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神學論集
(1972)p.187-198
   

聖體聖事在舊約中的準備

 

引言

聖體聖事在舊約中有很多預象1:但這裡不討論那些預象,而要研究一下以色列民族的生活經驗如何準備接受聖體聖事。道理上猶太人好像不易接受耶穌所說的話(參閱 若六:60),但耶穌明言:「不是梅瑟賜給了那個從天上來的食糧(瑪納),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聖言與聖體)(若六:32)。可見由舊約到新約,在食糧上,在維持宇宙生命上(參閱 若六:33)有了很大的進展。既然是進展,便表示舊約已在這條路線上開始邁步。這在下面以色列的禮儀(第一部份),及其禮儀特徵上(第二部份)可以看出。至於保祿及三部對觀福音所記述的建立聖體,和猶太人的宗教宴會有連繫,因此我們要將此宴會的程序略加介紹(第三部份)。

一、選民以色列的禮儀

1. 獻禮與祭祀。

給天主獻初果是以色列民族到達預許之地以後很早就實行的一種敬禮。無論是農作物或牲畜,都將最早的田中出產及動物的頭胎獻給天主,這樣保存了原始各民族的象徵意義:奉獻初果是用以承認天主為一切生命之源,一切生命的延續和繁殖有賴於天主按時按節的賜與。在一個很古老的文件,即「盟約法典」裡就有以下的規定:「不可遲延獻你豐收的五穀和初榨的油;你子孫中的長子,都應獻給我。對於你牛羊的首生也應這樣行;七天同牠母親在一起,第八天應把牠獻給我」(出廿二:28─29)。在較晚的司祭文件裡有類似的規定,這文件雖晚,但它所表達的傳統可能是很古老的:「幾時你們進入了我賜給你們的地方,在那裡一有收穫,應把你們收穫的第一束交給司祭。司祭應拿這一束行搖禮,獻於上主面前,好為你們獲得悅納…直到那一天,即直到你們給你們的天主奉獻祭品的一天,你們不可吃新麥做的餅,烤的或新鮮的麥穗…」(肋廿三:10─14)。

除了初果之外,以色列還給天主奉上其他的獻儀,普通是素祭,如麥穗、穀粒、細麵、油等。獻餅應該是無酵餅,不許發酵,也不許塗蜜,但卻應該加上鹽,鹽代表人民和天主結的盟約。這種種都可視為獻初果的擴充,在肋未紀第二章裡有詳盡的描述。至於祭祀,在以色列有好幾種,只須將肋未紀第一章至第七章翻閱一下,就可見到有全燔祭,有和平祭,有贖罪祭,有贖過祭,有感恩祭。這些祭祀幾乎都是用流血禮來舉行,在今天雖已廢除,但肋未紀的這首七章篇幅在人種學上常有參考的價值。

2. 慶祝的因素。

「宇宙生命」的觀念在以色列雖然不曾明顯地提出,但宇宙生命的實質因素,即人的生命與世間動植物的生命是一脈相通,層層推進的事實,在很多以色列古老的習俗裡透露出來。例如禮儀進餐是祝福、立約、及建立君王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份。撒冷王默基瑟德給亞巴郎祝福時,給後者帶來餅和酒讓他享用(參閱創十四:18─20)。依撒格與阿彼默肋克立互不侵犯條約,先大設筵席,「大家一齊吃了喝了,次日一早起來,彼此宣了誓」(創廿六:30─31)。最有趣的是撒慕爾給撒烏耳傅油立他為君王以前,大家請客的一段描寫:「以後撒慕爾將撒烏耳和他的僕人領到餐廳內,叫他們坐在賓客的首位上,賓客約有三十人。撒慕爾對廚師說:將我交給你的那一份,即對你說:暫且留下的那一份,給我拿來。廚師遂把後腿和肥尾端上來,放在撒烏耳面前。撒慕爾對他說:看,擺在你面前的,是預先特意保留的一份,請吃罷!因為特意為你保留下的,叫你好同賓客一起吃。撒烏耳那天就同撒慕爾一起用了飯」(撒上九:22─24)。

