個奇蹟,若望福音只有七個,其中三個是和對觀福音共有的:增餅和步行海面(六章)及治好王臣的兒子(大為可能;四章),四個是若望獨有的,變水為酒(二章),治好癱子(五章),治好胎生瞎子(九章)和復活拉匝祿(十二章)。若望也知道別的奇蹟(見二十、30:「耶穌……還行了許多其他的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他選記這七個,是因為它們適於福音的中心目的:揭露耶穌天主子末世救主的品位。


附註:

(甲)讀者不能不理會,所選擇的奇蹟都是規模較大的:三個是干涉被視為特屬天主權力(見谷四,41平)的自然界:變水為酒,增餅,步行海面。
癱子「患病已三十八年」(五,5),瞎子是「一個生來瞎的人」(九,1),王臣的兒子「快要死了」(四,47),拉匝祿去世「已有四天了」(十一,39)。因此它們更宜於反映出耶穌的「光榮」(二11:有關「光榮」的意義見(三))。
(乙)「七」這數位大約帶有經中屢次有的,暗示「完全的象徵意義,如果如此,這「七」個奇蹟,按照作者的意思,要代表耶穌所行的全數奇蹟。
(丙)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若望一點也不提對觀福音所注重的耶穌驅魔的工作。這大約是和這部福音所固有的「奇蹟神學」有關聯。按照對觀福音,奇蹟的作用是在指出「天主的國」在耶穌身上已臨在了,它的德能已在發生作用(請注意:對觀福音叫「奇蹟」dynameis: 德能)。從消極一方面來說:「撒旦」的權勢已在被推倒。因此耶穌的驅魔工作也吸引過對觀福音作者的注意,見瑪十二28和十一20 和也見瑪十一4-5和路七22。
按照若望的看法,奇蹟有耶穌自我啟示的作用。他藉著它們「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二,11)。因為它們透露耶穌的威能和救援全權,聖史稱它們semeia(signs標記)。
附註:在古經裡「光榮」(Kabod,doxa)意謂天主的超越威嚴(神聖)和威能,或其外在現象。在若望福音裡,它是「父」及「子」共有的屬性。
除此一般的作用外,奇蹟還按照它們所有的個別象徵可能性透露耶穌為末世救恩之來源。
譬如:治好病人的兩個奇蹟(四和五章)暗指耶穌有賦予永遠生命的全權(見五,21-24),按照猶太人在古經多次出現的傳統看法,重病者已在死亡的權勢下而等於死人。
治好這種病人,挽救他們的生命是如同復活了他們一樣。請注意在治好王臣的兒子的敘述內三次的,他「活了」(若四,50、51、53)的強調。
治好胎生瞎子的奇蹟(九章)所含有的深意是:耶穌是光照世人的真光,見九5:「當我在世界上的時候,我是世界的光」,再見第39節:「我是為了判別,才到這世界上來,叫那些看不見的看得見,叫那些看得見的反而成為瞎子」。
附註:本節的前一句指示獲得信仰之光的瞎子(見35-38節),後一句指示自認為富有智識而拒絕耶穌帶來的真理的法利塞人之失明(見40-41節)。
耶穌復活拉匝祿(十一,1-44)的奇蹟含蘊奇蹟的奧義,在25-26節加以闡明。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變水為酒(二,1-11)雖然不加以說明,也有其隱藏的深意:保留到最後的上等酒(10節)與它的豐富(6-7節)以古經和猶太傳統為陪襯,暗示耶穌要帶來的末世救恩。
在古經以及晚近猶太傳統內,酒的豐富都算是默西亞時代的一項特徵。
附註:奇蹟的敘述和所加的言論打成一片。言論揭露奇蹟的深意,奇蹟證實言論的真理:二者合併才成就耶穌的自我啟示。
(丁)福音用semeia(標記)為奇蹟的同義字以外,還叫它們erga (工程,工作)。標記是作者自己用的名稱,「工程」常是耶穌所用的,兩者都看奇蹟為耶穌的自我啟示的一部分。差別僅是觀點上的:作者是從人方面來看奇蹟;耶穌注意它們的由來,即他和「父」的合一工作。將之當為「工程」時,奇蹟特別啟示「父」和「子」互相的關係。比如:
九,3-4: 耶穌漢好胎生瞎子而稱之為「天主的工作」(ergon單數)。
七,21:他稱治好癱子的奇蹟為他自己的「工程」(ergon),
五,17:為辯護自己在安息日的工作(ergazomai),耶穌將自己的工作和父「到現在」的(創造及救援)工作(ergazetai)聯合相比。
十37-38:耶穌說他作他父的工作(erga, 多數),且勸聽他的人至少信這些工作,如此他們必定認出父在他內,他在父內。亦見五36,十四10。
附註:「工程」比「標記」範圍較廣,也包括別的服務工作,甚至於耶穌全部服務(見四34,十七4)

