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
07期 | 神學年刊 |
(1983)p3-20 |
---|---|---|
卡.拉內論基督的意識
|
|
(乙) 卡.拉內的特殊貢獻 一、更符合空虛自己的降生神學 拉內關於基督的意識問題提供直接神視的解釋,的確把這個討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不少神學家,不論是天主教或基督教的,都一致認為這是拉內的特殊貢獻。38這見解的優點格外在於它的內在性質,認為直接神視不是附加的恩典,卻是降生奧蹟必然的因素。這種解釋可以克勝傳統神學有關基督的榮福直觀所遇到的困難。首先新約沒有提及基督生前時常享有面見天主的特恩;39 反而告訴我們,祂空虛自己,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無異(斐二,七);又說祂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是我們真正的長兄(希二,十七)。傳統上以為這榮福直觀的意見來自聖奧斯定,但事官上也並不那樣確定;40至於教會訓導也沒有明文指出基督享有這特恩;教宗比護十二在「奧體」通諭中也只不過按照神學傳統提及基督的榮福直視,無意對這傳統作出權威性的聲明。41這種特恩基於受希臘思想影響的完美原則,這原則跟基督空虛自己,與常人無異的降生神學不符,後者成了今日基督學的普遍趨勢。42 因此拉內所提出直接神視的解釋在今天的神學上更受接納。 二、兼顧基督的基本意識與心理發展 拉內強調人的意識應分為不同的層面或形態;把這理論應用於基督的意識可以解決一個雙重的困難。一方面保存了正統神學所持意見,說基督常具有天主子的意識;另一方面又能顧及基督精神生活發展的真實性。首先,神學上往往爭論耶穌何時才知道自己為天主子的身份及作默西亞的使命,有些人說耶穌在孩童時代便清楚知道,有些說在領洗時才得到特殊的啟示,更極端的說要到復活後基督才明白了解自己的身份與使命。43拉內的解釋可以符合正統神學的意見,他承認耶穌自孩童時代,開始有自我意識時,便基本上意識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即意識到與天主的唯一無二的密切關係。 另一方面來說,拉內關於基督心靈基本狀況的解釋,又說出了基督心理發展的事實。祂也和常人一般,在身體與智慧上逐漸成長,也得從四周的一切學習與反省,以便解釋祂與天主那種獨特的關係。在古經的光照下,這種獨特關係的意識逐漸明朗化,成為子及默西亞的意識。即使在公開傳教的生活中,耶穌仍在探索這默西亞使命將如何具體地完成。這種對自己身份、使命及命運不完全清楚,以及探索的需要,使耶穌不斷向天父開放,信賴及交付。其實,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有些含糊不清,並不是一種欠缺,反而更符合人的真實處境,而且是全心仰賴天主及真正運用自由的先決條件。基督在探索中所表現的信賴與服從,正是我們基督徒的最好楷模,就如希伯來書勸勉信友們應「常以雙目注視信德的始創者和完成者耶穌」(希十二,二)。 三、視降生奧蹟為歷史過程 接受基督心理發展的事實也會影響對基督生平的看法;否定了這心理發展,基督的生平便談不上是真正的歷史。祂所作的一切只是為了作給我們看,好叫我們效法而已。這無異說基督的一生在白冷降生時已全部完成,日後並沒有真正演變的過程;這種看法與今日動態,歷史角度的基督學觀點不同。44拉內把降生的奧蹟視作一個延續至基督聖死復活的奧蹟。45因著聖言降生,基督成了天主子,但這天主子的身份不是機械式的一下便完成;還須在基督的一生中漸漸實現。降生的奧蹟固然給了這作子的生活一個形上的基礎,但子的身份還要透過基督向天父不斷的交付,以存在的方式漸漸完成。46所以垃內強調,福音上所載耶穌對天父的朝拜、感恩、祈求、信賴與服從等行動都是構成祂作子身份的要素。47 正如每個人都在不斷成為他自己,耶穌也一生不斷實現自己,直至死在十字架上,祂才滿全了子的身份及默西亞的使命。 這種對基督生平的認真態度是由於相信祂有真正的心理意識的發展;根據這種看法,基督的生平是一個真正的歷史過程。雖然拉內的基督學主要是先稔的、超歷史的基督學,他自己沒有充份發揮一種以基督生平事蹟為基礎的基督學,48但他對於基督意識的見解,給了這種歷史角度的基督學一個有力的支持。拉內又多次強調,「意識基督學」(CONSCIOUSNESS CHRISTOLOGY) 或「存在基督學」(EXISTENTIAL CHRISTOLOGY) 應與「形上基督學」(METAPHYSICAL CHRISTOLOGY) 殊途同歸;49假如我們認真地以基督對天父獨特關係的意識為出發點,探究祂一生所表現的那種自己完全來自天父及不斷回歸天父的心態,我們不難到達傳統上以聖言降生為出發點的形上基督學。其實這種殊途同歸的現象,正表明拉內所堅持的存有與認知一致性的原理。存在的基督學以福音中耶穌的生平為起點,是一種從下而上的基督學,是今日較普遍採用的基督學方法。50 四、提供基督徒的意識模型 拉內將基督的直接神視看作祂心靈的基本狀況,且與一般人的基本狀況在結構上相似,是一種向著無限奧秘的無止境開放,這奧秘本來是沉默及無名的,人被它包圍著卻不知怎樣稱呼它,即使給了它一個名稱還是感到詞不達意。待基督來了,祂給我們啟示了這奧秘的名稱,原來這沉默的奧秘便是天父。祂在默默中化育萬有、亭毒眾生。在基督的光照下,人才知道自己向著無限與永恆不斷超越的那股無名動力,正是一種歸根返源,回歸天父的趨向。原來每個人都是按照基督昨子的肖像受造,帶著子的形象,51要和基督一起,在聖神的啟發下不斷呼喊:「阿爸、父啊!」作基督徒的真正意義便是便自己靈性的基本狀況漸漸明朗化及基督化,參與基督作子的意識,感到自己是由父而來,並要以絕對的信賴及完全的交付,不斷回歸父家。 再者,基督徒既分享基督作子的意識,也該加深彼此間是兄弟姊妹的意識,要像基督一般向別人開放,為別人而生存。這種向天父及弟兄的開放便是件基督徒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見,拉內對於基督意識的反省,不但對基督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對基督徒的靈修生活也有重要的啟發。 結論 上文簡要地介紹了拉內有關基督意識的見解與特殊貢獻。讀者也許注意到,拉內對這問題的解釋,除了基督學外,也涉及不少拉內思想的其他要點,諸如存有與認知的一致性,人的不同意識型態,以及人向著奧秘無限開放的基本狀況……等。因此,拉內對於基督意識的理論可說是他思想的綱要,明白了他對這問題的解釋,自然會對他的思想體系有一概括認識。 