依撒格老邁,臨死前要祝福他的長子厄撒烏,不過祝福前先要吃他在田間獵取的野味(參閱創廿七章)。不料幼子聽從母親的主意,給老父送上美味和餅,依撒格把它當野味吃了,又喝了酒,然後祝福了雅各伯。在以後的由命紀立法中,聖殿是給天主獻禮和行祭祀的地方,同時也是人民慶祝歡宴的所在地。「在那裡奉獻你們的全燔祭、祭獻、什一之物、獻儀、還願祭、自願祭,以及首生的牛羊;在那裡你們和你們的家屬,應在上主你們的天主面前宴會歡樂,因為上主你們的天主祝福了你們的一切事業」(申十二:6-7;參閱申十四:22-24)。這樣原來是畜牧生活的巴斯卦節,及原來是農耕生活的無酵節,在以色列定居巴勒斯坦以後,合成了一個向上主遵守的慶節,出谷紀第十二章便是這種合一的描述。合一的意義無非是大自然、飲食、物質界的生命,和人的精神生活及人的救援和生命常是息息相關的。

3. 信仰的綜合。

在以上所說的獻禮、祭祀,及慶祝中,以色列除盡了一切迷信和魔術的成分──至少在他們的聖經中所透露的是如此──而將「宇宙生命」的一切因素整合到他們的真神信仰裡。因此雖然有學者認為,舊約的祭祀是以色列宗教的一個「異教因素」2,但這各民族所共有的因素一進入真神的信仰裡,便提高了身份,而表達出人和神之間的真實關係:農家的種種慶節是給雅威獻初果,為感謝祂,頌揚祂。巴斯卦的祭祀經過歷史中各階段的變遷而最後集中在耶路撒冷真神的唯一聖殿裡(參閱編下卅五:1─18)。此外像米該亞先知書六6-7還說出一層新思想,就,是獻禮及祭祀與人的過犯及罪惡之間的關係。任何祭祀都含有贖罪的初意,人藉以重修他與神之間和諧與平安3。可見以色列的這種種敬禮的確有綜合的特徵,並且大體說來,從頭至尾都是一致的。

二、以色列禮儀的特徵

1. 禮儀與歷史。

以色列的信仰和宗教有一大特色,就是他們的神雅威曾進到人民的歷史中有而有過種種的干預。因了這一特色,所以他們的一切禮儀都和一個歷史事實,一個固定的過去發生關係,而不像許多其他宗教只有一些歷史時間以外的神話式的神明及這些神明的世外行動。以色列人民給天主獻初果,是為記憶他們與雅威所訂立的盟約──這是放逐後的猶太主義所著重的一點;或為記念他們進入福地的這回事:「我今日向上主我的天主明認,我已來到了上主對我們的祖先誓許賜與我們的地方」(申廿六3,請參閱同章2─11節)。無酵節,特別是巴斯卦節是為教以色列人民重新體驗出埃及這回事:「為此你一生應天天記念你出埃及的日子」(申十六3;參閱出十二;卅四:18)。至於種種的盟約儀式都是為表演第一次在西乃山與天主所訂的盟約(出廿四),那一件歷史事實使以色列成了天主的選民。

2. 禮儀是生活的記憶。

以色列在回憶或記念天主以往為祂的選民所行的許多豐功偉業和歷史事實時,不停留在一個靜的、已成過去陳跡的嚮往上,而還將那些歷史干預重新予以表演,當做眼前的事實,在三個幅度上與天主交往:為以往的干預謝恩,為目前的需要祈求天主繼續的干預,為準備自己接受天主將要賜與的新恩。在以上三個幅度中謝恩一項(希伯來文beraka)在猶太教及以後的基督信仰裡最為突出。因此我們今天的彌撒聖祭在西文裡都稱為感恩祭(The Eucharistic Sacrifice)。

