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聖詠的結構與唱法
一、聖詠的結構:
一般而論,一篇聖詠常有三部份:即小引、主體與收尾,尤其是讚美詩體的聖詠常遵循這規則。小引和收尾所包含的詩節不等:有時是多數詩節,如聖踴三三篇的小引是由三節邀請頌所形成,其收尾也是由三節希望禱詞組成:
小引:
- 義人,你們應向上主踴躍歡呼,
因為正直的人,理應讚美上主。
- 你們該彈琴,稱謝上主,
彈奏十弦琴,讚頌上主。
- 你們應向釉高唱新歌,
在歡呼聲中奏琴吟哦。
。。。。。。。。。。。。。。。。。
收尾:20我們的靈魂仰望著上主,
他是我們的保障和扶助;
21我們的心靈要因祂而喜樂歡暢,
在他的聖名內寄託我們的希望。
22上主,求你向我們廣施慈愛,
有如我們對你所存的期待。
有時這小引和收尾只有一節;有時沒有收尾:如聖詠一一三篇和一四八篇。
第一一三篇
小引:邀請雅威的眾僕人時常讚美它:
- 上主的僕人,請一齊讚頌,
請一齊讚頌上主的聖名1
- 願上主的聖名受讚頌,
從現今直到永遠無窮1
- 從太陽東升直到西傾,
願上主的聖名受讚頌!
- 主體:4上主超越列國萬邦,
他的光榮淩駕穹蒼;
- 誰能相似上主我們的天主?
他坐在蒼天之上的最高處。
- 他必會垂目下視,
觀看上天和下地;
- 從塵埃裡提拔弱小的人,
從糞土中舉揚窮苦的人,
- 叫他與貴族的人共席,
也與本國的王侯同位;
- 使那不孕的婦女坐在家中,
成為多子的母親,快樂無窮。
但沒有收尾。
以色列民族的宗教生活建立在敬奉唯一的天主雅威及與它的來往上。因了這“來往”而產生禮儀行為,為此許多聖詠有禮儀的成份。另一方面,禮儀生活又影響了聖詠本身對答的結構:譬如進殿禮儀,通常包括兩個部份(一)民眾在殿外要求進聖毆。(二)司祭從聖殿內予以答覆,並向他們要求進聖殿應有的條件,這樣形成一對答:如聖詠一五篇:
百姓問:上主,誰能在你的帳幕裡居住戶
上主,誰能在你的聖山上安處?
司祭答:只有那行為正直,作事公平,
從自己心裡說誠實話的人。
或如聖詠二四篇:
百姓問:誰能登上上主的聖山?
誰能居留在它的聖殿?
司祭答:是那手潔心清,不慕虛榮的人,
是那不發假誓,不行欺騙的人。
二、聖詠的唱法:
由於聖詠是由多數詩節構成,這樣在使用上有了不少的方便,其唱法因此而有不同。最普通的唱法(或念法)有三;
﹝一﹞獨唱(或獨念):是一個人唱(或念)整篇的聖詠。這是古代埃及曠野隱修士所慣用的方法,因為那時的修道生活多是獨修。
﹝二﹞兩組對答式:把眾人分成兩組,依照詩節互相輪流答唱聖詠。這種方法在今日相當普遍,尤其在彌撒中領聖體後,教友可以用這方法誦念聖詠。
﹝三﹞一人獨唱(或獨念)眾人答以短句:這短句有的稱為“疊句”,在每一節或兩節後大眾重覆某一詩節,例如聖詠一三六篇:
- (獨) 請眾感謝上主。因衪寬仁,
(眾) 因為衪的仁慈永遠常存。
- (獨) 請眾感謝眾神中的真神。
(眾) 因為衪的仁慈永遠常存。
- (獨) 請眾感謝萬君中的大君,
(眾) 因為衪的仁慈永遠常存。
若眾人答覆的短句在獨唱者之前出現,便稱為“對經”。例如聖詠一四五篇,可以把第一節當做對經:
眾唱對經:l我的天主、君王,我要頌揚你,
歌頌你的名,世世代代不止。
獨唱 2我要每日不斷讚美你