    (二)從語言來說:

      1. 耶穌的言論:對觀福音中的耶穌的言論簡短而具體,反映出本地的風土人情和一般居民的生活背景,其中三分之一左右是取材於日常生活的譬喻,有聲有色。若望福音的言論正相反,冗長抽象而又單調,可是其抽象字彙富於表達力,其單調莊嚴而有感動力。不錯,對觀福音也有較長的言論,如瑪竇福音的「五個大言論」(4-7,10,13,18,24-25),可是,它們實際上只不過是分開傳下來的,耶穌在不同的時候與地方所講的簡短言論或單語的組合。若望福音的言論則相反,是有構造,有中心主題的真正言論,如果其構造不常顯明,乃是因了聖史固有的思想方式。他思想的進展不根據推理作用,而是從各個不同角度來靜觀主題,反覆默想的結果。因此有些學者稱他的思想進展是「螺旋式」的。

另一個特點是耶穌在若望福音中所愛用的雙關語,如:
「聖殿」:在耶路撒冷的聖所和耶穌的身體(二21。)
「anathen生」:從上而生或重生(三3,5)
「被舉起」:在十字架上和升到光榮裡(受光榮)(八28,十二32)。
「活水」(四10):流水(四11)和賦予永生(13-14)的聖神(見七38-39)或耶穌的啟示道理。
「食物」:本義(四33)和承行父的」旨意(四34)。
「已發白的莊稼」(四35)眼前的麥田和來見耶穌的撒瑪黎雅人。
「復活」:指人從死者中的復活(五28-29),也指示神性生活的恩賜(五25),又見十一23-26。
「天上來的食糧」(六31-33):瑪納似的食物(34見31)和靈性的食物(35請注意:「來」和「信從」是同義字)。
「上去」(七8):上耶路撒冷去和上「父」那裡去(歸父)。
「顯示自己」(十四21-23):外在的(22)和內在的(32)。這樣的雙關語在若望福音中屢次還有其他的作用,就是開始對話的言論而使耶穌藉這對話方式逐步地揭露它們所包含的,聽者卻沒有理會的寓意。見三3-8,四10,11-12,13-14,32-34。六31-35,十一,23-26,十四21-23。
附註:對話方式的言論也是若望福音的一個特徵。在對觀福音中沒有可以相比的。

      1. 含有諷刺意味的話(Johannine irony):這也是福音的一個值得提及的特點,常是耶穌的敵人關於耶穌說的一句話,他或他們,無意中說出了一句含有真理的話,這就是「irony」。