3. 禮儀指向末世。

任何禮儀都很容易形式化,有時人甚至幻想只須獻上大量的祭品,就可遮蓋自己的罪惡而為所欲為,在以色列人民中也發生了這種現象,因此很早就有先知起來,加以嚴厲的批判和斥責,喚醒人民注意內心的奉獻,及生活上的具體要求。關於這一點,先知書中可引證的地方很多,這裡只選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撮要地錄出。詠五十首幾乎全篇集中在這個問題上,其中第13─14節說:「難道我吃牛犢的肉塊,或者我喝山羊的鮮血?為此你該向天主奉獻頌謝祭,你又該向至高者還你的誓願」。提倡社會正義的亞毛斯先知代表天主說的最痛快淋漓:「我痛恨厭惡你們的慶節;你們的盛會,我也不喜悅;即使你們給我奉獻全燔祭和素祭,我仍不悅納;即使你們獻上肥牲作和平祭,我也不垂顧。讓你們喧嚷的歌聲遠難我;你們的琴聲,我也不願再聽;只願公道如水常流,正義像川流不息的江河!」(亞五:21─24)。歐瑟亞先知的那句名言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曾在福音中兩次被基督所引用(瑪九:13;十二:7):「因為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喜歡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歐六6)。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一章就觸及這一問題:「你們為什麼向我奉獻那麼多的犧牲?──上主說:我已飽饜了公羊的燔祭和肥犢的脂膏;牛犢、羔羊和山羊的血我己不喜歡;…你們應該洗滌,應該自潔,從我眼前革除你們的惡行,停止作孽,學習行善,尋求正義,責斥壓迫人的人,為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依一:11、16─17)。耶肋米亞也有這類說法:耶六20;七21-28

先知們雖苦口婆心,說了許多,但大勢己無法挽回,西乃山的盟約因了選民的不忠,已失去維繫天人關係的功效,於是耶肋米亞首先宣告舊約的即將破裂,但在末世將有一個新盟約的建立,這新盟約的特點是天主要將祂的法律寫在人們的心裡──不是刻在石版上,並要寬恕人們的過犯和罪惡(參閱耶卅一:31;─35;卅二:40;卅三: 20─22)。以後放逐巴比倫時,厄則克耳先知繼續在異鄉宣揚同樣的新盟約思想,鼓勵那些瀕於絕望的同胞(如則卅七:26-27)。特別有一位不知名的先知──學者們稱之為第二依撒意亞──將這新盟約的概念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那將是一個普及萬民的盟約(依四二:6;四九:6-8),一個用肯服從,肯吃苦的上主僕人的血蓋印而建立的盟約(依五十:6-7;五二:13─五三:12)。放逐歸國之後,才有瑪拉基亞先知的著名預言:「從日出到日落,我的名在異民中大受顯揚,到處有人為我的名焚香獻祭,並奉獻純潔的祭品」(拉一:11),這是一個為普世萬民完整無缺的奉獻,一個使天下成為一家的共同進餐:「萬軍的上主在這座山上,要為萬民擺設肥甘的盛宴,美酒的盛宴;肥甘是精選的,美酒是醇清的」(依廿五:6)。

三、猶太人的宗教宴會() 4

初期教會的聖體禮儀很可能受到當時猶太人宗教宴會的影響,因此在下一次演講進入新約聖體聖事的討論以前,先將這種宴會的性質及程序略加介紹,必有助於聖體慶祝的了解。 這個詞是指宗教性質或愛德性質的一種聯誼會(今日的獅子會,扶輪社等可資比較),或指同一位老師門下弟子們的同樂會。這種宴會的程序如下

一、 預餐(開胃的,有如今日的cocktail),洗手。

二、 主席誦經祝福麵包,同席者答以「阿門」,然後主席擘餅分給大家。

三、 正式進食,各人自己飲酒或用水果而向天主謝恩,用畢,再度洗手。

四、 主席取來「祝福之杯」,與同席者作一段會話,然後向天主作一段很長的祈禱,其

內容分三部:

1. 為創造之恩及由創造而來的諸恩惠感謝天主,

2. 為出離埃及,並為與天主訂立的盟約謝恩,

3. 求天主繼續扶助與保佑(這一部分較晚,即在基督紀元開始之後)。

五、 然後大家由同一個「祝福之杯」飲酒。

六、 最後唱一首聖詠而散會。

現在我們再將「巴斯卦之宴」(是在夜晚舉行)的程序列出來,與前者作一比較 5

一、預餐:家長致詞,祝聖這一節日及第一杯酒(稱為:hiddush之杯);大家共用綠菜、苦菜及果醬。然後傳遞正式餐食(見三),但尚不進食;又混合好第二杯酒,置於其位,但尚不飲用。

二、巴斯卦禮儀:家長用當時巴勒斯坦的語言、阿拉美文講述本節日的意義,是為「宣道」(haggadah)部分;後用希伯來文(聖經的語言)誦聖詠一一三首,即大讚頌詞(hallel)的第一部分;這時才飲用第二杯酒,稱為haggadah之杯。