頌揚你的名,永遠不止。
眾唱對經 1我的天主、君王,我要頌揚你
歌頌你的名,世世代代不止。
獨唱 3偉大的上主;實在應受讚美,
上主的偉大,高深不可推測。
有時這對經可以由別篇聖詠取出,或由聖經中另找出一合適的短句、或作者自己創作。例如一二八篇“家庭之樂”:為配合婚禮上的使用,戴思神父編了一首對經:
願以色列的天主結合你們;
同甘共苦,走上主的道。1
這種疊句詩節的對唱法有很多優點,它使民眾有更長的時間體味聖詠詩句的內容,以增加祈禱的深度與濃度,而獲得豐富的祈禱經驗2。尤其在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以後,教會強調彌撒的大眾化,即教友積極的參與彌撒3。在唱聖歌方面,已不是過去歌詠團在聖歌樓上所包辦的角色,而是每位教友都有份4。若全部聖歌從頭到尾都由全體教友擔任,訓練的時間不容易找到,無法唱得好。為彌補這困難,使用對唱法最為合適:歌詠團或獨唱者在平日或私下預先準備好比較難唱的詩節,而大眾只需在禮節前五分鐘,甚至兩分鐘內把對經學好。這樣,歌詠團仍然站在領導的地位,全體教友則主動的共鳴,而整個祈禱更覺溫柔、和諧,禮節也更顯得莊嚴、富有生氣。
現代有不少的作曲家用對唱法寫聖歌。比較著名的有熱利諾神父(Gelineau),他選了一百多篇聖詠寫成“聖詠詠唱集”5。此外,有一位後起的作曲家戴思神父(Lucien Deiss)(他也是聖經教授),自一九五三年起根據禮儀上的需要,從聖詠,從整個舊約、新約以及宗徒傳統取出資料配以歌曲。由於他那旋律的優美,內容的豐富,正符合梵二的要求,他的作品在歐美受到普遍的歡迎。6
三 對經與聖詠的關係:
一首聖詠的對經不一定從該篇聖詠取出,而一篇聖詠可以有幾個不同的對經,因而該聖詠也能有幾個不同的用途。例如聖詠三二首,是懺悔聖詠的第二篇,熱利諾為它寫了四首對經,因為這四首對經,該聖詠在懺悔儀式上能有先後不同的用法:
對經一:我說我要到我父那裡面認罪。
對經二:蒙受寬恕了的人是有福的。
對經三:天主已寬赦了我。
對經四:你們心地正直的人,願天主的喜樂與你們同在。7
對經一是懺悔前唱的,表示“我要”去認罪,與父和好。對經三是懺悔完畢前後唱的。對經二和四是懺悔的結果:認罪後的喜樂。但二者仍有分別:前者表示獲得罪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得了罪赦,即真有福;後者表達對已懺悔而與天主重歸於好的人—即心地正直的人的祝福與希望:常因上主而喜樂。
有些對經還能使同一篇聖詠的用途更廣泛。譬如聖詠一O四(一O三)是一篇抒情詩,說明天主六日創造萬物的化工。戴思在他的“聖經樂章”作曲集內,為它寫了三首對經:
對經一:上主,請遺發聖神,好使全地都煥然一新。
對經二:主所賜麥麵餅強健我們的心神,葡萄酒加增我眾歡欣。
對經三:我要一生一世歌頌上主,在主內我才有喜樂。8
以上,對經一,按其內容適用於主日的第六時辰誦,耶穌升天瞻禮;對經二適用於聖體瞻禮的日課及領主詠;對經三則可以用做讚美詩。
一般而論,在使用聖詠上,對經的內容佔重要的地位,但有時也可按整個聖詠的內容變通活用。
貳、 聖詠在禮儀應用上的過程
——認識聖詠的歷史背景