最好的例子是十一50所記載的蓋法的話,因為在這裡若望自己加以解釋了:「你們什麼都不懂,也不想想:叫一個人替百性死,以免全民族滅亡;這是為你們多麼有利」。若望解釋道:蓋法「預言了耶穌將為民族而死,不但為猶太民族,而且也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兒女都聚集歸一」(51-52節)。按若望並看蓋法的這一句話,含有他自己不能想到的一層真義。根據若望在這裡所顯露的微妙的思想方法,我們也可以在福音其他的章節內發現包含這一類的諷刺寓意的句子。
學者們指出這一類的諷刺寓意的例子大約是,四12,撒瑪黎雅婦人:「難道你比我們的祖先雅各怕還大嗎?」福音的讀者已經知道事實如此。
七35:猶太人:「……難道他要往散居在希臘民中的猶太人那裡去,教訓希臘人嗎?」讀這福音的教友都是希臘人或散居在其中的猶太人。耶穌已藉著教會教訓他們了。見十二20-21,23-24,32。
七42:「難道默西亞能來自加里肋亞嗎?經上不是說:默西亞要出自達味的後裔,來自達味出生的村莊白冷嗎?」是的!
八22:猶太人:「他說:我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莫非他要自殺嗎?」讀者以後要念:「父愛我,因為我捨棄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棄它……」。(十,17-18,也見11,15)
十二19:法利塞人:「看,你們一無所成!看,全世界都跟他去了。」「全世界」:法利塞人的意思是指猶太人(誇張法),可是寫福音的時候,世界各地已經有了信從耶穌的人,法利塞人的話不是成了事實嗎?
十九2-3:兵士們把一個茨冠放在耶穌的頭上說:「猶太人的君王萬歲!」他們顯然地有譏笑耶穌的意思。若望和他的讀者卻知道,耶穌實在是猶太人從古以來所期望的「君王」,默西亞。
附註:這事蹟是對觀福音和若望福音共有的,但是以上所指示的寓意,只在若望福音內能加以肯定(因了福音的這種特性)。

    (三).從神學來說:

      1. 若望所用的字彙:生命,生命之糧,光、真理、活水、善牧、葡萄樹等詞,是富有神學含義的,且足於指出若望持有與對觀福音不同的神學觀。若望用這些圖像語來表達耶穌的末世救主品位。他是而且只有他是生命,生命之糧,世人之光,真理,他賜給流至永生的活水,他也是真實的善牧和葡萄樹。並且那種「是法」都是絕對的(原文的冠詞表達出這絕對性)。話是抽象的,卻很有表達力,因為作其根據的圖像是取於人生根本的需要,或因古經內的用途,早已獲得了相當豐富的內涵。

附註:以上的圖像語如生命,生命之糧,光,真理,特別在啟示語形式內(「我是……」),反映出耶穌的天主性,如果一起看來,更是如此。不過,啟示語的最高峰還是耶穌的那絕對性的「我是」(ego eimi)。見八24,十三19,十八5(?),對照八58,「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在亞巴郎出現以前,我就「是」(ego eimi)」。

      2.「人子」的用法不同:

在四部福音中,耶穌同樣自稱為「人子」,可是從「人子」的內涵來說,若望福在和對觀福音中間有其區別。
在對觀福音中,「人子」指示:

甲.具有權威的耶穌,並且除谷二,10,18(平)以外,常是在末日要來臨的光榮中的審判者。

乙.將要受苦(而復活)的耶穌(在耶穌的預告中如谷八31(平)等處)。

附註:這常放在耶穌口裡的名稱、表達他的有關默西亞使命的自我意識。其古經背景大約是達七13(「……一位相似人子者乘著雲彩而來,…」)和依五三(為人的罪受苦的「上主僕人」)兩經文。既然第四部福音以及對觀福音根據各層傳統都記錄這事,便不可疑惑其根本的歷史性。
若望福音中也有保留這兩種含意的經文,如五27-28,人子要作末日的審判者三,14,八28,十二32-34:人子要「被舉起」。「被舉起」包含十字架上的死和進入光榮的兩層意義,所以「被舉起」等於對觀福音的「死而復活」。
可是應該注意的是:在對觀福音裡,死和復活是一前後兩件不同的事,而在若望福音裡「死」已經算是受光榮的開端。(見十二23,「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從24和27節知道,這一句指示耶穌的苦難和死亡(亦見十三31)。這是,因為按若望的看法,耶穌的死是「有權捨棄」而「再取回」性命的(十17-18)天主子,及「賜下」他的「父」的(三,16)愛的偉大啟示。
這個看法已經顯露若望的「人子」觀念、與在描寫耶穌的受苦比較更著重他的人性的、對觀福音所表達的「人子」觀念有所不同。但是若望在他固有的基督論的影響下,再進一步地發展了「人子」觀念的內涵。
按照若望福音,耶穌是「在起初已有」的聖言(一1)、這具有天主性的聖言(一1),時間一到,他「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一,14)。在世上的使命結束之後,他再離此世歸父(十三,1),重入「在世界未有以前」在父那裡所有的光榮(見十七,4-5)。
在這樣的神學框架裡的「人子」觀念獲得一層新的幅度似乎是當然的事。
果然若望用它來指先存在天,後下降此世,末了再升到他原處的天主子耶穌。
三13:「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六62:「那麼,如果你們看到人子升至他先前所在的地方,將怎樣呢?」亦見一,51「……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這一節的大概的意義是:在世界上的「人子」(耶穌)是天(天主)與地(世人)的接觸點,天主的啟示和光榮的所在處,他與「天」的密切而無中斷的上下的天使所象徵的關係,並且隱約地指示「天」是他所從來並再回歸的地方。