三、正餐:家長誦經於無酵餅之上,然後大家進食,所食的是巴斯卦羔羊,無酵餅,苦菜(見出十二:8),這一切都可與果醬及酒同用;末了有第三杯酒的祝謝和飲用,這就是極受重視的「祝福之杯」(耶穌的祝聖聖體和聖血應該是在這正餐的首尾)。

四、結束:用希伯來文誦聖詠第一一四至一一八首,即大讚頌詞的第二部分;最後還有第四杯酒的頌詞及飲用,稱為hallel之杯。

耶穌時代的巴斯卦晚宴大體的程序就是如此,這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這裡無須一一指出。這種一年一次的巴斯卦晚宴禮儀非常隆重,初期教會為慶祝聖體自然不能、也不必每次使用這種禮儀。相反,猶太人的宗教宴會,即上文所描述的倒非常合用。因此最老的聖體慶祝(如「宗徒訓誨錄」:Didache,聖儒斯定,「宗徒傳統」等書裡所描寫的),都與這 之宴相像。初期教會大約就將「成聖體」(擘餅)及「成聖血」(祝福之杯)於在普通餐食的開始和結尾。

結論:6

以色列選民的禮儀集中於祭祀,這為以後新選民──教會的禮儀集中於聖體大祭是一個極富深意的預象及準備。我們在此撮要伸述舊約祭祀的豐富內涵,為懂悟新約聖體聖事也是一個最好的準備。

藉著祭祀的各種禮儀,人得到三種效果:所獻的禮物為神所悅納,天人得以合一,人罪得以取消。這些效果自然不是藉著魔術而獲得的,因為祭祀的外在行動必須表達人內心的真實情感,並須受到神的接納,否則便不是一個宗教行為了。以色列的祭祀禮儀有的來自史前史,有的由四鄰學來,無論如何,形式雖同,意義不一定常相同,要知究竟雅威真神信仰給與這些禮儀何種意義,只有在舊約聖經中去找解答:

1. 禮物:

天主是至高無上的主宰,一切屬於祂,人所有的一切也都來自祂,這是詠五十9-12的主題,而編上廿九14歸與達味的那幾句話更把這層思想說得非常透徹:「我算什麼?我的百姓又算什麼?竟有能力如此甘願捐獻?其實一切是由你而來,我們只是將由你手中得來的再奉獻給你」。人的一切既然由天主而來,那麼向天主「納貢」就是理所當然的了,正像國民給君王納貢,佃戶給田主納糧一樣。不過將貢物作為祭祀還有更深的意義及特殊的方式。首先犧牲品(或其他奉獻品)是自己豢養的家畜(或田地的出產),這一切是人為維持生命所需要的營養品,如今人犧牲這些物品,將之獻給天主;這樣做,人固然損失一部分物資,但另一方面,他也有所收穫,那就是天主的接納。天主本不需要這些禮物,但祂接納時,就對奉獻的人有了某種當盡的義務。

將貢物作為祭祀的方式是全部地或局部地予以毀滅。麵粉、麵包、香料被焚燒,液體如酒,油被傾出,牲畜則先殺死,後焚毀。毀滅的目的不是毀滅本身,而是因了兩種理由:第一,禮物被毀,便成為無用的廢物,這表示沒有反悔及不可挽回的奉獻。第二,禮物毀了,也就不可見了,這樣也就進入不可見的天主的角度。希伯來文的「祭祀」一詞是「上昇」的意思,禮物焚毀,變成輕煙,升到天主的面前。在此觀點下,全燔祭是最完整的祭祀,因為在全燔祭裡,全部祭品焚毀獻給天主,人不分享一絲一毫。不過給天主獻禮只是祭祀的一個幅度,下面我們還得看看其他的幅度。

2. 共融:

宗教不僅在於人向神表達出自己的依賴性,還在於天人合一的追求。以色列人如何追求這種合一呢?他們從未想過分吃獻給天主的犧牲就能和天主有物理或生理上的合一。但合一不限於物理和生理現象,而有很多其他的可能,如財產的共享,度一個共同的生活,殷勤招待客人…幾時雅威接納了祭壇上的犧牲的一部分(祭壇代表天主),獻祭的一群人便以宗教宴會的儀式分吃犧牲的其餘部分,這便是天人合一的一種方式。正像人間的契約藉著宴會加以簽定(參閱創廿六28-30;卅一44-54),同樣,天人之間的盟約也是藉著祭宴來建立並加強。因此這類祭祀稱為和平祭,即共融和結盟的祭祀。在以色列歷史初期這種祭祀獻的最多,而被認為最完美的祭祀,因為這裡的確是天人交歡,獻禮和建交的雙重目的都同時達到。