在用聖詠祈禱之前,我們若先瞭解其寫作時的背景,及舊約、新約以及初期教會如何應用聖詠,必會加強我們的祈禱精神。
一、 聖詠寫作時的歷史背景:
每首聖詠有它的來歷,及它寫成的情況。我們須在那種情境下,與作者有同樣的感受,而用那首聖詠來祈禱。例如聖詠六三(六二)「對主的渴慕之情。」這篇的標題寫著:「達味詩歌,作於飄流在猶大曠野時。」原來當阿貝沙隆在赫貝龍造反時,達味不得不離開聖城耶路撒冷逃亡到曠野。他所取道的那條路十世紀後卻成了名勝。撒慕爾下十五,30記載說:「以後達味上了橄欖山:一邊上,一邊哭、蒙著頭、赤著腳;隨著他的人民也都蒙著頭,哭著上山。」他說:「若我在上主眼中蒙恩,他必會領我回來,再能見約櫃和他的聖所。」
這就是本聖詠所發揮的主題,它說出作者心中所感受的:正如一塊乾枯無水的田地渴望及時的雨水,有如忠厚的僕人尋覓他所愛的天主。「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假如天主是我們的寶藏,我們的心怎能不生懷念天鄉之情呢9?真正的福樂豈不是與天主同在嗎?
這是一首愛慕天主者遠離天主時對天主渴望的詩歌。為此,在今日的禮儀應用上,可以用在進堂詠,或領主詠或其他類似的祈禱儀式。
二、 舊約時代的應用:
許多聖詠在舊約時代用在聖殿的禮儀上,今日仍能保持一樣的用途。如聖詠一OO(九九)「請萬國尊崇上主」:
- 感恩聖詠
普世大地,請向上主歡呼,
- 要興高彩烈地事奉上主;
走到上主面前,應該歡呼!
- 你們應該明認雅威就是天主
他造成了我們,我們非他莫屬,
是它的人民,是他牧場的羊群。
- 高唱感恩歌,邁進它的大門,
吟詠讚美詩,進入它的宮庭,
向弛致謝,並讚美衪的聖名。
- 因為上主良善寬仁,
衪的慈愛直到永恆,
衪的忠信世世常存。
這是一篇讚美詩,其標題寫著「感恩歌」:當人們進入聖毀,高興地結隊遊行上前奉獻平安祭時,便唱這篇聖詠。它的內容包括以色列宗教的兩大綱目:
雅威是惟一的天主,普世大地向他歌頌讚揚。
他是盟約的上主:溫和慈善,毫無倦意地看管以色列—他牧場內的羊群。
正如以色列人民進聖殿獻平安祭時唱這篇聖詠,今日它也可當做進堂詠,奉獻詠,或邀請誦來唱。若於禮節末了唱,那就不甚合適了。當然本篇聖詠依其內容看,還可以用在主顯節或傳教節上。10
三、 新約時代的應用:
在新約裡,我們可以找到不少的聖詠:或者為指出預言的應驗,或者耶穌用來祈禱。如:
耶穌的受難:詠二二2(谷一五34);詠三一6(路二三46);詠三五19及六九5(若一五25);詠一10(谷一四18;若一三18);詠四二6·12(谷一四34;若一二27);詠六九22(若一九28);詠一一八22(谷一二10)。
默西亞的光榮:詠八3(瑪二一16);詠一一八26(瑪二三39);詠一一Ol(谷一二35—37及一四62);詠一一八22—23(谷一二10—11)。
天國子民的繼承:詠八二6(若一O34)。
耶路撒冷的審判:詠一三七9(路一九44)。
末日光榮地降來:詠六五8(路二一25)。
最後的審判:詠六9(瑪七23)。11
今日在禮儀上,也可以效法耶穌用聖詠來祈禱。對於耶穌受難時內心的感受,福音記載不多,我們卻可以用聖詠二二首來默想或歌唱,設法領悟耶穌受難時的內心痛苦。