      3.若望福音與對觀福音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它們不同的中心主題:對觀福音的中心主題是「天主的國」(或「天國」:瑪竇)。

「天主的國」在有關洗者若翰的記錄裡已經出現。天主國的臨近成為他悔改道理和洗禮的動機。見瑪三2,「你們悔改罷!因為天國臨近了」。以後耶穌自己要用這一句來開始他的傳教工作(見瑪四17,谷一15)。此後,天主的國和有關它的問題充滿大半部福音。
若望福音正相反。而缺少這個主題,「天主的國」這術語只出現兩次(三3,5),並且有和對觀福音不同的內涵。
若望福音的中心主題是耶穌自己,是他的品位的啟示,從序言起直到最後的一章為止。被對觀福音所強調的若翰的講道和它所激起的悔改運動,若望根本不提。按照若望的福音。若翰的使命是在給耶穌作證(一,40-50),他來施洗的目的是使耶穌「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一29)「天主子」(一,34),顯示於以色列(一,31)。
耶穌新召的門徒們的宣信繼續若翰的作證(一40-50),此後有耶穌自己首次的啟示語(一51)。
其他的福音章節,受難史也不例外,實際上都是耶穌「默西亞,天主子」(二十31)的自我啟示。
附註:若望福音根本是以福音類型為形式的一本啟示書,啟示給讀者們耶穌的奧妙位格。其目的是激起或加深他們對於耶穌的信仰,並使他們藉著信仰獲得永生。
以上所說也使我們更瞭解若望福音的另一個特點。
對觀福音都著重道德生活的完全而強調義德為進入天國的必要條件。它們所以也提及具體的誡命和德行(見瑪五20和隨後的章節,十九16-19)。若望福音不然。它注重人對耶穌自身及他的啟示所取的態度:信而接受耶穌或不信而拒絕它要決定人的命運,即其永生或永死。若望福音自然不否認道德生活的重要。它的信德觀念求其在日常生活的實踐(見十四,15:「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多數!)」,亦見21和23節)。它和對觀福音的不同只是重點的不同,而重點的不同是它固有的神學觀點的結果。
附註:具體的命令,若望福音有一條:門徒們相互的愛。「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十三34,亦見十五12,17)
若望提起而強調這一條命令,是因為門徒們(信者們)相互的愛,為耶穌門徒的根本記號:「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十三34)。「天主是愛」(一若四8),耶穌是「成為血肉的」天主的愛。信耶穌而藉著他成為天主的子女的人(一,13), 也應該在自己身上反映此愛。「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十五,9),「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十三 犯)。愛的神聖的傳統!
門徒的愛應該相似耶穌的,而藉著耶穌相似天主自己的愛。耶穌的命令所以為「新」即在於此。

      4.末世論方面的不同:

將四部福音過目而對照的讀者不能不理會,若望與對觀福音的末世論在用語和觀點上不大相同。
對觀福音平常以「天主國」來形容末世的救恩,「永生」用的比較少。若望福音除三3,5以外,常稱之為「生命」或「永生」。
更為重要的是:對觀福音所矚目的救恩(「天主國」)是末日才要帶來的。那一天,在光榮中顯現的「人子」的審判,要決定人的永遠的命運,誰要進天主的國而獲得永生,誰不得進去。人的「復活」也是那時才實現(谷十二23,等(平)。若望福音則相反,有力地強調信者現在已經獲得永生:「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聽我的話,相信派遣我來者的便有永生,不受審判,而已出死入生」(五24,亦見三18,36,六40,47,54,十一25-26等處。另一方面,不信耶穌的人現在「已受了審判」(三18)。可是若望也認識而保留初期教會有關末日的復活和審判的傳授,見五28-29(復活及審判)六39-40,54(復活),十二48(審判);也要注意,在六40,54,和十二48三節,兩種觀點 一起出現。
由此看來,若望並不以這兩種觀點互相矛盾,他不過於特別強調一方面,也不怎樣注意另一方面。這大約應該歸於當代教會的需要,和另一方面,他的基督論的影響。
附註:保祿書信也反映這兩種觀點。不過重點不是一致的,早期的書信比較多注重耶穌在末日的顯現與它所有的關係,後期的則更注意到生前已獲得的「生命」。哥三3-4兩節把兩個並提,且指示其相互的關係。它們也宜於闡明若望的看法:「……你們已經死了(Aorist時式,指聖洗,見羅六3-5)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了,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一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

4.若望福音的其他特徵:

(一)它是富於象徵的一部福音:象徵性的濃厚不但是本福音的一個特點,它並且加給它一層奧秘的深度。以上所提及的作「標記」的奇蹟能作為例子。此外自然還有別的。
比較主要的有以下的:
二6:「六口石缸」(七減一等於不完全),石缸「是為猶太人取潔禮用的」,它們象徵猶太教,「六」指出它的不足。以後是耶穌所賞賜的「酒」(象徵救恩的豐富,見以上奇蹟)要代替它。
三14:曠野裡高舉的蛇(戶二十一,8-9)象徵被舉起的人子(雙關!),瞻仰蛇的「必得生存」(戶),被舉起的人子要將永生賜給信他的人(若望)。
十二20-21:願意見耶穌的希臘人象徵將要入教會的外邦人,且暗示救恩的普遍性。對照19節:「……看!全世界都跟他去了」和23-24節:「……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然只是一粒,如果在了,才結出許多子拉來」。亦見32節:「……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十九30:耶穌「低下頭,交付了靈(魂)」這說法不單和對觀福音所用的(斷氣)不同,而且希臘語——一般不用這說法指人的死。若望必定有意的用了它,何故?(請注意:第一:「靈魂」所譯的原文是Pneuma,這字指氣息也指聖神,第二:耶穌受光榮的時期是按照若望福音從神的死而開始的)。如果我們記得若七37-39所記載的:耶穌從受光榮的時候起才要賦予聖神。
我們便會明白。若望願意暗示:「交付」聖神的時期現在就開始了,其實,耶穌在復活當日晚上首次顯現於宗徒們的特候,已賜給了他們聖神的恩惠:耶穌「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二十,21-23)。
十九34:「……有一侗兵士用據刺透了他的肋膀,立時流出了血和水」。這一句話若望看得非常重要:見35節。可能他也願意強調耶穌的真人性〔反形似說(docetism)的目的!〕,但是特別是因將他在這事蹟上看出古經兩句預言的應驗(見36-37),可是,已經熟悉福音的象徵性的讀者不禁要想到血和水所暗示的聖體和聖洗兩件聖事,而體會這一節的深意:耶穌,除免世罪的天主的羔羊(一,29)的犧牲,是這兩件聖事與其救援效力的根源。
請注意:本經文的象徵意義得到出於同一作者的一若五6-8。的證實;第六節的「血」指示耶穌的死本經文的「血和水」的表面意義),可是第8節的「水及血」很顯然地指示聖洗和聖事(本經文的象徵意義)。

(二)本福音是一個見證:

