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期 | 神學年刊 |
(1986)p166-180 |
---|---|---|
教宗職務與至公教會的共融
|
|
金魯賢教授對教會的共融思想 上海佘山修院院長金魯賢教授在幾個機會中,對於教會的共融發表了一頁的談話。本文便根據今年四月十八日他在西德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的一篇英譯的講辭。講辭內容很豐富,與我們內容有關的是第二部份--整體教會與地方教會。但第二部份中討論本地化的篇幅佔得較長。金教授自稱不是神學家,又非歷史家;但是由於他在中國教會中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特地把他有關這問題的思想,提出來交談一下。 1. 地方教會與普世(整體)教會 金教授對於地方教會指出好些對象,但是演講中討論的地方教會與本文是相同的。他認為普世教會是一抽象概念,實際上並不存在,只是存在於地方教會中;因此,不如稱為整體教會。整體教會完全地存在於地方教會中,因此每個地方教會是完整的教會。我認為金教授的困擾在中文翻譯中,尤易感到。「普世」與「地方」自然引人把地方教會當作普世教會的一部份。但由於在神學上不是如此了解,因此他說普世教會是一個抽象概念,本身並不存在,而是存在於地方教會中。為了避免普世教會與地方教會之關係說解,他認為不要用普世教會,而用整體教會,每個地方教會都是完整的教會。 其實西文普世{Universal) 與至公(Catholic) 具有關係。而至公的意義在第二世紀用為教會的性質以來,意義上也有發展。最初便是「全」教會與個別的、地方的教會互相區別;為此更是屬於經驗性的用字。第三世紀以來,「至公」已經用來針對異端派、分裂派,視他們不屬「至公」教會,「全」(普及各地) 教會,至於「至公」已經含有正統的意義。奧斯定曾經綜述「至公」的意義,它包含「全」、「正統」和普及世界(包含萬民) 三點。而最後一點今日更受注意,它已經含有神學解釋;意即基督教會的性質,不只是在固定地區中,但又超越固定地區,要求普及世界。至公教會與地方教會互相有區別,但不衝突;它存在於地方教會中,但是按照教會的要素卻又普及他處,而且原則上是為普及世界,包含萬民的。至公教會直接指示的是大公性,與「地方」區別,但它存在於每個地方教會中,表示地方教會即使具體落實於固定社會與文化中,它也不能不又是至公的,因為教會要素並不由於落實於地區而失掉大公性的。這是教會的奧跡,定是地方的,又是大公的。地方教會必須本地化,但是如果本地化而失落了至公性,那不是基督的教會,「地方」與「至公」之間產生張力,但是並不分開,這也是教會本地化所不能不注意到的。本文基於這個緣故,一方面如同金教授不用中譯的「普世」;另一方面與金教授不同,本文中無意用「整體」來代替,「至公教會」是現成的名詞,即使是地方教會也不失為「至公」,雖然我也知道這個名詞在大公主義中的困擾。 不過,金教授所說的整體、完整的教會在地方教會中,是千真萬確的,梵二大公會議文獻中也如此說過。 2. 教會奧跡之一?整體教會在地方教會中 金教授引用了梵三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第一章的話,指出教會是一件「聖事」,就是說教會是與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與工具。既然是一件「聖事」,在外在的形態後面含有奧跡?天主的奧跡性活動。金教授在演講的第二部份提出二項奧跡性行動;其一便是整體教會在地方教會中。 對於這個奧跡金教授並沒有解釋,只是引用了聖多瑪斯的「熙雍!請讚揚!」聖體頌中的三節:
根據引用的三節詩文,金教授意謂如同整個耶穌基督臨在於隨意分的餅形、酒形內,完整的教會往每個地方教會中。每個地方教會是完整的教會,絲毫不缺少什麼;同時,所有地方教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教會,這是教會奧跡之一。 聖體聖事與教會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餅形與酒形「每分都是耶穌聖身」;各地的教會都是整體教會。一般性的比較,確是相似,但是鑒於基督的教會的實際狀況,不能不對於這種比較提出一些討論。 前文中曾解釋過「一個教會、許多地方教會」。一個教會由於共同的教會要素;許多地方教會由於不同的教會與文化區域的天主子民。地方教會是整體教會,由於分享共同的教會因素。構成教會的因素具有好幾層面,雖然應該合為整體,實際而論,由於種種緣故,不同的教會團體或者在不同地方的教會,能夠接受整體,也能夠排除部份。可見教會要素是能夠分割的。失掉整體要素的教會團體或地方教會,便無法稱為整體的或完整的教會。它與其他地方教會以及至公教會的共融也將是不完整的了。 自聖體聖事而論,凡是祝聖過的餅形、酒形,成為整個耶穌基督,祂是不能分割的。而餅形、酒形更無自由意願而言。自教會而論,教會要素能被分割,而教會團體的天主子民具有自由意願。梵二大公會議有關整體的教會因素;與它存在於哪個教會團體內;以及有關不完整的教會團體…等等,都討論過,值得加以參考。(參閱教會憲章8, 14, 15)。 當然,金教授在相比中的積極因素仍是非常有用,而且富有神學意義。 3. 教會奧跡之二--整體教會與地方教會的關係 金教授對此奧跡亦引証了聖三慶節的頌謝詞:「神聖的主,全能的父,永遠的天主;你和你的獨生子及聖神只是一個天主,一個主:不是單獨一位,而是三位一體。