3. 贖罪:

上述的兩個幅度,即獻禮與建交(共融)自然地包含著祭祀的第三個幅度,即贖罪。肋未紀裡的祭祀典(一~~七章)認為全燔祭確有贖罪的價值,而在祭獻牲畜時,流出的血有特別重要的角色。肋十七11便明說,向是為在祭壇上為人民的生命贖罪的。有些特殊的情形中,人更尖銳地感到有贖罪的必要,例如人犯了罪,覺得需要與天主重歸舊好,他便可用贖罪祭和贖過祭的禮儀來重建他所破壞的天人之盟。在這些禮儀中血佔著重要的地位,而沒有祭宴或共餐,因為罪人在與天主重建盟約、重修舊好以前,不能與天主為伍。在以色列,贖罪祭的來源是古老的7,以後隨著其他各種祭祀繼續發展,直至國難臨頭,人民深切感到自己的罪債,及雅威要求的嚴正時,這種贖祭乃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祭祀。

4.祭祀的內在化8

先知們起來大膽斥責禮儀及祭祀的形式主義:耶肋米亞宣揚內心的宗教;厄則克耳要求崇高的聖潔。由巴比倫歸國後,整個猶太主義的正式代言人無不重複這同樣的訊息,直至谷木蘭隱士團體清楚地規劃出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就是虔敬、懺悔,及倫理生活的聖潔。這種種運動所作的共同貢獻就是使人對天主的敬禮更內在化,更精神化;使人日漸認清外在的敬禮該是內心情緒的一種表達,只有內在的精神能賦給敬禮以真實的價值。這樣一來,導向新約的路業已舖好,只待耶穌來予以完成。耶穌並不反對祭祀,祂自己就是獻給天主的祭祀(谷十45;弗五2),和巴斯卦犧牲(格前五7),祂的祭祀就是新約的祭祀(路廿二20;格前十一25)。這才是一個十全十美,毫無缺陷的祭祀,因了祭品的性質及其內在的情緒不得不如此:是耶穌以一個服從的行為,情甘自願地奉獻了祂自己。此外完成這一祭祀的樣式也使得它完美無缺:這是一個完全的奉獻,犧牲品整個地回歸天父那裡;這是一個共融的祭祀,其親密的程度超過人所能想像的;這是一個贖罪的祭祀,其功效足以消除世界一切的罪。正因為這一祭祀是如此完美,所以只奉獻一次就把祭祀所能有的一切幅度概括無餘,不需要再獻第二次。耶路撒冷的聖殿能消逝,各種牲畜的祭祀該結束,因為那一切只是一再地,不成全地預演著基督的祭祀。基督一來,便一勞永逸地將自己作為唯一的奉獻,為了我們的救贖,為了我們的聖化──這一層做了一次而永遠生效的思想是希伯來書信所一再強調的(見希七27;九12、26、28;十10、12、14)。基督所創立的教會,直到世界末日;要繼續不斷地「記念」這一完美的祭祀,並靠著它的無限功效生活下去。究竟如何,下面的各次演講要為我們一步一步地揭露出來。

 

-198
 
  1. Joachim Jeremias, The Eucharistic Words of Jesus (SCM Press: 1966, London) pp. 15-88.
  2. 同上註、八九~一零五頁
  3. 同上註、一三八~二零三頁;特別是一九六頁以後部份。請參看Johannes Betz, “Eucharist” Sacra-mentum Mundi, II, 257-258
  4. 同上註。
  5. Joseph Ratzinger “Is the Eucharist a Sacrifice?” Concilium 3 (1967) 4, pp. 37.
  6. 同主註。
  7. 同上註,並參看Johannes Betz,前引著作,二五八~二五九頁。
  8. 本文對若望福音之分析,完全根據Raymond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nh I-XII (Doubleday: 1966, New York), pp. 31-304.
  9. 同上註,二八一頁~二九四頁。
  10. Jacques Dupont O.S.B., “The Meal at Emmaus”, The Eucharist in the New Testament, (Geoffrey Chapman: 1964, London) pp. 1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