如以上所說(見神學觀點),若望福音是以「啟示耶穌於人」為中心的一部書,所記載的言語與事蹟都以他為其終向,而人對於地的信仰篇目標。這事實使我們更明瞭本福音的另一個特徵:它基本上是一個見證,其對象是耶穌自己。
「作證」和「見證」二字在福音內出現四十次,從序言開始(一6-8,若翰是天主所派遣,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著他而信」),直到二十一章為止(二十一,24:「為這些事作證,且寫下這些事的就是這個門徒(我們知道他的作證是真實的)」。
第一個作證的是若翰(一,19-37),門徒們繼演他的作證(一,38-49):耶穌是默西亞(安德肋),梅瑟和先知們所預報的(斐理伯),天主子,以色列的君王(納塔乃耳),作證者還有耶穌自己,他的工程,「父」、聖經、梅瑟,及復活後,聖神和宗徒們。
耶穌:「我實實在在告訴你:我們知道的,我們才講論,我們見過的,我們才作證,」(三11,亦見三32)。
工程:「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所託付我要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這些工程,為我作證:證明是父派遣了我」。(五36)
天主:「派遣我來的父,親自為我作證……」。(五37)
聖經:「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五39)。
梅瑟:「……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五45-46)。
聖神和宗徒門(耶穌復活後):
「當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裡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為我作證,並且你們也要作證。因為你們從開始就和我在一起。」(十五,26-27)
值得注意的三點:

(甲)以上所提及的各種見證,原來都導源於「父」自己。耶穌的:福音序言的最後一句而又成為福音指標的一句,是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裡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他給我們詳述了」(一,18)。耶穌的見證是「在父懷裡的獨生者」的見證,是從父而來的,是和父為一的。耶穌自己要一再地指出這個關係,如三,32:「那由上而來的」(31節)「對所見所聞的予以作證……」,和11節,「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們知道的,我們才講論,我們見過的,我們才作證」。這兩節應以一章仍為陪襯而唸。
八,18亦然:「我即使為我自己作證,我的證據是可憑信的,因為我知道:我從那裡來,往那裡去……」。
在三33耶穌說,接受他見證的人,證實天主是真實的,和十30他簡單地說:「我與父原是一體」。
如果耶穌有時分開地提到他自己和父的作證,如八18:「今有我為我作證,也有派遣我的父為我作證」,這只不過是,為對付和他辯論的猶太人的看法,正如前一節(17)也暗示讀者:「在你們的法律上也記載著:兩個人的作證是可憑信的」(見申十九,15)。
附註:從以上所說的,可求得五,31節的解釋:「如果我為我自己作證,我的證據不足憑信……」
對照八13-14,工程的見證:為耶穌作證的工程是父所託付他的(五36),是「父的工作」(十37),所以藉著它們作證的最後也是天主自己。
「梅瑟(五書)」和「經典」的作證也是一樣。聖史們的先知語言不是他們自己的,而是來自光照他們的天主。
若翰呢?他自己把他的見證導源於天主的啟示:「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是天主子(或:「天主的被選者」)」(一33-34)
耶穌復活後,還有聖神和門徒們要作證(十五,26-27)
聖神的見證:如同耶穌的作證和父的是一個,同樣聖神的見證是和耶穌及父的聯合為一的。

  1. 他是升天的,「歸父」的耶穌和父共同派遣來的。
  2. 他作證的內容是耶穌自己的啟示,耶穌的是父的。

三位的作證是完全一致的。

  1. 見十六7:「……我若去了就要派遣他(聖神)來」,十五26:「……我從父那裡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十四16:「我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 (扶助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十四26:「……他是父因我的名所派遣來的聖神……」。
  2. 見十六13-15(耶穌的話):「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使他們深入耶穌在世時所啟示的真理),因為他不憑自己講論,只把他所聽到的講出來(對照耶穌論自己的話:三11,32),並且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你們(這一句大約指示耶穌死而復活的深意),他要光榮我,因為他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為此我說:他要由我領受而傳告給你們」。