在最後晚餐後,耶穌和門徒唱了聖詠(瑪二六30)。這些聖詠大概是Hallel聖詠,即「讚頌歌」—自一一三篇至一一八篇。按猶太人的習慣,每逢逾越節,五旬節和帳棚節,慣常唱這些聖詠來讚頌雅威。一一七篇是餐後謝恩經的一部份。這是一篇最短的聖詠。作者邀請萬邦聯合他們的聲音成為一首五旬節聖歌,為讚頌仁慈真誠的雅威。這正如上主對梅瑟說的:「我要讓你們觀看我的聖善,要在你面前宣佈我的名、雅威——上主;我要厚待我所要厚待的人,要憐憫我所要憐憫的人。」因此,這篇聖詠在今日可用做領聖體後或彌撒後的謝恩頌,由於它內容的偉大與豐富,可用做吾主耶穌各瞻禮的頌歌。12
四、 初期教會的應用:
我們可以從初期宗徒的傳統裡,找到很多有意義的禮節,諸如愛的聖筵,奉獻花朵水果,信友的祈禱。有關「光的慶祝」Lucernaris的禮節,羅馬的依玻理的宗徒傳統這樣記載著:
「在星期六晚上,即主日前夕的起始,信友們慣常聚集在一起舉行晚禱,這稱為『光』。他們點亮了燈,這是象徵復活的基督,『他光榮的輝耀』(希一3和『世界之光』(若八12),也象徵等待基督的第二次來臨。依玻理描寫了這古老的祈禱,以後它成為整個信友團體每日的晚禱。
黃昏時,主教來臨,六品提著燈。主教站在信友當中,開始謝恩,之後向他們問安說:
願主與你們同在!
眾人答說:
也與你的心靈同在!
(然後主教說:)
請眾感謝我們的主。
他們答說:
這是理所當然的。
偉大與崇高,
光榮歸於它。
他並不說:「請舉心向上。」因為那是在奉獻的時候要說的。
然後他這樣祈禱:
天主,我們藉著你的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感謝你。
因為你用不減的啟示之光,
照耀了我們。
我們終結了白晝之後,
現在開始夜晚。
你為了我們的需要而創造白天的光明
滿足了我們,
現在藉看你的恩寵,
我們並不缺少晚間的光明。
我們讚揚你,光榮你,
因著你的獨生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藉著他,永遠的光榮與權威及榮耀歸於你與他。
阿們。
然後每人回答:「阿們」。13
餐後起身之時,小孩與貞女們祈禱,他們誦念聖詠。在傳統上「光」的禮儀,是使用聖詠一四一,其中第二節尤其合適:
願我向稱行的祈禱像馨香上升,
願我的手高舉,如同晚祭的高騰。
因著這段也給「光」的禮儀增加了獻香的禮節。
若要更清楚的瞭解初世紀信友對基督第二次來臨的信仰,可以由光的慶祝來體會。愛德里的「朝聖記」也告訴我們耶路撒冷聖亞納大削大堂的禮節:那時自聖墓大堂引出火光點燃教堂內所有的蠟燭,一直到大放光明,同時無數的聲音回答主祭的祈禱與奉獻。古代的禮節保存到今日的有:復活前夕的祝聖新火,乳香及巴斯卦五傷蠟的禮儀中,尤其繼續保留在巴斯卦喜報的讚美基督禮節中。14
看了早期信友的祈禱生活,在今日,聖詠一四一篇不但在「光」的禮儀中可以詠唱,而且,依照當時敬友的精神,可以在晚禱時使用。這「光」的慶祝不限於復活前夕,在將臨期仍合乎其原來的精神—期待基督第二次來臨。
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有意義的早期傳統,能給我們在聖詠的使用上有益的指示。在此從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