要討論人的心理及意識問題,本來已是極奧妙複雜的;現在要探討人而天主的基督的意識,更無異企圖進入奧秘中的奧秘。拉內當然無意對這問題作出解答,只是設法給予一個探討性的解釋;欲知這解釋是否正確可靠,最好還是看看定是否與新約資料配合。拉內不是聖經學者,但也熟讀聖經,對新約介紹的基督有很深的體會。他對於基督意識問題的反省,雖然哲理成份很重,但基本上還是受著新約資料的指引。 拉內所介紹的基督與福音中的基督相同,是一位懂得發問、疑惑、學習、驚訝、深深感動、曾受到被天父遺棄的垂死痛苦的基督。(註五十二)誠如希伯來書所說,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希四,十五)另一方面,這位基督也能向門徒們說:「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若十四,九)。53 祂深深意識到自己與父之間有著一種唯一無二的密切關係,一種無法描述的子的意識;這種意識由祂一生向天父的絕對開放,無條件的信賴與交付中表露出來,使祂在各種試探中常保持忠貞不二,成為「信德的始創者和完成者」。 若干有權威的聖經學者,以聖經批判的方法對有關基督意識的問題加以研究後,他們樂於承認,拉內以信理神學家的身份對這問題所持意見,與他們研究的結果基本上相同。54 由此可見,拉內的理論解釋,不但帶來這問題的突破,而且與新約資料配合,是可靠的理論。
縮寫: FCF-Foundations of Christian Faith ( New York, Seabury, 1978 ) HW-Hearers of the Word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69) SM-Sacramentum Mundi : Vols. 1-6 SW-Spirit in the World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68) TI-Th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 Vols. 1-20
|
38.見上註八。 39.參閱J. Galot, Who is Christ? A Theology of the Incarnation. (Rome, Gregoria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 354f. 40.ibid., p.355, and notes 29, 30; 參閱張春申「耶穌的知識及意識(下)」,神學論集55 (1983) 84f. 41.ibid., p.358, note33. 42.參閱 ibid., pp. 356f.: “Other historical epochs and other mentalities may well have delighted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Jesus” most sublime perfections. In our own day, we tend to be more interested in what the incarnate Son of God has in common with our human way of life." (p. 357). 43.參閱R. E. Brown, “ ‘Who Do Man Say That I Am’: Modern Scholarship on Gospel Christology”, Catholic Mind 73 (1975) 21-33. 44.參閱H. Miessen, art. cit., 神學論集47 (1981) 56; W. Kasper, Jesus The Christ (New York, Paulist, 1976) pp.20, 37f.; B. Welte, Jesus Chritstus und die Theologie", in J. Sauer (ed), Wer ist Jesus Christus? (Freiburg, Herder, 1977) pp. 155f. 45."Salvation", SM vol. 5, p. 428. 46.K. Rahner, The Trinity (London, Burn & Oates, 1970) pp.62f. 47.ibid. 48.雖然拉內本人沒有充份發揮一種以基督生平事蹟為基礎的基督學,但他深信這種基督學方法的重要性;參閱 "Remarks on the Importance of Jesus for Catholic Dogmatics," TI vol. 13, pp. 201-202; “The Two Basic Types of Christology”, ibid., pp. 213-223. 49參閱 "Current Problems in Christology", TI vol. 1, pp. 168-174; FCF, pp. 302-304. 這裡拉內也稱他視作相對的兩種基督學為:“Ontological Christology” 及 "Ontic Christology”; 見上註十七,薛理辟 (E. Schillebeeckx ) 也強調耶穌對天父的深切意識 (Abba-experience) 是了解基督身份的秘訣;參閱E. Schillebeeckx, Jesus-An Experiment in Christology (London, Collins, 1979) pp. 256-269. 50.參閱G. O' Collins, op. cit., p. 13. 51.參閱E. Mersch 所發揮 “Filii in Filio” 的思想:Theology of the Mystical Body (St. Louis, B. Herder, 1951 ) pp. 325-373. 52.見上註十五 53.拉內多次引用這句經文,甚至說基督學不外是對這節經文的詮釋;參閱 “The Theology of the Symbol” TI vol. 4, p. 237. 54.參閱A. Vogtle, “Exegetische Erwagungen uber das Wissen and Selbstbewusstsein Jesu", in J.B. Metz et al. (eds.), Gott in Welt, II (Freiburg, Herder, 1964) pp. 608-667; 也參閱以上引用R. E. Brown 的兩篇文章 (註八及註四十三)。 |
<<上一頁 |