門徒們的見證由此也得其闡明。
它一方面有歷史性的根據(「……你們也要作證,因為你們從開始就和我在一起」,十五27(對照宗一,21-22,三15),另一方面它超越歷史的幅度而包含只在信德的眼光下「看」耶穌的言行才能揭露的超性幅度,耶穌的神格:「我們見了他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一,14)。這是見證的主要部分,它的精髓。
這深入的信德的眼光是聖神的恩賜:「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並把未來的事傳告你們。」(十六13,亦見十四26)。聖神卻是「父」藉著耶穌所賜給他們的:「……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裡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十五,26)
結論:各種的見證最後都導源於「父」。他是一切啟示的根源,耶穌是啟示的實行者,聖神是啟示的完成者。
請注意:「作證」,「見證」,在若望福音上成了一個啟示術語。

(乙)聖神,「真理之神」,要永遠和門徒們的團體同在,居住在他們內(十四,16-17),這就是說,他在教會內要繼續給耶穌「作證」。這聖神在教會內的工作最完美的一個結果就是我們的若望福音。

(丙)「作證」和「見證」原來是法律術語,指示在審判中作見證的人。這個意思在若望福音裡也出現。用得最多的兩章正是描寫敵視耶穌的猶太人和他辯論的第五及八章。實際上,耶穌整個的公開生活被作者看為一場大訴訟,越進展越緊張。他一再地提醒讀者,耶穌的對頭怎樣想逮捕或致死耶穌。「時辰」已到了,他們就真實地實踐了他們的陰謀。可是,耶穌表面上的失敗,他的死刑正成了他勝利的開端(見八28,十二31-32等處)

這一「訴訟」在教會時代也繼續不斷。門徒們的見證也是在憎恨他們的世界面一前的作證(十七14,亦見十六33)。可是,父所派遣的「扶助者」(原來指審判時的扶助者)要和他們同在,要「指證世界關於罪惡、正義和審判所犯的錯誤」(十六8-11),這是他藉受了他光照的門徒們的宣講及作證所要作的事(對照谷十三9-11平)。

(三)若望福音具有戲劇性:
這不僅是文學上的一個特點,也有神學上的意義。
福音中七次出現固定的一句:耶穌的「時辰」():二4,七30,八20,十二23,27,十三1,十七1。七章6和8節,雖然在這裡不用「」而用「kairos」(時候),仍指示同樣的事。這「時辰」在耶穌的生活中擔任重大的角色,自從加納開始(二、4)它常在耶穌的神目前:五次(二4,七6,8,30,八20福音說,它還沒有到。突然,「如打雷似的」來到了:十二23(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以後):「耶穌開口向他們說,人子要受光榮的時辰到了」。第24節說明,這句話指示耶穌的死(亦見27節)。十三1,在晚餐的開始,聖史再提及時辰的到來:「耶穌知道他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最後一次又是耶穌自己的話(是「大司祭的祈禱」的首句):「……父啊!時辰來到了,求你光榮你的子,好叫子光榮你」(十七1)。這時辰,耶穌的死,按若望的看法,是耶穌公開生活的大關頭、最高峰。他整個的生活顯出是一條前往哥耳哥達的路程。自第五章始直到第十一章,聖史一再提及對於耶穌生活的陰謀(見五16,18,七1,19,25,30,32,44,八20,28,40,59,十31,39,十一8,47-53,57),使讀者越讀下去越覺悟到耶穌的使命要有什麼樣的結局。這都增加福音的戲劇性。
但是,耶穌這部生活戲劇的進展,只不過是一場神靈戲劇進展的外在表示,就是不肯相信耶穌啟示的「猶太人」的心,越來越黑暗,他們的憎恨越來越加深,甚至使最為光明而最有證明力的工程——耶穌復活拉匝祿的奇蹟,竟成為他們要處死耶穌的最後動機(十一, 47-53)。

附註:若望福音裡的部分敘述也有相當的戲劇結構。第四章的耶穌和撒瑪黎雅婦人的對語,第九章的胎生瞎子的敘述和第十一章的拉匝祿的復活,便是幾個好例子。



 

 

 
| 神學論集主頁 | 柯成林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