我們因著你的啟示,堅信確認你的光榮,和你聖子的光榮,與聖神的光榮,毫無差別或分異。因此在承認真實永恆的天主時,我們頌揚三位分明、性體唯一、尊嚴均等。」 根據聖三慶節頌謝詞,金教授在教會學上類比性地引申到整體教會與地方教會彼此之間的差別、一體與平等上。地上的教會反映出天上聖三奧跡。 金教授以三位一體的信理來處理整體教會與地方教會之間的一體與平等,使人想起公元一三五七年,希臘的亞達納削(Grec Athanase) 和教宗代表伯鐸多瑪(Pierre Thomas) 之間的辯論。教宗代表說:教會只有一個首領,十二宗徒難道是十二個頭嗎?而亞達納削首先認為宗徒享有相同的全德,不分高低,亦不分為十二個首領。他們是一個首領,如同天主聖三是一個天主,不是三個天主。結果亞達納削給予羅馬教宗的是榮審性的首席。至於教會的首領是由繼承十二宗徒的主教分享的,如同一個天主性體包含父、子、神三位。 應用聖三模型解釋教會似乎是相當的傳統,不過金教授處理的是整體教會與地方教會的差別、平等與一體。 的確,如同「奧跡之一」中已見到的,地方教會是完整的教會,在教會要素上並不缺少什麼,誰也不能否認這方面的一體與平等。不過金教授似乎並未徹底研討與應用聖三模型。頌謝辭中一方面肯定性體唯一;另一方面堅信三位分明。金教授只取用了性體唯一,為了維護教會之間的平等與一體。但是聖三學中的父、子、聖神三位分明,他並不考慮用在教會學上面。 我們分二個步驟來繼續金教授的聖三模型教會學。上面同意:自教會要素而論,整體教會、地方教會、各個地方教會是平等與一體的,因為共同地信仰與接受了來自耶穌基督通傳給教會的一切要素。現在我們要繼續先從地方教會來分析一些事情,然後討論至公教會。 一個地方教會接受了教會因素,自它的每位天主子民而論,大家是平等與一體的。因為他們具有共同分享天主的生命,相信一切基督傳授的真理,接受祂所啟示的教會不同職務。梵二教會憲章指出基本平等的根源是分享耶穌司祭、先知、君王的地位。但是,基本平等並不否定差別。建基於教會不同職務上的差別。在地方教會中,按照我們教會中悠久的傳統,有主教、司鐸、執事的不同職務。這些教會職務根源上是來自耶穌基督,由地方教會中不同的信者來擔任。於是我們可以說地方教會中的天主子民,按教會要素有基本的平等與一體;不過,按職務是有差別的--此一差別是屬於教會要素,所有信者都應該相信與接受的。可是,即使在一個地方教會中我們可以按聖三模型(性體唯一、位格分明),來談教會要素之平等,教會職務之差別。主教、司鐸、執事,被任命在的方教會中服務,領導地方教會。 自整體教會與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與及不同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來討論,一體與平等是在共同分享的教會要素上;差別是在於教會職務方面。每位主教代表自己的地方教會與羅馬主教構成一個聖統性的共融?主教團;主教團以羅馬主教為首領,作為教會的最高全權的主體。這是梵二大公會議根據聖經與傳統所肯定的教導。由此可發揮出代表地方教會的主教之職務,以及主教與羅馬教宗之關係。(參閱:聖統性的共融) 總之,教會要素共同為一,教會職務差別為多。如果我們認真應用聖三模型解釋問題,似乎不可忽略一面,而只重另一面。 因此,我們對於金教授演講的第一部份中的一句話,相當擔心。他說每個地方教會應當自己有能力來決定自己的前途(Fate)。所謂前途,如果只是屬於一些直接或間接與教會要素沒有重大關係的事,那麼所謂「獨立、自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牽涉到教會要素的事,那麼根據基督教會的職務,不但主教團的首領羅馬教宗不能不關懷、指導,甚至干涉;連所有的主教,作為世界主教團的成員也不能毫不關心。 以上所寫的都是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論資料,博學如金教授者,既然在演講中表示基本上接受梵蒂岡第一屆和第二屆大公會議,而且又在實施梵二大公會議,那麼他大概不難同意本文所發揮的他所沒有講出來的思想。 4. 地方教會的本地化(Inculturation) 金教授演講的第二部份,對於教會本地化說了不少。我們自己過去十多年來也在致力神學、靈修本地化的工作,所以非常了解他的關懷、但是在這問題上尚覺得他忽略了一種自然產生的張力,那便是「地方」與「至公」之間的張力。本地化是深入社會與當地文化和諧,一方面是福音薰陶社會與文化;另一方面是社會與文化為福音所吸收;因此,一方面顯揚出本地的特色;另一方面共融於大公教會內,為了保持這兩面,本地化應該尊重大公教會而感到「約束」;不過至公教會亦應儘量了解一個文化而自我「節制」。金教授說得對:「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是共融、互愛、尊重、援助;但非生硬之干預。無一地方教會壓迫其他地方教會的。」但是這也得補充:地方教會具有至公的性質,必須謹慎保護教會的共同要素。對於至公教會的關懷、指導、干涉,也會根據教會中應有的次序而平安地聆聽與接受。這是教會奧跡中「地方」與「至公」的張力。總之,在梵二大公會議的光照下,金教授的演講在神學方面尚可繼續更加完整地發揮下去,一個不完整的教會學為中國教會,尤其為現代中國教會,並不有益。
張春申 一九八六年七月三日 輔大神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